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名字翻译的有意思,很点题,电影还不错,尤其是结尾的部分,反转挺耐人寻味的,想到句俗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关于完美犯罪,其实并没有很精妙,但整个节奏把握的很好,只想说一点这个不太完美的犯罪!
(硬要挑出一点问题的话)蒙太奇是剪辑技巧,片中被害人的母亲,把15年前的案子平行剪辑了一遍,如果不是电影,那这位母亲可以说是相当高智商了,不过这也是我觉得可以讨论的地方,前两年看过一部电影叫《看不见的客人》,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复仇的父母,不过有铺垫,那位母亲有话剧团的表演经历,所以,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而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唯唯诺诺的样子,15年的时间,怎么看也好像不太有说服力!
可能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就是他对孩子的爱和对嫌疑人的恨!
PS:每次看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是很想为里面的policeman打抱不平,因为几乎所有的案子他们的形象都是傲慢的,愚昧的,邪恶的甚至,当然也有好的policeman,不过面对大多数的坏policeman,总觉得他们不被人理解
看完《杀人回忆》再看《抓住那个家伙》,猛然发现十年的岁月流逝在金相庆的脸上竟然没怎么留下痕迹,依然是面目俊朗,依然是眉头紧锁,不同的是,《杀人回忆》里的罪犯逃出法网、逍遥法外,至今连凶手长什么样都无法清楚,但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被评价为“完美罪案片”,而《抓住那个家伙》里金相庆扮演的警察找到了真相,并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只是绳之以法的同时,他最终也染上了污点,付出了代价。
在《抓住那个家伙》这部电影中,能够很容易地嗅到《杀人回忆》的味道,一是因为金相庆在两部电影里都饰演了警察的角色,二是因为两部作品同样皆涉及到往事以及连环作案等等悬疑元素。
虽然情节各不相若,风格也有差异,然而最后终究回归到了人性这个本源上来,只不过在《杀人回忆》中被欲望所奴役,而在本片中则被救赎所扭曲。
影片用平实的镜头,一边叙述今事,一边回溯往昔,逐渐揭开一段残忍的悲剧,罪犯韩哲在15年前因为急需巨额医疗费用救治女儿而绑架了一个女孩,却不慎导致女孩死亡,这一事件不仅令韩哲在15年中心怀愧疚,也让另两个当事人受尽折磨,一个是女孩西珍的母亲,还有一个便是负责此案的警察吴青浩。
《抓住那个家伙》围绕一起马上就超过15年追诉期绑架杀人案展开,延伸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金相庆扮演的警察吴青浩15年前亲身经历了案发过程,自此沉入案中无法自拔,但在追诉期最后时刻却依然与罪犯擦肩而过,愤而辞职;另一条是被绑架女孩西珍的母亲,在痛苦中期望警察能有所作为,最终才发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决定铤而走险,绑架了罪犯韩哲的孙女,并复制出当年案件的过程,既混淆了警方的视听,又能让韩哲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
吴青浩也屡次将这个案子形容成“完美犯罪”,15年的时间,查不到任何线索,罪犯无疑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高智商,15年难以破案的羁绊令其备受煎熬,以至于选择了辞职。
不过此次类似的犯罪过程让警方又把他找回来帮忙,亦使他重新燃起了斗志。
当警方受误导而将韩哲定为本案的实施者时,吴青浩起先据以力争,可是在他弄清真相后却站到了西珍母亲的那边,以归还孙女为条件,迫使韩哲认罪伏法,为当年的错误付出应有的惩罚。
生命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过分地沉溺于往事,不仅让人活在阴影之中,甚至会走向极端。
西珍母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最终让过了15年追诉期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即便情有可原,但终属犯罪行为,手段也非高明,也是不被法律所容许的犯罪行为。
因果轮回,一饮一啄,报应不爽,当年的受害者和警察为了救赎而变成了违法者,当年的罪犯则转而成了受害者,其中的阴差阳错和人性之微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西珍母亲和吴青浩得偿所愿,却背负违法的头衔,韩哲罪有因得,却仍会为当年的罪行抱愧终生,三个想要救赎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真正的救赎,既是命运,也是生活,我们只能面对,不能逃避。
