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面,寒风呼啸,郑渊洁带我冲进了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带我冲进了一个温暖的世界里面,皮皮鲁和鲁西西两个人是双胞胎兄妹,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很一般,视如仇敌;但是因为五个罐头小人的到来,皮皮鲁和鲁西西汇聚在一起之后,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调解,终于安静地呆在一起了。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人真的是越长大越孤单,电影带给我们的触动不只是童真和少年时候的友谊,还是我对于我生命之中丢失掉的东西带来的感动,是我对于生命之中我缺失掉的幻想和纯真的感动。
人的一生,爱意随风起,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境。
Part 01.电影在说: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束缚. 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电影里面,小小的女孩子鲁西西遇到了五个罐头小人,这五个罐头小人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保驾护航,在鲁西西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给出帮助,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施以援手,在鲁西西难过的时候陪伴着她,在鲁西西对于人生有不解的时候也给出自己的小小帮助,这就是鲁西西的小小人生。
电影里面有严厉的老师,电影里面有凶狠的不通人情的父母,电影里面也有让人不喜欢的捣蛋的小男孩,这些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童心浪漫和真诚,这些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陪伴,万能的罐头小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身边的人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电影带着我们走向了纯真,走向了生命的美好,走向了我们的爱与真诚。
Part 02.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我们行走在生命途中的时候,我们想要把这些孩子当作一家人去对待,但是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个性,每个孩子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生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得到,会失去,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命,爱与个性,自由与想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生命之中最缺少的东西,生命之中温柔的,碎片的,心灵上的东西;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那些最深情的孩童,那些内心深处有渴望的孩童,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我站在生命旅途之中感受所有的美好。
越长大越孤单,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做过的梦,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遇到过的小小的感动,爱意随风起,飘飘散散,零零落落。
原著是一部很常规又有点啰嗦(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的儿童故事书,感觉还有翻译腔,连幽默方式都像是古老西方的,而且书里对学习的描绘非常悬浮,应该还是郑渊洁结合着家长不让养宠物和老师冤枉同学的经历展开想象,倒是严丝合缝逻辑清晰,只是不怎么精彩。
而电影里选用原著的部分无比简洁,书里一大半的内容他们二十分钟就演完了,原著里解释半天的他们随随便便就糊弄过去了,让原本常规的故事变得随意,那些筹划已久的行动都成了偶然的,另外改编出要对抗学校的错误政策一起作弊被处罚、加上了坏同学强势欺凌(这应该是郑渊洁创作中不会有的形象)、扩充了大战老鼠(老鼠还挺吓人的)这些惨无人道的情节,虽然把80年代的色彩做得还挺明亮的,但其实剧情和表演给人感觉都挺暗的,父母老师的批评都挺有压迫感的,学生也都挺苦的,鲁西西和小人们都没少哭,全片里所有演员都没什么笑模样,作为儿童电影我觉得是挺不喜庆的。
最后闹得这么恶劣实在没法收场了,干脆一场大火,彻底成了灾难片了。
这时候有一点改编还挺有郑渊洁的精神的,就是医生本来不想救上尉,但听了校长的名号之后加急处理。
其实这样的现实主义讽刺幽默我觉得才是郑渊洁童话的精华所在。
片尾的花絮应该全片最欢乐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这些人也挺乐呵的,只是剧情改编没让他们发挥出来。
期待下一部吧,把爸爸妈妈关在罐头里的《魔方大厦》。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对于电影中增加的书中没有的情节,我觉得不影响观看,并丰富了剧情。
会更让我相信这是一群孩子的故事。
于飞导演一直坚持拍郑渊洁的东西。
就这一点来说,已经非常值得尊重了。
回头看看,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真人演的儿童片了。
看着看着,就觉得小时候好像看过。
很多的情节也都很熟悉。
这个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不上绝顶的优秀。
特效拉,美术拉,都是平平的水准。
但是这个满分,从其他方面定义,却是实至名归的。
首先,从学术层面讲,是非常有贡献价值的。
因为没有人拍中国本土的童话故事了。
我们应该当推广自己的东西,这一块就是空白。
如同陈佩斯说的:“我前进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后退一步。
”这话说得即荒诞又硬气。
因为只有他在做,所以当然是这样。
那投射到这里呢?
