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看了相关书籍,了解得比较浅薄,望方家指正。
1、关于NASA的官僚主义编剧对此应该是相当了解的,无论主角在酒吧里那句“这个机构自从飞行事故(可能是隐喻历史上的几次航天飞机亡人事故)后,就失去了guts,所以我们输了”,还是大家对这个机构的批评,都折射出现实中NASA已经成为如何的庞然大物,以及编剧(事实上也是很多科学家)对阿波罗计划终止的失望。
阿波罗计划最终并未全部完成——原定目标是要在月球设立永久基地,而最主要的放弃原因是实在耗资巨大,失去了美苏争霸这个最大动力后,大家都无力承担。
而巨大的投入,其中不少是官僚主义带来的。
甚至有人指出,投在研发制造以外的钱超出了研发制造本身——这是个参与者众多的庞大计划,而NASA低效又谨慎的合作方式大大增加了成本。
以至于SpaceX早期主要的工作就是与NASA设立的各种基于安全考虑的条条框框作斗争——要更便宜意味着承担更多风险,意味着突破更多规定限制。
2、关于几个关键人物尼克松:剧中尼克松表示决不能让别人认为阿波罗计划烂在了自己手里。
莫大的讽刺,现实中,正是尼克松终结了阿波罗计划。
冯布劳恩:剧中冯布劳恩表示因为美国的失利,他要砍掉阿波罗11号以后的项目。
现实中冯布劳恩远没有这么大的决策权,而且他恰恰是最不可能这么做的。
他写了本书《火星计划》,写出了前往火星所需的材料乃至宇航员生活等细节,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登上火星,他又怎么会取消刚进入正轨的阿波罗计划。
有个盛传的故事,他设计的土星五号火箭体量和推动力惊人,因为本意并非为月球、而是为火星设计的。
(未完待续)
看完了一整季后,以这部剧的整体质量来讲,我认为评分应该可以更高些 -- 虽然我认为它值得7.7左右的评分,但是电视剧由于观众代入感强的原因,通常有着更高的分数。
这部剧里,在节奏上,人物塑造上都还勉强算比较成功,情节上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是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
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多么精彩的电视剧,但也算是中规中矩了。
不过,我十分理解这部剧的评分不高的原因 -- 立意不好。
作为初次涉足网络影视的苹果来说,这次是做足了功课来的,首发的这几部剧都有十分明确的受众,类型也都十分鲜明。
如果这些剧有什么共性,就是它们都无可救药的主旋律。
除了这部剧很明显以外,早间新闻,作为一部新闻剧,第一集竟全程没一个人物说出“观众(audience/viewer)”这个词,全部都用“美国(America)”来代替。
难以下咽,让我第一集就弃了。
这部剧的缺点也于此 -- 人物太酸了。
看见了苏联人先登了月就仿佛世界末日一般,NASA宇航员在酒馆里的所作所为难以让人联想到他们是美国的精英,而更像是乡村红脖。
而第九集Ed令苏联宇航员缺氧,又把他绑起来更是十分令人费解,这完全不像是宇航员所为。
美苏都知道太空探险的艰难,在太空里都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作为为科学献身的人,都会把科学放在政治前,难以想象这是宇航员能做出的事。
这部剧另外一个大缺点就是科技不可信。
就说最后一集的太空营救,在舱外施展营救,哪怕是21世纪都十分艰难,而剧里彷佛很轻松。
还有,月球上有水是2009年才确定了的,而且只有极微量,哪怕是部架空历史的剧也不应该架空物理学。
而月球的深坑,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力派机器人下去,更别提频繁的人为采集了。
此外,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十分怀疑它们可以频繁的在月球进行视频电话。
还有其它种种的科技型问题,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还有人批评这部剧的重心一大部分放到了人物背景与家庭上,我倒是很喜欢,这也是迎合了许许多多年代剧的粉丝,并且这个年代的宇航员家庭很有代表性,是一种美式精神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说已经预定到了第三季,如果我有期待的话, 我很好奇这部剧里一个不同于历史的政治环境。
历史上,泰德肯尼迪在芝加哥遇刺,尼克松连任,这剧里肯尼迪当选总统,不知道会开创一种什么样的历史。
若按历史来说,这样的政治环境应该更加进步开明,更有利于片中诸如黑人、女性和同性恋者等少数群体的平等。
