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究竟是好还是坏?
每次看到“好人没好报”的新闻时,总是心底一寒,然后忍不住在心底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社会与教育呈现相反的状态,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变成冷漠的人,同样的事也会重复在自己身上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吧!
欧维的一生并不怎么幸运,从幼年失母到少年丧父,房子也在救人的过程中烧没了,他沉默孤僻,逆来顺受,因为怎么努力也干不过这该死的命运,不过老天还是眷顾了他一次,让他遇到了善良美好的妻子,虽然失去了孩子,妻子也失去了双腿,他们还是相互陪伴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快乐的岁月。
影片平淡而温暖,是的,温暖,在这个一开始毒舌暴躁的老头子身上,老欧维还是保留了他最初的善良,他还是那个别人旁观,而义无反顾跳下去救人的那个,在一次次打扰自己去死的路上,总忍不住去帮助前来求助的人。
所以,上帝不忍心让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死去,给了他一个“女儿”,对毒舌欧维免疫的邻居,让他被需要,被关爱,被聆听,平静而温暖的走完余下的岁月。
如果欧维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呢?
第一次自杀就成功了吧,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从善良开始,也从善良结束,因为欧维的善良,最后他真正离开的时候,是带着感激与感动,面容平静,那只他曾经救助过的猫咪静静地守着他,他的邻居“女儿”会为他办一场完整的葬礼。
善良不是一个坏品质。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由汉内斯·赫尔姆执导的喜剧片,由罗夫·拉斯加德、巴哈·帕斯、菲利普·伯格、埃达·英格薇等主演。
该片于2015年12月25日在瑞典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妻子索尼娅去世后,决定自杀追随却一直未果的故事。
欧维是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儿,每天早晨,他都会定时在社区里进行巡视,只要有人违反规矩,就会毫不客气的咒骂。
在社区居民眼里,欧维是“来自地狱的恶邻”。
一天欧维遭到了上司的解雇,离开了恪守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心灰意冷对现世了无牵挂的欧维决定自杀。
然而一家人搬到了欧维的隔壁,成为了欧维自杀计划的绊脚石。
从电影名字就极具内涵,典型的瑞典电影,简单、温暖,再加上一个固执的小老头。
明明是讲一百种自杀方式的电影,却感动的我潸然泪下。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淡淡的音乐透着舒服,伴随着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一生,心爱的人和瑞典的天,这就是真正的幸福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bridge电影(电影资源自取),欢迎关注 ^…^ 首先我想讲的是,虽然我看完这部电影哭的稀里哗啦的,但是这的确是正儿八经的治愈系佳作。
电影里的欧维似乎是个“天煞孤星”,幼年丧母,工作丧父,好不容易结了婚还似乎有那么点克妻。
实在是,找不到言语形容他的人生基调是何等的忧伤。
影片泪点一抓一大把,只等你去探索了。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看看影片各种“洋葱”攻势,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的剥开欧维的心,你会发现......咳!
跑偏了,欧维这种人只能称之为“性感理工男”,绝不是苦情男二号之类的角色。
泪点NO.1:墓地探妻
欧维会定时到墓地探望自己死去的妻子,并且跟她讲心事,唠家常。
带着自己的小毯子,到妻子的坟墓旁野餐,真的让人觉得既孤独又浪漫。
死神带走了他的爱人,没带走他的爱。
即使是岁月变迁,生死相隔,欧维也依旧深深爱着他的妻子,守护着她的灵魂。
泪点NO.2:回忆父亲(略狗血)
欧维上吊时,闪过的关于父亲的记忆。
父亲对欧维的爱如同大多数父亲一般,不善言语但十分伟大。
母亲的早早离世,让父亲担起了照顾欧维的责任,他陪欧维长大,却在欧维即将可以独立时被火车撞死了。
人生一大悔恨,子欲养而亲不待。
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即使是当他们年岁已大的时候离去我们尚且不舍,何况是刚要踏入社会的欧维呢?