郑渊洁退步了,于飞不拍了,可想而知,这个事就绝根了。
郑渊洁写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独属于我们70-80这一代人的。
我惊喜的发现这个演皮皮鲁的小演员长得很像《魔方大厦》动画片里的来客。
看到彩蛋更是让人兴奋。
在这里做一个意淫般的畅想。
假如有一天,于飞可以拍《魔方大厦》的网剧呢?补完动画片没有的结局。
那真的是活久见了。
要是导演真的去爱奇艺申请网剧经费。
我相信是能筹到启动资金的。
与孩子一起观看儿时记忆中的故事,感慨良多。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打三星,但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我打五星。
影片揭露和反思了我们教育的错误——唯成绩论,以及知识教育过度占用孩子的光阴等问题。
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说在快乐中成长,至少应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的教育留白太少,把孩子这本白纸组成的册子每日一页都填得满满当当。
正如片中最后鲁西西说的: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智慧。
当填鸭式教育把每日的时光撑得满满当当,如何有时间去消化那些知识,如何尝试去运用它们?
学校也不应只是为了成绩而进行填鸭式教育,为了纪律为了成绩而泯灭孩子的天性甚至人性,要更多的进行品格、素质方面的教育。
前不久某地小学那起老师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列队的孩子晕倒无人敢帮忙的事件,正是反映出这种问题。
在人性与纪律面前,那些被畸形教育所荼毒的孩子们都选择了遵守纪律。
往远了说还有那次火灾中“让领d先走”的悲剧。
此片中就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朋友重要还是成绩重要?
生命重要还是考试重要?
孩子们需要勇气去做正确的选择。
作为80后,从小看着郑渊洁的成长。
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这些我们儿时所诟病的教育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真是悲哀。
我的孩子上的小学在我曾经的小学原址,曾经的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运动场,曾经的教学楼也翻新过了,然而硬件提升的同时,却是软件的倒退。
他们班大多数时候禁止下课出教室,偶尔允许出教室,也禁止趴那一米多高的走廊围栏(理由是为了安全,钢筋混凝土的围栏,且孩子只能勉强搭上双臂的高度,能有什么危险?
),在校园里禁止奔跑,老师鼓励同学间互相记名字向老师告状。
天那,这是学校吗?
难道不是集中营?
想起我小时候,下课可以尽情在黄土操场上奔跑玩耍,也可以趴在那的走廊围栏上与同学一边远眺一边畅谈,班上打小报告的同学还会被同学们所不齿。
作业不用家长批改,老师也基本不会为学习原因而联系家长。
体育课直到初中才开始被侵占………现在呢?
实在是大退步。
片中那样所谓的第一小学名校,成绩也许是第一,而育人方面是反面典型。
我们的孩子需要郑渊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更多的郑渊洁去揭露这些违背人性、违背教育本质的问题。
这电影刚看完时感觉很感动,因为我小时候好喜欢的一个故事竟然能够影视化,而且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细节内容,所以一时觉得还不错,因此萌生了重新再看一遍这部小时候很喜欢的作品。
不看想不起,一看才发现电影和原著简直云泥之别。
小说比这部电影精彩100倍。
以下内容不但包含了电影的剧透也包含了小说的剧透,如果有想看小说的朋友们,请谨慎阅读。
---分割线---一,电影里的皮皮鲁没有小说里机灵。
先说福尔摩斯被锁起来那场戏,小说写的是妈妈以为鲁西西养狗了,所以把鲁西西的卧室锁了,就坐在那里等鲁西西回来质问她。
而皮皮鲁这时正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暴露,因为他不能让妈妈知道是他的狗,别看皮皮鲁躲着没出来,但其实他也想好了要是妈妈要伤害福尔摩斯,他再跳出来保护它。
电影里演的是皮皮鲁刷一下冲出来挡住妈妈,真是生动演绎什么叫此地无银,妈妈一下子就认为是皮皮鲁养了狗。
在小说里确实是罐头小人放福尔摩斯从窗子出去,但是提议放走福尔摩斯的是艺术家而不是歌唱家,而且最重要的是!