另外,苏联在剧中很明显是比真实历史里科技更加发达,不知道编剧们会如何处理苏联的地位与形象。
同时,会不会有欧洲、中国的太空探险者的加入。
此外,我很担心这部剧的进展过快,从开始的1969年已经到1975年了,不知道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向。
总而言之,苹果的这次尝试有些缺乏大胆的精神,虽然不是烂剧,但和一部性格鲜明的神剧,还是有点远。
从为了航天事业隐忍付出的妻子们,到怀揣梦想万里奔赴NASA的贫穷墨西哥父女,到为了不让同事职业生涯终止弄断自己手臂的女航天员,到儿子出事妻子坚强扛下隐瞒滞留月球的丈夫……太太太太太主旋律了,还有一些意识形态上的私货,看得不是很愉快。
看到女宇航员计划那一集的时候还是有惊喜的,特殊事件带来女性地位上升,看似公平到来背后的种种不公平,真实有层次。
越到后面反而越落窠臼了。
这片子要是谷歌或者亚马逊拍的,我就没什么好说的。
谷歌颇有几十年前的IBM的风采,应该说是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的,(可能还强于当年的IBM);而亚马逊老板本身有航天业务。
可是很遗憾,是掉进钱眼儿里的铁公鸡苹果公司拍的,这本身就是绝好的讽刺。
为什么美国的航天优势在登月之后戛然而止?
很简单,因为食利者坚持“活你们干,钱我来赚”的原则,就像苹果公司一样。
而美国的制度已经演变成了这种原则的保护者,富二代们在大学里不会选航天系,他们更喜欢作为投资者靠做航天的公司食利,用一堆金融理论去分析一家造火箭的公司的前景,并且决定它们的命运。
另外,既然不是科幻,那就麻烦客观一点。
当年登月工程已经做到了当时的技术极限,想在1970年代乘胜追近更进一步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设计软件,控制系统还是加工工艺,都在后来若干年有了巨幅进步。
如果要批评,应该批评的是2000年之后的波音和洛马的腐朽。
麻烦别拿NASA的人开涮了,他们比波音的高管们赚的少多了。
不懂技术的老百姓看了这样的片子会有什么感想呢?
我想会支持彭大大2024年重返月球的死命令,然后继续选特大大当总统,支持给波音加大投资.......可是,时代变了(技术的基础变了),航天大时代的展开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的小公司,宽松的企业文化,高度的信息共享,各种有脾气的极客大神带来各种低成本技术,才有可能实现火星大开发,靠政府直接资助一两家大公司,结果一定是政府成了这家公司的提款机.......
承接当年卡拉狄加的盛名,金牌编剧的作品,水准一直在线。
这些年看到的少有精品之作。
演员发挥出色。
整体感觉渐入佳境,评分略低。
今年恰逢人类登月50周年,剧集也算是一种纪念。
开篇和结尾都引用了肯尼迪演讲的片段。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hich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J F Kennedy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因为这个目标将促进我们实现最佳的组织并测试我们顶尖的技术和力量,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乐于接受,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不愿推迟,因为这个挑战我们志在必得,其他的挑战也是如此。
约翰. 肯尼迪最后一集美苏宇航员一起坐在登月车里营救的画面,就是对“为了全人类” 的最佳诠释。
接力棒已经传到中国了。。。
18天的夜里看完了这部美剧,前面有点莫名其妙,后期开始吸引人,太空真是美丽。
月球静静地在窗外闪耀,难以想象如果我能飞入太空,来到月球,那是怎样的人生体验与成就,这辈子都值了,能吹一辈子。
为了全人类 For all mankind ,sailing toward the dark ocean! But hell no, we don’t want Marxist--Leninist way of future!但总感觉像儿戏一样,自己简易做一个支架就能下陨石坑,动不动关电台,囚禁苏联宇航员,真是太随性了,不愧是美国人,不愧是cowboys。
所以东亚这种压抑的文化圈里永远拍不出这种松弛感,当然也不会有如此的创造力。
这可不是Marxist--Leninist way of life 能赋予人类的,毕竟我们连火箭用哪根手指发射都要进行反复练习。
作为体制内,我可以肯定如果她的表达如果稍有轻怠,明天她就能下课。
所以为了全人类,文明的国度请加油!
