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各种吉卜力的经典元素,绿意葱茏的山坡,大海,喧闹温暖的夜晚和人群、电车……当然还有独立坚强的少女。
那陈旧、拥挤逼仄、充满各种奇怪东西的拉丁楼,让我想起移动城堡和千与千寻,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元素。
六十年代的日本,学生们为了各种念头辩论抗争,学潮频频暴发,在本片中学生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象征拉丁楼而抗争,乃至哲学、化学、天文学各部的活跃,无不因应了那个时候那一股虽然混乱但无比蓬勃向上的时代热潮——“我们观察太阳黑子10年了,觉得宇宙很大,人很渺小,目前还什么都没有发现。
”虽然身为天朝子民不太理解,但这必定是日本人怀念之所在。
不同于宫崎骏的宏大奇妙的幻想世界,就这样扎根于现实性的感念和平淡,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向,而且不过是一个壳子而已,人的际遇,人的性情,那样一种质朴的乐观坚定勇敢,才是我们想要从吉卜力中看到的。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大体没有偏离这个方向,但也没有表现的多到位,抓住了一些符号,但主题到底不够鲜明和集中。
男主人公骑车带女主人公到集市去那一段,分镜很流畅,BGM也很好听,黄昏喧嚣的市场,欲言又止的感情,真的很动人。
知道是兄妹但摊开来说,清平明朗,没有什么纠结和尴尬,这是韩剧再花十万年也学不来的。
情不自禁伸出去的手、雨天默默走过的路,分手前说的喜欢……这些都够各种清新党默默打上五颗星了。
但仅此一些片段和符号很难掩盖整体叙述节奏的缺点,后面十几分钟展开显然仓促。
至于兄妹恋情节,有人诟病狗血,有人说这是一种纯朴和简单,或者表现了战争时代人事的仓惶流变,要怀念过去,要忘记伤痛,要面对未来……这么多堂皇的名目,我自己想着都觉得牵强,感觉导演在拍片时并没有一个明确想要表现的主题,仅仅凭着一点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一气拍下来,结构上缺乏构思,这在某些情况下或许会成就一部很好的文艺电影,但大多是情况下只会把片子拖向平庸而已。
雖然難免會將父子比較,作為觀眾的我還是選擇了單純一點地去被片子感動,不竟那種校園的可愛,對今天城市生活的成年人,實在有種當頭棒喝的覺悟,但願大家看畢後除了看到吾郎有待改進的技巧外,還能看到片子原來要表達的東西。
技巧甚麼的,還是可以訓練的,將一個初哥與大師比較,本來就不合理吧。
作为宫崎骏的影迷,对其传承人还是有期待的,但是不得不说看完这部很违和,因为这部动画传递出来的战争中日本受害者的姿态实在很让人反感。
对比一下以前宫崎骏的作品,对战争的思考都是双方面的,也是脱离历史题材的,基本上属于反思,自省。
但是《虞》表露出来的情感是在哀悼,叹惋,也许有反思,但更是以低姿态来洗脱和逃避侵略历史。
如果孩子们看着这样的电影长大,再回头看这段中日战争,会不会觉得其实日方也很可怜,侵略、屠杀的罪行是可以被谅解的?
那么他们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的痛苦,难道是要我们白白忍受的吗?
做人不能太圣母,特别是过错方来教育你让你圣母的去理解他们,原谅他们。
要谅解可以,先认错反思,学会自己承受错误带来的伤痛和后果,而不是向全世界叫嚣着因被正义反击后造成的伤口,这样的伤口不令其感到耻辱而默默忍受,竟然让其感到委屈不平,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历史不能阻碍前进,但端正不了态度再怎么前进也是错误的方向。
宫崎骏的这位接班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识,但没有宫崎骏的高度和见识。
这也许是阅历造成的,也许是性格里天生的。
如果是后者,表示点蜡,因为那些在宫崎骏的电影,关于青春,天空,飞翔,那些让人心里宁静幸福的东西,跨越民族历史的东西,都永远只是记忆。
作为第一专业是航海技术的毕业生,一直就是这份情结。
这里给了5分,全部是给美术和理想主义的。
至于剧情,确实不怎么样!