(综合)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471921246693/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2v21p.html我的微博:http://weibo.com/i/2127315640
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
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
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
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
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
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
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
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电影的名字叫抓住那个家伙,相比之下, 更喜欢另一个名字,蒙太奇。
对于该片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一种犯罪手法,十五年之后的案件,和十五年之前重叠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蒙太奇,运用十五年前的录音,让销案的罪犯最终落入自己的声线铁证中,也是一种蒙太奇。
开头很碎,是一场梦境,碎到让人抓不住头尾,理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唯独能感觉到的是两个主人公当下所感受的那种绝望,却又不明白他们到底在绝望着什么。
诉讼案的十五年期效,忘了之前看过一部什么片子,日本的,也有关于诉讼期的说法,当时觉得这种制度真操蛋,因为对于受害者家人来说,这种放弃远比找不到罪犯更让人失望。
这似乎就意味着,哪怕此刻罪犯站在你面前,期限一到,你都无法将他绳之于法,他当初加在你身上的诸多苦痛也随着时间得到了原谅,他正常生活欢声笑语,而你除了在痛苦中苦苦挣扎一无所有,十五年的坚持与努力都化为泡影,又怎能甘心。
这一切,也是女主后来模拟犯罪的原因。
女主是善良的,所以她在查到真凶之后举起了刀又放下,女主也是腹黑的,所以她要罪犯加倍偿还十五年前的罪孽。
要让他感受同样的苦痛与绝望,要让他如自己一样在心急如焚后失望透顶,感受警察的无能带来的无力感。
但是女主更绝的一招是,在感受了之前的诸般种种之后,还为罪犯加了另一种艰难,就是被冤枉的苦,而且还是弑亲的冤屈,这种艰难,足以让罪犯为之奋不顾身的女儿恨其一生永不原谅。
所以说,一山更比一山高,研究了犯罪手法十五年,绝对一击必中而且难查破绽,尤其是用了十五年前的录音,更是坑罪犯坑到了一种极致。
说说警察吧,看这种类型的片子,最让人气愤的就是二逼警察了,尤其是警察头头,永远都会为了自己的私人小利而忘记了正义,忘记了案件的本身,忘记了警察的职责,忘记了该追寻的是真相。
所以才有十五年前的警长荒唐的追回假币,失去了再次追捕犯人的机会。
也才有了十五年后的警察抢功,为了结案忽略了案子的疑点,对罪犯盖棺定论打上标签,而女主也正是经历过警察们的荒唐,才成功嫁祸当年的罪犯。
而十五年后案件重演后小春的爷爷坚持不报警说过的话也证明了警察是有多不招人民待见,他不相信警察不仅因为警察平时给人民的印象,更是因为他就是亲身感受过警察们的二逼脑残的罪犯,这也是一道伏笔,也才有了他后来会私自行动被女主当了炮灰。
当然一般一群狗屎警察背后一定有一个正义坚持的男主做对比,所以男主具备一切优秀警察的素质,聪明睿智刑侦能力强大善于发现蛛丝马迹,而且特别认真坚持啊,在诉讼期结束的最后几个小时也不放弃,在案子的疑点未完之前也不放弃,哪怕录音对比铁证如山。
而且这种警察还不是死脑筋,为了录音对比会用艳照威胁老警察,会为了让当年的罪犯绳之以法而动了小手段。
这样的警察简直就是万般好了,标准的男主,找不出多余瑕疵。
当然对于本片的不能排除一种私心,当这位警察十五年前埋在车下看着绝望的母亲,看着猖狂的罪犯光明正大拿走钱袋的那种绝望,早已给他深埋了一种莫名的仇恨,恨己之无力,恨其之猖狂。
所以我觉得他后来的做法,是为了给十五年前一个交代,亦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男二就是本片的一大炮灰,但让人看得非常之爽,在他身上验证了因果,你此刻得到的果,是你之前种的因。
而生活是公平的,你之前所犯的罪孽今朝必将加倍偿还。
于是他一步步踩进了女主下的套,因为他曾是罪犯,所以他一定会独自行动,因为他曾是罪犯,所以他一定会坚决服从罪犯指挥,因为他曾是罪犯,所以对于犯罪手法他了如指掌,才能成功在车站逃跑,跑的还很有技巧。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女主为了让他被抓住而下的套。
而结局真是大快人心,他依旧没有忏悔,那就让他坠入万劫地狱吧,确实如男主所说,此案非他犯,却是因他推动。
而且这个罪犯确实藏的够深,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变态退伍军人,没想到是个年过半百的干瘪老头。
而他的余生将在监狱渡过了,他的女儿不会原谅他,他豁出了老命救了女儿一命,最后也许连骨灰都不会有人帮他拿。