本人对航空航天很感兴趣,一开始是看到B站视频里面介绍在本剧世界观中人类于21世纪中叶大规模进入太空活动,看到剧中基于现实技术设定的近未来飞船非常酷炫,所以对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一集的背景设定非常妙,奠定了全民热衷于航天探索的热情,并且为后续美苏两国的太空竞争一直持续下去埋下伏笔。
太空任务的CG也十分精美,制作优良。
但是过多的政治正确要素严重影响观感,似乎编剧脱离女权和LGBT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剧本。
虽说彰显平权已经是美国影视剧的主旋律任务,但是本剧的剧情完全靠着女权和LGBT斗争的线索推动,简直让本来应该是可靠的人类精英经营的尖端太空任务显得像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小青年过家家。
高明的编剧会把政治正确作为主线剧情的调剂,只需要展现出政治立场就点到为止,但是前几集一直围绕女性航天员选拔和LGBT的剧情展开,不仅剧情十分拖沓无聊跟太空探索毫不相关,极大低于我对本剧的期待值,而且就连政治正确内容都萦绕着浓重的男性和主流的凝视,让我差点就要弃坑放弃追剧。
剧情在后续腐败案和入驻月球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这本应该是主线剧情结果等到第6集才开始),太空供应链的政治利益链条和美苏之间的矛盾让剧情开始变得令人期待。
但第7集丹尼砸伤自己的弱智操作又让我心里对本剧的评级降低——作为负责最尖端和复杂的太空任务的航天员,人类精英中的精英,经历过最严苛的训练,锻炼出最可靠稳定的人格,就这?
看来编剧是真的写不出超出自己理解范围内的东西啊,他对航天的了解也就这样了。
接下来还有两集看完第一季,我已经有点绷不住了。
一想到还要忍受3季这样的赤史才能看到近未来航天探索的故事我就想放弃追本剧。
非常喜欢。
我很少看或然历史题材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是“如果……会……”,历史因为某一只蝴蝶改变了方向,并展开故事。
这样的故事容易讲出深度,但缺少我想从科幻中汲取的“古怪/意想不到的想法”。
这部剧的优点在于丰富的戏剧性,一点儿也不沉闷。
如果苏联率先登月,会发生什么,每个观众都会展开自己的联想。
目前只看了三集,每一集名字起得都非常好。
1【 红月亮 】围绕着苏联先登月展开2【 他建造了土星五号 】围绕 冯·布劳恩展开3【 尼克松的女人们 】围绕女子训练队展开我特别喜欢里面不经意的转折。
比如:1、 玛格取得新的职位后,到座位上看到有奇怪的东西,观众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群男性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考虑到时代背景,这很合理,但接下来旁边男士不经意间就解释了是对新人的恶作剧,一下子消弭了前面的气氛。
这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2、苏联先登月,美国接下来能不能成功登月呢?
每个人都悬着心。
从结果上来,我们能判定美最终还是会继续太空竞赛。
但前面又明晃晃地说这次失败,以后就不进行太空冒险了。
看起来很像个flag啊。
假设失败了,可能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原因(比如新总统之类的)继续进行太空冒险,但这里采取的不是这种策略,而是让这次冒险成功,直接这么看,未免太平淡。
于是,中间加了一点辣辣的调料,反复强调每个人表情啊,时间啊,新的发言稿啊,太空中俯视视角啊,尽全力暗示这次要失败,结果却成功了。
这里就是一波三折的技巧,要达到成功这个结果,先假装失败,还要各种渲染失败的气氛,最后大转折,来个成功。
最好,最开始立一个假flag呼应一下失败,让假失败看起来更可信。
【模仿】如果a得不到这个工作,以后就没办法再在ny生活下去了。
先开始描述工作,侧重负面信息,好的地方是钱多光鲜,坏的地方是性骚扰、职权不明、勾心斗角等等。
接着就是一系列求职过程,从主角视角出发,描述各种不顺利,基本上感觉已经失败了,准备打包离开ny,回乡下老家,再插一下乡下老妈妈打电话过来表达思念,顺便畅想一下乡下恬静的生活,和公司的负面想象展开对比。
结果却是顺利入职了,她所谓的不发光的某些点,在老板看来却是发光点,最后合理洗白一下公司,前面那些负面新闻是一个心怀怨恨的人放出的假消息啊,之类的。
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3、在招收女航天员时有特别辛辣的调侃。
为什么要招收女航天员呢?
