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电影院?
随着国内疫情好转,上海迪士尼宣布于五月十一号以控制入园人流量的方式恢复营业,据悉由于主题乐园的关闭,迪士尼整体运营的损失就高达十亿美元。
迪士尼作为一个造梦的工厂,其所属的乐园给了所有热爱这个童话世界的大小朋友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当我们身处这个造梦工厂中时,心中的那份童真都会被再次唤醒,这里没有生活压力,没有尔虞我诈,只有希望和纯真。
纵然游人皆知这不过是一场梦,但我们还是愿意短暂的入梦,享受那片刻的美好。
电影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自疫情爆发以来,电影已经离开我们的生活一百多天了,每年令人兴奋的迎接春天的北京电影节也改到了线上展映。
为什么需要电影院?
也许就和迪士尼乐园一样,那是电影邀请所有观众入梦的一个地方,在那个集体观赏的剧场里,透过一抹光影投射在大银幕上,导演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平行世界的窗,暂时的忘记生活,去体验另一个人的人生,或是追忆一段往事。
当银幕渐黑,场灯打开,观众被拉回了他们所属的现实,人们会带着从电影里获得的感动或是感悟离开影院,继续他们的生活。
即使每每观影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两个小时,但是对于沉醉于光影中的我们,亦是幸福的,它不仅关于我们个人的观影体验,也连接着我们的一段段记忆,或欢喜,或悲伤,但那都是我们存在过的证明。
“电影背景的真实性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电影院,看到影片时的感受,就是最真实的,那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爱电影的人的共同心声的台词出自于德国电影《梦工厂》,这部于去年上映的作品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德国为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了一出关于电影的电影。
一个退伍的在德国DEFA电影公司混迹的群演小子为了追求郁郁不得志的给大明星做舞替和助理的姑娘而着手拍摄一部史诗电影《埃及艳后》,这个故事听上去就非常荒谬,但就如片名一样,梦工厂就是造梦的地方。
即使不可思议,但电影就是有这种魔力,它可以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梦境当中,暂时停止理性思考,沉浸于光影制造的真实当中,那个观影当下的情感体验,就是最合理的真实。
一封递给电影的情书以“元电影”为创作母题的作品不在少数,阿尔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当中借由萨尔瓦多指导的关于童年的影片,主人公在创作的同时也在疗愈着童年因父亲缺席和窘迫生活留下的创伤记忆。
马丁.斯科塞斯指导的《雨果》将镜头对准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乔治.梅里埃,导演通过孩童的视角向法国电影和电影史上有过贡献的导演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而更直接的如特吕弗指导的《日以继夜》或是汤姆.迪希罗的《开麦拉狂想曲》则直接讲述着拍片现场的种种。
在《梦工厂》中,导演设定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德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隶属于东德的德国电影股份公司。
由于是东德唯一的电影国企,DEFA得以网罗当时东德所有顶尖电影人才,制作了一系列精良的电影作品。
导演在片中加入了很多直接对于电影史的时刻的致敬,比如当女主人公米露跟随大明星碧翠丝回到位于西德的酒店时,当时下着大暴雨,碧翠丝在酒店门口的长廊被记者围着拍照,这颇有点斯坦利.多南导演《雨中曲》的味道。
包括片中角色身份上的对位,米露是碧翠丝舞蹈场景的替身,《雨中曲》当中配音演员凯西是默片女明星琳娜的声替。
再如米露和凯西都属于有才华有理想但没有名气的女演员,而他们最后在片中都通过展现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认可,米露是通过一支舞蹈,而凯西则是通过展露自己曼妙的声线给观众。
