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真理教的投毒事件,按照常人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这个纪念日去谴责他们一番。
可是导演是枝裕和的视角不同于常人。
他特别关注那些社会的边缘人,不是简单化的给他们贴个标签,而是深入地剖析他们的心理活动。
这些邪教组织究竟有什么力量把教友聚集到了一起?
甲斐实,回到家里,孩子哭着喊爸爸,他完全无动于衷。
在餐厅里与妻子面对面时,甲斐实的狂躁,与妻子始终面带微笑的淡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妻子对这个不顾家的男人完全失去了信心,她希望能够再次选择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她觉得在教会里找到了宝贵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家里找不到的。
榎木胜,是聪的弟弟。
哥哥是学医的,还有二年就可以拿到牌照,可是他不满足于身体上的治疗,而是想以自己的一生去研究人类灵魂的治疗。
纪代香,是山本环的太太。
山本是个很理想化的人,他希望通过修行来彻底释放自己。
他劝妻子也一起加入,接受真理的教育。
半夜两点回来,他还在读宫泽贤治的诗集《我的生徒诸君》,书边插满了标签。
“在生活中,我们误解了信仰和德性,我们只有以自杀和自弃来保证……我们成为一体。
“我终于明白了!
”可是妻子忍受不了这个不管家的丈夫,把他赶出了门外……可是在阪田回忆中的山本,却与纪代香完全不同。
“他一直很照顾我们的,果然是老师。
他经常令大家很友好、很合作。
他是很认真的,经常替大家思考。
他是一个优秀的精英。
”阪田回忆说:这里的人相处都很好,大家会有相同的想法,相互信任。
这里有块小小的地可以耕种,自给自足。
直到现在,我仍然想跟他们在一起。
阿胜在小屋中与阿敦讨论神的问题。
阿敦对阿胜说:“我不信有神,是因为自己心中没有神的存在。
你不觉得神是人们构想出来的吗?
”阿胜说:“神之所以被人当作神,其实是心魔。
”阿敦说:“被当作神的,应该是正义,只不过是以神的名义被引用了。
但如果要我去为此伤人,为此大量虐杀,那我宁可选择什么也不相信地活下去。
“在追述林中生活的镜头中,只出现过三个人:逃走的阪田,水原夕子,还有就是阿敦。
这是四位同行去祭拜的亲属中,唯一曾经去过林中遗址的就是阿敦。
他说自己是夕子的弟弟,俩人相差二岁,感情很好。
阿敦在林中的水边对姐姐说,做孤独的鸟有五个条件:比所有的鸟飞得更高,不令同类烦扰,鸟嘴向天上......姐姐在东京的桥边对阿敦说:现在我可能是在寂静蓝色的时候,我的终结、再生,见证了这历史。
而唯一向阪田问起教主是什么样的人,也是阿敦。
阪田说教主的感觉像爸爸,大家像是一家人的样子。
但是在回东京的火车上,阪田问阿敦:“你是谁?
你真是她弟弟吗?
我听她说过,她弟弟在某年自杀死了。
”“姐姐真是这样说的吗?
她不可能这样说的。
”“我觉得她不会是说谎的。
”阿敦无语。
阿敦又带着花去医院看望老人。
可是老人在三天前已经去世了。
他并不是这老人的儿子。
护士问他:“你到底是谁呢?