是因为苏联已经这样做了,美国也必须这样做,为了迎合选票,没错,一切都是选票,所以标题才是“尼克松的女人”。
选取这些女性,并不是航天局的人女性意识觉醒了,也不是真的想要迎合外面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种平权-运-动,她们只是符号,一种斗争的符号,一种美国展示形象的符号。
所以才要求金发女郎,丑的老的不要,黑女更不要,看这个镜头的我笑了,特别有趣的闹剧。
但这一段有一点儿就特别让人感动,那就是那些来自各个地方的信。
这些女性给其他女性带来的希望和光芒,可能真的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吧。
看到这里时,我的眼泪不自觉流出来了,嗯,只有两滴。
4、沙漠竞走这个小插曲也特别有趣。
我们都知道崔西才是主视角,其余都是配角,但这里进行的很合理,没有特别给女主(限定此集)开挂,该落后还是落后,救人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但其实崔西也确实有开挂点,那就是上头的人不能主动把她淘汰。
她本身也想继续,这就是她可以暂时利用的优势,要不然,早就没她什么事了。
6、崔西和戈登吵架的那一段也写得特别好,尺度把握得很好。
男女这个话题很复杂,很敏感,很脆弱,稍不注意就走向两极,这里崔西各种挫折感的时候,先是指责戈登为了自己继续留在阿波罗15,才让自己去参加,自己不合适;而戈登指责崔西太脆弱,就这点儿内容就扛不住了,最后以各自散开收场做结。
从过程来说,二者说的都有道理,很难判断。
从结果上来说,这场吵架也让崔西变得更坚强了。
有时候成长的道路上,就需要这样指责你的人,但这个度真的不好把握,过了,直接把你的意志摧毁了,不够,又无法让你爆发。
到目前为止,种种推进崔西意志的事件都在合理范围内,希望她进一步踏踏实实成长吧,就目前情节看,只要编剧不喝醉,故事情节会推进得比较合理。
这部剧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是去英雄主义的,每一集的主视角都不相同,这些人物又产生各种交集,很好的手法,很喜欢。
最后,我要说一下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美国登月时,那几个偷渡者月下行走的情景。
ps:我以为关于这部剧的评论和讨论会更多的,没想到db上这么少************************************************第4集【主要船员】这一集有几点儿特别好玩儿:1、 鲍德温刚猜测莫莉柯布是不是不喜欢男人,结果镜头一转,莫莉柯布正和丈夫调情,而且直接说 鲍德温可能猜测她是女同性恋,丈夫就外形看,很可能被人看成男同性恋。
然而,这个转折还没结束,人美家富的艾伦和拉里谈得很愉快,转头就到女酒保的床上去了,她才是真正的女同性恋(?
也可能双性)。
2、这里谈到欺骗了一小点,后面审查会非常严苛,这个我同意,就是光环效应,一般场合显现不出来,在某些特殊场合会放大地非常厉害,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3、戈登一开始极力支持妻子的事业,到后来,自己的位置被女子取代了,真的是生活给了他一巴掌吧,这个小点儿蛮有意思,大家都可能遇到。
4、崔西故意拔掉电话线,故意制造马桶抽水声,制造假出轨场面,和戈登之前的出轨场面呼应,特别好玩儿。
5、这一集关于莫莉柯布的成长,没有太多刻画,即使玛格说她能力不足后,她只是比别人晚走,在那里写写画画,没有展现实操是否进步,这是否是在为后面做铺垫呢?