他是可怜的吧,可怜到最后都没有办法彻底的恨下去,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牺牲别人心爱的人,这样的做法太过残忍,任何人都没有审判他人生命的权利,不要说你是被现实所逼。
而他到了最后被男主道破真相,一束花并不是对死去女孩的忏悔,而是自己给自己的救赎,他从未后悔过,他甚至庆祝这是一种新生。
尤其是在女主潜入他家中之后,女主在内举刀内心翻滚,他在外一脸轻松一脸如释重负,像极一种人性的讽刺。
最后说说该片最大的漏洞,小春的爷爷捡到手机后,当下召唤警察无果就擅自行动了,但是监控里是有他的录像的,而警察们发现他消失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看监控,只是随便到现场找了找就放弃了,按照常识,在孙女被绑架的情况下,爷爷却消失不见,是个人都该觉得此中有问题啊, 警察却没有进一步探寻,再二逼的警察也不会这么傻吧。
总之,该片看的我还是非常爽的,近几年的韩国片确实让人惊喜连连。
奉诸各位,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你昨日犯下的罪孽今日将会加倍偿还,所以,在世为人,不求你舍己为人,但愿你莫损人利己。
PS:千万不要小看母亲的复仇心。
一个母亲一旦走上复仇路,她的坚韧与聪明是十万万个优秀警察也比不上的。
我题目所说的加倍偿还不是说肉体上的刑罚,肉体上的刑罚不存在加倍,但是在十五年后的这场案件,他是属于被冤枉的,自有一种被冤的委屈,而且绑架了自己的亲孙女,定得不到女儿的原谅,这对于爱女如命敢为女儿犯罪的父亲来说,这种心理上的惩罚比肉体刑罚重的多。
不管后来他的孙女是否说出来一些模糊的真相,为他赢得一点点原谅。
但是对于社会舆论对于家人来说,绑架外人和绑架亲人显然是不一样的。
很确定之前是看过的,但剧情怎么也想不起,所以,在我的片单上一直挂着想看,这次终于下定决心重新看一次,看过后,发现有个决定着剧情走向的很大的逻辑bug,那就是:为何,在15年到期后,爷爷又在大白天开着偷来的车在市场里晃悠?
而且他有那么大的力气一下推倒两个现役警察跑掉吗?
而且这肯定不能解释为是15年前发生的事,因为餐馆打斗后,女主才通过雨伞找到了嫌疑人线索,而且是在男主觉得破案无望烧资料的时候打电话转接的语音信箱。
所以,15年后,老头去放个礼花送个花都能理解,但一切都干完了还开着假牌子的车大白天晃悠就很牵强。
还有个时间bug,按说女主是在15年到期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老头是真凶,因为线索和挨家查都需要时间,然后才经过一系列操作才实现了如此精妙的犯罪。
但剧里表现的是,15年的追诉期一过,立马就出来犯案,而且和15年前要求交付赎金的日期都一样,这就是说,剧里的时间线是这样的:15年追诉期到了—妈妈发现线索—找到真凶—模仿手法再次绑架。。。
如果真是这样,那给到妈妈准备的时间太仓促了吧?
还有一个事,也是决定性的剧情中出现的大bug,女主到了真凶家,过了15年了,还留着当初的日历?
一切陈设都还是15年前的?
好,就算是犯案之后一直不敢回去,那总不能拿到钱之后就直接不回家了吧?
拿到了钱,给女儿治好了病,这得有个过程吧?
说不回就不回了?
那真凶是15年来首次回家?
家里还挺干净?
犯了案不该抽个时间回去把所有都清理干净吗?
所以,这部电影,观感上,乍看完有种“哇哦,原来是”的感觉,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仔细想想就知道剧情是经不起推敲的。
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犯罪推理电影。
逻辑缜密,思路清晰。
刚开始以为凶手另有其人,到后来以为凶手是那个爷爷,再到后来发现凶手是那个片头就出现的失去孩子的母亲,最后发现那个爷爷是十五年前的凶手,而这个妈妈是十五年后的“凶手”。
一共四个反转,都非常精彩。
剪辑也很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案件的发展很清晰,情绪很饱满。
这个案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作用。
它是那个落魄警察的心结,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痛苦,是凶手的解药,是警察局其他警察的功勋章。
一个案件,人生百态尽显。
谁杀了谁,重要的不是推理和案件侦破的过程,而是隐藏在行为之下的人性。
7.5分。
这部电影评分这么高,但是看的时候,各种细节上逻辑问题真的很气人。
而且节奏拖拉,剪辑情绪不足,这些都让人觉得很普通。
虽然一部悬疑犯罪或者反转电影总有逻辑不足的地方,但是通常引人入胜到不去注意,那也不错。
问题是我个人看《蒙太奇》总是不太投入。
还有女主的选角,看起来并不太符合能把人带进去的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眼妆好出戏,脸上有点浮肿。
让人吐槽的逻辑在于太多点编剧都是依靠“巧合”,而非合理逻辑推进的。
还有诸多可以更好的处理却逻辑不严谨的地方:1、15年前的罪犯这么小心藏车绕路,还天天穿雨衣戴手套,竟然连案发地点有没有监控都没考察明白就去放花,还偏偏在追诉期没完全结束时做这么危险的事,结果差点在饭店被逮住。
2、有些画面剪辑顺序有些凌乱,比如男主看监控看到车标的画面放在他们做了那么多努力后面,让人有种“搞了这么多你才看到监控里这么明显的标志?