片中另一个有明确电影史指涉的细节是男主埃米尔为米露准备的玫瑰花瓣,这可以直接让人联想到奥逊威尔斯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当中的玫瑰花蕊。
在威尔斯的作品中,玫瑰花蕊代表着童年,代表着未被浮躁的世俗玷污的纯真。
回到《梦工厂》当中,满天飞舞的玫瑰花瓣有两层寓意,其一是埃米尔对于米露浓烈的爱恋,这无关阶级,身份,而是纯粹的爱慕。
另一层则关于电影本身,就如上文提到的那句台词,当埃米尔说出那句“电影里观片时的感受就是最真实的”时,他手里紧握的就是一片玫瑰花瓣,那是我们对于电影最赤诚的激情,就如凯恩对于童年的怀恋,未经世俗的,只关于爱和真实的记忆,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梦工厂》对于《公民凯恩》当中玫瑰花瓣的致敬之意。
埃米尔在片中为了再见到米露而假借公司高层的身份化身为导演波波克曼,张罗拍摄一部史诗片《埃及艳后》,这个片子的选择本身又和电影史形成了直接的互动关系。
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史诗片《宾虚》的大获成功,当时的20世纪福克斯决定趁热推出电影《埃及艳后》。
福克斯为本片请来了曾凭借《三妻艳史》和《彗星美人》连续两年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编剧的约瑟夫.L.曼凯维奇,以及同样两获奥斯卡的传奇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担当女主演。
据悉《埃及艳后》在当时的制作成本高达4400万美元,结合通货膨胀到现在来看应该有4亿美元左右,这个成本直到现在都是非常之高的。
但令福克斯没想到的是,虽然该片在隔年的奥斯卡收获了多项提名,但是观众和影评人并不买账,影片的总票房才两千多万,这直接使得福克斯产生巨额的亏损,甚至一度一蹶不振。
因而当毫无拍片经验的菜鸟导演埃米尔决定指导《埃及艳后》时,这其中的调侃和讽刺意味可见一斑,更可笑的是埃米尔的版本竟然意外的受欢迎,尤其是苏联驻扎在东德当局的高层对埃米尔的艺术造诣评价颇高。
这里其实又有另一个历史背景可以加入到本片中,自二战之后,美苏展开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古巴导弹危机等地区事端使得双方时刻处于剑拔弩张的事态当中。
美苏在军备,经济等方面展开多领域的竞赛,这也在本片当中借由电影凸显了出来。
相比于好莱坞强大的制片厂体制,苏联始终在这个方面略逊一筹,所以当埃米尔决定拍《埃及艳后》时,对于苏联高层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输出和彰显大国形象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这里同时又有导演对于社会主义本身的讽刺,冒进,集中力量干大事,只顾数字和门面,而不在乎实质上的内容,这也使得即使是菜鸟的埃米尔也能得到领导的青睐,因为领导一也不懂电影,二也不在乎,对于他们而言,有一部史诗片比内容的优劣来的来的重要的多。
除了以上三个比较密切的从文本层面电影史的勾连,片中还有一些小细节值得玩味,比如埃米尔刚到片场时,有一段是有人喊开机,然后有一群女工从一个工厂的大门里灰头土脸的出来,还有说有笑的,这里颇有点致敬卢米埃尔兄弟《工厂的大门》的意味,虽然这里难免有点过度解读,但点滴间能看得出导演的迷影情怀,包括影片象征着爱情主题的音乐《Ein halber Kuss》,开始的旋律总让笔者想起《Star wars》里汉.索罗和莱娅公主的主题音乐,同样是关于最甜蜜的爱情,二者隐约间能感觉到一些勾连。
被冷战阻隔的爱恋当我们回想起关于冷战时期的东西德,似乎爱情都是这场战争当中的陪葬品,就如《冷战》当中的祖拉和维克托,即使相爱,但意识形态的分野终将他们拖入泥潭,一切都化为虚无。
而在《梦工厂》当中,导演也着力于表达冷战背景对于埃米尔和米露之间关系的影响。
从人物身份上来说,埃米尔的背景是刚刚从军队退伍年轻人,作为德国人,自他成年后德国就被分割成了东西德,两种意识形态的冲撞,二战之后集体性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知方向,使得埃米尔也对自己没有任何的规划和理想抱负,来到电影场工作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逃避现实,米露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说埃米尔是不属于这里的人。