毕竟大家笑得那么开心,总得出点儿事吧。
另外,此集结尾致敬 Geraldyn M. Cobb (1931-2019),我查了一下,她完成了所有训练,但没有机会进入太空,这里算是完成了她的心愿了吧,挺好。
(我又想起《神秘博士》中满足梵高心愿的那一集。
)************************************************第五集【进入深渊】提到abyss就会想起卡梅隆的深渊,还以为会遇到外星生物的呢,结果没有。
如果是大屏幕观看进入纯黑那一段儿会比较有意思吧。
现在好像是发现了月球冰,但没有取回来吧,剧里推前了好长时间。
那个月球洞是否有故事呢?
期待啊。
总体来说,这一集比较平,没有大的冲突。
两个留守家庭那一段可有可无,但展现出来后还是让次要人物更丰满了。
它本身在表现家人如何担心在外的亲人时,表现得很精致,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看似淡定,然后你怎么能咒他们失败呢,再其次坦诚内心的恐惧(交谈),最后直面内心恐惧(收了画)。
两黑人和戈登交谈这一段实在和主线没关系,表现的主要是黑人和白人冲突,还有对战争浅浅的反思。
不过这里有一点儿背景信息可以补充下。
越南战争初期,每个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很多和征兵委员会有关系的人因为各种理由推脱,免除了兵役,其中就包括克林顿、拜登等,还有人为了逃避兵役,跑到国外。
直到1969年末,征兵开始采用抽选制度,才相对公平些。
本剧里黑人对白人戈登没有参加兵役很不爽,其实是有这种时代背景的。
************************************************第6集【重返家园】一边看,一边在这里做笔记了。
1、开头就玩了一个小把戏,说了那么一堆,以为是在说玛格,结果是另个女的。
2、爆炸太突然了, 吉恩-克兰兹 Gene Kranz现在还好好活着呢,在剧里提前死了,城会玩儿。
此处的克格勃是苏联情报机构。
3、当我与你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句话我很喜欢。
4、与人建立社会关系,人们才会将你看做团队一员。
这句话很好,自我勉励。
5、所有的政体都有缺陷,所有的官僚体制都有腐败。
也喜欢这句话。
6、梳理一下这里面提到的政治手段:你给我钱,我给你投票,当然不是直接给钱,是给个大合同,但最后干活儿出问题了。
回溯过来,就是通过干活儿出问题,查到这桩政治交易。
但这个报告直接交上去,会被雪藏,正义无用武之地。
冯说腐败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让玛格从这件事中获得好处。
玛格果然学会了,“我复制了一份”hh7、那个墨西哥女孩很优秀,但本身也好幸运啊,一下子得到了有实际权力和本领的名师。
小说的主角就是这样的吧。
总结下,这一集,剧情有点儿散,但开头的女负责人+伊利诺州平权法案+爆炸串到了一起,形成了最后的政治手段,移民女孩儿也和主要人物有了交集。
航天员那边,着重戈登家庭和鲍德温家庭矛盾,编剧着墨很克制,鲍德温的妻子感觉终于要爆发了。
至于最后的闪光,我猜测一下是苏联那边,不是外星人之类的。
毕竟红色嘛。
*******************【第七集】嗨,鲍勃1、心理有问题就是同性恋lol,紧接着黑人拒绝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判定拉里是男同,压根儿没想到对面是女同,学校老师又暗示两个小孩儿过于亲密。
当时的人怕是有心理医生ptsd吧。
2、在美国基地做苏联菜不合时宜😄谁先插旗子就是谁的地,要不要问问印第安人😄要想罚我得先把我弄回去😄去找不存在的gcd间谍😄航天局和好莱坞有矛盾😄无聊到在月球演电视剧😄编剧全方位嘲讽啊。
3、这一集主题就是心理问题了,还融入了st的探索精神。
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转折,开足马力在嘲讽,絮叨生活的各种麻烦和无奈。
*******************【第八集】破裂1、鲍德温太太指甲片掉了这个小细节非常有意思,表明这位太太最近都没有换指甲,心力交瘁。
2、因为要挽救男的,黑女假报受伤,到后面引起对女性是否合适到太空的讨论,这种暗自的嘲讽让我想起了《飞出个未来》中有类似的情节。
3、众人在讨论,其中一个人说这是韩国人,另一个说这是中国人,这个说更讨厌了。