”的感觉。
3、放花地点刚好有监控,是逻辑牵强的巧合,然后一直找不到人,偏偏追溯期还有几小时时,那辆车跑过来停在男主面前,如果是杀人犯炫耀,有必要吗差点在饭店被逮住,所以这辆车不是靠逻辑找到的,还是靠的巧合。
加上强调追诉时间倒数,为的就是向观众展现,哎呀好紧张,哎呀明明可以抓住又溜了好可惜。
只是这种基于巧合上的营造,显得很刻意。
4、后来都明显饭店被重新打扫整理过了,那么大一个黑伞躺在原地没人动?
你逗我?
哪怕是女主询问,老板说想起来我收捡了那人落下的伞再拿出来,也合理多了!
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编导根本不注重逻辑细节!
最气人的是这些是明明可以合理化的地方啊,不注意细节对电影很不好。
5、15年后的事件,小孩丢了,爷爷接起犯罪嫌疑人手机挥手,警察们竟然很巧的围在一起讨论都没看到;母亲和犯罪分子通话,警察们还紧张的把东西落到地上?
要想表现警察们的无能或不专业,也不用这么过吧,连没了孩子的母亲表现的都比他们稳定多了。
6、爷爷人不见了的时候,没有一个警察在乎。
7、15年后的这个案件,罪犯要嫁祸给爷爷,却连仓库和磁带这么显然证明爷爷说了实话的东西都不销毁,罪犯凭什么觉得警察连去看一眼仓库就能识别都不会去看?
那是因为编剧这么觉得,不是罪犯这么觉得,这种情况典型属于编剧强行替代罪犯和警察,实际逻辑是不成立的。
8、小春还给母亲以后,此案虽然了结但并没有过追诉期,还可以翻案。
自己爷爷进了监狱,小春又和女主相处了这么久,这些种种要不了多久小春母亲就会沟通知道。
那么母亲知道自己父亲是被构陷入狱的,又有女儿作为人证,小春的母亲难道不会起诉翻案找律师吗?
那样的话爷爷是否会入狱十五年那么久还很难说。
这么多细节逻辑不合理,还一直给观众洗脑说是“完美犯罪”,我真是服气。
严正花《奥罗拉公主》之后8年再度扮演绝望母亲,金相庆更是《杀人回忆》十年后重拾警察角色。
奔着这句话看的《몽타주》。
新片没几个影评,我就来吐槽几句。
说剪辑太乱,大概是开头那段吧。
又一个小学语文没学好的,都不知道什么叫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先说首尾呼应。
开头是记忆碎片,是妈妈的梦,不破碎凌乱就奇怪了。
为的是呼应最后金相庆与凶手的那段对话,他说了那么一大堆,被这案件折磨了15年是为什么,只是因为没抓到罪犯,孩子遇害,就纠结了15年,没那么简单。
他们两个为什么那么恨?
一个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在自己面前没呼吸,一个眼睁睁看着凶手拿钱走人,自己却困屎在车里,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尸体崩溃在路边哀嚎,自己无能为力。
所以两次重复的放孩子妈在公路上那段,烘托气氛啊,制造氛围啊。
这段情节的不重点描述怎么行,所以放在开头,让观众看完影片再联想到开头能醒悟,更加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
至于剪辑乱,节奏快,呵呵,这种悬疑的剧情片,慢悠悠的讲故事,观众慢慢的思索,再慢慢的品位啊,搞笑。
再说照应标题。
蒙太奇,麻烦去百度一下。
不要都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就来犯傻。
最后吐槽一下关于有人说那老人跑的好快啊,像个小伙子。
一个为了自己女儿可以干绑架勾搭,最后被拆穿还能正义凛然的对警察说为了自己孩子可以不顾一切,那为了自己的孙女,被恐吓,被绑架,不就跑的快了点有啥想不通的,要是真一个老人家那种慢悠悠的跑还演啥啊?