想到这,我似乎明白了欧维经历过的痛苦。
泪点NO.3:遇见索菲亚
索菲亚真是个美好的名字,人如其名,活泼美丽。
欧维与索菲亚在火车上有了一面之缘后,欧维便开始了“千百次”的踩点。
同一时间乘同一班车,只为了再见到索菲亚一面。
最后被他等到了,他带着索菲亚去餐厅吃饭,欧维先在家里吃了才去,只为了她能点自己喜欢的菜。
索菲亚不嫌弃他嘴笨,留在了欧维的身边,一留就是一辈子。
一个如火,一个如水,索菲亚就像是欧维的阿司匹林,让我感觉是上天想要弥补他,带到他身边的天使。
泪点NO.4:拒绝记者采访
年迈的欧维经历了丧母、丧父、丧妻,最初温润如玉的美男子被生活硬生生掰成了暴躁老头,失去了笑容。
他尝试用自杀解脱,但是邻居却一次次打断了他,最终他们成为了朋友。
有次他救了一个掉下火车轨道的男人,记者想来采访他,但是欧维拒绝了采访,把记者锁在了车库里。
他和邻居在回家的路上大笑起来,这是欧维第一次放声大笑,他再次拥有了生活。
泪点NO.5:他抱着新生儿
我觉得孩子流产是欧维最大的遗憾,在旅行中汽车出了事故,快出生的孩子流产了。
这让欧维失去了当爸爸的机会,有了期待之后的失望,更加失望。
电影的最后,欧维抱着邻居家的第三个孩子,把他放进了自己早已做好的婴儿床里时,他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了。
实话讲,这个点是最戳我泪点的一个情节,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了了自己的心愿。
每个人的泪点和笑点都不太一样,电影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泪点。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实践出真知。
同样的,“实践出泪点”。
除了电影的泪点之外,电影所传达的社会问题也值得去探讨。
我就谈其中的一个点:老人的心理需求。
不去讨论欧维的早年经历如何狗血,老年欧维的处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老人身上。
失去自己的爱人,失去自己的工作,和新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些都会造成老人的心理问题。
像欧维就会因为优惠劵不能分开用的问题感到郁闷,往大了讲,就是已经没办法更新思想,很多老人也同样面临着这种问题。
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被需要,而不是什么养老金。
新邻居的不断求助,让欧维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慢慢打开了心房,再次感受到了幸福。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
但是很多人都没办法正视自己衰老的事实,他们抗拒这个事实,和欧维一样,觉得自己的孤独是世界的问题。
现实中,很多人传达给老人的却是“累赘”“过时”等消极评价。
家人可以适当让老人帮帮忙,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这样家庭关系也会融洽许多,毕竟每个人都需要被需要,老人更是如此。
当然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是更重要的。
我们需要去探索出一个“新型养老院”,让老人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义务帮助别人。
这样他们的心理会更加健康,也会感受到自己是有存在价值的。
我们帮助老人,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只是需要简单问一句,是不是可以借我一个东西,可不可以教我织顶帽子,这样就能帮助到他们。
不管是你的爷爷奶奶也好,甚至只是你的亲戚,尝试着去让他们帮助你吧。
真正的尊重,就是平等的对待。
“衰老”这个“衰”字带有贬义的成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实际上老去并不可怕,被定义为失去价值才是真正的“定罪”。
(文/杨时旸)客观地讲,这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其实缺乏成为热门电影的基础。
它平缓、琐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戏剧高潮,但它之所以打动了那么多人,或许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欧维,让我们想起了自己身边经常遭遇的那一类人:倔强、固执、对一切人和事都充满愤懑。
通常,我们把他们当做怪物和麻烦,敬而远之,但这部电影却一层层剥落了他们自我保护的铠甲,显露出了柔软的内心,让我们得以知道他们到底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样子。
这个故事纵深于一个人的过去,而不是只纠缠于一个人的现在。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有着典型的北欧电影风貌,安宁的小环境以及几个人平凡的生活景观。
从学徒开始就在工厂工作的欧维,在59岁的门槛上,被辞退了。
他回到家里,看着自己曾经作为社区主席悉心维护半生的小区规则也被逐渐无视,新搬入的年轻人们觉得这个倔强的老头像个甩不掉的麻烦。
一切不顺遂,只有每天去妻子墓前献花聊天的时候,他才觉得舒服一些。
所以,他决定去死。
从上吊到猎枪,一次次尝试都被中途打断,他一边咒骂着周遭,一边和新旧邻居艰难地磨合。
