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类型片归类的话,《东北偏北》算不上是悬疑片,也不能称之为喜剧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躲”与“藏”、“追赶”与“逃跑”混乱角色,且呈现了东北农村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小清新片子,却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台湾金马奖与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
不过说实话,这部既缺乏娱乐性又无深度的电影被提名本身已足矣,若想获奖,导演还需提升两个档次。
片中,“警察抓流氓”的剧情既单薄,又无趣,透露出了导演的敷衍了事与低趣味。
一个光着膀子四处夜袭寡妇、村姑的小兽医范大成,除了玩着自己那出屡试不爽的“成功得手”与“成功逃脱”戏法,还间接地玩弄了那帮怎么追都追不上自己的警察,并留给了县公安队长李占山发挥自以为是,却破案乏力的“查脚印之功”,为此,李占山还差点抓错了在饭店里装广东仔、爱偷窥女人洗澡的胡怀军。
如果说做无用功是李占山最擅长的伎俩,那么他不分男女地将村民们召集来“走土灰、查脚印”的戏法则凸显出了他更加娴熟的愚蠢。
所幸,在与李占山并行不悖的“脚印哲学”之湖里,还飘荡着行之有效的、不肯回城的中医老教授李滨的“中医理论”,且两种理论的较量流溢出了巨大的而又无奈的黑色幽默:“肾不实则无胆”的定论虽然没有帮助那帮公安局里的“折腾鬼”找出真凶,却成功地排除了假凶,果然是“中医确实能救人!
”“脚印哲学”与“中医理论”无济于事的发挥,其实是导演自鸣得意的有意而为,否则接下来的剧情与更加牵强的破案思想——“衣服卷原理”就无法得到演绎与施展。
范大成第一次逃跑时携带的被卷成实卷衣服的景象作为铺垫,不但扳回了男主角李占山的智力,同时也使得案情在一年后水落石出,更给予了电影剧情的完整。
但当强奸犯范大成躺在草垛上对着被自己关在木笼中的李占山愤恨地说出“我喜欢她,但她为了回城,却上了别人的炕”这个比“衣服卷原理”更加牵强的作案动机时,我想,这部片子确实可以在被描述成“平庸”的二字前加一个“so”了。
作为同一类型的犯罪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杀人回忆》与之剧情相似,皆讲的是强奸犯四处流窜、作奸犯科之事,但后者不但害了命,且真凶未归案,显得更暗黑些。
但无论文艺环境是否放得开,导演都不应该呈现出过多的角色胡闹的镜头与旅游宣传片似的乡村原风景,毕竟他拍的可是剧情片。
当电影放了四分之三,老流氓还是没有被抓到,画面中出现“一年以后”时,头脑中立即想起了一部电影——杀人回忆,难道又是一部致敬之作么?
在这最后的二十几分钟里,我期待着一场闹剧之后导演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然而很遗憾,闹剧之后似乎还是一场闹剧。
东北偏北讲述了一个抓流氓的故事,文革之后,似乎一切都还没有变得正常。
就像电影里出现的东北村子里的早晨,总是被一层薄雾笼罩着。
电影以四个警察骑着自行车驶向案发的村庄为开头,其实,我很喜欢开头这一段,四人穿着整齐洁白的制服,骑着自行车依次驶过田间,跨过小桥,仪式感十足。
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制度要去拯救一个被伤害过的世界。
然而这四个警察似乎没有太大的本事,队长李占山除了凭借脚印获得线索外,就只剩下一腔的热血和一个能跑的部下。
几经周折,最终也没将老流氓抓住。
这是电影前面大半段的故事,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李占山发动各村的民兵来抓流氓,这一愚蠢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嫌犯又一次的逃脱。
文革之后,那种集体意识仍然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人们仍然简单粗暴的相信人多力量大。
其实小翠的经历也是很能引人思考的,出嫁前的小翠不幸被流氓侵犯,下放到村里的蔡教授想要封锁住这个消息,并且让小翠赶紧出了嫁,然而由于李队长办事不周全透漏了消息,最后男方退婚,逼得小翠跳河。
其实这是一个很符合当时背景的悲剧。
然而,导演却没有在这方面着墨太多。
小翠在跳河被救后也就没有了下文。
在小翠这件事情上,蔡教授和李队长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两方,蔡教授和小翠感情深厚,然而由于李队长的愚蠢,毁了小翠的一生。
在最后一次的埋伏追捕中,也是由于李队长发动群众的愚蠢方法导致蔡教授设计的抓捕行动失败。
然而蔡教授和李队长的矛盾并没有在电影里激化,却由于蔡教授对李队长“身体疲软”的同情而减弱了。
这使得电影在一片闹腾之中缺乏一种冲突来引领观众的情绪。
演到这儿,其实还有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流氓始终没有被抓住,电影应该如何结尾呢?