最不满的是关于历史,此片还是故意模糊了的,总的来说是还是无害化处理了的。
男主人翁父亲立花洋在撤回侨民的船上死了,而其他亲属也死于原子弹,女主人翁父亲是朝鲜战争期间触水雷身亡的。
如果较真的话,朝鲜战争那段纵容法西斯战败国参战一点都不光彩。
(相关可搜”朝鲜战争中日海军扫雷舰“)。
lz和大多数新一代军校毕业生差不多,关于观通专业确实没学好,而且也没有人怎么着重要求,重点全部在电子雷通设备上了。
因为我的祖父在抗战期间在缅甸曾做过报务员,因此从小就喜欢莫尔斯码,因此每次雷康信号在雷达屏上显示的时候,我都不必像周围同学那样翻书,于是对这些传统的航海通讯方式着迷了。
至于信号旗,在毕业实习的时候都一窍不通,有次随实习舰艇编队退出一狭窄水道的时候,升起了一面旗帜,我非常不好意思地询问了信号兵才知道是 “S”旗,因为e (莫尔斯码“.” ),i (..) ,s (...),也叫“一右二左三后退”,当时才傻乎乎地想通原来信号旗和灯光、汽笛信号是一样的。
后来经常看见使用信号旗的船只,也经常遇到非常礼貌的中外船只,1个星期下来终于记住了这几面国际通用信号旗。
以致于在当时的实习中,“磁罗经消自差” ”测惯性“ “测速” ”测转弯半径“ 等科目中都自如地正确使用信号旗。
偶尔遇到友军和中外方礼貌的船只,也互相使用信号旗祝福问候。
毕业后非常不幸不能从事热爱的专业,工作和舰船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时觉得某天,”祖国“就又想起我们来了,时常复习也时常看着远处海的方向。
毕业后的第三年有次同学接新船经过我单位所在市的港区,当时我那离海的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但到港口需要转车一次,纯理想条件下3个小时能到达码头。
我对自己迷信地说如果今天碰不到他们就等于永远不可能再被调回,结果那天等车转车用了6个小时,买了些给同学和战士的零食水果,结果到了码头是空空的。
当时用手电不断对着远处闪灯光信号GB_ _. _... 最后发了个AR ._._. 。
PS:AR一发出通常也可以关机了,在战争年代很可能真就是永别了。
之后再也碰过这些,直到半年前协助仍在船上的同学做了一次校正磁罗经自差计划航线,突然想起需挂OQ旗。
虽然此时已改行学了口腔,每天都还顶着俄语和专业的巨大学习压力,但还是浪费了好几天时间来找关于海的一切相关信息,突然就搜到了这部动画电影,主题和漂亮的画面吸引了我,于是作为2014年的新年礼物藏了6个月。
女主人翁每天升起两面旗帜,一开始我只认得第二面是W,前面却怎么都想不起来,猜测也大概是wish的意思。
百度一查UW。
情结的确有点韩式肥皂剧特色,不如他爹宫崎骏的思考深入。
但客观上还是描写了一种理想主义,比如关于学生们反对官方拆除拉丁社区,还有天文社连续多年监测太阳黑子,确实人类存在的时间和太阳比起来只是短暂一瞬间,即便没有任何成果但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是今天浮躁社会所严重缺乏的。
另外多年来所接触的国人朋友都拿民族主义这面腐臭的大旗代替爱国主义,对于日本的一切都采取抵制和否定的态度。
其实很多人只不过是双向障碍罢了,所以军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是没有实质的区别,也不以民族区分。
中学时期,有幸和日本交换生一起上课,当时日本学生就奇怪,为什么垃圾桶可以放教室里?
而且还往里面倒汤水、吐痰。
为什么进入教学楼连鞋子都不换?
为什么老师发火了都没有人怕?
为什么音乐美术课从来不上却要还发教材?
为什么体育课都是好学生坐在教室吃零食做作业?
为什么你们可以把自家收拾那么干净而往窗户外扔垃圾?
为什么家里内部装修地光亮而外墙被毁坏乱七八糟?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日本是不是和她后来邮件告诉我的那样,也堕落了。
总之我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好不起来的样子!
看完电影总想起在这个自我毁灭的世界里认识的人,我现在的邻居大叔,年轻的时候曾在苏联海军服役后来在国际邮轮当海员,周游过全世界,退休后的第五年,突然一天患上了海默综合症,这无疑是对家属的折磨,但他有个伟大的家庭!
最大的安慰莫过于他的精神还在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每次去他家的时候,他都问我们是否第一次来他家?
