一开场就被色调吸引住了! 女儿小资的客厅, 小清新和上世纪风格的布置很好看. 所有和妈妈女儿相关的背景服装都很搭, 应对母女两角色的拿捏恰到好处, 小店放在色彩斑斓的庙旁也很搭, 颜色虽算不上鲜亮却是令人舒服的配置. 但整体感觉就是--太台了! 全程大量方言, 很多现象, 文化, 生活习惯, 语言上的梗….地方性很强, 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吧, 所以注定了这部电影口碑再好也只能在台湾有高票房. 作为”史诗喜剧”(一直认为这广告词大夸大了!) 笑料还是有的, 全片灵魂的林美秀就不用说了, 活脱就是膨风嫂的真身. 夏雨乔中规中矩算是本色演出吧, 最特别是鬼头师, 他扳着脸骑scooter出现时太大哥了! 伴着刘文正的”主题曲”和喇叭裤真是有太范了!! 还有拿双刀教料理医生做鱼丸时浅浅的歪嘴一笑, 这是全片里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 连说话都那么有哲理, 也为自己起伏的人生用手艺做出总结, 完全是位艺术家啊. 话说鬼头师那眼神那薄唇好酷, 猜想他年轻时一定更帅所以上网查了下事实证明, 所谓韵味还是需要时间来发酵的, 人还是要岁月来沈淀比较成熟有味道. 片中很多夸张的点, 例如水脚A演得很用力, 爱情线太弱有点失衡, 要办桌的老夫妇也只是点到为止……但至少都还能接受, 全片有两大败笔最影响观感: 一.吴念真的憨人师. 吴念真客串了太多片子拍了无数广告, 这缘于他无可挑剔的亲和力, 但在这片里尤其月球上那段他的语速太快态度太欢乐, 说是大师不如说是追在学生后面碎碎念的老师, 和”师”字相距甚远只想令人甩开. 总之和这角色格格不入, 也弱化了”人, 鬼, 神”三大师的传奇色彩. 二.三位评审尤其灭絶师太. 其他两位都还好, 但作为灭絶师太妳好歹有点特色好不, 搞得像个前台或低级销售真的很low! 这也就算了, 试菜时夸张到不行的表情真是太过了, 硬生生把前面一大段蕴酿出来的高潮都压下, 整个变成一个无厘头的低档片.
片子的好坏因各人而异了。
谈不上被感动了触动了治愈了之类的,这本身就是一喜剧性质的影片,意义确实没有那么厚重。
依旧喜欢闽南语,偶尔跟着念台词,就可以戳中笑点。
在意的是里面的一句话“心若欢喜,菜就好食”。
食物很重要,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在品尝美好食物的过程中,真的是需要把心放在里边。
一直很喜欢这种古早气息的台湾电影,在搞笑中觉得——哎,原来还有点意思可以回味回味。
最惊喜的是,吴念真还客串了个流浪汉总铺师,刚开始还没认出来。
整体基调很像《阿嫲的初恋情人》。
三大师中的“鬼师”说了句让我还挺赞同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题曲,然后会有很多其他的插曲,这样以后听到这首歌就可以回到那个时候了。
”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够一帮还在玩矫情的国内导演喝一壶了,看看人家吴念真是玩转电影语言。
看这部电影能想起李安的《喜宴》,电影画面又有几米的味道。
仔细一回味,最近几年几部台湾电影画面都有这种色彩明艳,主题欢快的特征。
跟之前台湾电影那种沉闷阴暗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说导演的心态决定电影的品质,而非所谓那些大卡司或者大手笔的砸钱。
看好台湾电影的未来。
非常非常欢乐。
美秀姐,又青妈,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跳舞就想笑,然后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
这电影做作吗?
有煽情,剧情薄弱问题,可是我就是觉得它很朴实,平时无华让我感动的内心触动。
谁说烦躁了一定要暴躁,谁说困顿了一定要纠结,谁说不能开开心心的看部影片,忘掉那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
痛痛快快的笑一场,哪来这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啊!
(此段描述我那混乱的思想。
)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我是一位对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
我宁愿去吃当地人民的家常菜,也不愿意去连锁出名的店铺尝流水线型的食物。
不是嘴刁,也不是穷屌,实际上比起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它们,也许以后想再吃到的就很困难了。
我喜欢“港味”十足的港片,也喜欢“台味”十足的台湾电影,我们内地的也有自己的文化,久远深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随大流,都拍一些所谓赚大钱的大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营养,宣扬了什么文化呢?