这个被动的过程中,却意外地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彼此。
电影把每一次濒死的幻觉都变成了一段回溯,映衬着人们口口相传当中的,死前的瞬间,一生都在眼前流动而过的想象。
如果说,当下现实的部分是呈现欧维倔强的“结果”,那么那些回溯的幻象部分则是交代他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过程”:父子相依为命,却亲眼见到父亲死于横祸;呆萌又忠诚的恋爱史;即将成为爸爸,却在一次旅行中,因为车祸失去了孩子,妻子也终身瘫痪;为了妻子的权利和尊严,他费尽心思去改造环境,他去往学校,亲手修建了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又把自己的厨房操作台变矮数十厘米……这种有趣的对比设定,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了一种剧烈的反差。
人们都以为现实中的欧维一直是这种坚硬又不顾及他人的样子,但逐渐地人们才知道,他是一个内心如此柔软又充满恒久爱意的男人。
他羞于让柔软外露,所以,让自己变得一身尖刺,内心的冲突锻造了他的“古怪”,就如同他家中一直留藏着妻子的所有遗物,从照片到衣服,不想丢弃,也不许他人染指。
从象征意义上讲,他与新搬来的邻居成为了一种互补——家庭形态上以及性格上的互补。
他们互相映衬、镜鉴。
欧维死板,邻居灵活;欧维孤身一人形单影只,邻居一大家子热热闹闹;欧维一生只开瑞典本国产的萨博汽车,而邻居却是来自异国的穆斯林移民;欧维把一切事情都埋藏在心里,邻居却愿意与人们分享一切——他们乐于请人帮忙,也乐于向邻居分享食物和快乐。
慢慢地你会发现,他们在一起,意外形成了一个“貌离神合”的“家庭”,在吵闹中互相扶持,也慢慢改变着彼此。
邻居女主人怀孕生子也成为了欧维失去孩子的一次微妙的补偿。
现实用这种有趣的方式,让欧维重新达成了一次别样生活的可能性——如果他没有经历那些悲惨的事情,他的晚年或许就是另外的光景。
通常而言,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都只能停留于表面和当下,很少有人愿意或者真正能够探究对方的内心与经历。
经验无法移植和共通。
所以,我们对于大多数人的认识都是粗暴的,我们轻率地认定一个人随和或者固执,稳妥或者顽劣,加以标签归档了事。
但当我们能够走入一个人的“历史现场”,看着他们一点点变化的过程,才会明白,一个人的复杂与斑驳。
从过程进入一个人才会产生“共情”与“同理”,所以,理解的前提是真正的了解。
不知道中国观众是否更能对《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心有戚戚,这数十年来,我们社会历经巨变,高速旋转的结果就是在代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看似每天擦肩而过,但其中的很多人根本无法互相理解甚至只能相互抵牾。
我们没人愿意停下来深入对方的经验与历史。
好像,我们觉得上一代人中的每个人都像欧维一样不可理喻。
我们是否愿意听听他人到底走过怎样的路?
这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我们在此、以这样的面目相逢。
欧维最终死了,死于疾病,安详地躺在床上,他抵达了他想要的“目的地”,但却以另一种方式。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与世界和解过。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9月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一部典型的欧洲小品,它以一种满溢温情又略显得黑色幽默的笔触探讨了孤独与死亡的议题,这样的作品在欧洲表现老龄群体的电影中并不少见。
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却奇妙的带着源起于美国电影黄金时代中弗兰克·卡普拉式黑白喜疯癫喜剧的治愈感,他的主人公欧维几乎也是弗兰克·卡普拉式的人物,他有着古典式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想,想要在自己的居住地建立起一个乌托邦社区,并以自己的行动和整个生命达成了这一切。
这在利己主义精神高度散播的今天,无疑透着理想化的色彩,被打断的死亡进程这个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故事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处女作,至今已经被翻译为25种语言,有原作者参与编剧的影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小说的质感,大量的细节和内心独白被用于补充画面情绪,提供更加私人化的心理写实。
高纬度地区所独有的气候和风光也让影片画面呈现出北欧电影所常见的干净气质。
影片以59岁的欧维去给妻子买花,并与售货员争论花的价格开场。
其古怪而偏执的性格在这个极其生活化的场景中通过几个简单的的镜头展现,也奠定了整部影片以细节刻画人物的基调。
欧维因为妻子癌症去世、自己又被解雇而决定自杀,但对死亡的选择却因为新邻居的到来而被打断。
新邻居中的妻子帕瓦妮,和欧维一起成为了影片的主要角色。
身为有色人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年轻妈妈帕瓦妮,在影片后续的发展中,和老人欧维由最初的对抗关系,转变成了象征性的父女关系。
