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1.0

ゴジラ-1.0,超大作怪獣映画,哥斯拉:负一,Godzilla Minus One,G-1.0/C

主演:神木隆之介,滨边美波,山田裕贵,青木崇高,吉冈秀隆,安藤樱,佐佐木藏之介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3

《哥斯拉-1.0》剧照

哥斯拉-1.0 剧照 NO.1哥斯拉-1.0 剧照 NO.2哥斯拉-1.0 剧照 NO.3哥斯拉-1.0 剧照 NO.4哥斯拉-1.0 剧照 NO.5哥斯拉-1.0 剧照 NO.6哥斯拉-1.0 剧照 NO.13哥斯拉-1.0 剧照 NO.14哥斯拉-1.0 剧照 NO.15哥斯拉-1.0 剧照 NO.16哥斯拉-1.0 剧照 NO.17哥斯拉-1.0 剧照 NO.18哥斯拉-1.0 剧照 NO.19哥斯拉-1.0 剧照 NO.20

《哥斯拉-1.0》长篇影评

 1 ) 哥斯拉的糟糕之作

在b站听闻哥斯拉负1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效奖,便好奇该片主要说了些啥,随后便寻了资源观摩一遍。

特效的效果如果不加细究的情况下,尚还算过得去,但整部电影的故事着实无聊,且叙事极差。

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电影似乎所有的叙事都是强行绑定着主角进行的,尤其在电影的后半部这种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救赎而救赎的剧情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讨伐哥斯拉的会议上,科学家对男主一再挽留,但男主轻易的就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况且离开的人那么多又为何单独挽留男主,一切的安排过于刻意。

还有一个细节大家也可以注意,就是当配角离开了主角后仿佛时间线就停滞了。

修理队队长如此,女主也如此,仿佛游戏下线了的队友,但回来后仿佛还是紧接着上次遇见男主的状态,实在让人伤不起。

本片关于反战还是反战败的讨论也极多,从我的视角看来它的视角是反战败的。

哥斯拉可以视为是日本核战的遗物,从诞生便充斥着对核战的映射,而原子吐息的特效也宛如核爆炸的翻版,而电影在面对核爆的毁灭性灾难后所采用的积极应战的态度其实就体现了导演想表达的思想。

而最后一段男主所谓的自我救赎像是模仿独立日又像是致敬神风特工队的行为,不由的让人揣测这样的表达的意义是否是在缅怀当年如果更加英勇点,更加激进点就能够逆转当年的颓势。

以上仅为个人猜测,不代表官方言论,但本片叙事糟糕,故事幼稚,优点仅为哥斯拉原子吐息所展示的特效和设定,评分:4.6,不推荐。

 2 ) 并非招魂,但洗白实锤

经历了惨烈战争,东京两次被毁,被解除武装的日本,仅靠民间力量,用没来及跟美帝一决高下的大杀器,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就战胜了美国爸爸用核弹喂养的超级哥斯拉(这是不是暗示,被迫接受天皇“终战”的日本不服气,神风队加一亿玉碎,干翻美帝不是不可能),保家卫国,终结二战(备战哥斯拉时说“战争还没有结束”,到结尾问“这战争终于结束了吗)……嗯,日本不仅是战争受害者,还摇身一变,成了和平的捍卫者,特别是神风特攻队。

比起赤裸裸宣扬日本核弹受害的《永恒族》,还是本片本片更具诱导性,可惜文戏又臭又长,对人物刻画聊胜于无,让这锅味增汤风味大损!

话说,这个哥斯拉长得就不咋精神,原子吐息威力虽猛,但前摇也太长了,去传奇影业的怪兽宇宙争霸,确定不吃瘪?

有意思的是,这电影海军夹杂着空军,就是没有陆军,两军还真是相互不待见啊!

总之,跟美帝拍的哥总伯仲之间…

 3 ) 只谈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奖。

很多人说名不副实确实,其实有些过了。

我是美术,只想谈谈视觉效果。

这个视觉效果奖的关键,其实是我们如何定义电影的视觉效果。

不怕五毛特效,只怕用五毛特效来拿观众当傻子。

我们想一下,徐克拍的《倩女幽魂》有什么技术,就是王祖贤一边脸打蓝光一边脸打红光,放点烟,没了。

但那个是视觉效果。

传达到位了即可。

这个比拼电脑特效的风气,应该是从过去《星河战队》获得最佳视效奖开启的。

到卡梅隆算是一站,别的不比,花钱肯定是最多。

但是我们看《阿凡达2》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的是无效的特效。

拍那么多幻想水下海景干什么。

想看水下世界,直接看高清国家地理多好,为什么要花钱去做一个模仿真实海景的高仿海景?

所以视效的定义应该是以给观众的视觉感受为基准的,而不是花了多少钱,做的细不细。

说回这部的特效。

直接的对比就有两个版本。

美版《哥斯拉大战金刚》宇宙的视效,还有一个庵野秀明版的。

别的不看,就比原子吐息这一下的视效。

首先就要强调,原子吐息的运镜一定要包括在视效内。

因为没有这个一下大摆头的运镜,你这个原子吐息的威力出不来。

然后接原子弹大气浪摧枯拉朽。

从哥斯拉蓄力到发射,日本的两个版本都比美版要好,美版的光柱做的细,但是那种不可阻挡的感觉出不来。

总结一句话,视效视效,取决于效果。

是给观众视觉奇观和由视觉奇观带来的感觉才是视效。

都是原子吐息,为什么威力的程度感觉就不同,就差在这。

 4 ) 为哥总不值!