埃米尔和米露两次关系的进展,都被冷战之下的种种变数阻绝了。
一次是二人在1961年的相识,某一晚二人本来想约第二天一早的私会,但却因美苏局势的突然紧张,以及即将立于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和阻止了,二人因此错过了结合的机会。
第二次是在1962年7月二人重逢后,一天大雨埃米尔和米露在街边躲雨,被巡逻的哨兵发现埃米尔有双身份而将其逮捕,这使得他们二人第二次错过了关系进展的机会。
二人不仅要面对历史的重重考验,还要面临现实的重压。
虽然颇有些狗血,但是导演还是在片中设置了一组三角恋的关系,第二次米露来到德国拍片时,她已经与演员奥马尔订婚,这给了埃米尔不小的打击。
奥马尔所代表的就是资本主义上层精英的价值意志,他用自己的权力和财富让米露臣服于他,虽然就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的黛西对布坎南是有感情的,米露虽然并不完全倾心于奥马尔,但却还是对他有一定的依赖。
放在当时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是战后一些法国高层的保守派对于德法联盟的反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他们选择不与德国合作,但是在冷战的背景下合作是大势所趋,就如埃米尔和米露的爱情,他们最终的结合其实也连接着德法两国的合作的开始。
定位到历史当中,1962年的7月西德总理阿登纳国事访问了法国,会见了戴高乐,之后的两个月,戴高乐回访德国,并阐述了法德结盟的重要意义,而这个时间对应到影片里,米露作为法国的代表来到德国的时间也是1962年的7月,这种对位显然不是巧合,而是导演有意而为之。
缺憾也是一种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固然令人向往,大团圆的结局也给人心里温暖的抚慰,但本片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
比如对于《埃及艳后》这部影片本身,并没有形成文本内外与角色的互动,米露在片中仅承担了一个舞替的角色,虽然她也是饰演埃及艳后,但并没有使戏中戏当中的人物身份及关系和故事中角色产生联系,就如提过的阿尔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片中的戏剧其实就是主人公自身的故事,在创作的本身导演也在解构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使得文本有了更加丰富的解读空间。
而在本片当中,《埃及艳后》更多只是对于电影史的自指以及承担了一定的戏剧意义,这多少有点可惜。
再就是关于米露和埃米尔各自所携带的文化地缘身份上的特殊性,并没有在片中体现更多,导演把本片的冲突和矛盾降维成了简单的年轻男女的追梦故事,这当然也很浪漫和纯粹,但是毕竟两个角色本身携带了他们所属的地域的价值观,如果能让两者更多的冲突也许会更有深度。
其实影片也不是全然没有体现,埃米尔本身个体身份的迷茫是有交待的,但是后来就让渡给简单的恋爱故事了,这个角色自身的矛盾就一带而过了,或者说落回了好莱坞最经典的“爱情拯救一切”的主题立意上,这就把影片的讨论空间搞得我有些窄了。
但无论如何,对于许久未进电影院的我们,《梦工厂》唤醒了我们对于影院的依恋,对于电影的热爱,沉浸在光影当中的感动,即使只有一瞬,也是弥足珍贵的。
致那些在电影院里难忘的回忆,致那些依然爱着这光影的每个你,希望我们能够在电影院重逢。
浪漫主义的新经典电影。
男女主的形象都符合荧幕经典的时代特征,是我们梦中的理想伴侣。
我们之所以喜欢看这样的浪漫爱情电影,很多时候是对于浪漫主义理想的一种寄托,是我们终其一生也没有胆量,没有努力去实现的一种理想化状态。
这样的电影会让我们不切实际的梦想有一个释放的途径,让我们对于梦想有一个更加真实的神往。
这部片子我看过之后立即就想起了那部经典的《泰坦尼克号》来。
尽管在细节与很多方面都差的很多,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与理想的实现都是无比迫切与真实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讲的很好,曲折中带着史诗性,happy ending的大结局很圆满,也是众望所归。
在这样的一个理性为王的年代看到这样一部有些不切合实际的电影,确实勾起了自己很多年轻时期青春的回忆,那个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时代!