而流氓的真实面目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呢?
“一年之后”,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从屏幕上走过,李队长被撤了职卖起了豆腐,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李队长发现了流氓的真实面目,然而李队长和流氓的对峙却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导演给流氓安排了一个凄惨的身世经历,似乎为他的流氓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流氓还爱上了一个他曾经想要侵犯的女子。
坏人有了被同情的经历,并且还披上了爱情的圣衣,那坏人还该不该抓,流氓我们还该不该恨?
然而流氓的爱情够荒诞而流氓的身世够俗套。
就在这样的设定中,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也被削弱了,观众本来被吊起了好奇心,知道结果后却又觉得索然无味,电影就在流氓被抓中走向了平庸。
也许是中国的特色,坏人一定要被绳之以法,所以《东北偏北》少了《杀人回忆》那种追寻真相而不得的纠结感。
广州试映场现场
见面会赠品個人評分:7.5/10原本应该在9、10月份尝鲜的试映在特殊原因下突然撤档改期延迟了两三个月,虽然比正式上映要提早,但是还是有点人走茶凉的不尽兴。
因为不想被剧透所以一直只是关注豆瓣的评分,但从接近8分一直跌至6.8也是让我有点存疑,但毕竟是部上了东京电影节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
也的确如此,看完正片后我能理解试映观众打分逐步变低的原因,但是在此也必须正名下这部片可看之处还是不少的——相比大部分国产作品而言。
1、关于故事背景。
关于故事出处,豆瓣友邻也在最热门的那篇影评里有很具体的讲述,甚至如果有细看的话,其案件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
不过在现场映后交流会中,导演倒是有点不想过多讨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思,没记错的话导演原话大概是“那个案件是那个案件,这个故事是这个故事”。
大概还是想观众把焦点放在电影本身吧,毕竟导演还是通过电影在这个案件中融入了一些个人风格,从而让一个本来比较耸人听闻的故事混入了一些诙谐色调以及黑色幽默。
不可否认故事的一些地方的确很有《杀人回忆》的格调影子,但是因此就判定了电影就是“模仿”我觉得是不是也有点不太公平,纵观电影史近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电影题材以及套路都基本被拍透,你很难寄望日后的电影每一部都能保持完全创新独立性(指的是完完全全),难免会有这里和那里的相似熟悉感,而我们作为观众其实可以更加关注电影在此之外有什么惊喜。
2、关于片名。
关于片名,《东北偏北》。
其实这个问题导演说基本每场试映会都有观众问道:这片子跟希区柯克的经典作《西北偏北》有什么关系,是致敬还是噱头?