讲的哥总中美男计,但哥并不是大男主。

戏份比任何一部中美女计的KINGKONG片里的靓仔都要少。

不过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特效看起来真的挺贵,尤其扫平银座那场戏。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个人错觉,有些特写镜头还能看出面部微表情。

片尾 credit特别注意了VFX的部分,人员名单稀稀拉拉两三屏吧,和漫威片每次浩浩荡荡的排场根本没法比。

这 ROI 确实值得一个奥斯卡。

看的是东宝自家的“轰音”厅,银幕下方有两组肉眼可见很高级的大喇叭。

这个轰音技术,网上没找到细节资料,官网介绍机翻如下:“可以全身感受轰鸣声的声音剧场。

使用等压系统的低音炮被引入剧院。

等压系统驱动彼此相对的扬声器单元,产生的功率是普通低音炮的 1.5 至 2 倍。

我们将打造一个让空气颤抖的体验式声音剧场,这是其他剧场无法体验到的。

”实际体感和这个描述基本一致,哥总的每次登场,地动山摇。

片尾字幕走到最后,会出现连续的巨响以及哥总的吼声,这个时候,银幕上的字会随着声音一下一下抖动,最后一屏“监督山崎贵”尤为明显。

身在东京,真真有种哥总要破楼而入的感觉😂 (不知道是幕布真的在震动,还是做的效果字在抖)人类戏比较减分。

上一次大银幕看神木DD应该是剑心,他的肢体动作在漫改片里就还好,到了这种现实题材,完全达咩。

不过我好像是第一次看这种颗粒度的战后东京。

那个时期,他们那边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之前从来没有想过。

表达方面左右模糊。

作为观众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在不同语境之下,可能有很大差异(和腐眼看人基一个道理至于日本民众如今的主流声音是反战还是反战败,我只能说个人的感知是前者。

愿意稍作了解的,可以油管看看 Asian Boss 那期日本人怎么看《奥本海默》延迟上映和核武的街采。

如果说由于二战敌对关系无法和对方共情,那至少可以看看,大家都经历了最近几年**特殊管控(虽然程度不能相提并论),他们的年轻人在担忧、警惕些什么。

 5 ) 看到雪风号就稳了

雪风号是非常有名的驱逐舰,几乎参加了太平洋战争里所有重要的海战,却几乎毫发无伤,但队友死伤无数。

战后这艘军舰给了民国,以丹阳舰的名字服役到1971年才拆解。

所以,看到电影里出现雪风号,就知道肯定能存活下来了,看来电影编剧也知道雪风号强大的幸运光环呀!

这电影其他部份都还不错,就是女主最后死而复生有点恶俗,毕竟不是战争时期,那么久都没查明身份太不合理,况且这也说明男主根本没有在爆炸现场认真搜寻女主,女主不可能飞出很远,真的飞很远也就不可能得救了。

 6 ) 并非招魂,但洗白实锤

经历了惨烈战争,东京两次被毁,被解除武装的日本,仅靠民间力量,用没来及跟美帝一决高下的大杀器,以神风特攻队的方式,就战胜了美国爸爸用核弹喂养的超级哥斯拉(这是不是暗示,被迫接受天皇“终战”的日本不服气,神风队加一亿玉碎,干翻美帝不是不可能),保家卫国,终结二战(备战哥斯拉时说“战争还没有结束”,到结尾问“这战争终于结束了吗)……嗯,日本不仅是战争受害者,还摇身一变,成了和平的捍卫者,特别是神风特攻队。

比起赤裸裸宣扬日本核弹受害的《永恒族》,还是本片本片更具诱导性,可惜文戏又臭又长,对人物刻画聊胜于无,让这锅味增汤风味大损!

话说,这个哥斯拉长得就不咋精神,原子吐息威力虽猛,但前摇也太长了,去传奇影业的怪兽宇宙争霸,确定不吃瘪?

有意思的是,这电影海军夹杂着空军,就是没有陆军,两军还真是相互不待见啊!

总之,跟美帝拍的哥总伯仲之间…

 7 ) 日本人眼中的哥斯拉

日本电影《哥斯拉-1.0》这个片名起的,这回终于又看到了日本人自己拍摄的哥斯拉电影,不得不说,看惯了美国拍的那些怪兽电影,再来看日本这部,真的有全新的感觉,不得不说这回在特效上确实还挺不错的,尤其毁坏城市那段戏份,尤为出彩,其实全片哥斯拉大战的戏份只有三场,个人觉得第二场最好,最后那场消灭哥斯拉的戏份就…也就那样嘛,我还是更喜欢打怪兽毁坏城市的戏份,剧情上没什么可说的,这种电影,剧情一定要为怪兽服务才好,不过日本这回多少加入了些反战的意味在里面,这点还是很不错的!

总之,如果你喜欢怪兽电影,那么此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特效方面做的确实不错,虽然没看过瘾,哈哈!