开始是一个小男孩很伤心,原因是一个小女孩因为暑假结束要回去了,爷爷过来安慰他,开始说他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以后,德国被苏联美国割据,然后男主来到了表哥的电影厂,准备打下手,然后遇到了一次彩排,由于灯光要调整,男主被叫上台和女主试一下灯光,然后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了,女主是一个女明星的替身,然后男主就想办法接近他,但是总是弄砸了自己的事情,然后被电影场的老板警告离开,男主和女主偷偷私会,然后约定女主见面,男主好准备给他一个惊喜,结果美国苏联关系紧张,柏林墙也开始架起来,导致女主不能去男主那边,然后男主还以为女主爽约了,很伤心,然后女主回到了巴黎,男主就开始想办法见女主,然后想出来,利用拍电影为油头,然后把女明星请过来,然后也能见到女主了,然后计划很成功,他们拍的电影还引起了苏联的注意,但是拍的还不错,由于很多演过都以为柏林墙的原因不能过来,但是男主还是召集旗了人马,虽然中途电影场老板很想搞坏事情,但是还是没有阻拦到男主,电影拍成了,然后也和女主在一起了。
电影里的片场,正是汤姆·齐克勒年轻时工作的地方。
当年的汤姆·齐克勒也是一个小小的场工,在电影梦最开始的地方,认识了自己的太太。
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各种时代动荡,功成名就后,终于把年轻时工作的片场买下来,并且为了纪念这梦一般的片场和自己的爱情,拍了这部影片。
电影里最令人震撼的就是东西德分裂的大时代背景下,两个年轻人为爱、为梦想、为自由而努力向前奔跑的精神,更像是汤姆·齐克勒给自己、给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电影梦想、给曾经度过的那些轰轰烈烈的时代的一封浪漫情书。
少年的爱与梦想,永远值得被传颂。
《梦工厂》里,男主角为爱不顾一切的疯狂劲,简直和《敲开天堂的门》里主人公为梦想豁出去的劲头如出一辙。
一样的纯粹热烈,一样的动人心扉。
最令人遗憾的则是,这部讲述他的爱情与青春追梦的故事,竟然成了自己的遗作,世事无常,梦想可贵,纯粹热烈的爱更可贵。
希望所有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那样浪漫温暖。
这部电影的开篇就完全对得起《梦工厂》这个名字,一个存在了百余年的电影制片厂,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梦幻的故事。
百余年的沉浮起落浸透了这个欧洲好莱坞的每一丝肌理。
从男主角“埃米尔”踏入DEFA的大门开始,这个故事就注定梦幻而浪漫的不可理喻。
导演的功底也是不一般!
我看了两遍才注意到男主角出场是一个超长超复杂的长镜头,一下子就让人进入梦幻般的电影世界!
在电影的世界里,除了梦幻般的感动,你还希望得到什么呢?
每想到我这种业余观众有一天会专门发影评,更没想到的是我不是出于对系列电影的喜爱有感而发,而是出于这个电影过于垃圾的气愤。
仅为个人业余观点,算是碎碎念。
接受友好讨论,我知道看这类电影时候陪伴的人和心情都很重要。
所以有人觉得好笑浪漫我都明白。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槽点太多了...甚至有点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大概五六个星期以前就把这个片加进了想看清单,最近真的想看点无脑爱情剧,集中搜了95-10的爱情喜剧。
尽管每一部都很烂俗 但是看到后来我都快乐的不行。
我对爱情片要求不高,剧情不用太跌宕起伏,只要让我磕到男女主就行。
这部剧演员肯杜肯放在第一个 我理所当然的以为他是男主,出于7.5分的信任 我打开了它,看了三四分钟我才发现肯杜肯就是个小配角。
虽然这男主真的真的和我看过所有德剧的德国军官演员都有点神似...我还是忍住了关掉的冲动。
这一忍就酿成了大错。
先说说人物性格的塑造吧,总结来说就是人物很薄弱,和简介里一摸一样,一个舞者 非常爱舞蹈(除了脚破了+一直当替身中外还真没看出来哪里爱) 女主最开始比中指应该有点不信命不想就此放弃的泼辣大女主意思吧?