而且能不能算一下那大爷的年纪,他女儿15年前还是个12岁孩子,那他能多老,就个50多岁,现在人50多,为了自己孙女在拼老命,跑快点怎么了。
而且,他是个凶手,虽然15年都没被抓到,但是会恐惧被警察抓到吧?
那么平时多锻炼锻炼也可以理解啊。
不知道是碰巧还是导演故意的,这片子用了这两位演员。
个人认为导演专门找了这个剧本,还找这两位演员来演,是对奥罗拉和杀人回忆致敬。
看过杀人回忆都会想抓住凶手,一定要抓住他,必须抓住他,没抓到不甘心啊!
看奥罗拉,会和母亲一起恨,恨那个绑架孩子的罪犯,想复仇,报复那丧尽天良的魂淡!
所以,导演就拍了这部电影,用杀人回忆和奥罗拉的套路,改变结局,创造一部自己的作品。
七分。
有提问的,见回复。
怎么确定凶手就是老爷爷呢 ?
小女孩被奇怪阿姨抱跑之后没逃跑?
见回复。
《蒙太奇》是韩国导演郑根燮的处女作,该片在2013年上映,算是一部老片子了,主打悬疑犯罪,一出世就备受瞩目,颇受争议。
引起观众争议的并非影片类型、风格这些外在的内容,而是它在故事结构和形式上的一些尝试。
这些尝试打开了悬疑片一个新的角度,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个新的角度重新去看待一部电影。
说起来,韩国电影在悬疑、犯罪类型上的确是“身居高处”,罗泓轸的《追击者》、《黄海》首当其冲,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寄生虫》紧随其后,杨宇硕的《辩护人》、《铁雨》,虽牵扯ZZ题材,但骨子里那股神秘的血腥味仍清晰可见。
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电影类型,复杂的现实社会结构给了电影一个契机,利用前者来设计故事,建置故事大框架,所以以往我们看的韩国电影,即使与现实社会毫无关联,但在某些设定、角度上,其实仍从现实社会中吸取灵感。
比如,《铁线虫》的城市框架,《寄生虫》的阶级框架。
以及这部《蒙太奇》的犯罪框架。
《蒙太奇》的开头给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说了追诉时效性这么一个问题,片里给出了一个年限:15年。
意味着什么?
自罪犯被立案侦查的那一天起,到第十五年后同一天为止,超过这个时限,案件便会撤销追查,倘若没能在十五年内找到凶手或嫌疑犯,或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追责,那么过了时效期,犯人将不会为过往的罪行担负任何责任,重获新生。
这个设定是不是有点熟悉?
是的,在奉俊昊的《杀人回忆》里,关于追诉时效这个细节,一直贯穿在电影间,直到最后时限到了,也没能找到罪犯,片子风格压抑绝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情感上更能使我们震撼,但这种故事设定出现一次就够了,第二个《杀人回忆》,未必能比原版更优秀,且承担的风险更大。
所以我看电影时,期待《蒙太奇》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同时也担心它没有突破。
《蒙太奇》怎么运用这个设定呢?
我很好奇。
电影从一段梦开始。
这段梦,可以分解为三个片段。
「一个女人头上套着黑色塑料袋趴在方向盘上,情绪紧张」。
「从后面奔驰而过一辆面包车,车里坐着一个打电话的男人,他朝女人车里看了一眼,再往前看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车子急刹车,瞬间失控,翻倒在地,车里人生死未卜」。
「女人下车,缓缓走进车祸现场,失神间,踢到了一只被撞断了的白色水晶鞋」。
黑幕,梦戛然而止。
其实这段梦里隐藏了很多信息,只不过在刚看电影的时候很难去利用这些信息找出潜在线索,所以我们先记住这些细节,等到之后再慢慢揣摩。
然后呢,镜头直接给到了女人,女人醒了,这是女人做的一场梦,梦里元素太多,且太琐碎,一时间没有有用的信息可以利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女人,有一段悲伤的经历。
这是一个突破口,看电影要么从事件出发,要么从人出发,无论是事件还是人,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量都是极庞大的,且都是相互关联的。
你找到了一条线索,就可以顺着这条线索一直走下去,只要中途没有遗漏的细节,就可以直到故事终点。
而至于我说的对不对,我们在故事中找答案。
后来呢,警察上门,和女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在上面提到的“15年时效期”这个细节,原来在十五年前,一位名叫“西珍”的小女孩失踪了,而这个女人就是西珍的妈妈。
嫌犯一直没有踪迹,而下个星期追诉将会截止,到那时候,即使抓到了犯人,也无法定罪了。
当年警官吴青浩亲口答应了西珍妈妈,一定会把犯人抓到手,但眼下时限将过,再大的承诺也没有意义了。
怎么办?