个人主观评分6.5分

 8 ) 让我们见识见识某些日本右翼对《哥斯拉-1.0》的无能狂怒吧!

https://note.com/vwn0nf/n/n85af4a7cb475继《哆啦 a 梦》之后,山崎贵导演又一次强暴了哥斯拉。

这是继《新哥斯拉》之后时隔7年的国产真人电影,也是哥斯拉系列的最新作《哥斯拉 -1.0》。

哥斯拉登陆战败后的日本,将化为一片废墟的东京从“零”打到“负数”-- 当我只读到这个梗概时,一瞬间觉得这是一部看起来很有趣的电影。

紧接着,我发现导演就是山崎贵,我深深后悔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哪怕只是一瞬间。

《always 三丁目的夕阳》、《永远的0》、《Stand by Me 哆啦A梦》,这些用每次都让人窒息的昭和怀旧情绪来安慰现代人的“历史修正”惯犯,这次又要把哥斯拉当成怀旧情绪的表现?“别这样!”我一边在心中呐喊,一边义无反顾地走进电影院。

当然不是对山崎,而是对哥斯拉的情义。

不出所料,我带着遗憾离开了电影院。

话虽如此,平成以后的哥斯拉系列本身,除了几个例外,就像是「原作强暴」的累积,所以这次的惨状,也可以说是一如往常的内容。

如果说山崎的“强暴”具有独特性的话,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描写战败后日本的方式实在是太方便了。

也就是说,最大的「原作强暴」受害者并非哥斯拉,而是那个时代的日本。

那么,如果是特摄迷的话,应该会马上发现「哥斯拉 -1.0」的情节参照源并不只是初代「哥斯拉」(以此为首的同系列的各种作品)吧。

战败后在社会上找不到容身之处的日本兵的幸存者,仿佛要重新开始自己的战争一般,抱着炸弹对着巨大怪兽的口中发动特攻 -- 这个故事的主题十分具有昭和特摄风格,简直就是与特摄电视剧《奥特Q》中的《东京冰河期》的情节相同。

以1954年的初代《哥斯拉》和1966年的《超级Q》为比较对象,同为原士兵重新开始“战争”这一主题,《哥斯拉 -1.0》中浮现的2023年的现代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战争中负伤,被唯一信赖的心上人背叛,在人类社会失去立足之地的芹泽博士与哥斯拉一起自杀的第一代“哥斯拉”。

曾经作为零战的著名飞行员而活跃,战败后沦落为酒鬼珠宝大盗的男人 · 泽村,嘴上说着:“东京这种地方,冰敷一下,消消毒,住起来会比较舒服的。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为了儿子,还是要特攻冷冻怪兽佩吉拉的《东京冰河期》。

在每一部作品中,历经战败仍在自己的“战争”中生存的男人们,正因为无法在和平社会的虚构中获得容身之处,才能够听到同样没有容身之处的巨大怪兽的声音,面对它们,然后将它们埋葬。

在《哥斯拉-1.0》中,表面上似乎也继承了这种构图。

不过,在《哥斯拉1.0》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了修改。

在《哥斯拉1.0》中,主人公敷岛浩一是不会死的。

也就是说,与初代《哥斯拉》和《东京冰河期》不同,在《哥斯拉 -1.0》中,既没有特攻成功,也没有主人公赌上性命在“战争”中战斗到底。

敷岛在特攻哥斯拉口中之前,用降落伞逃了出来。

这就对了吗!? 我在剧场看电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大喊(在心里)。

-- 也有人认为这样不是很好吗。

或者说,这样的意见可能占绝大多数。

想为国家效力是很重要的事情,为大家冒险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不能因为国家的情况而轻视国民的生命,如果大家都能活下去的话,那不是更好吗。

这是一种相当爱国、相当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大部分国民似乎能够接受。

不,如果是稍微具有左派感性的人,对于理所当然地强加“为了国家”这一价值观的描写,或许会感到不屑。

但是,这只是程度的问题。

毕竟,这部电影批判了国家权力对情报的控制和对生命的轻视,是反战的,更重要的是,它否定了昭和时代特摄作品无法完全否定的“特攻精神”。

但我敢问。

你确定要这样吗。

我敢问。

“特攻”真的那么应该被否定吗。

《哥斯拉》、《超级Q》等,所有的 -- 不用说,好几部 -- 重要的特摄作品之所以是名作,难道不是因为它们不拘泥于生命至上主义,从正面描写了”特攻“吗?话虽如此,我也不想因为这部电影不是那种抓住年轻人说教“你们该怎么死! ?”的电影而批判“哥斯拉 -1.0”。

我只是想指出过去在某种娱乐作品中,描写“特攻”所承担的积极作用。

这或许是与大部分国民都能接受的价值观即生命至上主义背道而驰的描写,但正因为如此,才能在作品中留下苦涩的余韵。

也就是说,以“批判战前价值观”的名义,将《哥斯拉》重新制作成一部不让任何人死亡而打败怪兽的电影,使《哥斯拉》成为名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哥斯拉 -1.0》是不是已经遗漏了呢。

一般来说,当我们批评“战争时期”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因为它是“可耻的,因为生命被忽视了”。

也就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让人民死去是不可理喻的 -- 完全正确。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为了国家的方便而让国民生存,不也是同样残酷的事情吗?违背命令“去死”的权力而不死的特攻兵,或许很了不起。

但是,在命令“活下去”的权力下做同样的事情,真的有那么了不起吗?在某些条件下,命令他们“为国而死”也好,命令他们在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里像死人一样继续生活也好,从权力所具有的残酷性的表现上来说,都是一样的。