最后一点都没体现出她有这种性格来 比中指好像就放了个屁臭了观众完全没感觉。
一个临时演员非常爱舞者(其他性格基本没有 因为编剧的缘故显得男主有点蠢 有点中二 但是并没有其他塑造)。
然后就是电影的主线,通过拍电影追求爱情,这是什么玩意儿?
那个准备过程仿佛一坨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仿佛都和别的格格不入,仿佛都在说废话,前期准备讲了一大段,实在没看出男主多热爱电影,也没看出什么其他的目的,就在拍流水账,拍的还不合理。
后面女主出来,好家伙终于到下个阶段了 开拍导演在镜头前面乱跑,拍摄的剧情不知道在讲啥,反正又是段流水账,(我猜本来是想表达男主应该在这期间找到了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逐渐成长起来,知道怎么去拍摄,要拍摄一个关于舞者的电影遵从内心。
)终于到了男主身份被发现,好家伙高潮到了!
草草带过,男女主情感终于明确了,但最大的感觉就没多大发展,主要还是情感线没拍明确,男女主内心的挣扎等啥啥都没拍出来,到这直接更拉了。
倒是体现出剧组人对导演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忠诚。
最后电影拍成了,女主又毫无疑问的留下了。
好家伙这也太俗了,俗的一点高光时刻都没有。
一堆烂屎 无法和7.5的高分相配。
好家伙全片的唯一能看的下去的居然是柏林墙和对东德当时情况的反思和暗讽。
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德国人拍不出爱情片,德国人一说战争战后那简直轻轻松松八十分,一谈情感,努力20年也还没及格。
这电影拍的是什么东西啊?
感情线一句带过,电影拍摄半句带过,男主成长没有,女主坚持追求梦想没有。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给出4分的高分的。
我甚至最后半小时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评论我总感觉最后有什么强行升华把电影的分拉上来了。
最后nmd我又浪费两个小时 最后气愤的打出一星评价。
有八位愤怒老哥和我所见略同。
三、奥斯丁对社会经济状况极为敏感,并将其写在书里,英国的土地继承制度是推进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写的是乡绅班纳特一家嫁女儿的故事。
他们的需求如此急迫,主要是因为英国土地的继承制度既复杂又落后。
从小说的情节看,班家的地产属于限定继承性质,不能空置,必须有形式上的男性服役者。
班先生班太太膝下无子,一旦班先生去世,班先生的表侄柯林斯就能继承房产,他随时能把班太太和五个女儿赶出门。
所以班太太的焦虑情有可原。
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工作,婚姻非但是头等大事,而且是“唯一的大事”,关乎生计甚至生存。
在这样的环境中,班家的社交生活暗流涌动。
故事一开场,班太太兴高采烈地向班先生报喜,说附近的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新主人是阔少爷彬格莱先生——重点在于,彬格莱是个单身汉。
彬格莱果然与班家大小姐吉英一见倾心,而他带来参加舞会的朋友达西比他更帅更有钱,而且气场格外强大,对于班家某些缺乏教养的女眷颇为反感。
他是小说的男主角,代表“傲慢”;而班家二小姐伊丽莎白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达西的“傲慢”刺激她对他产生了“偏见”。
不打不相识的欢喜冤家模式,初见端倪。
班先生的表侄以为自己即将继承大笔财产,就在婚姻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
他企图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无情拒绝。
但与此同时,伊丽莎白也受到了英俊军官韦翰的蛊惑,以为达西仗势欺人,侵吞了韦翰的财产,剥夺了他个人升迁的机会。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会由此而加深,以至于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
误会当然总会解决。
小说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情节安排,让韦翰的真实面目逐渐显露。
韦翰勾引伊丽莎白的妹妹私奔,这个事件有可能辱没班家门庭,导致五个女儿嫁不出去。
关键时刻,达西显露出他的善良和仗义,及时帮助班家解决了问题,也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重。
他们重新评估了对方的品行,认定非君莫属。
尾声是一系列欢乐的流水账,小说中提到的几对男女都喜结连理。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登上舞台的梦想,想要看到自己在舞台上闪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一点,谁都不例外。
影片中的女主角米露也是如此。
她坚持了十五年,作为替身,想要成就自己的理想,却一直未能如愿。
但是她依然想要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
这份坚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
幸运的是,她的坚持被那个深爱着自己的男人看到了。
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吧。
所有人都以为你轻松舒适,却只有他了解你的坚持,只有他愿意,在你苦苦支撑的时候,为你插上梦的翅膀。
没有想到在一部爱情电影里,竟然被女主角的一句“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和从来没有梦想,到底那个更可悲”戳中内心。
很难想象女主角为了更接近自己的梦想,当了15年的舞替。
而似乎没有梦想的男主角却在一见倾心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帮助自己心爱的女人完成她的梦想,即使最终可能得不到她。
听起来就莫名心酸,但是将你的梦想变成我的,这样美好的爱情,谁又能说自己一点也不心动向往呢?