”阿敦在院子里一张一张地烧影集中的照片。
其中的一张是他和姐姐小时候与父母站在一起的照片。
可是在影片开始时,他在电脑上PS的是另一张一家四口的照片。
家里的玄关桌上摆着百合花。
他带着一枝百合花,独自来到林中河边的栈桥,口中呼叫着爸爸,然后点燃一根火柴,身后的木桥燃烧了起来……
是知裕和的电影,电影节奏有些慢,需要真的耐着性子去看,有纪录片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上很冷硬,感情上又很压抑自省,电影中涵盖的生活质感有些无趣沉闷,甚至有些压抑和生涩难懂。
直到看到后面,会有些隐隐约约的痛。
人与人之间分隔开的距离的本质是心智,感受和欲望,世界上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是我的家人,我却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
想要离开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不是因为那个地方有多好,而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了那些美好,要离开,只要不是这个地方,哪里都好。
关于亲情、信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探讨,镜头充满诗意。
是枝裕和曾说过,对死有了更深的了解,才对生有加倍的热爱。
相较于后来蜚声国内外的系列家庭剧情大片,早期的《下一站天国》和《距离》更显示是枝裕和惊人的剧本构思功力和独特的记录拍摄手法。
敢于大段平静地展现长镜头,于无声处里的惊雷,不动声色地奔涌。
这种笃定自信,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强大,自持。
对于曾经的恐怖事件,全片除了开头两分钟的提及再无叙述。
家人与亲人之间的距离,曾经近在咫尺,如今只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拼凑,遥远得已无从企及。
孤独的鸟,比别人飞得要高;不给别人造成困扰;嘴要望向天空。
影片从犯人家属切入角度,是是枝裕和最伟大的地方。
两年多前看了是枝裕和的书里面收集了很多对谈和采访内容。
看过之后我标记了这部电影,因为书里提到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和他独特的导演方式。
纪录片出身,从事过记者工作,所以对社会话题从事会产生独特的思考也会更深入的选择报道的视角。
同时在拍摄《距离》的时候也选择了只告诉每个角色关于自己的故事,所以对话的发生和角色的反应会更加自然生动。
也是因为这样的尝试,之后拍摄儿童和青少年的电影时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和特殊的方法引导,为后来的创作奠定的一个基础。
是枝裕和7.8[日]是枝裕和 / 2019 / 东方出版中心所以带着好奇心我点开了这部片子,从叙事和画面都能看到熟悉的导演的拍摄习惯,但同时我确实感叹于导演展示这个社会事件的角度。
从犯罪者家属的角度,从一次祭祀活动出发,偶遇了幸存的罪犯,在这个尴尬的环境里努力找寻共同的回忆,然后我们逐渐看到了每个家庭的关系和家人的距离:妻子堕胎却一无所知的丈夫,精神追求的丈夫和只想柴米油盐的妻子,貌合神离性格差异的兄弟,看似和谐但其实根本不是真姐弟的姐弟,和隐藏线中不熟悉无法理解的父与子。
刨除这个恶性事件对世界上其他人的影响,影片更想展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些犯罪者的行为是不可以被原谅的,但是也不影响我们去看到恶意背后的对周围世界的失望。
亲近的人也无法理解的自己和内心世界,亲近的人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沟通和灵魂交流,每天面对彼此却好像相隔万里的关系恰恰给了这些恶性引导的可乘之机,最后成为了一个杀伤力巨大的恶性事件。
所以导演带着我们要去看一个问题更深入的世界,探讨我们是否可以彼此走近,更关注彼此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创伤,从而使世界满满的变得更好吧。
宗教信仰或者说信仰与邪教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这个问题千万别诧异,宗教信仰与邪教信仰本身都是一种信仰,只不过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教众们的行为。
宗教信仰并不鼓励教众们用极端的行为来约束自己的,而邪教就不一样了。
极端的行为为何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原因就在于邪教带给教众的是一些除了信仰之外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已经逾越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距离》作为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观众们从本片中可以看出来是枝裕和的缓慢的节奏,但是对于现实主义的考量从本片中表达出来也是比较吃惊的。
它不同于一种岁月静好的故事,本片着重讲述的是邪教徒的亲属与当初的邪教徒(后来临阵脱逃)的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对话,这些对话充分为观众们揭示了邪教徒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
《距离》这个片名本身就预示着邪教徒跟正常人之间是有所隔阂的,至于说这个隔阂是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这种隔阂本身所带来的是一种距离,什么样的距离,远离正常生活的距离。
从这些亲属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邪教徒们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他们是丈夫,是兄弟,是朋友等等。
他们不是正常人吗?
他们是的,但为什么他们会一步一步的沦为邪教徒?