然后就要给我们去泡茶,一遍遍地向我展示他虎口上的霍尔锚,他说海军锚好看一些,但是霍尔锚图案简洁且实用。
他墙上挂着天文钟,屋里摆满了各种船模。
老头有时候连孙女都不认识,但却还把穿苏伊士运河,过巴拿马海峡,东北亚的巨大潮差一切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横滨看了『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上』。
本来是打算去黑宫崎家的儿子的。
毕竟当年地海被他坑的实在惨不忍睹。
也或许是这种没有期待的心态,看完电影之后,心里还是有些许小惊喜的。
背景是东京奥运的前一年,名为时代之浪潮的潮头--横滨。
告别了之前的几部西方奇幻背景的吉卜力,再次将作品的背景搬回了日本,这个它最擅长的舞台。
故事的前半其实是一个拆迁的故事,( 拆迁剧果然是国际主旋律 )学校准备拆除破旧的学生会馆。
会馆各社团的代表--俊,以跳楼抗争表示决心。
正是这一跳,吸引了女主角--海的芳心。
( 未成年人请勿模仿 )剧情展开到了学生会馆,这是一栋一眼就能看出强烈吉卜力痕迹的宫殿。
整个宽广的背景,被设计地杂乱无章而又不失自然感。
能把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在动画电影里运用自如的,全宇宙也仅有吉卜力一家了吧。
被俊吸引了的海,也渐渐地从为了家计操劳奔波的日常生活中参与到了保卫学生会馆的斗争中。
影片的后半是交杂着两代人的感情的高潮。
日本人特有的含蓄,与青春期的不安交织的小小的恋情在最后得到了交代。
( 笔者在此悬崖勒马黯然止步不再剧透 T A T ) 剧本或许因为是宫崎峻亲自操刀的关系,所以整个剧情起承转结都把握的很精巧。
作画虽然有首映式关于膝盖的话题,但是总体质量比之之前的几部作品都用心的多。
在学园拆迁的斗争片段,从男生的众生像中,可以看到『平成狸合战』的狸猫们的影子。
男女主人公的交往时,又有种迷离在『侧耳倾听』以及韩剧『如果爱有天意』的剧情之中的错觉。
吉卜力从不是一家平凡的动画公司。
它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寄托了它对日本社会的感悟或者期待,代表了日本最核心,最保守的那一部分思想。
曾几何时,吉卜力的作品大多是映衬日本某段特定时代背景,描绘着在大时代中或逆境绽放,或骄傲孤芳自赏,或如野花一般默默无闻但弥漫沁香的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的故事的。
也渐渐地,随着公司的成长,近些年吉卜力动画中更多出现的是对于人和自然,生命的意义的探索与反思。
在本作,时代背景再次被明确地标注到了日本1963。
正如宫崎峻在影片介绍中所说的,这是一个新旧交替之际充满阵痛的时代,尚且贫穷但是充满希望的时代。
经历了长期经济低迷的日本社会,怀旧的情绪偷偷爬上了人的心头。
吉卜力恰如其分的随着日本人的思潮,回到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原点,也回到了自己创作的原点。
借由海与俊的故事,向那个人心振奋的黄金年代献上了讴歌。
东扯西拉了这么多。
也喷一下本作的瑕疵。
・宫崎吾郎借着拍片刷手嶌MM的好感度也就算了,何必两次都要带上岡田准一做声优呢。
虽然帅哥很养眼,但是作为业余声优,他完全就表现不出一个少年的声线。
连咱这种牛耳都能听出他的中年大叔声了。
(哞~) ・女主角的两段回忆,虽然对于剧情的交代起着一定的承接,但是在片中切入让人感觉生硬,与整部柔和的作品格格不入。
・本作的官方主题曲是手嶌MM的『さよならの夏 〜コクリコ坂から〜』,但是显然作为插入曲的1963年的怀旧金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更贴合整部影片的氛围。
相比较之下,手嶌MM的几首歌简直弱暴了,只适合做插曲啊。
・在插入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响起的时候,主人公不是在向上走而是在下坡啊(喂)。
而且正如有位豆瓣网友吐槽的那样,宣传海报上的mm是谁?
片中从来没出现过哟( ゚д゚ )。
总之,本作在宫崎父子两人的努力下,本作还不算辱没了吉卜力的名声。
值得一看。
去电影院观影的顾客中,不但有了吉卜力传统的女性支持者,还出现了很多带着怀旧之情来到剧场的老人们。
但是真能在年轻人,尤其是异国的年轻人心中产生共鸣的话,咱就不期待了。
最后深深感谢有耐心看完无聊长文的豆友 m(_ _)m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其实不懂为啥要叫这个名字!
看完了也不懂!
看到有人说这个导演的作品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好姑凉冒险的故事,一种是好姑凉的故事,这部是属于后者!