争分夺秒。
抓住这短暂的一周时间,抱着一定要把凶手绳之以法的决心,替受害者伸张正义,或许会创造奇迹也说不定,还真巧,恰恰都在这个紧要关头,嫌疑人露出了马脚——在案件现场放了一束花。
吴青浩抓住了这个线索,先是找监控,查车牌,无果;然后再找路人,查行车记录仪,无果;最后,他去过去的几个案件现场,收集车辙印,仍是无法追踪到犯人踪迹。
没想到,吴青浩再次与嫌疑人打了照面,这一次,他无意间发现了嫌疑人的车,车上的标志和记忆中的标志一模一样!
这个故事设定有点奇幻,但为了戏剧冲突,电影这样设定我倒能接受,不过尽管他发现了嫌疑人的车,也发现了嫌疑人,最终还是跟丢了。
这次逃脱,让嫌疑人彻底摆脱追捕,破案无望,伴随着午夜十二点到来,这起案子也消失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吴青浩决心辞职,自此离开警局,这场历时十五年的诱拐案,宣布结束。
但整部片子到现在才过了半个小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在追诉时效期结束后,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必须提到的是,在警官吴青浩和嫌疑人的追逐戏里,有一个片段的一个细节需要再说一下:尽管吴青浩没能追上嫌疑人,但在一家面馆里,嫌疑人为了挣脱追捕,仓促逃跑时没拿带到店里的伞,而吴青浩和他的同事也没有注意到那把伞。
这个细节很重要,之后再说。
十五年时效期过了,嫌犯找不找得到都已经不重要了,那么显然该片并没有纠结于时效期这个细节,它还想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个期限之外的事情。
2012年由韩国导演郑秉吉执导的《我是杀人犯》,讲述的便是一个时效期外的故事,该片讲述了十五年前的连环凶杀案还未破案,就超过时效期后,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终于露面,出版自传,并成为明星的故事。
由于该片略带荒诞的现实意义,在2017年,日本翻拍此片,起名《22年后的自白》,该片于2019年在国内上映,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一定还有印象。
那么《蒙太奇》会是这样的故事套路吗?
我们接着往下看。
激烈的追逐戏码后,是一段漫长平淡期,吴青浩辞职,诱拐案沉没,受害者无人问津。
每个人,每件事情需要一把斧子去凿开表面的冰层,挖掘真相,而电影也急需一个转折点来让故事焕发生机,这个生机就是:另一起全新的诱拐案。
同样的声音,同样的地址,同样的照片线索,同样的路线规划,以及同样的作案手法,一切都和十五年前的那起诱拐案惊人的相似,致使警局首先就想到了当年诱拐案的负责人:吴青浩。
一场猫抓老鼠的好戏,再一次上演,这一次,一切都有了把握。
追踪电话,搜索现场,准备钱袋,一切井然有序。
到了交钱那天,车站出站口一堆警察,没用,当年也是如此,还是没抓到。
那嫌疑犯在哪呢?
吴青浩知道答案,嫌疑犯钻车底,躲列车,翻围墙,吴青浩紧随其后,十五年前的逃跑计划,如今再度上演,但这一次,他再也逃不掉。
提线,收网,抓鱼。
一气呵成。
但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这起诱拐案的嫌疑犯,竟然是失踪女孩的外公!
虽然难以想象,但众多线索都指向这个外公,包括电话里的录音和电话亭里烟头上的DNA,这个诱拐案终于告破。
但貌似还有一些细节让人心生疑惑:外公诱拐自己的外孙女的动机是什么,是钱吗?
那他为什么要把钱袋扔出去(在被抓过程中,他奋力想将钱袋扔出围墙),还有,他为什么要模仿当年的诱拐细节,还是说当年的案件也是他所为?
这些细节,让吴青浩也疑惑不已,直到找警局老朋友比对十五年前和现在的嫌疑人录音的时候,才找到突破口,原来,新录音看起来新,其实是旧录音的拷贝版,是新的嫌疑人拿着录音机播放的片段,这段录音其实是十五年前所录。
而这段录音的主人,就是这位外公。
这不就说明了这位外公实际上就是十五年前的嫌疑犯了嘛!