而缺乏家庭联结,由于孤独而决定去死的欧维,也慢慢进入了邻居的家庭,拥有了不曾拥有的孩子和孙女,重新搭建起了自己进入完整社会链条的角色。
影片中,欧维有过多次自杀的尝试,但不管是上吊,还是从安妮塔家要回浇水管用汽车尾气自杀;亦或是想用猎枪爆头,谋划跳轨自杀,都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
这些对死亡进程的外来限制元素,均是来自社区中邻居的生活琐事:帕瓦尼送来见面礼物,帕特里克从梯子上摔下来,和父母吵架的同性恋男孩米尔萨德上门借宿,又或是遇上了另一个比他跳轨更快的自杀者。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弗拉克·卡普拉的《生活多美好》,在这部拍摄于战后美国的黑白片《生活多美好》中,主人公乔治为了维护小镇的生活而一辈子呆在小镇,为建立脱离资本主义统治的小镇秩序而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绝望到几乎自杀。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也使用了类似的叙事序列。
接踵而至的、来自于身边人和社区人的矛盾事件打断了主人公的自杀行动进程,而故事就是在主人公的“受阻”和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发展下去,最终导向理想社区的建立。
最后,我们会发现,看似受阻、死进程被不停打断的主人公,则在新社区建立的同时,建立起了新的家庭结构,也完成了自我的建立。
有趣的是,在这两部影片中,都有主人公在自杀时遇见了另一个自杀者,转而救人放弃自杀的情节设置。
女性角色的改造与《生活多美好》从童年到成年的顺序展现不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选择了交叉讲述的叙事手段。
每一次欧维在实施自杀并濒临死亡边缘的时刻,对童年、青年、成年时代的回忆便通过闪回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欧维这个人物更为用心的设计。
母亲早亡,父亲又在自己从青年到成年的转折点意外死亡。
成长于女性缺失、父亲突然离世环境下的欧维,是一个未曾真正长大,缺乏主动性的男性角色。
这一点也能从他与妻子索尼娅的关系中窥见。
他与妻子索尼娅在火车上首次偶遇时,欧维在熟睡中醒来,索尼娅则以一种近似母亲的关切态度看着欧维睡了一个多小时,并给他补了火车票。
“你睡着的样子是在太可爱了,是睡过头了吗?
”而随后两人亲密关系的确定,亦是由索尼娅的主动行为推动,她主动要求欧维请她吃晚餐,并主动亲吻了欧维。
在过去的时间线里,相对于内敛严肃而又谨慎的欧维,索尼娅无疑是一个更为贴近新时代的女性角色。
她擅长烹饪,即使瘫痪了任然葆有对生活的热情,能教好最差的学生。
而当我们回到现在的时间线中时,我们会发现,女邻居帕瓦妮几乎就是索尼娅的翻版,是擅长做菜,天性乐观,依靠个人能力的行动派新女性,而来自伊朗的身份,则赋予了这个角色更多的新世界的意义。
就像欧维在因为帕瓦妮学不会开车时,发火说的那样,“你已经有两个孩子了,第三个孩子即将出生,你从伊朗远道而来,逃过了战争和别的什么鬼东西,学习了一门新语言,受了教育,能够谋生,你还嫁了个废物,那你也肯定能学会开车!
”相比起在这个场景中欧维对帕瓦妮的教育,以及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中欧维对社区原则的规范,欧维其实更多是在女性的教育与改造下成长的。
他在社会方面和在性感觉方面的成熟,都由这些象征性母亲角色的教育来完成。
与女性的关系,成为了母亲缺失的欧维成长的主要课题之一。
这种教育来自于妻子索尼娅在残疾后依然为当老师而自我学习的梦想,也来自于邻居帕瓦妮对邻里关系的不断主动改进,甚至还来自于邻居家的两个小女孩要求欧维用熊的声音给她们讲童话故事的场景,同样也来自安妮塔让欧维上门为她修理暖气片的坚持。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在这些遍布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女性角色之外,还设置了一个同样对欧维进行改造的男同性恋者米尔萨德,性取向的少数让这个男同性恋者也成为了女性的另一种表征,从大部分当代人、乃至是年轻人自己都没法克服的性问题上展示了欧维的进取性。
原本坚持古典道德原则的欧维,却在性取向的问题上展示出了超出他身份和阶级的宽容。
这让影片的道德立场变得更加多元而具有包容性。
它不仅使用了建立在代际沟通基础之上的矛盾冲突,也使用了建立在阶级差异基础之上的矛盾冲突,还使用了建立在性别差异和性向差异之间的矛盾冲突。
它在肯定欧维的古典主义式的精神道德的同时,也拥抱了现代的的多元和流动文化,并通过理想社区的成功建立,对传统化的系统进行了再次确定。
小镇准则的胜利影片中提供了一种城市人与小镇人的对立关系,这种对城市和小镇区别对待的态度与弗兰克·卡普拉的《迪兹先生进城》等系列中的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小镇是欧洲优良传统的遗产继承者,而城市则代表着资本和阶级的压迫。
欧维一直对开进社区步行街道的汽车深恶痛绝,并时时刻刻规范着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经也是社区委员会主席的他,是这个以社区为单位的小镇的代表。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中,都用自己的价值观在维护社区的同时,与城市进行对抗。
