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法国畅销小说,被中国人拿来拍了,又放到国外去参展比赛。
中国的很多电影都是这样,需要先被外国人肯定了,才会在国内大放异彩。
整部电影的主题,也好象是按照外国人的兴趣口味而量身定做的,比如文革时期,比如长江三峡工程,比如女性独立意识。
看在灵气小魔女周讯和刘烨的面子上,买了。
70年代,中国三峡附近的凤凰村,绿意盎然的山路上,一批反动知识分子的儿子大驾光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他们用童稚的声音唱,伟大领袖毛主席引领我们向前进。
他们大多只有18岁。
他们带来了闹钟,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他们带来了小提琴,把莫扎特和毛泽东扯在一起才能脱掉资产阶级的黑衣,他们背一大筐一大筐的粪便,走山路哐啷一晃就兜得一头一脸的肮脏腥臭,他回头扶朋友一把,年轻的孩子,已经懂得隐忍和互相扶持。
小裁缝,山里最美丽的姑娘,问,谁是巴尔扎克。
他说,我要改造小裁缝,不再是有口音的乡下妹子。
刘烨读巴尔扎克,读《包法利夫人》,读〈基督山伯爵〉,有些东西是被禁忌的,只能在黑暗中悄悄进行。
可是小裁缝和村民对知识的恐惧和渴望,让这些国外小说显得越发迷人和难以抗拒。
两个人同时爱上了小裁缝,可是刘烨只是背转身去,不看他们激烈的接吻和水中缠绵的做爱,在影片结尾,陈坤对刘烨说,我知道你也在爱着她,刘烨说,我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爱她。
不知道谁爱得更深一点,一个是肉体上的缠绵,一个是精神上的守望和关爱,而小裁缝独立女性意识的形成,终是刘烨的一手栽培。
当她义无返顾地抛弃家人和故乡,走向城镇去追寻她的梦想王国的时候,刘烨还是远远的目光相送。
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看你离开。
心中积累起来的无限深情,始终因为找不到出口而被压抑着,在岁月中变成一个黑洞。
曾经跟随一个女孩的脚步走遍天涯海角,可最后身边还是有了老婆孩子,记忆中那个爱恨缠绵的女孩,变成无望的思念和心病。
两个男人坐在回忆里,沉默。
影片对小裁缝的女性独立意识的形成过程刻画得太过粗糙,从一个天真幼稚的乡妹子,怀了孕,打了胎,听了些外国小说,就变成坚强独立,可以抛弃男人追寻理想而去的成熟女人,好象太快太程式化了一点,和所有独立意识电影中的女性差不多,只是换个背景,换个时代而已。
被两个深情的男人爱着的女人还是这么冷酷坚决,这简直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男人宠爱着的女子,应该像朵花一样艳丽滋润。
女人是为情而活的动物,母亲在离婚后变得歇斯底里,外婆在离婚前毅然决然,都是不会通融妥协的女子,都是对男人彻底失望的女子,我始终活在她们残缺的阴影中,思考女性独立意识的问题。
因为我不想一代又一代,殊路同归。
独立的女性,应该对感情看得通透而收放自如吧?
应该懂得关心和付出,懂得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懂得爱而不完全依赖,懂得尊重彼此独立的空间和自由,在理想爱好和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那是有付出必有回报的生意,经济上的独立可以有更多的底气和资本造成精神上的独立,宠爱自己的身体,美丽永远是悦人又悦己的好事情,对人生的不公平,懂得不计较不在意,保持孩子般的好奇纯真,以及成人化的思考能力和冷眼旁观。
我眼中的独立女性,就该如此。
独自的时间看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伟大的文学艺术在任何时代都掩盖不了它的伟大光芒在那个荒谬的时代人们的智慧和热情战胜了黑暗在缝隙透出希望的光亮莫扎特的音乐响起给小裁缝带来的是另一个世界的福音让她的心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当她走出去以后呢?
我原本以为小裁缝会死或者罗明抛弃小裁缝原来是小裁缝抛弃了他们太帅了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决心展示她的美那个年代的美好和丑恶就这么盛开在我面前刘烨的美好就那样深刻的记在我心里深沉的爱尤其老裁缝在听基督山伯爵后设计服装时加入的法国时装风格令我格外震撼美藏在每个人心中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激发而知识分子的美好与丑恶更是一体两面的而我所在的这个时代文学艺术被不屑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像是一个充满笑柄的词坚守因为看到了它的美丽相信未来
是谁改变了你?