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正常人都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世界自然会孕育出来不完美的生活,当这样的生活落在每一个人身上之后,我们能收获什么取决于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有的人放弃了做人的一些准则之后,相对于那些坚守的人自然会过得更加顺畅。
但这个顺畅是因为他用了自己的温良恭俭让作为交换的。
而那些依旧是坚守着的人则没有那么顺畅了。
首先来说,邪教徒本身的生活是不如意的。
为什么不如意,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良知去交换别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应该按照正确的运行规律来运作,而他们是遵守规律的人,但是却没有得到好的回报,这本身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世界需要矫正,而他们群聚起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惺惺相惜的局面,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一种信仰来作为自己的指引,邪教因此诞生了。
这是邪教徒一种形式的成长轨迹,还有一种是与亲属之间的梳理。
当一个人极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确的人的时候,面对外部环境是没有任何的感情投入的。
就比如说片中的丈夫,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妻子以及自己的家庭的生活,而是整天将自己埋葬在宗教经典中,妄图找到一种生活的答案。
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他所想要的生活是一种虚幻的生活,并没有顾及到现实中的妻子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与现实失去了所有联系之后,自然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过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是构成邪教与一般宗教之间的本质差异。
一般宗教,即使是信众也会有严苛的要求,要求他们不要用自己的教条去约束普通人。
因为每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本该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应该用一种形式的规则来运行。
然而邪教徒的信仰却是极端的,极端的信仰之下,他们确实是一个个充满着某种理想化生活的人,但是他们的理想化却喜欢强加于别人身上。
这个就不属于宗教信仰范畴了。
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化,并且期待自己的理想化能给自己带来多好的信仰加成,但是却忽视了别人的诉求。
每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诉求,然而当这种诉求与显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去强迫现实改变自己而迎合我们的诉求呢?
当然,邪教徒们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
理想化本来是没问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国,也都愿意让自己的理想国成为这个世界现行的规则,然而这个世界现行的规则并不能一一照顾到每一个个体,他只不过是所有人所期待的理想国的最大公约数,有时候连最大公约数都达不到。
但这并不影响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行,最终,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
是枝裕和在《距离》中对于邪教徒表达出来了一些理解,但是这种理解并不能解除邪教徒本身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一种洗刷。
理解是为了预防,是为了弥补即将犯下的过错,但是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来为之负责,如果达不到,就如同那个临阵逃脱的人一样,放下自己的执念或许会更好。
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接受,那些做错了事情的人连一句道歉也没有,然而要求别人反思的时候,彷佛他们在苦苦忍受。
……你好,再见
名为「真理的箱舟」的宗教团体成员在东京的自来水来源投放了病毒,致使128人死亡,遇害者达到8000人,之后执行这项犯罪的五名成员被教团杀害,教主也自杀身亡.在事件发生三年后,执行犯的四名亲人来到了亲人们被杀害的湖边,祭奠之后,发现他们来时乘坐的车子被盗,正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另外骑摩托车来到湖边并且车也被盗的一名男子(浅野),这名男子也是当时的宗教团体成员之一,在事件发生前逃跑了.这名男子把四人带到了当年宗教团体一起生活的小木屋,在小木屋里他们偶尔交谈,时时回忆,将整个事件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是官网上给出的剧情介绍...另外:拍纪录片出身的是枝导演在这部电影中仍旧使用了大量的纪录片手法,作为摄影师的山崎裕没有使用照明光,全部用手持摄像机在自然光下拍摄完成.ARATA,寺岛进,伊势谷友介,夏川结衣和浅野忠信,这些作为日本电影界中坚力量的演员们,在出演这部电影时拿到手中的剧本上只写出了自己出演部分的台词,同一场戏中演出对方的台词和表演方式全都没有写出,因此剧中可以看到这些优秀演员们用自己真实的感情在进行对话和交流.这些是可以在官网上找到的幕后情况,都还好说...可是我没有看懂ARATA演的这位"敦",和りょう演的那位死去的女生究竟是什么关系?从出场开始一直就说自己是りょう的弟弟,可是浅野在最后的火车上说,りょう在团体里和他遇见时就说自己的弟弟在三年前自杀了.并且ARATA经常去看的那位老人,也不是他的父亲.在最后ARATA一把火烧了湖边的码头之前,他哭着看着湖面轻轻念的也是"爸爸"...他究竟是谁嘛,有看懂的同学请一定来告诉我一声>"<另外这个电影,有官方字幕没有?好难听懂...是不是不光没用专业照明,连专业收音员都没有用,document到家