的确,或许也有这样的局面,求生存就是抵抗。

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死亡才是使自己独立于“这个世界”的最后希望吧。

所谓“珍惜生命”,乍看之下,是对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至于想死的人发出的一种温柔的信息。

但是,这同时也是从无法适应社会的人那里夺走最后希望的残酷命令吧。

无论是《哥斯拉》中的芹泽,还是《东京冰河期》中的泽村,都是在强迫人们生存的和平的“战后”社会中无立足之地的人。

他们不顾周围人的劝阻,与怪兽一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凭借自己的意志打完了自己的“战争”,最后可以说赢得了某种“独立”。

他们在作为和平社会外部的“战争”中,以及在作为试图在整个地区控制人们生活的社会外部的“死亡”中进行抵抗。

也就是说,正是为了以自己的意志活在“外部”,肯定那些将死之人,过去某种娱乐作品中,不得不描写“特攻”。

基于这一点,《哥斯拉 -1.0》未能捕捉到的东西就显而易见了。

以主人公 · 敷岛为首,所有在作品中登场的原日本士兵都完美地完成了向和平主义、生命至上主义的“意识更新”,完全顺应了战后的价值观。

曾经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毁掉部队的敷岛从战争中得到的教训,简而言之,就是“珍惜生命”。

好不容易有了在新社会生存的目标,却夺走了心爱女性性命的哥斯拉,绝对不能原谅!为了确保打倒哥斯拉的作战成功,必须要有特攻,不过没关系,他们有好好的逃生用降落伞。

我要活下去!与初代《哥斯拉》不同,《哥斯拉 -1.0》描绘的是一个绝对不允许存在从管理中泄露出来的“外部”的社会。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死亡。

过去芹泽博士被赋予的为大义殉身的自由,与《哥斯拉1.0》中的敷岛无缘。

战争末期,敷岛违背了“去死”的命令。

战败后,这次他被命令“活下去”的隐微权力无休止地追逐、纠缠。

敷岛被迫服从组织“不让任何人死”的方针,他相信这样做是出于自己的意志。

“民营化”的军事组织将国民的生活管理外包出去,这种格局与第一代“哥斯拉”相比,也可以说是非常现代的。

没有任何「外部」存在,(新自由主义的?)活着的权力支配的管理社会 -- 总之,「哥斯拉1.0」的舞台,别说是战败后的日本,毋庸置疑是现代社会。

然而,尽管如此,电影的舞台仍然是“那个时代”。

山崎贵式的历史修正主义的功效,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相信这个社会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话虽如此,这是只要看过初代《哥斯拉》就能一眼识破的谎言。

而且,尽管《哥斯拉-1.0》否定了特攻精神,但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被设计成一部主人公重做特攻的电影。

只是在形式上描绘“特攻”,将内容替换为“尊重生命”,通过“特攻”的宣泄来提高“尊重生命”的肯定性。

不是“外部”的东西扮演“外部”,从而扩张“内部”的构图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抹去了死亡这个“外部”。

那么,与“死亡”并列的另一个外部,“战争”又如何呢。

打倒第一代哥斯拉的氧气毁灭者是一种具有与原子弹相当的破坏力的装置 -- 也就是说,它实质上是一种能够改写由核能形成的冷战格局的新武器。

芹泽博士之所以能够发明出这样的武器,恐怕正是因为他是一位背负着战争阴影的天才科学家,也就是说,他一直被和平的“这个社会”外部所束缚。

过去,在名为“哥斯拉”的虚构世界中,局外人被赋予了凭借自己的意志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力量。

当然,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

美苏之所以无休止地竞相开发核武器,并不是因为科学家和政治家出于个人意志想要这么做,而是因为其中存在技术和战略上的必然性。

客观上看起来毫无意义且好战的开发竞争,并不是参与竞争的当事人反省并按照自己的意志结束就可以了事的。

无论如何,芹泽博士能够开发出来的新武器肯定会被其中一个阵营拿到手,所以,即使芹泽博士以个人意志埋葬了新武器,最多也只能为其他科学家获得同样的技术争取时间。

但重要的不是这种冷静的分析。

重要的是,局外人的主体意志在《哥斯拉》这部电影中具有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果粗暴地归纳起来,也可以说其中投射出的是一种希望: 意志力可以改变社会。

也可以说,《哥斯拉 -1.0》遗漏的正是这样的希望。

在《哥斯拉 -1.0》中,美军为了避免刺激苏联,不直接采取推翻哥斯拉的军事行动。

换言之,日本是一个由核能支撑的秩序的空气口袋般的领域。

在这样的领域里,无论旧日本兵们主观上如何抱着“重新开战”的想法,不用核武器就能打倒哥斯拉,说到底也不过是承接美军的分包任务而已。

日本人的“战争”既没有原子弹,也没有氧气毁灭者,这与过去芹泽博士的个人“战争”不同,因为它无法动摇国际秩序,所以事先就被无力化了。

不同于芹泽博士发明了氧气毁灭者之后“敢于”将其埋葬的做法,这些没有充分武力的前士兵与主体意志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结构上说:“和平”你没有选择其他答案的自由。