最美的爱情就是将你的梦想变成我的使命!
戈达尔在1998年的《电影史》里这么写德国电影:“德国没有电影,不再有电影。
”电影大师戈达尔本身是弗里茨·朗的粉丝,后者1927年的作品《大都会》至今是电影史上的丰碑,也拉开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传统的序幕。
和大师一样,很多人对德国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其传统风格里。
其实,德国电影也不断探索着不同的方向,也常常带给我们惊喜。
比如,德国电影也有着浪漫到不行不行的时刻。
正所谓,轻易不出手,一出手便是老房子着火——没得救。
上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德国浪漫电影,就是那部糅合着恐怖气息、耸人听闻的《香水》。
作品可谓浪漫到极致,也恐怖到发指。
同时,它还承载着对整个杀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暗喻。
时隔多年德国人又再次出手,拍了一部将浪漫进行到底的作品。
这就是《梦工厂》——无关暗喻,也不在乎是不是深刻,它只是单纯的将一个浪漫的故事,娓娓道来,说的有笑有泪。
为了赢回女主,男主角面对的是冰冷的柏林墙和整个似乎在与他作对的时局。
将这份浪漫坚持到底的背后,是坚持到底的信念和人生态度。
“爱与梦想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这部有笑有泪的浪漫德国电影,背后的价值观。
浪漫的爱情永远让人无法抵御
好像大学时候的故事哦,但在长大了以后看这种恋爱脑的男的真的好烦人
真的很俗套的也很甜美的一个故事,大概是理想版的“爱乐之城”,一段充满浪漫和热血的爱情。就是选错路,一意孤行,最后也能收获好结局的那种。本来想打个低分的,结果意外发现,这居然是制片人的亲身故事!感觉顿时不一样了!真是伟大的爱情,必须给高分
好浪漫
电影可以造梦 电影里也有颜如玉 这个背景下我感觉可以拍更好吧 ...
有点傻了,可以不看
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
一场电影一场梦。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完想起了提姆波顿的《大鱼》,想起了李安的《少年派》,一样是基于口述的故事,不同的是,没有光怪陆离,没有触目惊心,只是甜,只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一场好梦,酥到骨头里。
无趣。这跟看好莱坞垃圾电影有什么区别?
壮阔
电影造梦~
感觉能拍出这样片子的导演应该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能爱上这样的片子的我自然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这是一个太需要虚无爱情的时代。
看部正常的爱情片不容易啊。
屎一样的故事 童话都不敢这么拍,有病?耽误了我整整两个小时
无可救药的罗曼蒂克……
“你以为手上戴着戒指,人生的比重就能压得过爱与梦想?你自己心知肚明,这两样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Traumfabrik.2019.BD1080P
时代感很强,故事有点中二和狗血。
故事三观诡异 剧情俗套不合逻辑…………………… 太刻意了
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