说到这我就要说了,电影里的歌唱家简直是没什么作用,小说里好歹还做了首《落后生之歌》来点缀一下,结果电影里也没有这首歌。
其次罐头小人做事也很严谨,他们不但救了狗而且还把窗子也关起来了,后来妈妈打开门没看到狗时,看到狗不翼而飞的瞠目结舌,比电影里罐头小人还没来及关窗子妈妈就闯进门有趣多了。
在小说里,鲁西西回家后妈妈还质问了鲁西西养没养狗,鲁西西说没养,打开房间看到狗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她还反过来质问妈妈,狗呢?
鲁西西并不像电影里那样文静懂事的样子,而是有些古灵精怪的,敢于质疑大人的。
小说后面还有她顶撞老师的情节,也很精彩。
再说皮皮鲁和罐头小人的相识。
小说里皮皮鲁是靠着自己几次侦查发现罐头小人的存在,原著写的是他发现了福尔摩斯被刺伤的那根针,还有碎布头,后来有一次他把红房子带到自己房间侦查时又遇到了妈妈,妈妈搜查了红房子可是什么可疑也没发现,皮皮鲁算是保护了罐头小人。
等妈妈走后,他才正式见到罐头小人,原来小人们害怕妈妈搜查红房子,早都躲进皮皮鲁的外套口袋。
而电影里演的是,鲁西西翻窗户的时候和罐头小人说话,这一幕被皮皮鲁撞见了,由此皮皮鲁发现了约翰。
不得不说电影这样一演,皮皮鲁的机灵劲儿都没了。
其实后面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起想主意对抗学校的各种情节,兄妹两就没有闹掰过,而不是电影里演的鲁西西竟然不顾罐头小人危险去考试。
小说里的鲁西西是绝对不会不管罐头小人的。
二,皮威和鲁雁(也就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不堪。
电影里的鲁雁总是胃痛,因而以此亲情绑架孩子,让孩子考好试,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要气妈妈。
小说里的妈妈根本没有亲情绑架过孩子。
电影还设定了爸爸是因为孩子放弃了最喜欢的工作,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定。
电影里演的妈妈和鲁西西说,爸爸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你凭什么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
说实话这句台词或许很现实,但我不喜欢,这种苦情戏不是郑渊洁的风格。
电影里给人一种那样的感觉,就是爸爸是一个温和的人,而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事实上小说里面不是这样的。
小说里的爸爸,是很威严的爸爸,会严厉的对皮皮鲁和鲁西西说话,而不是像小电影里面演的和蔼。
小说里面爸爸曾经暗暗跟踪鲁西西想要去捉住鲁西西养的狗,但是由于上尉的帮忙,爸爸没有找到福尔摩斯。
而且爸爸发现福尔摩斯的时候,上尉在福尔摩丝的身上爬着。
并且上尉对爸爸喊话,不要再冤枉皮皮鲁和鲁西西。
爸爸还以为是狗会说人话,惊诧了好久。
爸爸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还不相信,我觉得这个情节特别有趣,但是电影里面也没有演出来。
其实在小说里面,爸爸和妈妈后面也已经察觉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儿子和女儿周围,但是他们不去戳破,这一点,我觉得非常的难能可贵。
而且小说里的妈妈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皮皮鲁有一次和妈妈打赌说只要他能够考试考第一名,妈妈就得答应他,让他养狗。
果然呢,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之下得了第一名。
所以福尔摩斯就养在家里了,但是电影里面好像没有这个情节。
说到这里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作弊的那场戏。
小说里罐头小人们根本就没有帮助那么多的孩子作弊的。
很多人也说的挺好,这种大范围的作弊,其实我觉得不要这样拍比较好。
在小说里面,只有博士帮助皮皮鲁作弊考了第一名这一次,后来再也没有过。
而且皮皮鲁在接受了博士的帮助以后,就痛下决心要当真正的第一名。
而不是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对成绩依然无所谓。
而且小说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这次考试当中,鲁西西并不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因为打瞌睡而没有考好。
是因为鲁西西自己觉得考好了以后,就不像个差生的样子,所以她故意考不好的。
