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十七天》根据杨柳松真实经历以及由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讲述了主人公77天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冒险之旅的故事。
影片中呈现出的壮美风景的背后,是一支80余人的电影团队,历经三年,三进三出世界第三极——羌塘无人区,才拍摄完成这部影片。
赵汉唐接连负伤,江一燕零片酬出演,李屏宾带病坚持,全组上下置身于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途经可可西里,格尔木温泉水库,那陵格勒河,羊卓雍湖,普若岗日冰川,卡若拉冰川,冈仁波齐等各种复杂地貌,用探险的无畏与勇敢精神诠释中国首部户外探险电影的极致匠心。
虽然经费紧张,但为了拍摄效果导演赵汉唐仍然请来了国内最强的制作团队,电影由七获金马奖的摄影大师李屏宾掌镜。
说起当初请李屏宾老师加入《七十七天》拍摄,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导演介绍拍摄外景地的条件后,李屏宾老师听完介绍,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回到洛杉矶,在家里后山上爬了一星期山,坚持锻炼身体,觉得自己身体可以应对严酷的环境,才决定进入剧组在极地高海拔无人区进行拍摄工作,这也是电影前辈值得敬佩的品德。
这样一部电影,就算再苦,他也想参加。
最后一次进藏区拍摄前,李屏宾老师就有轻微咳嗽,在高原地区身体出现问题,病情很容易加重并不容易好转,很长一段时间李屏宾的咳嗽都非常厉害,他不但拒绝了大家让他去平原休息的提议,甚至为了拍摄效果,多长时间的镜头都强忍着咳嗽,每次导演喊“咔”,他都会长时间咳嗽不止。
摄影大师李屏宾向来拍片就很少用大量的器材,这次的拍摄环境非常辽阔,加之运输、发电都比较困难,他最终只带了索尼F65摄影机,一台升降机和2盏4K,还有一些电瓶灯和小灯。
他在采访中强调自己更喜欢最真实的自然光线,一条镜头尽可能拍的比较长,后期可以用一整条也可以剪碎分开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一些场景上拍摄日期不同导致光影的不衔接,其实这也不是大问题,很多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如果没有光影上的变化整个影片也会显得更平淡。
李屏宾在采访中说:“因为整个拍摄环境都很辽阔,所以去重现这个情境之间的动感很重要。
整个故事都是在往前走,如果采用一般的移动方式是看不出当地特色的,所以即便困难我们仍坚持带了一台升降,在沙漠或者是山野里,不容易去找一个高点,而这个升降机和航拍无人机就变得尤为重要,他可以从高处看得更远,把更多层次呈现出来,所以升降机大部分取代了我们的移动轨道。
”
电影《七十七天》的航拍部分先后由两组队伍完成拍摄。
2014年,风语文化的航拍导演聂运兴带领航拍A组前往可可西里地区进行作业。
2015年7月剧组第二次进藏拍摄,之后由无人机飞行员寇起、云台摄影师刘明瑞率航拍B组完成拍摄。
为此,大疆创新赞助剧组两套S900定制无人机,挂载GH4相机,搭配奥林巴斯12mm(等效24mm)镜头。
对于高海拔航拍来说,如此恶劣的环境因素很考验无人机,所以平时对无人机的保养也尤为重要。
高海拔作业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人机动力不足,经常在拍摄中做大动作的时候会出现掉高问题,这必须计算好提前量,否则会影响你的构图。
每次起飞之前都务必要重新换一块电池,当时用的是16000mAh,22.2V的电池,每个起落只有8-9分钟的时间。
在每次降落之后,检查无人机的每个部件,擦拭镜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飞尘比较多的沙漠、土丘环境下。
这种环境下如果在便携箱上起飞还是会吹起大面积灰尘的话,汽车的车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时灯光组的黑旗也是解决问题的不错道具。
电影中的航拍片段都是实景拍摄,其中两个涉及到鹰和狼的镜头是实景拍摄加后期处理的。
这种无实物拍摄更考验无人机飞行员和云台摄影师的默契配合以及他们对画面构图的想象力。
无人机飞行员寇起在采访中提到在拍摄主人公去洪水中救小狼的片段中,他们采用了垂直正扣的角度去呈现这个画面,这样的视角有利于展现洪水的湍急,以及人类在大自然瞬息万变中的渺小,最终给观众传递主人公坚韧的意志力,不是谁都可以面对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横穿无人区。
在真实的拍摄中,这个镜头是正扣平推过去的,完整的记录了演员从入画到出画的全部过程。
这就涉及到了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预判演员入画时的构图,甚至湍急的洪水还会造成视觉干扰,你的无人机必须得对得准。
无人机下方就是洪水,演员在这种环境下也很难坚持太久给摄影机太多纠错的机会,当时的心里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这个镜头只拍摄了三次就完成了想要的画面。
千万别浪费时间看电影《七十七天》,和小说没什么关系,且从导演到编剧、演员一无是处,三俗大烂片,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荒野里内心独角戏的张力才是好电影的核心,这些导演演员完全驾驭不了,就知道特效战狼,特效龙卷风。
还强化普及了大量错误的户外常识,与作者小说完全背道而驰。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让人敬仰,远不止是自力徒步羌塘第一人,虽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全能的行动力让人惊叹。
户外牛人很多,但通透有深度又能以淡然笔触将荒野和人生娓娓道来的寥寥无几。
七十七天的日记看似琐碎重复,其实恰如跬步成千里的任何一种伟大壮举。
无论是在都市感知幸福,还是在野外突围存活,核心都是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孤独寂寞、随波逐流都是直面自己的难。
作者在控制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堪称登峰造极,冷静客观的强大,浪漫幽默的乐观,低调淡然的执着,让他一次次把握生命和幸福的主动权。
致敬不简单而自由的灵魂!