巴尔扎克有时候能够改变一辈子的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本书两个知青和一个山里姑娘的老套爱情故事却道出了命运也许是可以被掌握的没有见过闹钟,不知道法兰西并无所谓凤凰山都能够长眠在三峡之下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就很精彩最近看的东西里有很多关于那个年代那个耽误人的年代中下贫农最光荣的年代那个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的年代它为很多导演所喜爱拍出来让世界目睹落后的中国和愚昧的国人难受真的难受
断断续续看完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看完后琢磨了许久都未明白。
结尾的时候,看到罗明娶妻生子,尤其是他妻子的那种透着自豪的夸赞让我有点小心酸,也许故事主题并不是爱情,也不是女性的独立与思想,只是对青葱岁月的一种缅怀,像淹没在水中的村庄和那瓶香水。
片中的三个主角都很有吸引力,罗明机智幽默,马剑玲沉稳,小裁缝明朗,还有村民的淳朴让片子变得有那么一点点的阳光。
很多片子的情景都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的。
也许小裁缝的情感只是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被美好事物的吸引。
片中没有很长的篇幅讲包法利夫人,但是这段故事却是在罗明回家探病的期间发生的,也许堕胎这件事情让小裁缝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冲击,让她有了离开的勇气!
片中说小裁缝去了深圳,而后去了香港,不知道是因为编剧希望小裁缝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和憧憬,还是包法利夫人的那种不甘。。。
也许片中讲述的只是罗明和马剑玲两类人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村庄与香水代表的只是年轻时候爱情的美好
看到马陪小裁缝做手术,卖掉心爱的小提琴,27年后又回旧地寻她,觉得他真的是很够男人。
不知道影片中的小裁缝为什么要喜欢罗明?
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马:不如我们不要读巴尔扎克了。
下次我给你念鲁迅的?
文笔非常好。
小裁缝:不要。
我最喜欢巴尔扎克。
我哪里知道什么文笔不文笔的,反正我就是喜欢他,没办法。
不是说,巴尔扎克就一定好过鲁迅,只是,他早了一步,走入了小裁缝的心。
所以,如果让小裁缝来做裁判,巴尔扎克和鲁迅PK,鲁迅一开始就输了。
输得很不公平。
女人就是这样偏执,任她弱水三千,我怎么就觉得,唯有此瓢最好。
两个小知青想念小裁缝,小裁缝想念巴尔扎克,可是,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所以,大家渐渐走散了,再也找不到彼此。
两个知青,插队到了四川的小镇,一个老实内向,擅长拉小提琴,出身不好;一个机灵世故,家传一手牙医的手艺。
他们无疑是和村民不同的,显示着忧郁,孱弱和孤高的文学气质。
由于拉出了莫扎特奏鸣曲并且被村长亲自命名为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小提琴得以保全,并且可以自由的演奏。
他们还有闹钟。
这些不同,吸引了大胆美丽任性的小裁缝的注意。
他们年轻,有着大胆的想法和创意,比如,莫扎特想念毛主席,比如,用谷壳撒下来营造下雪的气氛,比如,把巴尔扎克的小说当作阿尔巴尼亚电影讲,带着一村子人高呼‘巴尔扎克’;比如,他们偷来了一箱子外国小说,自己偷读之余,读给小裁缝听,要用巴尔扎克来改变小裁缝,使她不再是个土气的村妞儿。
他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小裁缝,一个默默的在心里,一个和小裁缝亲吻,做爱。
有一个镜头,三个人躺在草地上,手拉手,小裁缝在中间,孩子撒娇似的轻轻摇晃,说:给我讲个故事吧。
让我想起了《布达佩斯之恋》拉西娄,安德拉许和伊洛娜也是这样,在草地上躺过,安逸温馨得让人窒息。
他们努力的藏着这些宝贝书籍,努力的讲给小裁缝听,不光是巴尔扎克,还有福楼拜,果戈里。
文豪们的著作伴随着他们的青葱岁月。
见多识广甚至知道小提琴叫Violin的老裁缝为孙女的变化感到不安,然而他自己同样欲罢不能地听两个年轻人讲述《基督山伯爵》,连续好几个通宵,于是,当年作给村民的衣服,风格鲜明,加入了法式繁复的领子和水手服圆领宽裤脚的式样。
在他们的行径被村长发现后,用缝纫机的皮带轮带动钻头为村长补牙作为不告发的条件。
用《约翰克里斯朵夫》来请求医生帮助小裁缝堕胎。
我喜欢里面的这些质朴而机灵的创意,土和洋就那么容易的结合起来,而且一点儿都不显得突兀。
这样的结合,心地质朴的人才容易做到。
巴尔扎克只是一个代号,它代表的,是那些看起来很美的事物,让人向往的生活,或者说,它代表诱惑。
村民们被诱惑着,虽然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以为那是来自最亲爱的兄弟-阿尔巴尼亚的电影,他们也不知道究竟被诱惑了什么,只是觉得好,生活依旧。
老裁缝被诱惑着,他是为了孙女来谈判,在好奇的驱使下尝试,被诱惑着听了很多的通宵的故事,做出了一批土洋结合的衣服。
老裁缝毕竟是见多识广了,诱惑对他来说是新鲜,他喜欢,他记下,然而不会影响他的方向。