导演现场的解释也显得有点无奈与无力:他承认片名的确有受《西北偏北》片名的启发,但故事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且最开始电影不打算叫这个名,片子开机时本来打算叫《捉鬼记》,但广电局过审时要求不能出现“鬼”这些字样,于是提议导演给鬼子打上双引号,导演拒绝了。
后来这电影在拍摄时一直处于有剧本没片名的状态,直到导演迷茫了好一阵,终于有一晚心血来潮决定将拍摄地也就是东北上甘岭这个在东北北部的地方作为片名,同时也取巧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多少能更加吸引些观众吧,我倒觉着无可厚非。
3、关于结局。
电影的结局采取了一个比较调皮的玩法——在凶手逃到铁路另一边的田地后先黑屏,然后下一幕就是连场记拿着场记牌的片段都不删就接着开始,然后找到凶手。
导演说这部电影进行过删减和补充,而删减片和加拍段则先不打算透露,后来我忍不住在现场将自己对加拍片段的猜测与理由分享了出来,导演才不得已说了其实删减的其中一段重要片段是凶手最后再对面田地上当场阉割了自己,而并非完全是我想的那样。
不过比较好玩的是,导演对于我提出的观点和猜测也是觉得很有趣与有想法,而我的猜测与观点则是(注意这仅是我的观点,导演证实我的猜测并非他们的用意):为了过审(弘扬主旋律),凶手最后必须抓到,不能让这案件成为个坏人没抓到的悬案(其实这也是本片跟《杀人回忆》的区别,不能论两者谁更有深度,但个人觉得耐人寻味的结局总是会更意犹未尽一些),因此结尾必须加拍一个凶手被抓住的版本结局,因此就有了黑屏后特地为过审而“准备”的结尾;但是其实从场记拿着场记牌的这个动作开始,我就是理解为电影正片在此之前已结束,这之后你可以理解为另一个结局,也可以理解为花絮,但是导演所表达的,在场记牌出现前已经表达完了,要过审嘛,那我特地给你补拍一个,但是电影在哪里已经结束了,场记牌仿佛就是个暗示的标志。
当然,导演假如不是为了不得罪广电而否认了我的想法,那则说明是我的想法和理解跑偏了,但就我对结局的理解与感受,我还真觉得我的这种理解仿佛更说得通。
4、关于东北。
最后说说电影所呈现的东北。
由于今年年底我即将跑去东北旅游,所以在我想象中的东北是个到处是积雪长年处于深冬的冰雪天地,显然跟电影所呈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大概夏秋季节的东北有所区别,不过得益于影片的出色摄影,电影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外还将非雪季的东北很原生态地呈现了给我们,没雪的东北感觉更像是中原的村落,这也许也是让我对东北的印象的一种补充吧。
据说是搞笑片才下载的,没想到才看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太晃了,镜头又切的碎,看久了还头晕想吐,这样子还怎么看的下去,老老实实的讲故事,不要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行吗,最近看了两部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和幻影车神,人家在打斗的场景中不但不晃镜头,还经常给慢镜头,反而把打斗的激烈更好的体现出来,中国现在的电影都是好的不学学坏的,评价低了就怪观众不懂欣赏文艺片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
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
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
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
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
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
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让我想起了三个值得一提的事儿:一,在法院时我曾系统整理过历史案卷,八十年代性犯罪的确很多,差不多能占到一半以上,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大量知青返城,无法安排工作,形成了大量流民,社会秩序一度相当混乱,也直接引发了八十年代初的那次严打;二是与人们刚经过那个压抑的时代,欲望忽然得到释放有关,三是那时经济犯罪少,类似流氓罪定罪量刑又过于宽泛,类似朱德的孙子和迟志强那样的,现在看都不算什么事儿的都杀了、判了。
二,在案卷中看到过,有一个强奸犯,他有一种病,叫阳强,不多说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兴趣的可以去问百度。
三,在呼格吉勒图案件中,一直不能理解从公安到检察院,再到法院,他们与呼格无怨无仇,为何放着那么明显的漏洞于不顾一定要置他于死地。
难道仅仅为了那个立功和破案率就连基本的人性都不要了吗?
一直想不通,不过看完这个电影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
(重发五六次了豆娘求你别再吃了)很多人看到今年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及金马奖入围片单时,会以为“Zhang Bingjian”是一位新人导演,因为在网上搜索不到关于他的信息,只有一位看似“同名”的画家。
其实,张秉坚导演出生于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班,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是同届同学。
张秉坚在美国生活过九年,搞当代艺术,平时更多见的身份是画家,偶尔听他一口流利的美国腔还以为他是美籍华人。
跟他的一些同学比起来,张秉坚的作品很少,只拍过两部剧情长片、一部纪录长片。
不过他身上的学院派标签仍在,一小时的谈话内,他提过特吕弗、费里尼、阿伦-雷乃、科波拉等十多个大师导演或其经典作品的名字。
改革开放没为他带来实现导演梦的机会,而在新世纪的现在,他回到国内,开始重拾曾经的梦想。
寻梦永不晚。
毕业于78班的第五代导演们纷纷转了型,那些拍出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猎场扎撒》的人早把镜头远离了乡土,第五代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代际名词已经名存实亡。
而张秉坚这个本该是第五代、结果却成了新生代的导演,“后知后觉”地在今天的商业浪潮中,慢悠悠讲起了文革时代的往事。
“谁说第五代消失了?
还有一个!