那个被欧维称之为“白衬衫”的城市外来者梳着油滑的背头,衣着光鲜,自有一套城市人的办事法则和趾高气扬。
城市人在这里,相对于小镇社区的质朴与互助,有着更多负面的内涵。
他肆无忌惮的在社区步行道开车;为了康森医保公司的利益要接走瘫痪的社区主席鲁内;面对欧维的斥责,揶揄他去向市政管理员抗议。
城市站在了社区的对立面,他与欧维、鲁内的芥蒂,是整个城市法则和小镇法则的对抗,而欧维最终在墓前向索尼娅许诺“开战了”,并放弃自杀,和社区居民一起阻挠了康森医保公司的行为,则标志着小镇对抗城市的胜利,同时也宣告着平民主义的胜利,乌托邦式的社区也在这一时刻真正得以建立。
这个理想的社区以社区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准则赋予了社区人强大的力量,它以一种极度浪漫主义的手段,将处于生命绝望边缘维度的欧维拉回现实之中,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这对于战后的欧洲来说,带着强烈的对声望衰落的回望之情,它惋惜于“古典精神”的褪蚀,因而用最为直接和坦率的方式对理想社区的生活准则和乌托邦式的精神理想进行了颂扬。
在这个维度上,《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相当古典主义的。
这是一部开头很容易让人放弃的电影。
无趣又暴躁的独居老男人,对社区的一切都要插上一手,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威胁、谩骂会不断从他的口中冒出,实在是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
一般来说,当一部电影看不下去的时候,我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及时止损、换另一部电影,另一个是打开弹幕看看后面的剧情,也许好戏还在后头。
很显然,这部片属于后者,当弹幕里划出一句,其实欧维是个很直白又善良的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愿意去了解这样的人。
因为这句话,我突然想再了解一下欧维。
转折从欧维的第二次自杀开始,欧维的每一次自杀过去的回忆都会随之展开,原来欧维年轻时也曾有帅气的脸庞、温和的脾气、坦诚的性格,只是在一次次生命的玩笑中被渐渐掩藏。
第一次自杀,欧维看到了父亲的离去,第二次自杀,欧维遇到了那个天使般的姑娘索娅。
那天欧维的家被烧了,他无处可去在火车上睡了一晚,第二天遇到了索娅,他没有票也没有钱,索娅替他补了票。
所以他坐了三个星期的火车想把钱还给索娅,索娅问他,你为什么不请我吃饭?
欧维实在是个没情趣的人,他记得买花,却在见到索娅的第一时间说:你迟到了十五分钟。
吃饭的时候,尽说些发动机、汽车零件的话题。
如果是现实中遇到这种人,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就被打入黑名单吧?
是有多直、多无趣,和这样的人一起怎么会快乐?
但是这样刚刚经历了丧父、家园被烧、几乎没什么经济能力的欧维,会为了还钱给索娅坐三个星期的火车再沿着轨道走回去,会为了能让索娅随心所欲的点餐偷偷在家里先吃一顿。
会在索娅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的时候,不做回答但第一时间把她需要的做出来给她,若是余生能和这样的人一起那未免也太幸福了。
欧维像水,内敛沉静却又温柔,甚至会因为摸到孩子的胎动而落泪。
索娅却像火,活着就要开心的活着,她一生都奉行着这个原则,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会笑着走下去,哪怕流产、瘫痪,也要继续做自己喜欢的教师行业,努力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他们在一起,幸福都像是能随时溢出屏幕一样。
于是在索娅去世之后,欧维失去了对生活的期盼,对索娅的亏欠和无法讨回的公道天天折磨着他。
每一次看到社区委员会的车辆不顾警示在社区里行驶,欧维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被烧毁的家园和车祸瘫痪却无人可追责的索娅。
生活总是在欧维最幸福的时候,给他当头一棒。
原来的欧维是一个寡言却温柔的人,可现在的欧维是个脾气暴躁、令人反感的独居老人,即使邻居们依旧尊重他,却很少去接近他。
就像那个弹幕说的,现实中人们往往不愿意接近这种人,所以也就不知道他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即便他现在依旧温柔,依旧会为了不公的事出头,可没人接近,也就没人知道。
没有索娅的他总是很孤独,所以他决定去死,但他每次都死不了,因为总有邻居来找他。
据原著是新搬来的邻居意识到了欧维要自杀的事,于是有事没事就去麻烦他,试图以此来拖延他要死的想法,电影中倒没对这个有过多的解释,但那个邻居确实一直在麻烦欧维,各种方面。
正因如此,欧维没有机会进行第四次自杀,而是自己把后面的故事都讲给了邻居听,在邻居的帮助下慢慢走出了过去,但欧维没能享受这样的日子多久,就在一天早晨心脏病发离去了。
和欧维原先参加的几次葬礼不同,欧维的葬礼上坐满了人,邻居的小孩甚至把欧维对社区的一些执念延续了下去。
我不知道要怎么确切去形容这样一部电影,欧维给我的感觉,就像前阵子在爷爷葬礼上听到致辞那一瞬的感觉相似。
我不了解他们的过去,哪怕是亲近的朋友、家人,也可能只知道现在的他们,却不了解过去的他们经历过什么,是什么导致他们变成了现在这样,所以当他们周围人逐个离开的时候,他们开始越来越孤独。
欧维对着索娅的墓碑说,他不知道现在的人都怎么了,连根绳子的质量都不比当年,这样下去社会会怎样?