这里面的海确实是个好姑凉,16岁就照顾着整个家庭。
在校也是帮助了俊,在那栋旧楼的维护中确实出了大力!
她还是个孝顺的孩子,即使爸爸不在了,也一直遵守着他们之间的约定!
不过设定确实狗血,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就说服了理事也太过简单!
还有海和俊的关系,看似曲折其实都是套路,你们终究不能做兄妹!
“我喜欢你,不管你喜不喜欢我”
青春生涩的男女主人公高中生,面对纯真稚嫩的爱情产生,却因怀疑互相是亲生兄妹,而无法面对。
故事结尾充满着让人疏怀的美好结局,有老一辈的证人证明他们并不是亲兄妹,从而影片在轻柔抒情的音乐中嘎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本身平凡,但背后的大环境、小背景,却深深的吸引着我。
大环境,是日本战后重建,许多20左右的青少年,都面临着在战争中(原子弹爆炸)失的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及成长环境。
小背景,是他们顽强、自信、自立,从他们高中社团中种种社团行为,及保护校中古建筑的努力中可以深深感受到。
(这或许是受日本传说中岛国危机民族意识的影响)。
看到他们在学校里的那种精神,那种朝气蓬勃,让我对自己曾经的教育经历及中国现时的教育环境深感羞愧。
故事中的点点滴滴,及那帮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深深的打动着我。
不管是作者美好了,或者是这是日本真实精神面貌的反映,这都让看过电影的人,对日本有更多的了解,以及理解。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文化输出”吧。
所以,这部电影是了解日本的窗口,中国未有这种文化输出的好作品,缺少了解中国的窗口。
我不敢说中国缺少像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我只是说目前的教育环境,压抑了青少年的精神成长,而让他们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才开始慢慢感悟生活,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甚至感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意识形态的不同产生的冲击。
中国的作品,缺少这种对大环境产物的挖掘,似乎未见到过能阐述我们目前时代精神面貌中感动人的部分。
难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没有这种东西了吗?
我想肯定不是的,只是我们自己未看到,作品的制作人也未挖掘出来而已。
目前正值钓 鱼 岛 炒得火热的时候,看看这种影片,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
任何国家都有右翼势力,尤其是左翼无法压制右翼的时候。
看到本该互相融合的双方,因为无法控制的右翼主导的战争,而走向疏远,面对战争,真是让人心痛。
据说早期的日本,甚至是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日本人深认为自己出自唐汉文化,甚至要与我们争谁才是正宗唐汉的文化继承人。
那为什么双方会走到今日的地步呢?
我心中虽有答案,但是还是罢了,不谈政治!
大家各自思考吧!
这是一部分不错的影片,推荐大家心静的时候看看。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从一开始不久便能够看到结尾的故事,其实情节根本用不着我“透露”……在保住老房子和男女主角相恋上都用了所谓的“一波三折”的同步进行手法推进。
学生大部分支持拆老房子——清理维护,大部分学生转而决定保住老房子——董事方坚持要拆除老房子——上诉使董事方改变心意男女主角相恋——男主角发现女主角是自己妹妹而转而对其冷淡——女主角坚定地说你是我哥哥我也喜欢你我要和你困觉——俩人最终发现俩人终于还不是兄妹,可以在一起困觉。
段正淳痛不欲生地说:“孩子,爹爹对不起你啊!
王语嫣其实又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妹妹!
你不能睡她啊!
”刀白凤:“什么!
老娘再也忍不了了。
去吧,孩子!
其实王语嫣不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妹妹。
因为你是你爹的喜当爹啊!
”茫茫然又让人想到某个响亮的名字一代表妹曹吉祥啊有木有……三星不能更多!
这可能是我在这部片子里最泪崩的地方。
当阿海听了妈妈解释了风间的身世后,依然有点不可置信,于是问妈妈:“如果风间真的是爸爸的孩子怎么办?
” 母亲愣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地说道:“若是他是阿雄的儿子,我想见到他呀。
他的样子,像这张相吗?