是的,这是一个意外的突破,但十五年后的诱拐案呢,还是他吗?
另有其人。
无论是将钱袋扔出围墙还是利用录音模仿犯罪的手法,都证明了其实这起诱拐案的真凶仍旧没被抓到,这个通过模仿犯罪的真凶,利用制造的假象让过去的嫌疑犯暴露,让加害者成为了受害者,说明他对加害者极其痛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模仿细节,伪装嫌犯抛线索,讲条件,灭证据,说明他熟知十五年前的案件细节,且懂得完美作案。
这个人,一定是认识嫌犯的人,并且一定对他恨之入骨。
吴青浩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人,是西珍的妈妈,那起十五年前诱拐案当事人的母亲。
虽然没有线索指向这位母亲,但其实电影在一些细节上,都有所暗示,就是我在前面提醒大家注意的那个细节,那把遗留在面店的伞,伞上写了一家公司的名字。
这个细节被安排成了一条支线,在支线里,西珍的母亲回到面店,拿到了这把伞,想请求当时还在警局的吴青浩帮助,但感觉无望的他拒绝了西珍妈妈的请求,此事之后不了了之。
但这条线索并没有断,其实西珍妈妈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努力排查和筛选,这把伞只赠与公司优质客户,她就从这些人中筛选出诸多嫌疑人中,并终于在嫌疑犯的家里,发现了嫌疑犯。
她想亲手杀了他,但最终没有下手,不是因为下不去,而是想把这么多年的痛苦加倍还于加害者的身上。
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身份的错位让电影迎来了第二次转折,你或许不记得当时的种种细节,但光是这次错位,就足以让你印象深刻。
它把电影彻底拼接成了一个整体。
电影是蒙太奇的艺术,这点不用我多费口舌,《蒙太奇》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来给我们制造了一场梦。
电影开篇,破碎的镜头,中间,混乱的细节,之后呢,是匆忙的结尾,一切都像赶工一样,匆匆达到目的,但都是残缺的内容。
当然了,片段本身是完整的,缺的,是故事。
拿开篇举例,西珍妈妈的梦,有画面,还有细节,但缺什么,缺人。
人的细节,只能用人来补。
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来填补缺失的细节的,吴青浩是打电话的男人,那么关于他的细节,需要他自己来说。
嫌疑犯也是如此。
这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身份错位,只不过是让这种细节重演,让我们更容易看清它们,发现它们,而不是创造它们。
这一点,很像电影《控方证人》里,即使故事细节在之前有所演绎,到了法庭上,所有细节仍要重演一遍,复述一遍,为什么,因为故事仍有疏漏,只有重演,才能发现真相,也只有重演,才能填补上之前缺少的细节。
影片最后一个画面,西珍妈妈在西珍失踪的最后现场放了一双白色的水晶鞋,这个画面,和开头梦里的场景是否有些神似呢?
电影的艺术,是蒙太奇的艺术,也是重复的艺术。
最终,嫌疑犯怎么样了呢,真凶找到了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你去电影里找了,电影有蒙太奇,文字也有,事件的真相,也隐藏在这篇稿子里,需要你的慧眼去发掘它,补充它。
相信重读几遍,你终会寻得答案。
影片利用两条叙事线间的时间差创造了反转,节奏流畅紧凑,细节铺垫足,前面虐后面爽,很值得一看。
蒙太奇还是一语双关,既指画像,又指影片手法。
印象最深的是15年前的凶手承认自己罪行时死鸭子嘴硬的一番话:都是女孩自己作死,原本没想杀她,我为救自己女儿害别人女儿就是伟大,已经忏悔了15年了我已经获得原谅了,你个没老婆没孩子的懂个屁!
完全是自我的原谅,让人想到现实中各种案件中犯人狡辩的嘴脸,果然这种人只有通过同态复仇再关进去慢慢反省才能意识到自己毁了多少人的一生。
从未放弃,坚持调查,孤身一人深入险境的母亲,一线之差错过犯人,惭愧辞职,想销毁一切却又扑灭火的警察,他们的人生都定格在了女孩死的那天。
犯人说警察没家庭没孩子,然而除非把法外之徒捉拿归案,人怎么可能放心组建家庭抚养下一代呢,就这样把孩子送进一个魔鬼游荡的世界,然后告诉他爸爸当年没能抓住犯人,以后相似事情发生也可能不能保护你吗?