还好他看不到。
爷爷在世时也常问我,现在的小孩怎么一点都不听话,毛笔怎么都没有人愿意学?
爷爷常拿着毛笔和字帖来找我,我们家没人练这个,他希望我能传承下去。
到最后我也没耐下心来学过。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爷爷会对毛笔的执念那么深,以后也不会有机会知道了。
对比之下,有人能传承信念的欧维,似乎也是有那么一些幸福的。
妻子下身瘫痪后,失去了在学校的工作的机会,欧维因此愤愤不平,最后只能无奈自己在雨夜中为妻子修建了一条木质的轮椅专用的扶梯。
家里的橱柜也是,动手能力极强的欧维重新为妻子打造了比正常高度矮一大截的厨房设备。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在1974年正式被联合国组织提出。
推算起来电影2015年上映,电影中欧维的年龄是59岁,往前推40年欧维和妻子年轻时刚好是70年代初。
想象着应该就是因为有欧维这样一群固执且有爱的人的努力在推动着这个世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很感动。
看到银幕上的北欧,总会让我有种时间静止的感觉。
看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竟哭地有些刹不住车。
有评论说这是鸡汤杂烩,不过我倒觉得全片没有什么说道的痕迹,只是把一个很生活式的故事戏剧化而已,简单而温暖,甚至能够击溃麻木与混沌吧。
除了电影本身,还想说说寒冷刺骨或洋溢着温暖的北欧电影风情。
瑞典电影享誉世界的大师似乎仅有伯格曼一个人,一直游离在小众的状态。
前两年看了瑞典版的《龙纹身女孩》系列和《百岁老人跷家去》,也没琢磨出什么地域上的风格,倒是大卫•芬奇翻拍的《龙纹身的女孩》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除了女主角本身的浓烈风格足够加分以外,大卫•芬奇似乎直接把一锅北欧风情直接端在观众面前,还把香料碾碎在我们鼻子里那般让人流连。
没有轮廓明朗的光线,没有伴随蝉声肆鸣的热风,没有脸颊上亲吻过阳光的古铜粉。
长期处在冬季的光景,让人联想到壁炉、针织和长毛的猫。
尽管十分怕冷,这两年却越发喜欢冬季,喜欢被厚重衣物包裹的感觉。
据说这是内心开始变老,喜欢温暖的感觉罢。
空气中的凌冽的风声呼啸着,夹杂有密密麻麻如银针般的雪片,地面铺满扎实厚重的雪层,房屋和树枝也似乎被积雪压得喘不过气来;本已经令人倍感寒意的画面再配上清奇的铃音和背景乐,让人按捺不住去倒一杯热拿铁再顺手捎上围巾。
《龙纹身的女孩》和《狩猎》都给我这样的感觉。
看完《狩猎》更是把心情降低到了冰点,甚至把气候的寒冷延伸到对人心的感觉。
以前上美学课的时候听老师说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起源,很大的原因就是希腊气候怡人,阳光伴随着海风,于是希腊先民心情大好,有兴致开始研究戏剧、诗学、哲学,随之兴盛起来。
当时听着还觉得有些奇异,难道气候对人文有这么强烈的影响。
那这么说来,北欧人民似乎常年处于被寒冷压抑的感觉,怪不得北欧电影也能让人需要加条毛毯搂着猫一起看。
(嗯,我看的时候旁边确实有猫陪着)但还有一种北欧的风格,在寒冷中却能收获生活的热情,平衡焦躁的情绪。
看来这真是来结束夏天的一剂良药。
主角欧维,我猜他不是金牛就是处女座,捍卫社区一切的安全与秩序,严禁车辆驶入,严禁随地大小便的狗出街,还有对法国车的鄙视。
退休和妻子的死亡让他想直截了当地结束生命。
表面看来,多么难相处的一个乖僻老头,甚至冷酷得不近人情,如北欧的气候一般的疏离感。
实际上,邻居们读懂了他对周围人特殊的关怀。