初代《哥斯拉》中描绘了“特攻精神”和“可与原子弹氢弹匹敌的新武器”,所以还有希望,但《哥斯拉 -1.0》中没有描绘这些,所以没有希望 -- 这种说法,话虽如此,也许过于矛盾了。

不管怎么说,“哥斯拉”的信息就是反战、反原子弹。

从某种意义上说,《哥斯拉-1.0》比《哥斯拉》更正确地描绘了《哥斯拉》的精神。

但是,如果传达了更正确的信息,《哥斯拉》就不会成为一部更好的电影。

如果说《哥斯拉》能够超越表面信息的正确与否,成为一部名作的话,或许是因为它捕捉到了和平主义的意识形态无法汲取的残余,甚至超越了创作者的意图吧。

通过如实描写无法在“这个社会”继续生存而选择死亡的男人的苦恼,以及为了打倒哥斯拉取回和平而必须使用强力新武器的矛盾。

说白了,《哥斯拉》系列从第一代开始就充满了欺骗。

实际上,让像芹泽博士那样没有改变世界能力的日本人,在似乎有这种能力的前提下,做出“不改变世界”的决断 -- 也就是让人错觉肯定现状是自己的意志 -- 这是一种利用和平主义的阴险高效的统治。

“哥斯拉”是对这种统治进行补充的宣传,这一点本身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再次重申,正是这种不能完全纳入宣传框架的部分,才具有初代「哥斯拉」的价值。

可以说,《哥斯拉 -1.0》是一部宣传片,更彻底地抹去了《哥斯拉》未能抹去的东西。

《哥斯拉-1.0》的老兵们,面对已经无力化的“类似战争的东西”,主观上凭借自己的意志进行战斗,再次确认了和平的重要性。

敷岛还是主观地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来过“特攻一样的东西”,再次确认了生命的重要性。

角色们被彻底地管理着,不管他们如何行使“类似主体意志的东西”,除了预先允许的答案之外,他们不会得到其他的东西。

社会绝对不会因为意志的力量而改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相信他们是凭自己的意志肯定了这个社会 -- 现代社会的这样一个真理哥斯拉 -1.0比起《哥斯拉》 ,它更加无形地被投射出来。

在这部作品的故事中,没有任何空间可以从预先允许的意识形态“外部”进行评价。

“和平主义”和“生命至上主义”这种谁也无法否定的意识形态垄断了评价标准。

2023年,似乎是为了反映已经完成的管理体制,名为《哥斯拉》的未完成的宣传也以《哥斯拉 -1.0》完成。

《哥斯拉-1.0》无疑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的作品。

按语:编译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借右翼之口揭示山崎贵在本片中如何否定了特攻精神,以及揭示某些日本右翼内心保持的十八世纪世界观——死了比活着好,打仗比和平好。

实际上,衡量一部日本电影是否右翼,除了是否直接描写对亚洲国家侵略这个指标,还有几个维度:是否从肯定角度描写战后的民主化进程;是将战后民主化进程单纯描写为民众共识还是写成美军强推;有没有描写战败前日本国家机器的高压法西斯统治和军国官僚草菅人命的荒谬决策;在描写国家社会决策时是否有官本位色彩;对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资产阶级狭义爱国主义的态度是批判还是宣扬;有没有或明或暗地贬低其他国家文化/文明的描写;这是因为,日本右翼中,有些人认为“民主法治”“个人主义”“男女平等”是“非日本的”,不时有人发出美化战败前日本国内法西斯特务统治,为空前恶法《治安维持法》招魂的言论;而且当代日本右翼有严重的官本位和精英主义取向,至于宣扬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或者贬低他国历史文化的右翼书籍,幻冬舍、扶桑社、飞鸟新社可出了不少。

豆友热衷称赞的《坂上之云》在第一项和最后三项上全部中雷——在闵妃和高升号问题上的扭曲事实;严重的精英视角(《新哥斯拉》也有这毛病);给夏目漱石生造出“我胆小”的对白来曲解他对民族主义的批判;生造出来的“广濑武夫摔倒俄国军官”桥段。

附言: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非正义战争,如果有些人要是真这么好战,真过腻了和平日子,真觉得死亡比和平好,大可以报名去填线,72小时到96小时变成骨灰盒,效率还是很高的,何必在空调房里用键盘阴阳怪气,把安生日子说成是”强迫人们生存“,把维护和平说成“不改变世界”“利用和平主义的阴险高效的统治”,把“特攻精神”当成个宝一样的乱捧。

 9 ) 电影是电影,能不能别夹带私货——《哥斯拉-1.0》

图片来自豆瓣,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奥斯卡拿了最佳视效,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电影能在奥斯卡颁奖季打败好莱坞拿到最佳视觉效果。

看完后说实话,特效这块比隔壁《哥斯拉大战金刚》更真实,代入感强一点。

当然基于双方文化背景,哥斯拉在外形上也是差别很大,日版的哥斯拉明显属于恶兽,面目狰狞,呲牙咧嘴,属于破坏分子。

隔壁好莱坞一脸的温和,妥妥的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范。

故事上也是如此,一边是在大肆破坏,一边是在对抗破坏的反派。

所以好莱坞代表的精英文化一直在拯救世界,也正是这样的套路,导致现在这种电影在全球都卖不动了。

不过,岛国这次的哥斯拉明显夹带私货,关于战争别人都是反战,他们是对战败抱有不甘心。

所以这次把哥斯拉视作假想敌,结局当然是把敌人打败。

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总有种看“复仇者联盟”的感觉,哥斯拉就是灭霸,主角是美队或钢铁侠,被哥斯拉虐了几次,然后组了队想了点办法再次去打怪兽,后面不行了就学钢铁侠牺牲自己,最终把可以自我愈合的哥斯拉打倒。