所以小说里的鲁西西,真的比电影里面的鲁西西要有趣多了,她很有自己的想法,真的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儿。
然后就是在会见外宾这场戏当中,其实爸爸和妈妈都是站在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一边的。
小说里写的是学校因为皮皮鲁和鲁西西是落后生。
所以不让他们会见外宾。
但是爸爸和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很生气。
这次他们是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的。
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做这件为中国人争光的事情。
皮皮鲁和鲁西西会见外宾的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找到了最好看的一身衣服,将他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去见外宾。
他们走的时候,爸爸妈妈和福尔摩斯还在楼上目送他们出门儿。
小说里会见外宾这件事情结束以后,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最高点。
他们每天晚上都会刻苦学习,倒是福尔摩斯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他玩儿。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看着福尔摩斯内心当中做出了一个反思,他们觉得以前扔掉皮皮鲁养的小动物,这种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们觉得自己以前是在剥夺孩子对小动物的爱,他们察觉到一个人学会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他们真正的接纳了福尔摩斯,这时候成了他们两个陪福尔摩斯玩耍。
这个情节让人看了,觉得非常感动。
三,就是创造了李小曼这一个反面角色。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吐槽,我觉得他们说的挺对的,把一个小孩儿演的那么坏来衬托主角的善良和美好,这种手段也太拙劣了。
学校里面的大火,这也是电影里面原创的情节。
其实我觉得还不如按照原著拍会显得更有趣一些。
总结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刚看下来的时候,觉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看过小说以后,就觉得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是不如小说里那么精彩,不但人物刻板,而且把人物的个性也改的不如小说里那么生动有趣,强烈建议大小朋友们都读读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个系列。
我觉得电影拍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这部电影是当做儿童片来拍的,如果是把它当做奇幻片来拍,那么应该就不会拍成这样。
其实为什么不能当做奇幻片来拍呢?
国外的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等很多小孩子当主角的电影,都不是只面向少年儿童而是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
那么皮皮鲁和鲁西西为什么不能拍成面向全年龄段的观众呢?
总之,我希望这只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影视化的一个最低的起点,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影视化的更好的作品。
小时候看过好多郑渊洁的童话,《罐头小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应该觉得蛮有意思。
原著故事有点记不拎清,但大致设定还是记得的,本片想必也遵循了原著的设定吧,这也是改编的起码要求。
但我还是给本片打了三颗星:一颗给郑渊洁,一颗给小演员,还有一颗给不忍卒视的、长大了的孩子们。
至于电影的故事立意、台词腔调、拍摄技巧、故事细节,我觉得存在很大问题。
首要的缺陷就是立意过于明显,不是说成年人看着会觉得过于简单,而是小孩子看过去也觉得过于教条、无趣。
虽然肯定是要歌颂友情、弘扬全面发展新风尚、批判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但不应该赤条条地把大道理讲出来,那样不叫童话!