这一点儿辛辣的讨论结合了现代的文化背景(美国银屏出现的亚裔通常是韩国人)又结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很玩味的讨论。
4、医生说小孩儿脑死亡,崔西立刻握住了鲍德温太太的手,接着,鲍德温太太几乎听不见外面在讲什么了,这一段表现得很精彩。
5、如果你要有所成就,就将全部的时间用在这上面。
6、家属们很暖,看得出来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得互帮互助。
7、这一集用比较多的细节渲染情绪,很细腻。
8、到此,凯伦这位航天员的妻子形象已经刻画地很深刻了,丈夫上天时,担心丈夫担心地不得了,又要独自面对儿子的死亡,而且可以想象她以后肯定会对儿子吼叫感到愧疚,而且这种愧疚只会隐藏在内心中。
她有人类坚强的一面,只敢在病房中独自哭泣,虽然后来慌乱地寻找为儿子下葬的名单有些强忍痛苦的味道,但她总体来说很坚韧。
要知道,她是家庭主妇,一开始也反对其他女人从事航天事业,和那些在职场中坚韧不拔拼搏的人不同,但她身上的可贵品质被创作者们挖掘出来了。
玛格、崔西、凯伦这几位女士性格不同,观点不同,职业也不同,偏偏都有一种让人觉得很上进的人类之光的感觉。
这样说,并不是说男士刻画得不好,目前鲍德温和戈登两个人的特征也很鲜明,但总觉得还可以继续深挖。
*******************【第九集】飞船损坏1、从三条线展开:月球、太空交接飞船、地面。
2、月球那边,鲍德温的情绪继续低迷,和苏联宇航员积累矛盾,最后把对方杀了,这个举动应该会引起不小的震动,编剧想要用这个情节制造什么冲突呢?
下一集标题是 A City Upon A Hill ,感觉又会跨越时间线。
不知道那个苏联宇航员要说些什么,是他发现了一些东西,还是自己住的地方出问题了。
3、凡是要上太空,必定得出一点儿问题,对整个救援过程我不是很懂,那个主船为什么又没有信号了呢?
这个时代似乎还没有将宇航服外面弄绳索,像《地心引力》那样,轻易就跑了。
4、墨西哥家庭那里完全是赤裸裸讽刺美国,也许编剧想让她父亲被抓这个情节督促小女孩儿不要再幻想了,美国不是你想的那样,如果是天堂,也是对一部分人是天堂,不包括你们这一家偷渡来的人,还是不要幻想觉得你和其他美国人一样能够来一场甜甜的恋爱,好好学习吧,这才是你的出路。
5、有意思的是,鲍德温太太也不是美国人,她是爱尔兰移民,处境可比墨西哥偷渡过来的一家子好多了。
从小一见钟情,丈夫从事着体面工作,她也是体面的富太太,标准中产阶级,却在儿子死后“崩溃”了,看到曾经一同参加活动的朋友觉得很陌生,大概在这一刻她才感觉到人生的孤独吧。
外面的那些人不坏,也不是在做表面功夫,有在真心帮着她,但仅此而已,大家终究是泛泛之交,她们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所以她最终寻找的是和她有相似之处的莫莉的丈夫。
这种细腻情感的刻画很有一点儿日式的味道。
6、黑女和戈登的对话完全能体现这个女性非常独立的个性,我救你我很自豪,你不要因为愧疚来毁掉我的事业,她对航天局是什么尿性一清二楚。
这一集要作为本季倒数第二集,总感觉意犹未尽啊。
*******************【第十集】高山城市1、月球那边,原来苏联人没死,好吧,只是给了个下马威。
编剧借苏联人之口讽刺了一下美国。
苏联人也给鲍德温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出口,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吧,最后还顺便帮了一下他。
2、空中那边,主要就是艾伦在绝境中向迪克坦白了自己的私生活,再和结尾对照起来,她果然要继续伪装者的生活。
3、墨西哥人那边,父亲还是要被驱逐出境了,女孩儿向玛格求助,玛格的表现符合她一向的人设,不知道小女孩儿最终去向何方。
4、亲属这边,不同的亲属,有的丧子,有的丧夫,有的是无法公开的情感,各自忧伤。
5、艾伦最后的话算是整个剧集的升华:确实很危险,人们为此失去生命。
说实话,恐怕还将失去更多生命。
但我们每一个人加入之前都知道面临的风险,知道我们将承受的痛苦,以及我们所爱之人承受的痛苦,但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地加入,这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为了进步,为了探索宇宙以及到达未知之境,逼自己到达可能的极限。
是否必须作出牺牲?