我们可以有贾樟柯的电影人,为什么不能有贾樟柯的电影的上映。
到底是治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我想这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能改变的。
地方文化很重要,可是很薄弱,随时都会消失。
多一份心去学习传承它们,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说我古板,不懂追求,不会进步,传承古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进步。
这是今年看的第一部台湾电影,台湾2013年唯一票房连续四周第一的电影🎬,但是,票房与口碑从来都不是最配,质量只是中等的一部电影吧。
要过年了,年夜饭是重头戏,家家都得拿出一桌有料有意的饭菜,总结过去一年,也寄托着对新年的期冀。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美食电影,台湾称办席为办桌,即是做一桌秀色可餐的饭菜,从海报就能看出来很喜庆,很适合过年看的一部电影。
不过呢,整部电影对于如何做菜的介绍稍欠火候,感觉絮絮叨叨,却又缺少重点。
作为美食电影,它借鉴了非常多周星驰《食神》中的技法,比如漫画式的描绘之类的,但是前有珠玉,总给我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包括里面两个讨债man的设计,让我想到一部韩剧trot女王里的设计,讨债man为了钱也变成了好人,陪着女主一起进退。
不过这一系列弱化反面角色的措施,都让这部电影变得非常温馨,合家欢就是这样。
所以,作为一部美食电影,其实没那么成功。
但是为什么要说它呢?
主要是因为电影里的色彩运用,非常醒目,惹人注意,充满味道。
之前买过一本讲电影色彩运用的书,里面介绍了从布景到服装各类设置的色彩运用。
大家都知道有颜色是有温度的,红色是热情,黑色是沉郁,黄色是鲜明,绿色是清新,蓝色是忧虑等等。
合理运用色彩,有时候甚至可以左右电影的走向,之前看的十二公民,整个室内的场景,是黄昏的,导演就用窗外射进的阳光不断改变整个室内的色彩,忽明忽暗,借此说明剧情矛盾的走向。
而这部电影,完完全全是五颜六色的,无论哪一个镜头,都是大量的色彩充斥屏幕,像童话那样,所以电影在运用漫画式的手法时就不会显得突兀了。
因为美食本来就是五颜六色的,这就好办了。
女主是童话色调的暖色系,妈妈是热情奔放的红色,男主穿的黑色,两个讨债man是花色,爸爸是带着金色,地下道的人穿着破烂,但是色彩是太空系,加上黄色的灯光,就很暖了,就符合了主题,连最后比赛时,也要每一个助手穿上粉红色的厨师服,实在是萌萌哒。
这里面所有的对决都放在了黑暗中,第一次在室内t台,然后去请教憨人师,下水道也是黑色,最后的对决也是在夜里。
这样就非常便于灯光的运用,黑色吸收了大多杂色,更能承托出其他颜色的艳丽单纯。
而且也会给你一种一觉醒来的释然感😌。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我就理解了周杰伦的《天台爱情》了,都用了大量的色彩。
这部电影用了这么丰富多彩的色调,所以里面的人不正常、很浮夸的表演你也会轻松忍耐了,会觉得很好玩。
若是电影在做菜这一方面上再有所加强,更加细化一下人物关系,爱情线也狠狠加强一下,不那么乱,让情节更能够连贯,就很好了。
但是本就是一部合家欢大电影,就连里面的歌都充满了乐趣,“三八阿花吹喇叭,dosolasifa”……这部电影当然是不缺温情的,价值观也很正能量,平凡之中见真情,过年了,很适合合家观看~
全片看下来感觉欠火候。
是别人推荐的,所以我是抱着看传统美食片的心情,结果全片下来实在是少有切中我的点。
整片说是一部小情怀的怀念古早总铺师的台湾风小电影。
气格上就是这么说,小。
没有大方向的内涵,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还不要要求它要这样的内涵。
三个总铺师里唯独女主的老爸苍蝇师缺乏血肉,现在回想觉得稍有遗憾。
憨人师和鬼头师都分别有鲜明的性格。
憨人师的苦瓜故事我真喜欢听。
鬼头师的登场太帅,叼炸天嘛!
最后徒弟要改做最后一道菜的时候,他用菜刀那原来已经做好的冰火九重天砍坏的时候又帅到爆表!
最后得赢后飞车携音乐而走,又是那么的潇洒,真的是人生的最后一道菜”无怨无悔“,值得!
像我这种泪点渣的人,真的好容易泛泪光。
炒鳝鱼的时候,尼玛苍蝇师你终于出现了一下嘛,受感动,我很奇怪吧泪点低......爱情占的篇幅还是太多了,关于菜还是讲的少。
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台语对白,对方言的钟爱,这样的东西是很值得推崇的,难道要一部台湾电影里每个人都说着字正腔圆的东北话儿?