童话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整个故事的基本设定,还反映在讲故事的方式。
这一立意上的缺陷,直接体现在了台词上。
孩子们讲的话还是太正式了,没趣味,小孩子是不会这么讲话的;而老师们的发言则像是固有印象的集合,你说他们讨厌吧,确实,但他们的表现就很脸谱化,生活中的糟糕老师必然会有一些更具体的狠话。
拍摄方面我没有什么专业见解,但起码最后那段鲁西西和罐头小人告别那一幕,就非常地莫名其妙:为什么晚霞要用模拟的呀,想说明什么、渲染什么?
直接拍真实的不好吗?
总之就是有种违和感。
与前面几点比起来,故事细节都是小问题了。
既然试图模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那就做好呗:过去学校标语的字号不是宋体;试卷的纸张没那么白;话筒不会那么先进;救护车也不会那么新。
这些本可以克服的。
说来搞笑,做得不错的细节多少跟郑渊洁的其它作品有关,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隐形裁缝》《魔方大厦》,我都怀疑之后是不是要拍系列电影了。
——但是我想,如果拍成这样,如果童话不再是童话,或许还是不拍为妙
这个电影就跟尬,能看出来你想兼容孩子的乐趣也想抓住大人的兴趣 避免孩子在看 大人在睡觉,但是就是这种鱼和熊掌双煎的效果下 小孩看的心情不好 大人看的郁闷!
1、我对电影术语不懂 就是在给鲁西西的特写居然是用拍成人的那种镜头来呈现的,包括很多摆拍的镜头 还有那个打小报告的女孩子 很特意的、很刻意的要拍出那种“心机表”的感觉,一个傻白甜 一个心理阴暗 宫斗剧吗?
2、孩子看的 主要多呈现 好奇、童话、快乐、探索、想象的内容,这个电影拍的就是无私奉献、内心阴暗、制造紧张、营造恐怖,我后面一个男孩子看到紧张的地方 哇哇大哭 别的孩子也在嘤嘤哭泣,大过节的 我是不是要夸夸你了3、小人在电影中 最出彩的地方 居然是作弊!?
我都无语了,不管大人国、小人国 国内外的素材太多了吧你再孩子面前整这玩意?
我都不知道 你这个到底拍的是给谁看的好多天了 有些要吐槽的我也不记得了,我觉得郑渊洁童话真的是可以慢下来用心拍,现在电影圈最缺的是内容 内容 内容 难得的好内容还是要慢慢打磨,短平快出来的只会消耗大家的热情,盗墓题材就是被资本玩坏了,那么好的内容,所以真希望郑渊洁能好好的选导演 选影视公司,你以前说你为了装读者的信在北京买了套房专门放信件这是九几年的事情了 请不要被资本绑架!
《鲁西西和皮皮鲁之罐头小人》今天和小侄女去看了这部电影。
虽说这是部童话电影,但是真的很值得大人也去看一下。
小孩看的是欢乐,大人看的却是反思、感动和羞愧(如果有的话[旺柴])。
学校的老师只以成绩论好坏,妈妈要求女儿一定每科考100分,学生成绩差只能坐后排,还不能参加学校的活动,考不到90分就要被开除……看电影的过程,我会觉得说这些话的大人真是可恶,而由大人制定的这些社会规则更是可恶。
“你不能和成绩差的孩子玩,会被带坏的”“快考试了,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你只有学习成绩好了,才能上重点中学,才有机会考上重点大学,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样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爸爸为了让你在第一小学读书,做了很大的牺牲,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你现在却不好好读书,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没有这个权利!
”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呢?