BS导演 西川美和翻译 中山大树 整体戏是定好了的,但是每个演员的台词是自己定的。
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故事,宗教集团的恐怖事件的加害者家庭的故事。
每个人物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不知道一起演的其他人是什么样的角色。
导演是定了每个角色,纸上写好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看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爱好,但是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场景上,想自己的台词。
一般来说剧本上是要写每个人的台词的,对演员压力非常大,演员身体不舒服,很生气,每个导演都会有这样的工作。
所以这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
我是作为副导演在拍摄现场,还有剪辑,到最后都是陪着导演的。
但是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这是好的电影还是不好的电影。
凡事過了界線, 只會累己累人, 修行是宗教的必修課, 過分積極, 過分宣揚教真善美的教條, 親人只會感到煩厭: 女教師丈夫深宵人靜時在房間讀宮澤賢治的詩, 他把真理教的教義套在文學詩作, 扭曲了原有意思, 自以為從中獲得了宗教的奧秘, 不顧獨守空閨的妻子, 不顧年幼兒子, 得道昇天是他目前最重要的修行, 朝聞道, 夕可死矣! 入迷甚深的信徒捨棄了人類應有的情緒反應, 縱使男人不住叫和妻子同坐的男子滾開, 甚至把飲料倒翻其身, 然而, 他沒有情緒激動, 以笑容及驚人的好脾氣應對, 活在天上人間信眾看著迷失在罪孽深重的人世孽海, 只有微笑回答, 那種看透世情的淡然、 得到神眷顧的超然及憐憫迷途羔羊透視, 可以捨棄肉身, 一走了之, 回到所謂的天家, 留在世上的親人要背負的是心靈創痛, 表面過著和普通人沒有兩樣的生活模式, 但在自我救贖的深山旅程, 接觸人類還沒有污染的湖泊, 是受傷害家人潔淨靈魂, 交託憂鬱給天地的祭禮。
cr:陳柏祥
这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于2001年上映。
他的前两部作品,我已经写了观后感,也许一些朋友只看到我写的一篇,其实算这篇已经写了三篇了,写了之后,放在知乎上,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知道这篇观后感的下场如何。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的一个邪教组织在东京的水源里投放毒品,致使128人死亡,几千人受到伤害。
投毒的五人被一帮教众杀死,教主在警察追捕中自杀身亡。
三年后,人们在纪念逝去的亡灵。
而在另一边,那几个凶手的亲属也在同一天祭奠自己的亲人。
影片的视角便是对向了这几个边缘人。
几个人在邪教组织经常活动的丛林中小河边的一个栈桥上,献花、合掌,简单的祭拜仪式后,返回时发现他们的座驾被偷走了,幸好遇见了同来祭拜的原邪教组织成员坂田,带他们到了该组织曾经住过的小屋里度过了一夜。
影片所描述的就是在这个不眠之夜里,他们几个人的言谈和行止。
是枝裕和一向关注生与死的主题和社会边缘人的生活。
他的风格也尽量接近纪录片,似乎在刻意强调这是用最简单的手段表现最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与他的风格相似的有咱们的贾科长。
不过到了他们导演事业的后期,不约而同的逐渐注意了影片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发展,这样一来,便满足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变得更加耐看。
不过《距离》这部影片还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看起来无比沉闷,情节晦涩且单调,绝少戏剧冲突。
也许是由于我反映比较迟钝吧,一直到看了第二遍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稍微理清楚了些。
在剧中人物的构建上,是枝裕和也有他自己的特点。
有的人物是通过互相的对话,以最简洁的语言就把人物立起来了。
如纪代香的身世,阿胜与他哥哥的关系等,一目了然。
而对另一个人物阿敦的介绍,却始终闪烁其词。
观众只能从影片的片言只语中去揣摩。
阿敦喜欢花,尤其喜欢百合花,而在邪教的会徽上,就是百合花的图案;在祭奠仪式上,阿敦是几个人中最严肃庄重的;在小屋中,阿敦特别询问坂田对教主的看法;在影片最后,阿敦又一次到了小河边,一点点的烧了全家的照片,照片中隐约可见父母和姐弟四人。
他站在栈桥上,轻声的呼唤:“爸爸!
”由此是否可以推测,阿敦就是教主的儿子呢?
这些在影片中并没有给出明晰的答案。
而是任由观众去猜想、思考,才能让人物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也使得影片更加耐人寻味。
影片的重点在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尤其是这几位曾经是凶手的亲属,他们怎样看待邪教?
这样看待邪教所犯下的罪行?