如果没有夹带私货,电影还是能好好看下去,可惜私货夹带太严重,作为中国人来说,看着很膈应——《哥斯拉-1.0》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10 ) 感伤神话与重写历史——《哥斯拉-1.0》批评

作为哥斯拉70周年诞辰的献礼,《哥斯拉-1.0》自去年上映以来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

就票房而言,本片在日本国内仅次于《新哥斯拉》位居系列第二,而其海外收入更是超越了本土,成为了美国票房第三高的外语电影。

就口碑而言,本片目前在IMDB评分为7.9(系列最高),烂番茄98%(系列最高),在日本影评网站Filmarks上也和1954年的初版以及《新哥斯拉》并列系列最高分。

《哥斯拉-1.0》还在今年的奥斯卡上拿下了最佳视觉效果,这也是非英语电影首次摘得此奖项。

平心而论,2023版《哥斯拉》是一部将商业性和文艺性平衡得较好的作品,视觉效果相较其成本而言也算得上相当出众。

这些优点固然有助于影片的成功,但其现象级的表现还是更多有赖于时运与情怀。

作为纪念系列70周年的作品,本片在配乐、年代设定,情节走向和诸多细节上都参照或致敬了1954年的第一版《哥斯拉》。

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咬列车、记者临危不惧拼死报道等段落也都翻拍自1954年版的经典片段,难怪有国外网友将其戏称为哥斯拉系列的《原力觉醒》。

54版与23版对比1

54版与23版对比2像星球大战或哥斯拉这样的国民品牌,哪怕电影中规中矩,缺乏亮点,只要能成功唤醒观众对经典的记忆,打好情怀牌,票房都无需担心。

如此看来,山崎贵可谓相当幸运,能够先后接手哆啦A梦和哥斯拉这两个在日本数一数二的人气系列。

当然,山崎贵的履历也证明了他是这类工作的“保险”人选。

作为日本资深的视觉特效制作人(《新哥斯拉》的特效就是他负责的),能为影片在技术层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他招牌式的叙事风格:聚焦个人悲喜,用煽情手法处理怀旧题材,也多次成功赢得了大众的好感。

作为哥斯拉的忠实粉丝,山崎贵在他的成名作《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三部曲第二部的开头,就曾让一只CG版的哥斯拉肆虐于东京街头,拍摄《哥斯拉-1.0》也算是圆了他多年来的梦。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中哥斯拉的镜头其实,抛开种种表面的相似,2023版《哥斯拉》与1954版在气质上可谓南辕北辙。

相比于54版高瞻远瞩的反核寓言,23版是一部太过典型的山崎贵电影:俗气到有些廉价的剧情,努力展现个体的伤痛与希望,整部作品充盈着浓浓的感伤与恋旧。

这些从《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开始就已经成型的标志性元素,固然不会在艺术电影节受到青睐,却让普通观众一次次深受感动,甘愿买单。

过分的感伤与煽情并非总是有害,只是当这种风格与二战时期的帝国主义日本相结合时,情形就变得微妙起来。

从《永远的0》到《阿基米德大战》,山崎贵对于帝国主义晚期与战后日本的执念无需多言。

《哥斯拉-1.0》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永远的0》的姊妹篇,同样以神风特攻队成员为主角,同样是战后受伤而残缺的个体相互扶持,重组家庭,同样在影片最后让一直显得软弱的主人公完成救赎,展现出英雄的光辉。

《永远的0》和《哥斯拉-1.0》对比将神风特攻队成员塑造为让大众仰慕的英雄,山崎贵两次达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关键在于其讨巧到有些狡猾的叙事技巧:只关注普通民众的具体经历,将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虚化处理,悬置起来。

于是我们看到,本片中最魔幻的设定不是哥斯拉,而是二战刚结束的日本竟看不到美国驻军的影子,就连日本政府都因为十分荒唐的理由而让民众在怪兽面前自生自灭。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依赖民间力量的叙事,与革命时期“群众路线”那样的进步思想不能相提并论,其核心是深度的保守主义,强调传统家庭与社群的重要性。

此外,对政府的不信任也是保守主义的重要标签,好莱坞电影中政府在灾难\反派面前不作为,民众依靠自己化解危机的桥段早已泛滥。

相较于1954版,《哥斯拉-1.0》在精神上更接近前年上映的《壮志凌云2》,都是在一个舆论撕裂的动荡年代里重新拥抱传统价值,不管是日本人开飞机打怪兽还是美国人开飞机打敌军,只要消灭了邪恶力量,生活就依然美好。

《壮志凌云2》与《哥斯拉-1.0》从这一角度看,2023版《哥斯拉》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世俗神话。

影片以充满温情和个体关怀的感伤主义叙事攻破观众的心防,搭配主人公洋溢着道德感染力的救赎之旅,赐予人们在不满现实时渴望的慰藉和信念。

在保守主义思潮日盛的日本本土,人们能从中找寻到失落的“大和魂”;而大洋彼岸的不少美国观众在受够了自由左翼文化运动对影视界的“入侵”后,对本片亦是如遇知音,借助对其的赞美来抨击好莱坞日渐“政治正确”的倾向。