吐槽一下,月霞,泥垢了....还蛮喜欢结尾回到虎鼻师时光的叙述法。
古早的总铺师出门只用带工具,赚的是人心和人情还有人们的幸福。
影片是从一对老夫妻要结婚想做十道古早菜办桌开始拉开叙事线的,人人都有他怀念的味道,男主怀念的是妈妈的番茄炒蛋,省长怀念的是炒米粉,我有四道菜放在心里。
普通的家常菜却因为不同的人煮不出相同的味道。
有些只能永远怀念。
回到电影来,就像对食物的挑剔一样,我对电影也同样,见仁见智,我必须说,这电影的题材选的好,但是,却表现的,不 够 好!
欠火候!
看来缺古早酱油的是你们。
台词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主题曲,每段时间,也要有他的插曲。
等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你就能回到那段过去了。
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
最近在看美食电影,看到一部台湾喜剧《总铺师》觉得很有意思,特来分享。
初初我推荐给大家的理由是,感受台湾人和大陆人,香港人不同的文化幽默,以及电影当中的男主角利用食材来编故事的桥段。
后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突然想到电影当中的鬼厨,人厨和神厨,其实就像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电影当中的鬼厨,并没有自己开铺当老板,而是习惯地当别人的枪手,给别人做菜,他是躲在暗处,不见光的。
这个像我们的本我,本我代表的是人类的本能,欲望等其他的黑暗面,所以总是被压在潜意识层面,不能见光,也很少能起到主导作用。
鬼厨做出来的菜,诡谲多变,出其不意,令人吃惊,这个也像我们的本我,一旦本我起主导,总是会做出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让人感觉那个人不是平时所熟悉的人。
人厨呢?
人厨混在最底层的人们当中,利用垃圾堆里捡来的剩菜给街上的流浪汉们做菜,做出来的菜让人吃得泪流满面,感觉到做人的滋味。
做人的滋味是怎么样的?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幸福与痛苦交织,这些滋味,也只有最底层的人才能有切身的感受。
而我们的自我,有部分的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冲突,所以尝尽人生百态,遭受万千煎熬。
神厨,片中的神厨已经死去,他已经脱离了生与死的束缚,所以他是超脱的,自由的,平和的,他做出来的菜的味道,脱离凡间的味道,无所谓痛苦忧伤,幸福快乐,是悠远的,缥缈的,宁静祥和的。
而我们的超我,超脱人世间的痛苦,追求完美的境界,处于超我状态的人,不为俗事所困扰,面容平静祥和,心灵自由洒脱。
鬼厨,人厨,神厨构成了厨艺界的完整味道,而本我,自我,超我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我。
鬼厨和本我是黑暗,是丑陋,神厨和超我是光明,是美好,而自我是中间的一个过渡和缓冲。
鬼厨人厨神厨相互之间不断争斗,不断PK,而本我,自我,超我也如此。
有时鬼厨赢了神厨-本我打败超我;有时神厨赢了鬼厨-超我打败本我。
自我作为一个中间协调者,有时压抑本我,有时否定超我,有时投射本我,有时升华超我。
多个我纠结在一起,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人性,成就了我。
我一直都是一个不怎么爱吃的人,偶尔也会吐槽自己不爱吃的习惯真是太对不起自己的身材,但美食对我真的没什么诱惑力,也许是自己在外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原因,我早就把食物的美味连同自身的饥饿程度划上了等号,加之时常会回想起老妈在我小时候厌食时说的那句“你就是不饿,饿了的话,吃狗屎都是香的。
”于是乎在我的饮食词典里,基本不存在“好吃”、“不好吃”这样的词汇,剩下的只是“吃”或“不吃”的问题。
人人都说“老马识途”,其实识途的何止是老马, 人是要比马强上千百倍的,因为人还可以“识味”,就算是连我这种味觉快要磨灭没了的人,我也能记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一抹菜香,关于这种记忆,我觉得这与食物的好不好吃无关,这应该是出自人类的本能,而《总铺师》这部电影,就是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
《总铺师》是那种生来就打人喜欢的电影,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人人都喜欢,而且必须关注的问题,就是吃饭,尤其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华吃货民族而言,你看下《舌尖上的中国》那令人夸张的收视率和市场效应就能知道,《总铺师》这个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舌尖上的台湾》, 电影里那花样繁多的菜品和呼之欲出的拍摄技巧,普通观众似乎能在银幕前感受到来自电影里的美味,这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
我想大部分观众看到此,基本就觉得已经值回票价了,但《总铺师》要展现给我们的,真是这样的故事吗?