”张秉坚开玩笑说。
新片《东北偏北》的男主角“李脚印儿”是个难得生动鲜活的执法者形象,把电影节观众逗得哈哈大乐,大家从没在大银幕上见过这样好玩、缺点与优点同样多的中国警察。
张秉坚走过真正蒙蔽的历史,他觉得,高大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
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
”张秉坚说。
文革后的中国是一张白纸 将警察从“高大全”还原出来 新浪娱乐:《东北偏北》的故事发生在文革之后,而您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学生,是文革后招的第一批电影专业学生。
这是否是您对这段历史别有感触的原因?
张秉坚:对,当时中国就是一张白纸,我也是一张白纸。
我来到北京上学以后,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费里尼,我长大看的外国片都是朝鲜、阿尔巴尼亚电影,电影学院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跟农学院一起上课。
我是美术系的,第一次看到不穿衣服的维纳斯紧张了半天;一年级学画裸体,画女的都得穿着短裤和胸罩。
所以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觉醒,我就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来表现那个单纯甚至有些幼稚的时代。
新浪娱乐:所以这部电影以性为线索贯穿始终,性是能表现社会开化过程的题材。
张秉坚:对,可以这么说。
我们当年作为专业的电影院校学生,看到内参片的接吻镜头时,都会有一双大手挡住屏幕。
那个年代里,性尤其是被蒙蔽的。
新浪娱乐:毕业后这么多年您都做了什么?
为什么没有马上拍电影?
张秉坚:我毕业后被分到上影厂,没有选择。
老牌制片厂人太多,你前面有一百多个导演部门的人都论资排辈等着当导演,不可能有出路。
你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拍《一个和八个》,是在广西厂拍的,那儿缺乏创作人员,所以一下子就出来了。
好在我会画画,我不能停下来,必须保持创作敏感度。
通过这次拍摄我发现,其实电影也是手艺活,长期不拍的话容易犯毛病,我如果再等十年不拍,可能拍得还没现在好。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这个人物特别鲜活,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他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张秉坚:我们采访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警察,他们说你们电影里的警察都是高大全的,太假。
很多刑警是跟电影里的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警察戴着墨镜拎着小包,审犯人时把鞋一脱,跟犯人轮流抽一根烟。
所以我想让我电影里的警察更生活一点,他会耍花招,审讯时会抖机灵。
其实那个时代警察确实没受过什么教育和训练,我觉得他很可爱。
有一个镜头我拍了,但是删掉了,来源于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老警察呵斥小警察不会审犯人,说你得从侧面审,第二回他看见小警察坐在犯人一侧,别着头审讯,小警察说,你不是让我从侧面审吗?
这很好笑,其实是真事儿,真的是无知又可爱。
新浪娱乐:很多真事儿拍出来反而像编的了。
张秉坚:对对,你说得非常对。
下次我剪个导演版,把这段再放进去。
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是最可爱的,可以画各种美丽的图画,错了就再擦掉。
现在的孩子都生在互联网时代,画布很快就画满了,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些留白,拒绝一些东西。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的演员也演得非常好。
张秉坚:是的,其实这个角色原本是想让葛优来演的,养猪的创意就来自葛优。
他以前在昌平养过猪,是个被下放的老警察。
后来就把他的经历放在了电影里的老太太身上。
再后来我们的编剧发现了猪饲料里那种能壮阳的药,就想到把性这条线也揉进去。
李滨老师也演得非常好,85岁高龄了,值得尊敬。
我希望能让她走红毯,可惜我们不是竞赛单元的。
电影已经顺利通过审查 没必要羞愧于曾经的无知和愚蠢 新浪娱乐:影片风格让我想起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有用猪来表现反讽,有性这样一条线索……为什么选择了讽刺喜剧的表现方式?
张秉坚:这部电影跟传统表现手法不太一样,比如我淡化处理了受害者后来的生活,再比如李脚印儿和老太太争吵,本来到了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我却用一句玩笑将它化解掉,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吧,我想换一种视角看待那个年代。
再比如结尾,有抓住罪犯和没抓住两种,那可不可以有第三种?
这次电影节看到的就是第三种,开放的结局。
新浪娱乐:跟审查有关系吗?
因为放电影的时候,第一个出来的是龙标,中国观众都惊讶了一小下。
看完更觉得惊讶,因为表现文革的讽刺喜剧轻松过审了。
张秉坚:来之前组委会问我有没有龙标,我说有,他们也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话语权越来越强,电影节也很在意国内的审查。
有个错误的观念,一提到独立电影就好像很敏感,这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放给主流观众看?