影片中参加邪教的这几位看起来并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群氓。
阿胜的哥哥弃医入教,是为了“在教会中学会本质的治疗。
想利用我的一生,去研究怎样治疗人的灵魂。
”纪代香的丈夫山本是个教师,一门心思去“释放自己,明白真理。
去寻求真正的教育。
”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是因为看到了许多的不公正,看到了许多的丑恶,因此对现在社会彻底失望,轻易的相信那伪善的神和虚假的神祗。
以为自己能够通过入教去普度众生。
泰戈尔早就说过:“我把世界看错了,反倒怪世界骗了我。
”他们对社会一知半解,对人性毫无了解,无限的放大世界的邪恶,无限的放大自己的感知和责任,他们从一个普通的公民,却去寻求去脱离这个社会,拉大与世界的“距离”。
是造成他们走火入魔的根源。
而他们的亲人从一开始就不赞成他们的做法,甲斐实早就告诉痴迷邪教妻子:“你们是在犯罪。
”可一旦罪行昭显,他们又从本能上去同情自己的亲属。
甲斐实这样说:“我的事,时常被提及,我也问自己,阿实,现在的生活是真的吗?
我可能是在逃避。
”逃避也是他们中的多数所选择的无奈之举。
但一年一年的过去,尽管他们仍然不愿谈及此事,可心中总要不停的面对,总要不停的追问,总要忍受心灵的煎熬。
这种痛苦甚至会伴随你的一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彼此之间都是一样的人,都需要衣食住行,都需要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任何人之间实际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距离”。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对事物有自己的解释和认知。
这样才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但无论怎样,这其中都有一条界限,就是不能去损害社会,不能去伤害他人。
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上帝也好,基督也好,安拉也好,佛祖也好,都是劝人向善的。
一旦你遇到的“神”是让你去作恶,那么你遇到的一定不是“神”,而是魔鬼。
相信魔鬼,就远离了这个正常的世界。
丧失了天理人伦道德的人,和正常人的“距离”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阿敦这样说:“神这东西或者是被人当作神,其实是心魔。
被当作神的,首先应该是正义的东西。
如果因为我相信他,而要我去伤人,这样我宁可选择什么也不相信。
”对此,坂田尚有认真的思考。
他说:“我不是存心想背叛他们,但我不得不这样做。
直到现在,若可以的话,我仍想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我和他们有同样的想法,但是我想应采取不同的行动。
”那些加入邪教的人,说的好听一点,是些天真的理想主义者,难听点是鬼迷心窍的糊涂虫。
而那些心怀邪恶参与罪行的人,则是为虎作伥的凶犯。
头脑误入歧途尚可回头,行动伤害别人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想回头也很难了。
不知道他们在祭奠这几个凶手和亲人的时候,是否想起了被他们害死的那128个亡灵?
影片中的演员表演都不错,听说好几个人还拿了大奖。
引起我注意的并非是主要人物,而是饰演甲斐实的寺岛进。
在《下一站,天国》里他饰演的是一个颇具幽默感的车站工作人员。
而现在这部片子里他却一改风格,甲斐实是个阴郁寡言,有时还有点暴躁的人。
寺岛进演的非常到位。
本人评分:6.5。
写于2013年在今年的第六十六届戛纳电影节中,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以他的新片《如父如子》拿到了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引起广泛关注。
回顾其近二十年的导演生涯,虽时不长却也不乏许多佳作。
今天挑出是枝2001年的一部作品《距离》,以此片来认识这位导演的世界。
本片大致讲述了邪教组织“真理的箱舟”策划了投毒恐怖事件后,几名主犯被杀害,教主亦自杀。
三年后,当初四名主犯的亲友来到山中邪教的遗址祭奠故人,却发现来时停在山路口的汽车被盗,被困山中,因此遇上了当初临阵脱逃如今故地追思的第五名主犯。
五人回到了当初教徒们住过的小屋,各自陷入对亲人的回忆和悲剧发生的沉思之中。
全片采用交错现实和回忆的叙述方式,多人物多条线叙述,同时不断淡化故事情节,虽在观影上增加一定难度,但依然使情感堆积,对影片内涵的表达恰到好处。
要讨论作品,必须先介绍一下导演。
是枝裕和被人们归为20世纪90年代晚期“新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也被评论家们称为“独一无二的导演”和“同辈人中思想最严肃的导演”。
是枝裕和“被记忆、丧失、死亡、人们怎样寻求生路和设法幸存等问题苦苦纠缠”,他的电影总是围绕着关于孤独、记忆、认知等母题展开,试图以一种隔离的姿态来探触人的内心世界。