可以说,《哥斯拉-1.0》正可谓生逢其时,碰上了一个对“讲述神话”有着深切需求的年代。

正如中国观众在欣赏《阿甘正传》时难以察觉影片对美国黑人民权和女性主义运动的遮蔽及曲解,缺乏第一手历史经验的美国和西方观众也很难意识到2023版《哥斯拉》对历史真相的隐瞒与重写。

作为一部描绘日本民众应对战争带来的创伤及各种后果的电影,哥斯拉竟然是全片登场的唯一反面形象。

民间群体齐心协力抗击怪兽自然具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也让退伍士兵化身英雄显得名正言顺,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设计,最终使得本片精心编织的“抗哥神剧”变得像是一座悬浮于真实历史之外的孤岛。

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政府和军队高层在片中完全缺位,而代表善良正义的民众对前者的谴责也只止于他们对本国士兵生命的忽视(相比之下,在他国领土上烧杀抢掠又算的了什么呢?)。

生于芬兰,曾旅居日本的作家Kaisa Saarinen在她的影评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片中的民间力量和国家政权间并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只是后者因战败后的去军事化而失去了行动力才需要动员前者,两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这次进攻的对象恰好是一只“非政治”的怪兽,如果下一次的矛头指向某个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结果又会如何呢?

54版,16版和23版哥斯拉或许,正是因为山崎贵自《永远的0》以来对重振战后日本精神的执念,他才在本片中将哥斯拉塑造成了彻底的反派,成了神风特攻英勇气概的注脚。

即使在1954版中,同样带来灾难的哥斯拉依然受人同情,它自身也是核试验的受害者;16年《新哥斯拉》中的怪兽更是处于持续的痛苦中,映照出人类在消减世间苦难时的无能为力。

1954版和《新》都以人类的自我反思收束,而2023版则在一片民族主义的欢庆中迎来了大团圆,该死的只有哥斯拉。

1954版《哥斯拉》有着难得的国际主义视野,对科学技术潜在危害的警惕至今仍极具意义;《新哥斯拉》则片如其名,旧瓶装新酒,狡黠地对当代政治与权力展开解剖和嘲讽。

相比之下,《哥斯拉-1.0》则生生在令和时代拍出了昭和风范,看来片名中“-1.0”的真实意味乃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哥斯拉-1.0》短评

可能是我看过的最棒的哥斯拉电影,无论从反战,重建,求生欲,回忆和自责,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感情,都完全好过任何其他看过的哥斯拉电影(比如什么漫威无脑电影,比如什么哥斯拉大战金刚)。 男主演得特别入戏,结局给个大团圆也挺温馨。什么是人命(not to be treated too cheaply),什么是执念(is your war finally over?),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电影。

3分钟前
  • Mr. L
  • 力荐

“没有参加过战争才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反战精神依然贯彻这一部哥斯拉。力图实现零伤亡的作战理念和曾经追求荣耀死亡的作战理念形成对照,鲜明地传达出民众对于草菅人命的厌恶——尽管这种情绪仅仅顾及到侵略者一方的伤亡。浩一和哥斯拉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对抗是一大亮点,帝国的承诺都是虚影,废墟中组建起来的小家才是真正的归宿。这一部特效比新·哥斯拉在质感上有了相当显著的进步,甚至优于同期的不少超英电影,考虑到制作成本,这个奥斯卡奖的确拿得有底气。

4分钟前
  • DCmini
  • 推荐

#BD(0/10)在本片中,恰恰哥斯拉是最不重要的,只作为虚构的共同仇恨投射对象。制作尚可,但过剩的意识形态表达蚕食了类型,而更可笑的是看似左右互搏,实际令人作呕的新右翼宣传话术。

5分钟前
  • 绘枫
  • 很差

哥斯拉的脸上就差贴上美帝的标签,看上去是反战,全片却充斥着核弹受害者输掉战争后仍然不服输的姿态,二战战败国的阴霾仍然笼罩在日本人的头顶没有散去。

10分钟前
  • 安大帅
  • 还行

虽然努力找补,但右翼味道还是冲得不行,一看导演是山崎贵就理解了。活下来又怎样,把舍身攻击拍得如此壮美又万众期待的那刻,意识形态已经暴露无遗。

14分钟前
  • 小水
  • 很差

彻底放下一种家国同构的集体主义主旋律叙事,尽兴为自己而活的超级英雄成长,在日本的文化氛围里还蛮独特的(跟《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有点撞梗啊喂

19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低配好莱坞主旋律,偷了杀手的最佳视效扣一星

24分钟前
  • Angry River
  • 较差

对特摄和怪兽片不感兴趣,为了战后(核隐喻)去看的,结果大大超出预料…我非常爱看战败国拍的战争片(特指德国)但这次日本居然没站在受害者立场而是在认真地反思特攻队/玉碎/国家荣誉大于个人生命这些战争遗毒,大团圆的结局损失的是悲壮美但完成了对军国主义的排毒我觉得非常好(也不算大团圆,脖子的黑斑是被核辐射过的象征)同时他拍军舰飞机机车也拍得极其恋物(@宫崎骏)虽然是令和电影却有着昭和一代人自相矛盾的美学,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对于本系列一无所知,但我觉得哥斯拉就是只有日本能创作出来的怪兽,它是硕大无朋而无处安放的憎恶、恐惧和狂乱,和被战争异化的退伍军人本是一体两面,哀れな獣たちよ...ps男主演技被安藤樱吊打