尽管常骂骂咧咧地呼斥着别人是白痴,但在帮助邻居的行动上没有丝毫含糊。
逢人摆着臭脸,面对小孩却还能耐着性子用熊的声音讲故事。
还有每天到妻子的坟前打卡,告诉她自己的自杀行动被莫名地推迟。
即使是如寒冷气候一般的外表下,即使欧维已经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躺在他内心的温暖与情感也能迸发出来传递给旁人,传递给观众。
如此持有固执与偏见地,他爱着妻子索尼娅,爱着傻乎乎的邻居们,爱着这个世界。
索尼娅怀孕后,欧维听到胎动似乎并没有高昂的情绪,而是跑到厕所才敢让眼泪流下。
不幸在这时遭遇车祸,孩子不保,索尼娅幸地捡回一条命,却下身瘫痪。
之后遭遇求职滑铁卢,很多学校不愿意聘用残疾教师,几经辗转后终于落定,学校却不愿为索尼娅修建残疾人专用通道。
于是,欧维义愤填膺地立马在雨夜中冲向学校,连夜为索尼娅打造了木质的坡道。
结尾一直自杀未遂的欧维,面对着邻居的新生儿,有些生涩又害怕地抱着婴儿;难得明朗的天气,窗外柔和的光束洒进来,似乎如我们所愿,欧维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拾回对生活的热情。
他的眼神柔和了,把从前父亲说给他听的话说给邻居的女儿听。
窗外似乎不太温暖的季节,隔天早晨还大雪飞扬,但隔着银幕传递出来的是温暖,是这个偏执的老头对身边人的爱,是时光静止般的惬意。
但就在这个早晨,欧维去世了。
死因是心脏过大。
他的确没有再积极尝试不同的自杀办法了,可能在感知到死亡之前给邻居写了一份遗嘱简单交代。
大意还是希望葬礼只有亲友寥寥几个参加,简单就好。
还不忘嘱咐猫的饮食习惯和社区禁止车辆驶入。
字里行间,没有太饱和的情绪,就像他很少表达一样。
在每一次欧维尝试自杀却未遂的时候,过往生活的片段被逐渐凑齐,从童年和父亲的生活、初识索尼娅到直到欧维的葬礼结束后,终于遁入完整的新世界之中。
欧维在初识索尼娅的火车上醒来,他坐起身,与索尼娅对望着。
这一次,时间真的欧维和索尼娅的在花甲之年静止了。
影片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显而易见,有好多影评都已经说的很透彻了,这里我想说一下影片背后所昭示的瑞典精神和瑞典人的偏执。
说到瑞典,在欧洲是一个比德国还具备处女座属性的北欧小国(其实德国人没有那么严谨的,不骗你们哈哈哈),瑞典人就像亚洲的日本人,是细节控是偏执狂(再黑一次德国,德国人的精细程度也不如日本人,虽然我同样敬佩德国制造)。
然后看看欧维老头,每天巡查社区,检查门栏、电线杆、停车场、对不守规矩的社员和外来人大喊大叫,可见老头处女座属性爆发的无可救药了,对的这就是瑞典精神,坚持自己的传统和严谨到了某种一般人觉得病态的地步。
再看看萨博(SAAB)和沃尔沃(VOLVO)以及宝马(BMW)梗,在萨博被通用收购搞死之前,萨博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萨博的理念就是往死里把安全和操控做到极致,然后当然了就是亏钱,萨博甚至从不宣传自己造车的安全技术,原因是怕车主觉得车很安全而导致驾驶不专心,太感人了...,然后是沃尔沃,同样是瑞典品牌,安全性能很接近萨博,但是比萨博看起来“豪”一点,所以,在早一点的瑞典,开萨博的人让人觉得更务实,开沃尔沃的会觉得略有点爆发户,这就说明为毛处女座欧维鄙视开沃尔沃的鲁内了,更可气的是,鲁内居然买了宝马,在欧维眼里,宝马是个什么鬼东西,安全性烂的一逼(网上搜一下宝马和萨博安全测试对比就明白了),另外说到操控,萨博也不比宝马差,萨博还是涡轮增压和前驱的鼻祖(再赞一下萨博,一个长相一般但内涵报表的绅士,可惜死的太早,被美国人弄死的),欧维觉得开沃尔沃也就算了,你弄个宝马来,你还算瑞典人吗?!