PS:不知道董洁和田震看过此书没有,若是知道各自也算尽过绵薄之力,该是如何欣慰。
也如同杨柳松这本书,应该也激起过多少人在荒野户外或工作生活的绝境中突围的勇气。
急不可耐,下班之后,定了《七十七天》的电影票。
看完,听着仙乐飘飘的主题曲,久久不愿离去。
就象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变形金刚》一样,看到心中大神的经历出现在大屏幕上也满是激动,尤其是里面的鸡汤:为了自由,为了梦想,为了远方。
活就是要活的不一样。
虽然看到这一段有些出戏,但对这鸡汤的口味还是不拒绝的。
西藏戈壁的磅礴,雪山的壮美,龙卷风,野狼袭击,洪流雪崩,惊险又震撼,风景广阔豪迈。
所有这些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
盐湖上那一段纯色的影像,把大屏幕的美完全的释放了出来。
看到电影中一些细节:三秒快刀,救命哨,控制不住食欲,小腿的伤口,突出其来的降雪......一边看电影一边对应中《北方的空地》中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
可是你把众多驴友心中的大神如此塑造真的好吗?
他是对相关地理、历史以及实用信息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了迷恋的羌塘而孤身前往的旅行家,杨这个角色理应是极为丰满而深刻的。
然而在电影里双线讲故事真的好吗?
非要穿插进男女主的暧昧,你可以为了电影效果将丁丁带领蓝天转山的事情转嫁到杨柳松身上,你也可以安排蓝天送男主去旅行。
然而你为什么将杨的角色塑造的如此简单与鲁莽。
这个电影主要是要讲爱情的伟大力量支持一个人战胜自然的吗?
为什么不能讲杨为了梦想而不顾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哪怕你讲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历史的使命成为第一个横穿羌塘的地球人。
我要看的是对自然的敬畏!
对人生的坦然!
对命运的不妥协!
对生命的尊重!
而不是狗血的爱情剧。
杨在《北方的空地》中反复提到关于野生动物,关于自然的理解都是超出常人的。
他反复的说:不向荒原索取一份食物,你居然让他拖着残腿去砸冰河以期捕鱼。
还有羌塘的风,除了一次卷走所有装备与食物的龙卷风,影片开始时借助风力撑伞帆骑行之外,很多时间羌塘安静得如同的夏日的正午。
因为无风,居然可以将单层帐篷换成双层帐篷,要知道,让杨得意的事情之一就是选择了单层帐篷,如果是双层帐篷完全无法一个人操作。
还有每天早晨在太阳升起之前利用夜里冻硬的土地进行一段愉快的骑行,在影片里成了日光下的HAPPY。
日出之后或浮沙、或粘土,完全没有体现。
以至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不会理解受伤的腿的原因。
杨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不会在湍急的河流中推着满载的自行车强行逆流横渡险些被淹死,他是探路之后一次次搬运的。
《北方的空地》中有七次遇到狼,电影里为了效果,两匹狼纠缠半部电影,我几乎怀疑我看的是狼图腾,而且赋予了男主强大的主角光环,假的一比。
是不是帐篷厂家出了很多的赞助,可惜我没看清牌子,那衣服到是不错,那么多天依然洁净如新。
关于蓝天,关于仙足岛屿的卡蓝,我没有丝毫的不尊重的意思,不是说她不能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相反这也是一位让我佩服的大神。
附上某位网友写给蓝天的小诗一首:蓝天是一个人是一个姑娘她现在就站在对面 离我不远的地方她上网她听维塔斯的歌她会洗床单洗被套她会洗全部的杯子她会打酥油茶她会和糌粑她会煮粥她会炒菜她会煲汤她会做米酒酸奶她会逮着谁就让谁给她晾衣服 套被套她说 现在最想要的就是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她会扭着我 让我帮她除去院子里的那些杂草因为那些杂草淹没了她喜欢的格桑花她会吆喝我打扫房间她会提醒胡须大哥 该吃苹果啦因为她狡猾 自己想吃了就提醒旁边的好朋友们她看着自己一天萎缩的双腿她不会哭她会很开心地笑因为她明白生活一定要继续曾经 她是合格的运动健将现在 她是病友们心中的偶像去年的6月3号她在墨脱 就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那个墨脱半夜的时候她从房间里跑出来看满天的星星她靠在二楼的栏杆上仰望星空可是 那腐朽的木头怎么承受得了她的体重她就这样仰面掉了下去 