电影里,学校起火了,大人们好像突然领悟到,考试分数在这个时候对救援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鲁西西逃离火海的时候,老师们把她抛高,都开心地欢呼,而鲁西西却哭了,因为她的小伙伴为救她还身处危险中。
大人的笑容对比鲁西西的眼泪,这样的反差让我触动很大,大人们好像永远不明白小孩最在意的是什么。
我想到最近的一个新闻:养了两年的狗被奶奶10元卖掉,小孙女极力阻拦无果,崩溃大哭。
新闻视频里那个女孩的哭声有多么无力和悲伤,那个奶奶估计永远听不懂,甚至还可能把这个当成趣事说给其他人听。
电影的最后,那些可恶的大人开始变得明理起来(好像有点强行洗白[Emm]),允许孩子保持个体差异性,而不是只有一次次考试成绩作为孩子的标签。
(现实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宽容,我很怀疑)看的过程,旁边有位妈妈时不时擦眼泪,不知道是不是也很触动。
反正我是真的哭了。
电影也没有那种煽情的剧情,但是就是有些地方看了就想流眼泪,好像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那些小时候也不太明白的灰暗藉由他人的书写、他人的演绎,慢慢被我看见,被我所理解,然后突然又释怀了一些。
最后,郑渊洁真是太太太可爱了。
我相信,有郑渊洁的书陪伴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个不一样的童年。
比预想的要好,小演员们都还演技在线。至于剧情,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现状似乎还是停留在郑老师的设定范围内(甚至还有所不如),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的脑洞。PS:有没人觉得上尉的演员很像李晨的?
3.5,视效怎么比《驯兔记》还差?整体还算童真有趣,又有讽刺和反思,看了原版童话,电影的主线故事更丰富了不少。魔方市的设定和郑渊洁客串的片尾彩蛋,完全可以做郑渊洁童话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宇宙或者魔方宇宙的。只不过5000万的票房,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继续拍……
欢迎郑渊洁书迷来看我编写的百科https://zh.moegirl.org.cn/%E7%9A%AE%E7%9A%AE%E9%B2%81%E6%80%BB%E5%8A%A8%E5%91%98有人说改编的不好,可能你的记忆有误。还有说角色塑造太差,你看过郑渊洁吗?
四年级
真不错,怀念看故事大王月刊的时候。
超出预期,非常好看!!!勇敢从来和身高没有关系,要懂得爱,做自己。
我还是挺喜欢鲁西西这个小演员的
首映,这是一部献给孩子的影片,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的影片,更是一部适合家长看的影片。关于亲子,关于师生,关于教育。另外,期待魔方大厦了!!!
啊童年回忆杀!!虽然有些演技有点尬,人物也有点浮夸,但是有童年滤镜啊!有友情和勇气,还有批判性的探讨,我可以原谅这些不完美……后面高潮部分甚至还想掉眼泪。感动。我好爱鲁西西哦,还有亲爱的罐头小人们
非常非常陈旧的教育理念,能拍出来也不容易。
emmmm
小学的时候订阅了《童话大王》,郑渊洁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人,他的童话写给大人也写给小孩儿。电影更加温情更加儿童,期待郑渊洁的舒克贝塔宇宙。
这评分我不服!完成度很高了,咱这环境能拍出说出一部分心声的作品,真不容易
只拍出老郑原著味道的十之二三,整体偏糟。小女孩长相很鲁西西,但演得不太鲁西西,只有田雨演出了原著里老爸的感觉。
郑渊洁最讨厌说教,怎么电影这么喜欢说教?整体效果上也不好说,但几个小演员真是太一般了,很多念台词的感觉。罐头小人则太成熟,熟到不能再熟。甚至太老。
小孩子还很喜欢。
补票型的电影
虽然都是熟悉的味道,童年回忆拉满,但是整体上有点糙,并且感觉价值观的设置上存在混乱、复杂化,既想帮孩子说话也想替父母辩解,导致最后不得不偷换概念把成绩好和学会爱对立起来。(中国的娃真惨,一直宣传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长大后才知道社会上最看重的就是成绩)
鲁西西演技在线,皮皮鲁就是打酱油,虽然猛烈抨击应试教育,但其实有用吗?
特效很一般,对儿童片本不应苛求,这电影前后两部分的故事是完全割裂的。前面是对当时教育的讽刺与批判,后面看似是学习与实践,其实就是想搞一波大团圆。小绿茶这个角色太典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