当然的,但是牺牲是任何旅程的一部分,就像那种大篷车,一百多年前跨越国家的列车,只为寻找新的家园,也像横跨大西洋、探求新世界的船,不顾险阻,直面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成为人类。
要记住,我们选择上月球,并非因为那很简单,而是因为它很困难。
所以,是的,是的,我认为值得。
因为无论现在多难,当展望未来时,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会……会变得更好,我相信这一点。
6、最后时间线一下子跳到1983,不知道那个时候会怎样了。
anyway,这一季结束了。
我被第一集里酒吧的两场打动了,一个是集体对着red moon的发泄,一个是问如果你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你会说什么“lift their eyes and look pass that hate and see something bigger, like, hope”。
在月球上蹦蹦跳跳的快乐😭politics 和 理想主义:I lost the moon. Did you know. Progress is never free.笑死了马克思列宁生活方式,first woman on the moon. Karen显得忧愁,因为她意识到这将降低丈夫上月球的机会,但Gordon的妻子在骄傲和兴奋地笑。
选女飞行员的这场简直classicalKaren: A mockery of what you do第三集是换编剧了吗,观感直线下降。。。
第五集Into the abyss,一切都有点太顺利了;1973年,在月球上发现水后的第二年,第一个与月球基地降落了,风格逐渐科幻起来。
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尚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宇宙项目,会对地球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六集 every system is flawed,every bureaucracy is corrupted.
一部架空历史题材的美剧,完全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但能如此大气磅礴鼓舞奋进,真是出乎意料。
在这里先说一下剧中推动阿波罗计划前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发现了水,这一点已经在现实的观测中得到了证实,而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球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则是推动当下人类社会重启探月计划的最大动因,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可以看出历史在几十年的进程中虽然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如果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尺度上来看,则是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再聚焦一下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因素,就是苏联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出舱,这对于正处在冷战中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竞争已经白热化且完全扭曲的社会中,美国必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登月探索才能在这场竞争中扳回一局,对此苏联同样存在这样的压力——这一点对于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现实中,美国实现首次登月之后,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就因为内部分裂、技术不稳定和投入巨大而破产。
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假如N-1火箭没有失败,假如苏联探月工程分包没有内讧,假如苏联最高层没有优柔寡断等等……以上几项假设,其中只要任意一项没有发生,那苏联的登月计划最终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的假设如果进一步做推理,如果当时阿波罗计划真的在第一阶段的任务中就发现了水,那苏联也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登月,进而里根的星球大战也绝对不会是虚晃一枪,美苏双方一旦有一方提前落败,那另一方的竞争也就到了终点,巨大的投入对应的应该是更为巨量的回报,而在当年的月球表面,美国除了收获无数的阴谋论和上百公斤的月壤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所以在得到这一轮的技术积累之后,阿波罗计划也寿终正寝,美国也同苏联一样转回了近地轨道的探索。
但历史就是没有如果,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将消磨殆尽,当年从美苏探月计划中获得长足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如今也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人类社会已经很多年没有获得过突破性的技术革命,而当下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所谓“新技术”探索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并一步步侵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探索,转而躲进内心世界无底线地逃避矛重重地现实世界,这绝非人类社会的未来。
所以回想当年百花齐放的太空,那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年代,而这部剧恰好满足了我们这样的美好幻想——至少人类存在过这样一种可能,让遥远的太空不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也不是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能重启的星际探险,至少我们不用通过彼此内耗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真正实现为全体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部剧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点就是对各种少数群体的关注(毕竟苹果出品),这似乎也是对美国上世纪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弥补,尤其是女性的力量。
如果对比中美苏三国首位女航天员上天距离各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时间,苏联用了2年,中国用了9年,而美国则用了22年!