背部着地经过很多很多的辗转才从墨脱出来从此以后她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她必须坐着她的下半身完全瘫痪 失去知觉 没有了康复的可能每天 她要靠器具站立2小时因为 老是这样长时间坐着不动会长褥疮她要调节她的肠胃系统她要靠腿部辅助支具和助行器才能艰难地向前挪动了几步她要走给我看蓝天 你的乐观和坚强感染我也可以感染到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亲爱的朋友们从容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吧勇敢一些不要畏惧和退缩就像我们的蓝天一样……
我是很偏爱旅游、探险这类题材的,纯欣赏电影的角度看此片只能打三颗星。
强行植入身残志坚的女性故事,是为了升华影片想传达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矫情的过于直白了,扣掉一星。
作为很早期就知道杨柳松事迹和看过第一版《北方空地》书的户外旅行爱好者,确实很佩服这些探险家,旅行家,我理解的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动力并不是文青式的矫情,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极限的无限超越带来的动力吧。
无人区绝美的自然风景和残酷的自然环境,探险者如何克服自己在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中所经历的所有细节都是值得好好刻画的。
电影团队全部在高海拔取景,从资金和人力,精力投入都值得点赞。
风景绝美,自然风貌很真实和震撼。
还有欠缺的就是探险者的精神状态的刻画太流于表面,设计上纯粹为了和轮椅女生呼应。
还不如作者书里面在穿越时记录的流水账日记来的动人。
这里又要扣一星。
想了想为了鼓励这类影片,至少拍摄态度还是兢兢业业的,能看到诚意,还是四星吧。
为了那些风景大片,我应该还会再去刷几遍,以后会截很多图保存。
还有那本书《北方的空地》推荐你们看看。
(以下摘自百度,安利一下我非常敬仰的作者和人物原型。
) 杨柳松,作家,旅行家,探险家,是首个完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中国人,还数次穿越艰险的大羌塘无人区,雨季穿越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杨柳松著有两本关于户外旅行的图书,一本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纪实《结,起点亦是终点》成为大峡谷探险旅行的经典指南。
一本关于大羌塘无人区穿越的《北方的空地》,使中国的户外探险活动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其低调毫无功利的旅行态度以及面对未知的决绝意志感染了无数的当代中国人。
正如杨柳松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探险的时代,但不能没有探索,对自然,对自我。
幸得短暂时光,能随《七十七天》男主女主去往净土羌塘和阳光下的拉萨。
西藏的美永远都是那般壮美,令人感动!
虽没去过西藏,却向往羊湖的奇美冰雪世界,沐浴在布达拉宫暖阳下发呆,大昭寺广场上袅袅煨桑烟升起时虔诚转街祈福⋯⋯多希望去那里洗涤心灵。
可片中男主穿越羌塘却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敬佩拍摄这部电影的所有团队成员,是他们的多年坚持,勇敢出发,才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蓝色天水一色的盐湖神秘美丽空灵,冈仁波齐的繁星夜空令人惊叹,小狼的声声嘶叫令人感动,还有女主蓝天永远纯净的笑容令人温暖!
可惜这样大气的片子豆瓣评分却才6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勇闯无人区,感谢此片让我身临其境!
只能说这是一年来看的一部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电影,没有之一。
毫无讲故事的能力,没有一点经验常识,就用舆论和西藏把大量的文青骗进电影院,这比那些拍烂片的更可恶。
勇敢不是傻逼的代名词,梦想不是无知的出走,情怀更不是行骗的借口。
把江一燕看成女神的,也该醒醒了,这片子还零片酬赠送!