不然主流观众永远看迈克尔-贝,我觉得应该向他们传达一些观点和态度,一些人文的东西。
新浪娱乐:所以审查对影片没有影响?
张秉坚:目前为止还没有。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文革以后,就像我上学时一样,文革的影响还有存在,其实到现在也还存在。
包括片中警察的形象,不完全是正面的,跟生活中的一样,他有很多生动的、普通人的一面。
我觉得,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都是网络时代,窗户已经打开了,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一部电影不能改变时代。
新浪娱乐:您表现的是文革后的公安,但要是换成现在的,可能就不能这么自如了。
张秉坚:对。
最主要的是,在那个一张白纸的年代,公安也会有无知和愚蠢,就像我当年连蒙娜丽莎都不知道一样。
白纸没什么不好,白纸很可爱,所以我希望以幽默的形式表达出这种可爱,哪怕也蕴含着一点点心酸。
不光是中国人,西方人也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所以不必觉得这是我们自己丑陋的一面,没有必要。
这几天票很快就买光了,日本观众都非常热情,他们的笑点跟我设想的也都差不多。
作品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东北偏北》输出的其实是正能量。
李脚印儿从一开始的打肿脸充胖子破案,到后来回家卖豆腐,不浮躁了,接地气了。
新浪娱乐:看结尾时我想起了《杀人回忆》,还以为案子不会破,结果还是破了。
这是不得已这么做的吗?
张秉坚:算是我的自我审查吧,觉得罪犯必须要抓住,不能正不压邪。
我不敢冒这个险,投资方都投钱了,最后万一不行,我们这个低成本的也没法补拍修改。
所以还是尽量留个安全的尾巴,但同时也有点智慧,希望开放式结尾也能通过,在报批通过的现有基础上加上那个打板的镜头。
在现在的审查制度下,人物很难做到极致,警察也好犯人也好,不能像《杀人回忆》里那么刻画。
独立电影寻求更多发行方式 做好自己不去想票房 新浪娱乐:片名何意?
与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有无关系?
感觉是比较西化的名字。
张秉坚:其实没有关系,我一直想找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们曾经想过《捉鬼记》,但鬼字不让用,打双引号就没意思了。
我不喜欢中英文片名不一样,好在我英语还行,所以能找到对应搭配,就像我以前的《窒息》,英文名就叫“Suffocation”,老外也能记住,而且也觉得很好。
“东北偏北”不是我独创,汪峰12年前就有这个歌,尽管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我拍戏的地方正好在东北的北边一点,在伊春附近的林场。
新浪娱乐:电影拿到龙标了,现在有上映计划了吗?
张秉坚:有,现在优酷土豆已经加入进来了,成为联合出品方,回去我会跟他们一块商量院线和网络宣传。
走传统商业大片的路线肯定不行,得有更多发行方式,发行也得创新。
另外,我给汪峰看了电影,他也很喜欢,我想把他那首《东北偏北》放在片尾,再拉回现在这个时代。
新浪娱乐:对市场表现有心理准备?
张秉坚:票房这个事情也挺不好说的,你说其实明星大片也有赔钱的,所以只能说尽量做好自己吧。
有人说什么什么电影有2000个镜头,但我跟人家不一样,我这部就800多个。
所以那段时间我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看的都是经典电影,《美国往事》啊,《教父》啊。
我们学画画时有句话,叫“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看最好的,你才能得到中等的。
新浪娱乐:有因为资金、时间等原因留下遗憾的地方吗?