两个年轻人是最受到诱惑的,是他们把这诱惑带给了这个村子。
他们受到的诱惑是最纯粹的,与生活与现实脱节的,纯思想层面的。
对于他们来说,读这些书是最大的享受,他们满足于这样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那些阳春白雪;而丝毫没有想到过要和生活结合起来,要改变现在的生活,要去过书里的生活。
巴尔扎克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而缓慢的。
而对于小裁缝,巴尔扎克带来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或者说,小裁缝其实是不安份的,是打心眼儿里期待着诱惑的那种人,一旦诱惑来临,立即合身扑上。
于是,巴尔扎克,颠覆了她的生活。
小裁缝受到的诱惑,是表面的,肤浅的,然而不可抗拒,因为这是来自生活层面的诱惑,于是变得真实,变得触手可及。
她渴望向贝姨,向包法利夫人那样的生活,她也渴望着有一天,有个埃德蒙.邓提斯从港口跳下船,赶到她的屋子前,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她。
她还希望,她的手,指甲也可以修成杏仁形,亮亮的,照着男人的眼睛。
小裁缝抛下了爷爷,两个爱她的年轻人,和自己的爱,进城了,去寻找不同的生活。
从此,再无消息。
有些女人永远渴望着诱惑,充满着幻想,为了虚无的梦抛弃现实中拥有的东西。
这些现实中拥有的真挚的朴素的东西,在虚空浮华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而这虚空浮华本身,也不过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影片到了小裁缝离开,就可以结束了,后面的法国生活,故地重游,和三峡蓄水淹掉小镇的情节,带着矫情和小资,实属画蛇添足。
所有的亮点来自周迅,她是小裁缝的唯一人选,从外形到气质,都贴切极了,连平时听来很不入耳的粗粗的带着沙哑的嗓音,也很合适,显示了小裁缝内心的野性。
刘烨和陈坤的表演不够到位,很拘束,被限制住了,象两只男花瓶。
两个人用偷来的巴尔扎克改变了小裁缝,使小裁缝不再是个土土的村妞儿了,连口音都变了,带了城里口音,然后,因为这些改变带来的小裁缝的心的改变,他们失去了小裁缝。
——不要期望去改变任何人,他们会改变的,在你的努力或者影响下;然而,他们改变的方向永远是你无法控制的,因为蝴蝶效应。
开头让人心酸。。。
那是个毛主席的话全是对的,毛主席就是神的年代。。。
两个“有错误”的青年被下放到一个叫凤凰山的小地方。
到达那里要走两天的山路。
管理他们的队长是农民阶级兄弟,不懂书籍的美妙,更不懂什么是乐器。
搞笑的是,刘烨被迫给一堆农民演奏Mozart的时候,队长问他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陈昆机灵,说:“叫莫扎特想念毛主席。
”队长满意地:“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剧中说,汉朝,有个不爱江山爱少年的皇帝,把凤凰山送给了他身边的一个小太监。
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BL的记载。
偷看女人洗澡。
什么男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是一个样。
小裁缝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
好个水灵的姑娘,但马上就会为她惋惜,居然憋在山里面。
她说的话,和摆在加里的土飞机,多少说明了一点:她和别人不同,她要学习。
“眼镜”的发言令人心痛:父亲是作家,母亲是诗人,居然被说成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
难道只有农民阶级才叫出身好?
身而为人不能这么低级吧。。。
毛主席。。。
果然周迅是精灵:“去把它偷回来。
"狡黠一笑。
她只是想得到。
拿到箱子,罗明第一句话:让她不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姑娘。
居然是为了爱情。
但小裁缝,她却是真心为了知识。
结果,一个打摆子,结束了少女的清纯。
强势的男人。
补牙那段太妙了。
知青就是知青。
不禁想到了莫言笔下的右派。
一个比一个牛。
书就是知识就是世界,可以换取一切东西。
它无所不能。
巴尔扎克说: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谁也留不住一个有心的女人。
断断续续看完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两个知识男青年刘烨和陈坤下乡时候用文艺毒草毒害山村大美女周迅的故事。
我得承认这个故事蛮让我失望的,前提是我曾经报过希望,失望因此而生,诸如此类,看了电影,发了牢骚,直至生活,直至一切八杆子内的wish。
很明显,我们知道那是个(文革时期)艺术极度匮乏的年代,所以然我们的主人公清高却冒着无耻的危险去窃书,所谓窃,难指得偷,乙己先生已有所言,大体确是如此。
至于影片开始的那曲莫扎特想念毛主席,队长深沉的改成了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我想象得出,那一刻队长在两位文艺小青年心理虚弱成了什么样子美,是人皆向往的,自由亦然。
这个电影却堆砌了太多的符号和青春萌动。
至于什么是美?