我仔细地看完它,只是想让我愤怒的情绪完全爆发!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三年前看过,不说文笔和思想性,就真实性而言,还是相当震撼的。
这个片子算是把这本书给毁了。。。
千万万语,不想多说了。
只想说,导演,你真牛逼,看片无数,你第一次成功地点燃了我的愤怒!
从这点来说,你是五星级的!!!
这是一部户外探险类的片子,最好的部分是风光绝美,最差的部分是户外生存,最无聊的部分是两人的心灵鸡汤。
风光:雪山,神湖,沙漠,盐湖,草原,戈壁,风化地貌,各种大广角,航拍,全景展示绝美风光。
户外生存:对于一个极为资深的户外运动者,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却在片中一点都看不出来;除了挖坑冷凝水和口含夹子放黏连两个小技巧外,似乎看不出来他做过哪些精心的准备了。
至少要有体能,心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吧,遇到沙尘不知道靠墙挖防沙坑,遇到狼就是各种慌张,遇到缺水,缺粮,洪水都没有有说服力的办法,导致户外生存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最后65天左右就彻底断粮了,到第77天这十几天靠什么活下来的,每天还负重徒步那么消耗体能,片子完全没有展示,你要是把小狼宰了我都觉得更靠谱些。
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户外探险苦呀,各种危险我这资深驴都应付不了,你们就别玩了。
所以影片表现出男主的行动更像一个在家下班后想了俩礼拜要去横穿,一冲动就来了的小伙子,而不是一个精心准备了两年的资深户外探险者。
这是最不真实的部分。
至于心灵鸡汤部分:人人都有烦恼,欲望,迷茫,讲出来了,发泄一下就得了,明天还得继续好好活着呢,多说无益。
记得是25岁去的西藏,当时对大自然还不太有敬畏之心,只觉得很美很震撼,路上还收获了一枚不出意外一生的挚交好友,后来也有一起旅行,今年更是共同喜得贵子。
2012年末日说前夕,在纽约经历美国数年来第二大飓风sandy,纽约州是重灾区,接近零度的气温,800万户居民断水断电,上万人失去家园在救灾点生活,机场地铁公共交通全部瘫痪,华尔街都被淹了。
我一个人在家,家里没有储备食物和水,就按计划吃点过期的干面包,一条面包吃了七天.. 纽约的冬天很长,每天晚上就点着蜡烛饿着肚子盼着电来,后来陆续恢复供电,有电的人家就会从家里接出很多根接线板到街边供大家使用,可加油站还是一直没油,每天每家都大几十辆车排队,跑都跑不了。
那是第一次不是在灾难片里看灾难,就切实的发生在眼前,每天都在饿与渴,害怕失去光亮和更害怕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中度过,可美国人面对灾难的乐观精神真是让人很温暖,公寓楼上邻居还在家开party在楼梯贴告示说带薪休假邀请大家过万圣节,街上互不认识的人们也都主动互相帮助。
今天看了<七十七天>,让我想到当时那一段,对自然心生敬畏,感受更加强烈了。
这是部有美景有音乐有情怀有正能量的好片,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会更感同身受,它让我真正看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坦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命运的不妥协。
好电影难得,可惜没有好排片,我总是想为这些电影呼吁票房,可艺术本就不应该与数据挂钩不是么,真正的艺术家在意的应该永远只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其他。
电影让我想三十五岁再去一次西藏,带上小孩,那时他四岁,跟乐嘉带女儿穿越沙漠76公里一样大,男主角穿越的理由是“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样才不会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吧。
感谢杨柳松写<北方的空地>, 感谢赵汉唐三进三出羌塘自编自导还主演,感谢江一燕零片酬出演,给了我这么美好的晚上! 良心推荐!