张秉坚:现在回头看还是有点小遗憾,比如下雪特效有点假。
入围金马的版本调色还没有做完,但他们说很喜欢,还是要了。
这次我的制片人特别好,从来没催着问什么时间完成,团队也很认真,昨天我的录音师还给我打电话说声音还得继续调,电影节放的改不了了,那也要调,电影是永远需要继续完善的。
很多大师过了十几年还在修改以前的作品,因为他心里一直有遗憾。
我拍《窒息》时,因为是葛优和秦海璐主演,没开过发布会都有记者假扮成群众演员混进来,很影响拍摄,刚拍完制片人就想着上市,整个人都变得非常急躁……这次就好多了。
(文/何小沁)
这部影片下载电脑里很长时间了,昨天晚上看了一下,看完了超级不喜欢。
其实看一些短评也知道,这大概是一个《杀人回忆》式的故事。
可能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看的过程中越感觉越像,在节奏把控、叙事结构方面相似度非常高。
东北某处林场发生连环强奸案,受害者群体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讳莫如深,导致警方长期将案件定性为流氓猥亵案。
在路上冲女人吹口哨,戏台子下趁着人多拧女人屁股...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流氓。
占不到什么便宜,但同时也没有什么风险,旧社会很多光棍喜欢干这个,比如阿Q。
顶天了,也就是被和尚打一顿。
但是晚上摸黑入室,冒这么大风险,稍有点社会经验的成年人也不能相信案犯就为了剪一条辫子。
居然发生了数起案件以后才通过女警趁小翠家里没人套话得知确实是强奸案,创作者的安排太过低幼,想了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结构职能。
好在有一个细节还是兼顾到了,谁都知道强奸案远远比流氓案严重,特意强调了一下,没有人支援是因为拨乱反正缺人手。
就这样,经过了追击失败、装扮成女人(两次)伏击失败、抓错了人等,李占山被撤职,开始卖起了豆腐(超级像《杀人回忆》最后那段)。
最后因为理发店小妹特殊的叠毛巾技巧,注意到了范兽医,一举抓获。
其实悬疑侦探片都用了这种套路,利用案犯犯罪过程中的疏漏顺藤摸瓜。
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很多细节上都有问题,说一个枪支的问题。
当时枪支非常泛滥,连华东地区村里的民兵都有枪。
影片的背景是东北林区,估计还得防狼,枪支肯定更多。
第一次追捕范兽医的时候,警察居然连枪都不带,硬生生地跟范兽医比起了马拉松,最后让他顺利逃脱。
此后的数次行动,显然没有吸取教训。
不管是警察还是民兵,武器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以棍棒为主。
影片一直都在强调蔡教练的中医技能,其实根本没发挥什么作用。
受害者及其家属、公安干警都不会感谢蔡教练的中医技能,估计只有李队长的太太欠蔡教练一面锦旗。
作为一个育种专家,蔡教练给种猪喂春药这件事也很值得商榷。
笔者农村出身,上小学时观摩过配种(那时候有的同学家里有配种站,有时候会邀请要好的同学去参观,相当于进动物园了)。
正值壮年的种猪根本用不着吃药,凶猛地吓人。
老年种猪,你还让它吃药,怎么讲,这是育种专家该干的事吗?
还有一个,众人追捕的时候,蔡教练居然也跟着去了,而且她还没落后多少。
可见其他几个年纪轻轻的警察是什么速度,这种速度追不上范兽医也就不足为奇了。
彩凤遇险那段,也非常奇怪。
当地多次发生类似案件,她一个很漂亮的大姑娘居然还敢一个人住在荒无人烟的房子里(而且是随便叫对方都不怕的地方,可见有多空旷)。
巧合的是,之后就有人来通知彩凤她姐生孩子的消息,吓跑了范兽医。
这种安排,纯粹靠巧合推动,也太随意不走心了吧。
影片的人设有问题,李占山简直让人讨厌。
真得,最后看到他就非常窝火,非常希望酷似冯绍峰的范兽医消灭他。
另外,为了满足结构职能,安排的斗法太低幼。
能起到职能作用,推动故事发展,但是看起来非常让人生气。
围捕那场,简直不敢相信这样范兽医也能跑了?