影片风格大多节奏舒缓平实,叙事极简,靠情感维系单薄的时间线,同时又极力克制感情的表达,极度还原感情的真实困境。
本片中,第一视角镜头加画外音的人物对话是导演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的作品中最爱的拍摄手法,近似于采访,片中表演和故事情节也接近于生活(据说本片并没有正式剧本,演员掌握了大概表演内容后便自由发挥而成)。
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和手持摄影,并且不使用任何配乐,单纯的展示淡如生活的故事,有着明显的导演早期的纪录片风格。
事实上,是枝的故事片总是很难与纪录片工作分开。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是枝最初一直从事着纪录片的拍摄,其影片的内容构架和制作上也大多脱胎于纪录片制作,如《无人知晓》的取材来自于真实的社会案件,《当记忆失去了》和《下一站,天国》也都关注记忆对自身身份构建的重要性等等。
是枝裕和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紧密连接事实上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
这样的态度决定了是枝裕和在其影片中一贯的姿态,即导演以他者的身份站立在一旁,聆听人物的情感。
是枝裕和的影像事实上是其人物的情感的倾听者而非面向观众的讲述者,具有冷静克制的观察感。
导演更试图达到的效果是让观众跟随摄影机去聆听、观察人物以感受到其内心。
在本片中,就是通过山林中影影绰绰的日光以及小屋中的光影来勾画人物情绪,而不是通过捕捉人物的面部或动作的大特写(印象中是枝的电影不曾出现过特写,在这种表现情感手法的克制上颇具日影大师小津安二郎风范)来表现。
在是枝的镜头中,人物的情感更多是靠克制而非宣泄来表达的。
对此他曾这样说:“我想尝试限制情感的表现,从而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不依赖特写哭泣的面部去传达角色感受的情感表现方式,我是在实验,想看看通过刻画主人公对于周遭光线、阴影和声音产生的共鸣,究竟能够传达出多少情感来。
”在影片的选材上,导演再一次运用事实报道进行二次创作。
片中“真理的箱舟”原型是曾在1995年制造了东京地铁沙林投毒案的邪教团体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
众所周知,奥姆真理教的一系列反人类作为在日本社会引起了二战后的最大社会恐慌,事件发生后也出现许多反映邪教这一社会问题的艺术作品,文学方面有《1Q84》,纪实文学《在约定的地点》以及《地下》(村上春树一直十分关心邪教是如何实现意识渗透和达到控制影响的问题),电影方面还有盐田明彦的《金丝雀》等。
尽管选取的素材相同但不同作品关注的重心不同,《金丝雀》表现少年的成长之路的艰辛和残酷,本片所要表达的是生与死的讨论以及绕不过的终极话题——孤独。
生与死的讨论是导演多年来关注的重点,《幻之光》中丈夫的自杀,《下一站,天国》中的死后纪录片,《距离》中的最终祭奠,都用真诚的态度和平和的手法展现死亡。
探讨死亡和救赎的静止不可避免的带着压抑和沉重,影片以他们在事件三周年的忌日的祭拜活动中的往事回忆为经,以他们不期然邂逅的当年唯一从宗教团体逃出的成员的叙述为纬,试图呈现当年的宗教团体成员的真面目,这种时间上的隔绝感巧妙地呼应了本片片名。
在与当年的教团成员接触后了解到自己亲人全然不知的另一面后,观众与这些家人一样处于震惊中,在回忆与倾听的巨大差距中领悟到死去的人们内心的真实所想还有他们的完整面貌对于看似最亲密的人来说是不认识甚至陌生的,正是社会中状似亲密的人与人存在着这种这么远那么近的距离,才会让内心深处倍感孤独,得不到社会认同的人们渴望在教团的修行下得到内心的宁静,乃至被教主洗脑,走向万劫不复。
这种深深的孤独感和距离产生的心灵的苍白即是片名的寓意。
记得在IMDB上曾看见一网友评论道,“当看到第二天人们终于离开森林搭乘新干线回归城市,重新融入繁忙的都市生活,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教团能够在深林中植根发展的原因。
”影片最后的场景,雾气弥漫的湖面上唯一的栈道燃起熊熊大火,画面美得如诗一般,与全片宁静淡泊的的画面风格统一,也为全片留下余韵。
内容上,影片最后的几句台词引起的关于人物身份的巨大悬念如彩蛋一般,让观者获得小小的推理乐趣,也由解密的心理驱使着重新观影,在诸多细节中拼凑出敦这个神秘人物的真正身份,这也算是导演对观众跟随影片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后的小奖励吧。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总是忽远忽近,真正的信任从来都很难建立,总是很难避免下意识地去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去判断别人。换位思考从来不易,可是也许,通过他人的视角也能更好地明白一些之前从来不明白的事,也能更好地达成与自身的和解。只是也许我们之间终究是横亘着那样深的界限,化干戈为玉帛从来就不可能实现,只能是各自祝好,从此相忘于江湖也很好了。
的确不是《旬报》偏爱的那种电影,可以对比河濑直美的《殡之森》来看。我记住了伊势谷友介...