” 那一刻,阿海才切身地理解到,母亲对父亲切肤入骨的思念,早已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框架;才体会到爱情一旦扎根于心,其带来的幸福也好悲痛也罢,亦都溶进了灵魂成了生命中无法割舍一部分。
正如她自己对风间在昏黄车灯中的告白,即使知道两人的爱情毫无希望,却依旧像认命了一般,红着脸笑着说:“我会一直喜欢你。
”有句经典的话说,悲剧就是建立美好的东西再毁灭给你看。
那么,悲剧的相反并非是喜剧,而是让你在悲剧的废墟前唏嘘之时,却看到新的嫩芽破土而出。
悲剧的相反,我们称之为希望。
这就是本片的架构。
主角阿海这个角色,就是这部电影中希望的聚合体。
故事中的悲剧元素都和她有关,至亲的离世, 教学楼的拆除,还有被“血缘”捉弄的爱情。
但观影结束后,观众们记住的更多的,无疑是学生们翻修拉丁楼的热火朝天,离别的车站时诚实地告白,和日复一日对着大海升起的信号旗。
如果说阿海代表是在个人层面上希望,那么片中其它角色便演绎着时代更替中的希望。
细细想来,片中年轻一代的人,身上都寄托着上一辈舍己为人的关怀和慈爱:小至阿婆将自己的早餐让给小孩子,大至阿海的父亲毫不犹豫地收养身亡战友的孩子。
而年轻的一代人,亦以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去打动老一辈人的偏见和决断,正如学生们同心协力改造拉丁楼。
所谓“新”与“旧”的传承,大抵应如此。
片中最后两场戏,分别是理事长参观教学楼,和阿海与风间去见父亲的老战友。
在学生们的歌声中,理事长同意教学楼的保留,被视为陈腐的过去获得了新的生命。
在海上的夕阳下,老船长牵起阿海和风间的手哭了出来,那些在痛苦和思念中尘封的过去,也终于得到了救赎。
这样的故事当然不会是现实的写照,但却是一种高于现实的呼唤。
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又同时被人所遗忘的那些细小的情感,如沙中掩埋的细小珍珠一般,都被这个温柔的故事挖掘出来,如片中碧蓝的海面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谢谢这部片子,给我们一场被爱填满的好梦。
虽然对于人物之间的联系表达加强了,但是对于电影的结构和手法的理解完全是门外汉,宫崎骏把最后的一次机会和适合的剧本给予了宫崎吾朗,从电影的素质看来,宫崎骏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制作,只是写了一份能让吾朗更好理解和表达的剧本。
或许这是宫崎吾朗最后的一次监督基卜力作品了,毕竟老板不是宫崎骏,花光了父亲的面子再一次证明了自己不是做动画的材料,不可能让整个基卜力毁了,期待宫崎骏把棒子再次交到米林宏昌手上,虽然还是很稚嫩,不过还是很期待米林宏昌的下一部作品。
唉,浪费了这么豪华的CV阵容。
这CV表……+好青春好羡慕QAQ
宫崎吾朗用宫崎骏的浪漫唯美讲了一个韩剧般的三俗故事。。。
1.恬雅的音乐,温暖的画面,美丽的青春,淡淡的爱情;2.缓缓道来的故事,温馨四溢,影片散发着小感人和小有趣的片段和话语,加之最后的动人情节,眼角湿润;3.原来,我还很年轻。
唔。。。略平淡。。。
电车送别那一段就该收尾了,这结局太狗血了,整一个日版《老房有喜》啊
坑爹还是被爹坑
一星给画面一星给配乐。短评里竟然有人和我一样想起了老房有喜。尼玛这到底是什么狗血剧情啊,动画版韩剧蛮。
太纯了!就喜欢这样纯的爱情故事~ plus就算是亲兄妹也要在一起!
看到一半还以为后面的剧情会变得很狗血了,结果没有,哎,宫崎吾朗这孩子培养不出来啊,这片子还不如交给高畑勋
为什么我觉得不像长泽雅美的声音
同步不上去,可能看多了片子要求看了。这么朴素平淡的片子没法看下去。
第一次看宫崎骏的片子 不感动………………哎~
平庸之作
韩剧吗
接父辈的班 这件事情,确实要比父亲做的更好才能被人肯定。辛苦了,宫崎吾朗!
中规中矩。多给一颗星,肯定一下进步。虽然也就是励志小清新,跟他爹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但比起灾难性的地海战记,还是好多了。
冲着配乐跟画面还是蛮赏心悦目的
比前作遜色不少
音乐和画面还行,故事幼稚,节奏缓慢无重点无高潮。前半段以为是动画版暮光,看完后发现就是关于身世之谜的短韩剧。日本人的喜欢是有多矫情。片中帅哥美女除去发型几乎一模一样,在人物设定上男生身材给具吸引力。日系男主角清一色,我却从始至终对眼镜男配还毫无抵抗力。给小宫崎点鼓励。
画面和音乐真心喜欢,但这种亲兄妹不亲兄妹的故事即使在特殊历史的衬托下也无法绽放光彩,遗憾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