幸好,母亲的计策顺利进行,警察发现后也没有圣母心爆棚地戳穿,反而配合到底将罪人押入他曾逃脱的牢笼。
也许案件有15年的追诉期,社会要运作永远要抛弃那些生锈的零件不再耿耿于怀,但那是“算了”而不是“原谅”,伤害已无法抹去,一切都是犯人自我解脱与安慰,总有一双眼睛会盯着你,如悬剑般不日带来真正的惩罚。
冲着《蒙太奇》这个电影术语看了这部7年前的韩国电影,匪警片,迷底悬念设置结构得还不错;其他就没啥了。
7月19日在这部电影里面特别重要,这要朴赞郁或者奉俊昊来拍,不敢想。
。。。好墨迹。一个半小时就能讲完的故事,非得墨迹到快两小时。而且脸盲看不出来时间线。
这个电影我给0分!给5分的应该都是傻逼!绑架是缺钱,为什么偏偏刚好过了追诉期,才第二次缺钱?这15年间都没有犯案,偏偏过了追诉期才再次犯案?!从一开始就知道女主按照15年前的作案手法去绑架一个人,就可以让警察再次重新调查,但是没想到居然是知道真凶,去嫁祸真凶伏法。因为女主整个剧情都是贴的下睫毛,所以不管是痛苦还是痛哭,女主所有的表演,都让人很出戏,压根令观众没办法有任何的代入感!所以说,拍这种戏,化妆很重要!孩子被绑架了,孩子死了,应该是憔悴苍白的妆容,而不是贴着假的下睫毛!韩哲的孙女被解救后,小女孩为什么没供出女主?韩哲在孙女被解救后,为什么不翻供?如果因为内疚,有15年的时间去自首,然而并没有。15年前的案子追诉期已过,这个案子是女主犯的,所以韩哲会被无罪释放。整个剧情都很垃圾!
智商80的人在一群智商60的人当中显得格外聪明的故事
节奏太乱
还是韩国犯罪片套路,警察都是无能菜鸡,普通人比警察都厉害,但本片还算是拍出了新意,一场完美犯罪的以暴制暴,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凶手。作为处女作很是惊艳,很工整很有野心。片名很有意思,直接剧透了故事结构,利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不同时空的两条线放在一起交叉叙事,到最后发现凶手时将两条线合二为一。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非常巧妙,这个谜底设置的反转做的很有心意。其他导演技法方面倒是中规中矩,剪辑混乱,悬疑紧张气氛营造的比较差,有一些剧情禁不起推敲,比如女主找凶手过程过于简单,姥爷身体素质过于优秀,最致命的是小女孩会说出绑架者不是外公。虽然个人很喜欢非线性叙事电影,但观影过程全程无感,这片还是需要一点观影门槛的,如果不全神贯注地看,很容易看不懂精髓。个人对韩国导演拍的这种犯罪片真的有点审美疲劳了,7.5分。
不算神。细节有点牵强
————— 📀 2013 👉 韩国【12月【➊】】【2019 ▲ 403】【≈ 120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也许故事还可以,但这些演技(几乎所有人)实在不敢恭维,居然有8分多
扎实的剧本、精巧的时间轴、细腻的包袱,虽然有些细节还可以推敲,但人家这是处女作。加油,棒子!!!PS:为处女作多加一星。
韩国现在类型片拍得真是好,剧情结构错综复杂,还能拍得流畅自如,真是越来越滋润了。一个破不掉的儿童绑架案,到真相大白罪犯彻底认罪伏法,居然能够反转两遍剧情,令我叹为观止。
节奏有点慢,就是这点慢给了观众充分考虑漏洞的时间
看困我十几次最终只看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
好题材被牌烂的典型。剪辑和氛围营造节奏把握的不好。
追凶十五年,老贼障碍跑体能依旧爆表~片中几位主角就没一个撑得住的,导演那故弄玄虚的叙事节奏拖得把腚沟都露出来了
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得犹如炫耀般,使得整部影片看上去跳跃过度并不自然。孩儿她妈给逼急了最后居然照搬原案的作法也没说让老头多少有点醒悟出到底是谁干的;见着孩子了不知啥情况就是跪那嚎叫好像孩儿就能睁眼跟你说话似的;长得不好看也就忍了,对着镜头干瞪眼睛是在找存在感?
韓國 模犯母親 因果輪迴。
有个严重的bug,女孩在回家之后不会说绑架自己的是个女人而不是爷爷吗?家人肯定会问绑架时的情况,女孩也肯定会说吧。这样爷爷就会被发现无罪。还有个小问题,警局审判嫌疑人还允许抽烟吗?有点离谱了吧。
没太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