29分钟前
  • 维坎西
  • 力荐

相当劲爆的杜比全景声

3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比老美版好看,焦点还得是聚拢在人身上才行,讲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讲人在灾难面前活下去的念头。然而它又并不诚挚和纯朴,背地里在忙活着修正历史。一边声讨军国主义,鼓励人本精神,批判政府,颂扬百姓,诉说着“应以未参战而感到自豪”和“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展示着战争带给普通老百姓的沉痛伤害;另一边却以战争尚未结束,全民自发参战,男主必须重新得到曾目验过自己当逃兵的机械师的认可下,大和魂方能归体,神风特攻精神才得以存续来塑造对抗哥斯拉的姿态,并且明示催生出怪兽的老美就是灾难本身,归咎其为日本人由始至终不幸的元凶,上一场战争失去的雄心和虎魄,势必要在这次夺回。这般反复横跳的表达可谓是即当又立,山崎贵到底是在反战还是反战败由君品鉴。男主撞脸周深不打紧,关键在反应是僵的,表情是扭捏的,估摸演技还没周深好。

34分钟前
  • 在下三水
  • 还行

山崎贵,典型的出道即巅峰

3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哥斯拉的部分有多好看,文戏就有多拉。安藤樱演技奖大概也胜在同剧组衬托吧,几乎全员不及格,特别是在故意复古的布景和美术下显得更加生硬夸张。

44分钟前
  • KingofChimney
  • 还行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男主角像周深吗

48分钟前
  • 牛奶的奶
  • 力荐

一场臆想中的本土保卫战,既想战时存活下来,又想战后避免耻辱,就是日本人的两大宏愿,居然都实现了,再加上政治正确三全其美,哥斯拉堪称圆梦巨人

49分钟前
  • 轻如纸张
  • 还行

从神风敢死队的逃兵,到击杀哥斯拉、成功跳伞的飞行员,看似是主角战后的成长之路,却是导演试图给战后日本第二次机会的心思;看似反思,但依旧浮于表面,只是渲染战后日本民众的苦难而非战败的真是来源;哥斯拉部分,特效确实花了功夫,场面也不可谓不大,剧情本身依旧是日式中二的体现,女主的刻画也相当工具人,并不丰满;看结局还有第二部,三星勉强可看

50分钟前
  • Rex
  • 还行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相比之下是幸福的。新哥斯拉6.7,哥斯拉-1也是6.7

52分钟前
  • Chain
  • 还行

IMAX。70大寿的哥斯拉再次迎来了“谁该为战争带来的次生灾害负责任”的命题,可创作者的表达似乎是摇摆的,是处于商业制作与个人立场的夹缝之间的,或者换句话说,在“哥斯拉=核武器”已经被明确摆上台面的情况下,我们却看不清楚影片的最终指向是“你没有参与战争是幸运的”还是“我也想要保家卫国”,摆烂的剧作进一步稀释了意识形态之争的严肃性(山崎贵的前作本身就有军国主义相关的争议),更不用说两个不会演戏的主角完全没有能力拯救干瘪的角色塑造,文戏的观感就如同一脚踏空;相对最好的自然是对原子吐息的细部展示,VFX实现度相当可观,捕捉到了值得被记住的时刻。对比《新·哥斯拉》与《-1.0》的话,山崎贵的电影意识、对哥斯拉影像的理解以及梳理政治议题的熟练度都差了痞子一大截,更反衬了前者的珍贵吧

55分钟前
  • 顗礼
  • 较差

Very militarist,每个角色都很讨厌,情节也很predictable

59分钟前
  • 寇国威
  • 很差

时间设定在二战后比较好看。我认为日本这样的小岛国出怪物电影可以理解为日本人对多发自然灾害的恐惧,不然怪物怎么就不登陆世界其他地方呢,所以怪物电影实质都是灾难电影。正好可以跟今年的奥本海默联动一下,这哥斯拉吐出来的爆炸冲击波有点像原子弹吧。这只哥斯拉长得很萌,让观众在不合适的地方发笑,拉人家下海坐跳楼机,哥斯拉都无语了一把扯下腰间娱乐装置。因为阅读英文字幕速度慢加上英日翻译无法一一对应,干脆只听日语不看字幕了。电影院里后排爱尔兰青年叽叽喳喳卖弄有限的日语词,啊我可真是讨厌对日本一知半解就觉得自己很酷的年轻人啊。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在银座看哥斯拉荡平银座,大银幕简直不要太爽,完美的电影节闭幕仪式感。-1.0的意思是往回拍吗?没想到2023年还能看到时间完全设定在过去(二战战败后)的科幻片,置景妆造都在努力营造出年代感。男主是神风特攻队的逃兵,活在幸存者罪念中,前军人们组成了对抗哥斯拉的民间部队,主打理念是要活着回来,为国捐躯并不是荣耀,哥斯拉成为另一种角度的、新的战后反思的化身。跟女主组建家庭但并非夫妻的设定也有点新意。高潮段落就还是老套路了,不过看着真的很燃很爽,VFX做得也很自然。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