吃饭去了,就这。
电影发生在文.革后的两年,百废待兴,然而人们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并持续的僵化中。
导演把故事放在这个年代中,让略显无聊的剧本瞬间出彩了起来。
其中有几段让人印象深刻,比方大喇叭喊着口号,四村八寨的民兵抓老流氓的那段,还有全村出动抓偷窥小贼的那段,都挺有意思。
电影里的村民们似乎还有着文.革中的那种条件反射似的疯狂,也不知发生什么事儿,看人追,于是也去追;看人抄家伙,也随手拿起个木板,其实追跑的人连抓的对象可能都没弄清。
这样的群体活动,就像无头苍蝇似的,不问对错,不知方向的一通乱搞。
这些情节看似是喜剧元素,不如说是第五代导演对文.革.动.乱的映射。
其实整部电影无不从各个角度体现了这点,偷窥贼压抑的欲望,蔡教授被埋没的才识,甚至是老流氓为何成为老流氓,多少与这个戏谑的年代的有关。
但让人说不清楚的是,在电影中我们又能看到那个年代与当今社会真正不同的地方,人们都那么纯朴,似乎这日子打发打发也就过了,而且还乐滋滋的。
吃个窝窝头,喝杯小酒,生活也是极其舒坦的,他们又是那么容易满足。
最后导演安排老流氓爱上了彩凤,这个倒是真没想到。
但是再看看老流氓说爱上彩凤的原因后,懂了。
他和彩凤上床的时候是暖的,其他的女人是冷的。
对啊,彩凤是什么人,她是个烫着大波浪,穿着紧身牛仔裤,踩着高跟鞋的前卫女人,她从上海回来,是那么的热情与开放。
这不又一次的映射了那个年代,压抑使人变态,正视自己的欲望,那才是人性,那才是正常的啊。
电影结局的处理手法比较有趣,看着是个小惊喜。
另外整个画面、色彩还有构图,都做的很美,让人对东北多了一份好感。
老戏骨李滨的表演非常到位,直接给人家老婆婆搬个最佳女主角得了。
总体电影还行吧,估摸着比什么《百团大战》有意思多了。
《东北偏北》,因为我是东北人,看到电影里的东北就感觉非常亲切。
这是一个讲述文革结束后一场抓流氓的荒唐事。
本来以为会是喜剧,其实是黑色幽默,但总是要用文艺的手法来拍就真觉得没意思了,市场不会关注太多,观众也不会喜欢。
片中唯一的亮点在它的结局方式,观众会觉得耳目一新。
总之,爱看不看。
2022011 与东北不一定有关,但与悬案紧密相关。破一案如可破“旧”立“新”,恐怕也是导演之野心所在。
二流影迷和政治控会喜欢的电影。受限于审查和剧作能力,片子的推理追查近乎没有,改以荒诞讽刺,但讽刺得挺无聊的,文革结束后的年代感做的也极糟,聊胜于无。
这电影很高明地告诉我们,知识分子不着调、警察都是莽夫、人民都盲从……都抓不到强奸犯
补标,影院看的色彩很棒,浓郁的油彩色渲染得情绪挺到位,但故事本身不太出彩
撑着看完,是实在想知道到底有多傻叉。好歹北电出身,即使是美术专业,你没吃过猪肉也见过很多花式的猪跑了吧。就这种要啥没啥的玩意儿,还能几个电影节提名,真活见鬼了。所谓摄影很好画面很美也是扯蛋,在那个时节你拿个手机到那圪,随手都是。我真犯贱,居然看了这种烂东西。
朋友带我看的格瓦拉试映场,是一部轻松、愉快、小制作,且深刻的小片儿,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小片儿。当你走出电影院,回想这部电影时,会有淡淡地、淡淡地忧伤,为“老流氓”、为“翠儿”、为“那些姑娘们”、为“队长”,为那个时代。。。。
结尾亮了。
摄影这么好 故事还真是烂透了啊....我觉得关键在于 编剧对于自己故事的中心没有明确的概念 影像的好只是表面 在故事推进方面是游离的。有些应该隐含的东西偏偏又去说透,没劲。
公映
很棒的国产影片,情节,摄影,人物都很棒!特别是N机结尾大赞!
摄影和后期给一分
总感觉还差点什么。大农村风景很美,前面挺有意思,后面好几次感觉要结局然而还有,漏气了一样。最失败一段是犯人独白,理解导演想表达人性复杂不是非黑即白的意图,但是导致同一人物前后性格有些断裂,表现得不是特别合理。
这片看完就没找到过,这无意中又浮现出来了,标记上吧,不知道制作方是触动了那根神经拍的这样的电影。Rr
景色特美,夜间戏太黑看不清。荒诞叙事,遗憾是到了后面有点拖有点多余。最后一个耐克啊耐人寻味。
去的路上在奔跑。影院很冷差点感冒。回来路上一直聊影视圈招聘搜索排序。
感觉看过这个案子。警犬怕的那人是兽医。
耽误功夫。
唯一值得看的是蔡教练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给质量和创意打三星。还有一星,是因为这个角度,并不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