《总铺师》是一部本土向的怀旧电影,无论从画面、配乐还是情节上来看,都充满了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导演很想拍一部能呼唤现代人回归传统的戏,但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太多自信去实现这个想法,比如他虽然请了2个很时尚的主角, 但这两个人根本演不出时代的味道,又比如他在电影里妄想似的举办了一届“台湾总铺师大赛”,结果在决赛的时候台下坐满的却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这种不自信的矛盾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得不怀疑开头我对电影主旨的论断了,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电影让我们寻找的只是我们丢失的一些传统,因为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展现这些传统带给我们的感动,但现在我仔细想来,你找回了那些传统又怎么样呢?
其实电影里也给出答案了,比赛中曾小碗的传统菜最终还是败给了鬼头师的创新菜,电影的结尾也是说主人公最后没当上总铺师而在努力经营自己的便当店,所以我们现代人光靠找回传统,就想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感动是没有用的,我们真正要找回的,还是那一颗纯洁的心灵,就像憨人师在跟小碗解释总铺师如何盈利时说的:“当总铺师赚的不是钱,也不是名望,是当事人对你感恩的那份心意。
”
轻喜剧~可以有~
吃的部分完全是中华小当家即视感。。女主太傻,剧情太扯蛋,空手套白狼嘛!
2014.1.23 HH 延安
宅男女神林美秀!!!
传统传承旧情不忘很俗套,配上闽南语和台南田园完全不违和,色彩高饱和美术很一般,看了也有点懂健忘村。表演夸张舞台剧,电影感很差,摄影是随便来,常常很像纪录片一样日常。绝世高手哪里是抄食神了,明明很像总铺师,连美食点评都很像,浮夸演技也是像……剧情还可以看,反转有趣。
2014.1.9 不太喜欢。但是最后你的乌鲁木齐弹得真好却让我看完了之后笑到爆。
虽然拍的乱七八糟的,但伴有美食的味道和淡淡却不做作的讲述还是让人会心一笑。多年过去,对杨佑宁的喜爱没有变,只是对他感觉从梦中情人变成了前男友,岁月改变了我们。
食色性也,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味古早味。台式美食乃至文化得以传承于今,靠的就是那满满的情怀。通片以食贯穿,夏于乔完全是把电影当美食大三通来演了哈哈~部分镜头譬如最后评选时还是拍的有些浮夸,但并不妨碍全片的欢笑逗乐,吴念真的客串是亮点,满墙的涂画后面是一颗赤诚诚的古早心
不是很懂到底在幹麻......
净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冷笑话
文艺老青年吴念真搞童真幻想也是毫不留情,就只能评他了。至于电影,真是宁可只有他现身那几分钟,男女主角都是出来恶心人的。
妈的炒鳝鱼居然看哭了
故事简单人物缺乏起承转合。人物就是断片的。因为我看台湾片所以我不会看见所谓的史诗喜剧之后的落差。不过热情洋溢着的是古早味。北京很多难吃的台湾馆子都打什么古早味,我只能说反正傻波伊多。
三八阿花吹喇叭。。。蛮不错耶,导演肯定看过中华小当家,忽略掉某些人的演技和松散的剧情,怀着一颗吃货的心去看吧。
冲着美食去的,结果看了太多与美食无关的东西。女主还能更二吗?
值得推薦樸實的電影!!
也就3颗星 还是食神和满汉全席的哏 总铺师很神其实听过传统相声偷斧子的都知道怎么回事 但影片看的很轻松 很欢乐 很有台味就够了
松散脱线的剧情,夸张的人物表演,混杂的类型元素,却丝毫不令人反感,得益于陈玉勋那些既烂俗又灵光闪闪的桥段以及精致的场景设计,鸡汤恰到好处,配角光芒力压主角,充满台味的民俗、民腔、民歌也为片子增色不少。2013华语喜剧最佳。
最可爱的电影 好像海角七号 但是少了泪 很多笑 所有人都好可爱 太好看了
不是台灣人應該看不太懂, 實在太台味了, 看來只鎖定台灣市場, 但笑點也不到位, 唯一讓我有所收獲的是關於辦桌詞彙的認識, 如手路菜、水腳以及早期辦桌師傅無需自備食材的歷史, 其他沒更多了, 可惜; 很難想像是名作<熱帶魚>導演之手 btw,把辦桌台菜拍的確實還蠻漂亮的, 這時間有點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