第一,我想说的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请不要尝试徒步穿越高危地区,尤其是像羌塘这样的地区,必死无疑。
第二,请不要迷信片中的数据,所谓骑行携带量只有50还是55公斤这样的数据是个P话,没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我见过携带100多公斤仍然能翻二郎山的,也见过带个背包在二郎山下就喊着要回康定的。
这都是根据你的个人素质来决定的。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野外夜宿有非常重要,且必须执行的一点,那就是点燃篝火。
大部分夜行野兽是不会靠近篝火范围。
即便是在羌塘这样的高海拔缺氧地区,你也必须点,还必须呆在篝火旁,坐着睡。
无人区不点篝火还睡帐篷,那是找死。
第四,所谓片中那种取雪水来饮用的情况,不是不行,但是必须携带大量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否则,短期可行。
77天,那就是找死。
随便一种病状就可以要你命。
还有,高浓度盐水可以经过蒸馏得到饮用水,方式很简单,不多说,百度一下能有上百种方法。
第5,拿口杯砸狼那种行为,请自重,我无力吐槽,如果在不点篝火,且无燃烧棒和防身武器如弩之类的情况下,遇到无人区的狼,你只有两种选择,跪下拜佛,然后被吃掉,或则,直接被吃掉。
第6,关于狼的设定我个人不想多说什么,我从没见过两只狼为一个捕猎群体,且超越范围的捕猎。
第7,片中用特别煽情的方式描述了主角喝尿的情形,这个是事实,在极度缺水情况下可以饮尿。
但是,请别扯淡,极度缺水,你不可能有尿。
第8,你如果能在无人区遇到一只幼狼,请联系我,我马上献上我的膝盖。
这个蛋已经扯上天际了好吗?
说这么多不是说这片子不好,事实上也算是难得的走心的国产剧。
但是,请不要错误的传达某些专业知识。
我本人是战斗部队退伍兵出身,野外生存经验算过得去。
且玩了十年的户外。
现在不敢想穿越羌塘这类的事情。
还是劝大家,不要冲动。
应朋友之邀看了《七十七天》的试映场,结果她半途看不下去,抱头鼠窜了,留我一个人数着日子坚持到最后,出来后又想大嚎大叫又想当街暴走……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电影主创和故事原型,那就是“找死”,而观影者就是来“找虐”……被虐完再面对这花花世界,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的怯懦,所谓的无畏、勇敢、披荆斩棘,只是为了寻找安全、舒适和应有尽有。
而这世上真的有人要放弃这所有,骑个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寻找自由……我在西藏走个路都呼哧带喘的,这些人拍了三年,主要景点还在无人区取景,大写的服[强] ps:感情线有点鸡肋 女主每每出现就秒变恐怖片 是否为了兼顾商业性 怕拍的文艺了太小众?
个人觉得直接拍成纪实片 让人与自然的冲突更猛烈些更抓眼球
冲着李屏宾的摄影而来。为了避免拍成纪录片,拍成两条线,可以理解,景色唯美震撼,但刻意的抒情和鸡汤还是有人觉得矫情和遗憾。
探险精神从来都值得敬佩,但是处理得这么矫情,只能是文艺中年喝高了。
辣鸡……一星给摄影,其他全垃圾,演员,剧本,故事,呵呵呵……呸!
好一部文艺风景片,靠弹幕刷完。
矫情。
【重庆电影社】公号11月4日组团观影,50张票,期待本片的朋友,快来领票吧
风光片。女主毁了这出戏。
很美的景色,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能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梦想和自由,勇敢、拼命地去追寻是他们最想做的。
我以为是廖凡和霍思燕演的,我说怎么搜演员名字搜不出来这部片子。其实影片失败的原因大家都说的不对,原因是男主角太丑了,丑到狼狈。把他换成20岁长发忧郁俊美少年,凭着青春的冲动横闯羌塘吃尽苦头,可看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影片成功的地方是风景?不,那是西藏的成功。
除了美景,果真一无是处。伪文艺片。最令人气愤的是,刚看完原著,很敬佩杨柳松对荒原的态度,不向荒原索取任何物资,即便最饿时也不捕食动物。电影中强加的狼崽、爱情、帐篷卷入龙卷风让我极度不适,改编不是抹杀原著。
是导演的问题,太矫情了。。。
为了我小江儿那个去TM的命运表情看的emmmmm
美得像幻灯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种文艺我大概不是很懂。
摄影赞,故事弱,演员差
穿越无人区,有的人是为了取经度人,我景仰;有的人是为了体验人生,我尊重;而电影主人公,居然是为了自由梦想,那么我只好表示艹艹艹。
今年从阿里大环线回来,在电影公映前买书看了原著,首映日看了这部电影。怀着期待心情看的。原作叙事平凡低调,电影拍的大气景美,很好的诠释了主人公为什么去无人区。这是一部喜欢看世界的远行者很值得看的电影,尽管还有不完美之处,但已令人欣赏。
有的人在30岁就死了,还有的人在30岁得了失心疯
……除了风景美,情感表现、情节呈现与节奏把控全都不及格。同样是李屏宾掌镜,《长江图》甩这片一百条街。奉劝艺术喊得响的,情怀代替不了技巧。多次对话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最后实在无聊到几乎坐不住……最后问一下,断粮后小狼吃什么跟着走了这么远,嗯?最后我们小狼怎样了,嗯?
战狼3
杨柳松有多牛逼,这个电影就有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