以及自由,也许正是美女小裁缝一直想知道的。
巴尔扎克委托知识青年带来的遗嘱,小裁缝已然收的了,至于遗嘱的内容是否虚幻,答案一如消失于深圳或者香港的她,再无从考证了。
最后,我想到了背着盛满粪水的背囊的青年的脸,充满了厌恶和排斥。
也许美决不会是符号,而丑就直接可以用那筐粪水定义了。
功成名就的青年们中年重聚后回想往事痛哭流涕,我深感愕然,这是个萧瑟的历史,萧瑟至何地我却并未读出。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马剑铃给小裁缝挑的香水是YSL Baby Doll,中文翻译:巴黎情窦,27年后的他在给那个27年前听着他念巴尔扎克的山里小裁缝挑礼物,然而故地重游,没有重逢,没有惊喜,没有人接过这个礼物。
当长江水淹没凤凰村,属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故事早就结束了,再多缱绻不过怀恋。
“我爱你,说十遍”罗明笑着让小裁缝说的时候,马剑铃没有表情,他蹲在旁边。
在可以爱小裁缝的时间,他一直是一个默默在旁边的姿态。
他在电影里用第一人称自白,然而即使以如此接近观众的方式,他也从没说过,他爱小裁缝。
27年后,在上海机场站在罗明身边一起接马剑铃机的罗夫人,朱缨小嘴,皮肤白皙,她带着精致的眼镜,开着车自信的说她丈夫的成就,那个站在她身边的男孩会听话的叫叔叔。
这个男孩,不是那个30年前马剑铃拉着小提琴掩护,小裁缝咬着牙,妇产科医生偷偷摸摸做掉的孩子。
这个女人,也不是那个30年前偷偷拆了闹钟,在山洞里听他们念巴尔扎克,追着车让罗明早点回来的小裁缝。
这个男孩在不停的长大,那个孩子永未降生,这个女人也许度过太多书,那个女人只爱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她带着她的美丽,去了未知的远方,沉迷的是他们,觉醒的是她。
她问过巴黎在哪,那时她情窦初开。
多么美好默契的爱情和友情,四季更迭,年轻的依然是长江,怀恋是长江底的Baby Doll。
刚刚看完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记得初次于电影杂志上看到这个片名,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生命历程中的惊鸿一瞥。
然而,主演栏里“周迅”,“陈坤”,“刘烨”三个熟悉的名字却为这部产自中国大陆的电影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这诸多的神秘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搜索这部电影的资源,我倒要看看,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巴尔扎克是如何和中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裁缝联系在一起的。
影片以文化大革命为时代背景,以罗明和马剑灵两个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为故事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里知识青年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影片中的罗明和马剑灵无疑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代言。
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边远的山区听无知的生产队长吆五喝六,在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中摸爬滚打,身处蒙昧愚钝的山区,终日与憨厚淳朴的乡民为伴,他们得不到一点点精神的慰藉。
正当他们的精神面临枯萎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天真美丽的小裁缝。
两个青年在孤苦和无奈中不约而同地把小裁缝当成了心灵上的安慰。
只不过他们感情付出的方式不同。
罗明是炙热的。
马剑灵则选择默默地守护。
当一个时代在剥夺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聆听的权利,那么支配这个时代的思想将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而被这种思想所普照的人们将是何等的不幸与悲哀啊!
当所有牵扯资本主义的资料被全面查禁之后,向往浪漫自由的知识青年的思想断了炊。
他们迫切地想要汲取营养,然而这种在如今看来触手可及的渴望在当时又是多么奢侈啊!
当得知同是知青的四眼藏有一箱外国名著时,罗明和马剑灵毅然抛弃了道德,选择了以偷盗作为满足渴望的方式。
得到书后的罗明迫切地把改变天真无知的小裁缝这一愿望提上了日程。
他给她朗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教她认字,带她认识世界,一步一步地改变她。
有书的日子里,他们用书中的故事感动了质朴憨厚的村民,他们用书中的故事软化了倔强的老裁缝,他们也用书中的故事开阔着小裁缝的眼界。
一本书,换来了在制度重于生命的时代里的一次冒险式的人流手术!