(再次庆幸一下沃尔沃从福特手里被李总收购到天朝,完全保留原技术和生产线,希望瑞典精神不要在天朝被和谐)。
最后,欧维死去了,看到邻居们继承了他的处女座属性,像欧维一样巡查和较真,这就是对瑞典精神的传承的一点希望,另外,欧维的老婆也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妹纸,那种执着和永不言弃其实也在歌颂瑞典精神,我想影片是从个人感情的执着、包容、友善、向死而生出发,更深层次表达了对于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的那种专注、坚持、毫不妥协的赞美!
(一个沃尔沃粉真诚推荐此片,当然如果萨博还活着,搞不好我会买萨博,本人对BBA不感冒哈哈哈)
片子整体节奏很北欧,也许不至于高潮迭起,但是给人的感触太多。
Ove是个善良有责任心但是讨厌的老头,这点上来说特别像老炮儿里的六爷。
不同的是,Ove得以和他原来所不理解的时代和解,然后安详地逝去;而老炮儿一直奋战到倒在冰湖上,他的和解是由他儿子来完成的。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很多人会渐渐封闭自我,固守自己习惯的一切,但其实人与人最基本的特质还是一样的,并非无法交流,只是太快的节奏,孤立的城市生活让人们在现实中失去了太多交流的机会。
不过片子里选择了穆斯林成为邻居,多少有点政治正确的感觉,稍感微妙。
从“还让不让人好好去死了”到“我终于还是死了但走得很安详”。男主的设定太讨喜了,表面刻薄内心善良,刻意与人保持距离,却又轻易被旁人的一点真诚打动,而这矛盾的性格,全都是缘于他对妻子的爱。但愿每一个孤独的人,都会有一个天使般的朋友来救赎你。P.S.沃尔沃到底招谁惹谁了,这么不受待见……
被打断那么多次的死亡准备或许是命不该绝
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
一部“豆瓣”电影,细腻入微的刻画了丧又带上核心价值观友邻是福。剧本的核心是鸡汤,但导演的艺术手法缓解了鸡汤的油腻感,唯独最后打点在一个摇起来的大全景太可怕,破坏掉北欧性冷淡质感,像要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他是个讲究原则脾气古怪的老头子,他总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邻居都说他是地狱来的恶邻,而他有一个深爱着并且怀念至深的亡妻,他准备去死准备随亡妻而去。就是这样一个老无所依的老人最后在新邻居和朋友的影响下找回他内心的柔软。全是套路!但是我是哭着看完的。请不要放弃对命运的期待!
在字幕的不匹配中看完了这部电影 决定去死只是一个说法毕竟没有一次能够如愿 影片最打动人的是带我领略了一个人生命中所有值得珍藏的情感 这些情感在一个外冷内热的倔老头的演绎下更带给人冲击 年轻的欧维在妻子残疾后为她铺路的桥段不由泪目 最后小女孩关门的桥段 也印证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狗血加鸡汤,三星半。
爱一个人太可怕了。一旦它离开,剩下的只有生不如死的每一天。
剧情其实特别套路,每一个步骤都似曾相识。欧维就像飞屋环游记中的卡尔,怀念着完美的故人的同时偏执和固执被邻居一点一点的磨平最终变亲近。淡淡的音乐伴随着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一生。最后一幕真的无法不想到泰坦尼克吧。
人的一生。
我记得我看过一部英国电影 也是一个老头想死没死成 不想死又不小心死了。
太。。。普通
老头演的真好
不咸不淡、不轻不重,也就是说,没有重点。小说这么写无所谓,电影这么拍就很无聊了。
妻子真是个完美的人,笑起来灿烂如花。
这部电影最大的优势是故事。但读过小说后,对编剧反倒有很多怨言。太流水账了,而且“软化"了欧维,省掉了汤姆偷钱栽赃欧维的那段太不应该了。罗夫很好,但欧维是不会有这么大肚子的。PS:瑞典,我觉得是全球男性平均颜值最高的国家。我在斯德哥尔摩下车后干的第一件事,是尾随一个陌生男人两条街直到彻底迷路——我并不是花痴。电影演员都在均值以下反倒令人觉得怪异。
一个倔强,温柔,忠诚,而且动手能力超强的男人,真的是帅出天际。
北欧多产烂剧,尽管剧题好吓人的样子。
宁愿在北欧抑郁,不愿在此地过世俗上正确的人生。
嘛,最喜欢那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