你很难不怀疑这其中有多大的性别偏见和社会阻力在其中作祟,尤其是在当下如此强调女性权益的美国,这似乎很难和他的历史对应起来,所以剧中特意安排了美国女航天员初登场就直接执行美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多少有点欲盖弥彰了。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后人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多少人的理想主义在其中默默推动。
所以即便是一部架空历史的题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崇高的理想,虽然这是以NASA为背景的故事,但是其表现的人道主义和冒险精神绝对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类,因为这是印刻在人类本能中的天性和冲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庆幸这部剧能够把充分的时长聚焦在这些伟大的瞬间,他们也曾在真实的航天事业发展中出现过,并将激励一代代人奔向宇宙,成就伟大的事业,于此,这部剧担得起《为全人类》这个名字。
看了一小段,配乐画面质感非常好
比起如此美国即全人类的主旋律,太空战队也未免太清新了吧,怪不得没有被续订了。美国人就是吃不了细糠。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太空没讲多少,磨磨唧唧像是宫斗剧。看了前几集就看不下去了。
看三十分中,弃了,没耐心了,我要看的是科幻,结果整部剧都是说如果苏联登月成功美国会怎样的剧,极其无聊!
非历史迷和没有情怀的来看稍显无聊了
这后面情绪也太假了
水下火箭上来的时候好震撼。虽然看🇺🇸吃瘪很爽,但是几乎就是一个人在月球上呆那么久看着真压抑,快疯了
不太行。主要是无聊。看第一集基本都集中在男主角的脸上了。看了他这么多作品,还是忍不住夸太帅了
对相同或跨度稍大的时代的刻画,和masters of sex以及mad men相比简直差得太远,提鞋都不配。基本可以理解为一个shallow版本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片,所有checkboxes都tick了,野心比宇宙还大,最后浮皮潦草,蜻蜓点水。不论是演技还是storytelling都是这几年美剧的老毛病,单薄,空洞,人物形象缺乏丰富度和灰度,好像活在寓言或者某种progressive编织的童话之中。以及科幻成分真的不够好吗?捏着鼻子大脑放空看完即弃。唯一可圈可点的是apple对场景呈现的好品味(除却CGI的部分)。
e01
剧情很平,名字改为《为全美国》更好😁
披着科幻片外衣的低成本垃圾剧,五毛特效,火箭发射都是历史镜头剪辑,唯一的成本应该是租那几辆老爷车。这种歪曲历史的不该叫科幻片,应该叫垃圾片。不管美国佬拍啥烂剧都有舔的,真m醉了。
我觉得这种标题和中国的《人民日报》给《流浪地球》打的口号为了全人类一样恶心不堪。
开播前我曾如此期待的一部剧,没想到这么烂。故事没有张力且非常缓慢,有意营造缓慢、紧张氛围的至暗时刻、切尔诺贝利好上十个档次。从第一集到第八集全程拖戏注水,男主的颜也救不了这个节奏一塌糊涂的剧情。大量没有必要的人物塑造和酱油角色,没有一个主角能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莫名其妙的墨西哥非法移民支线,小女孩你可以去领便当吗?另外,太空迷航第二季今天上线了,要看家长里短的太空剧去看那个吧,特效也不差。最后:这剧哪里体现为了全人类这一点了?你说在第二季?不好意思我认真看完第一季,决定弃了。
看到第三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苹果的新媒体负责人会被开。既不科幻,也不政治。果断下车
等不及要看第二季了
就一个词概括,无聊
还可以的下饭美剧
架空历史太空科幻,光看题材已经欲罢不能了,配乐棒
当年的同名纪录片拿了奥斯卡。这部片子讲的并不是如果苏联领先一步,而是暗示如果中国领先一步。就在同一集还出现了偷渡的墨西哥人,多么巧合!“今天是关于本国的未来。退出竞赛就意味着贫穷和战争。”“责任,正直,国家,三者只能选二。”库克确实是无耻下流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