是枝裕和早期实验性作品《距离》不仅仅是在探讨生与死的距离,其置身于文明领域之外的视角也在揭示信仰与信仰之间的距离。他敏锐的从社会事件中洞见了造成人与人之间疏离冷漠的根本,即是人们在生活里所追寻撢持真理的不同。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体现在人们时常不知真理所检视的正是人对人的体恤和关心。
silent blue
可以同村上春树《地下》比较观看(?现实关怀落在人与人之间无法抵达的心岸,在互相欺骗与背叛中跌入无可挽救的孤独。
就拍的挺无聊的…语焉不详吞吞吐吐乌漆嘛黑散落一地,山林夜幕中的文本迷宫,我最无法进入的类型之一。
这片子不适合我,emmmm,装逼神片~
太奇怪了这个结构,最后十分钟这么搞好像前面一直积攒的力都被卸掉了……
放弃理解 也请导演放弃悬疑
我想我没看懂。讲的是一些人试图了解自己自杀死去的亲人的自杀动机的故事。
完全是纪录片的手法,剪辑有神韵,故事呈现出来的是高级的文学小说,后劲太大。不敢相信这是温情脉脉的是枝裕和拍的,整部电影充斥着孤独与冷漠的气息。不知道是什么让是枝改变了创作理念,去拍家庭片。
邪教的家人朋友凑在一起也好像邪教啊是枝裕和太热衷于探讨生死主题了啊虽然沉重但不压抑,气氛把握的刚好能一次看下来的都是勇士,真丶大闷片
4.5. 因突然事件而聚集,在对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记忆。幻之光之后,无人知晓之前,把残酷和无味的现实融入淡淡的记忆和生活。夏川结衣说:“我怎么什么也没找到啊,不过这样或许更好……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把鞋子遗留在这里了,但是这双鞋还在。” 太喜欢这些有点混乱而琐碎的生活和记忆的细节了。
arata年轻的时候好帅,到底演的什么
也许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之一 也是关于人挖掘的最深刻的一部
能找到的是不再香的雏菊香袋;不敢轻放又不知如何面对的遗物。很有风格的手持,灯光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条件不允许/胶卷有问题 暗得看不到脸的轮廓。总的来说有点太形式了 山中河边景象雾气朦胧是可以衬托情绪的 但太自说自话了 的感觉。抱歉睡晕过去了…稍微喜欢的点是人物的composition,每一次框定在画面之中的角色都与彼此有深刻的对话。有与伙伴同行似乎要互相支持解开心结,遇到教的人又各自向他发问,问过去的家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怎么想的;有面对警察时的观众作为interrogator角度,有过去死亡未发生前与死者的交流。
啊…看到后面在我这里只剩下感受意境了,比那部武士复仇的还奇怪(我们还未对上频道)🙈看完了豆瓣上是枝裕和导演的15部影片,我喜欢导演绝大部分的作品,想看今年的《怪物》。
#是枝裕和电影展# 大光明1厅,以家庭关系入手,深刻反思真理教事件这种反社会犯罪行为的成因,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是别说理解,实际上连基本的了解都谈不上,三人在餐厅砸掉辣椒酱瓶的段落最绝,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可怖可憎的“微笑”(也许更接近对你们这些低等俗人的嘲笑),回想起来在我们身边其实也曾见到过;也许将“距离”作为唯一答案可能不算理由充分,然而同样身处同样的儒文化背景下的现实社会——无论何种关系,任何两人之间在根本上是不存在最平等、最彻底透明、最交心交肺的沟通与交流的,很难不认同是枝裕和的观点;电影文本性强,接近纯白描,是小有点小悬疑,但稍微有些晦涩,总体略挑战睡眠不足的观众
北溟有雾水生烟, 再见箱舟火烧湖
画面是好看的,但我也是真的有点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