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层层包裹下,心中仍然渴望着真理,渴望着自由,渴望着正义和理想。
片末,小裁缝的出走,虽然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当伤心至极的罗明问是谁改变了她的时候,小裁缝淡然地吐出一句“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天真无邪的小裁缝抛弃了爱,只为了走出去看一眼外面的世界。
“美丽是女人的资本”,短短的一句话,伤透了罗明的心,不知道他在立志改变小裁缝的时候,是否想过了如今的这一幕。
望着小裁缝离去的背影,我才清楚地意识到,长久以来,真正改变小裁缝的是巴尔扎克,是小裁缝狭隘的领悟力,是那个蒙昧得落后了的时代,而不是罗明。
一部涉及政治的关于信仰的看似好像爱情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我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
但我愿意相信,爱情和信仰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主题,透过电影,我们更应该努力发掘出故事的根源,敞开那个时代的洞口,让阳光照亮黑暗!
背景,应不仅仅甘于只做背景!
如果不是文学课要看此书估计也不会去看这个电影..不如说是一部献给法国人的中国电影..
2.5 我看這小裁縫真正愛上的是巴爾扎克 對馬劍鈴和羅明不過是這種傾慕的投射和遷移 思想替身也是替身
给我的感觉就是,不过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知青故事罢了。如果不是三大主演的名气,我恐怕不会看完。
没看过巴尔扎克的我没怎么看明白,始终觉得刘烨对陈坤很暧昧 >.<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情愿什么也不留下~
这个故事,我相信是有戴思杰自己亲身的经历在内,从他的年龄还有出生籍贯来推论,你很难否认这个猜想。 马剑铃还是罗明,我猜不出来哪个是他的化身,也许两个都是,一个代表了他对爱情的憧憬和克制,一个代表了他对爱情的冲动和理想。又也许,两个都不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在山涧明月,碧海松涛之下,有位好姑娘,蓦然回首对他粲然一笑,那一回眸,让他想起了巴尔扎克笔下,同样惶恐动荡不安的年代,有他唯一 的慰藉。★★★☆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而我只剩下一副空壳,与其三个人这样耗尽年华,不如舍弃掉离去,成全完整的自己。或许遇到这两个爱她的少年,只为苏醒女性意识的契机。不是一定要选择爱情,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女人要有守护这份美好的坚强力量,而不是依靠男性。
很抒情的叙事,小裁缝的目光太美好
偶然知道这么一部大腕云集的电影,还是法国人执导的,但是内容真的很粗糙,转换很生硬,女主堕胎好像对她没有任何影响,最后突然离家出走更奇怪,电影结尾的二十七年后来的太快,总之结尾太仓促太别扭。亮点嘛,景色不错,颜值不错。
真心不喜欢五分制 三分嫌少 四分又多 看到水灵灵的周迅陈坤刘烨还是舍不得降档 四分就四分吧 再说到剧情上头 听个小说打个胎 放着两个深爱她的男人不要 自己独立到县城去了 女性主义跟个贴标签似的 字幕居然还是法文打出来的 难道漂个洋电影本身都能镀层金么
故事不太行,巴尔扎克换成谁不行?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
以前看的,文艺装逼……
总觉和陈果的《香港有个好莱坞》是冥冥中的姐妹片
那时候周迅真消瘦啊,三位四川话都说的很好嘛
1.沒文化真可怕。文化大革命真可怕。2.思想解放真好。3.喵的,好想嫁給知青啊。4.“好安逸啊。” 5.“野蠻人只有情感,文明人除了情感還有思想。”6.“我曉得。”“你不曉得。”7.“我們愛她的方式不一樣。”8.周公子和坤哥我的大愛啊啊!死薦之!
惊喜在于她不是小芳 因为故事 她从懂得自己的价值到要去大大发挥那份价值 甩下他们去怀念 她要去远走 而他 他爱她 也爱他 只是两个男孩的性格感觉不是足够清晰 但他的表演有去落实他的关怀 少年样儿真是稀罕品
千万别让你的女人多读书,书读多了?就跑啦!!
实话有点失望 没能达到心灵的撞击 买三个演员的面子才去看 陈坤里面的演出还是不错 刘则有点生涩 可能毕竟川话是陈的母语 导演 生涩
总觉得那个时代是梦的萌芽和摇篮。刘烨和陈坤都是极品。
一段純真的愛情~三個人之間的糾葛隨著三峽工程消失在了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