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深夜小狗」这个故事,我看过书看过放映版,甚至看过好几遍。
在广州演出之前,很荣幸有工作机会去探班,又了解他多一点点。
所以看它的现场前已经五星预定。
现场版有无与伦比的观感,那些质数音符组成的音乐和高科技光影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到Christopher 的世界中。
我知道原著的设计是特别的,希望大家能通过Chris写书这事真正进入到他的故事里,而不是像听说书。
很幸运很幸运,作为观众,能够遇到玛丽安这样的导演和西蒙这样的编剧,通过选择Swan这个叙述人和戏中演戏这个方式,把剧场和小说、Chris联系起来。
我第一次看放映版的时候就哭到不能自已。
因Christopher这个角色引发了我强烈的共情。
对他来说周遭的世界那么简单,他建立的信任的标准又是那么地简单直白,好像谁都可以通过似的,现实却是几乎没人能通过。
他可能不知道人的情感世界那么复杂,他总有一天要面对,剧里呈现的就是这个「面对」。
最动人的是,他努力冷静,他有勇气,他去学习,他挺过来了。
这甚至是他的爸爸妈妈都没学好的事。
做父母是困难的。
爱是复杂的,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不能因为爱得不够完美就不去爱或者剥夺别人爱的机会。
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
Forgive & Love,是我最感动的点。
之前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Swan不答应Christopher让他住她家。
演后谈里饰演Swan的演员说,说到这句台词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总是很强烈,就像真的成为了Swan一样。
Swan之所以做得那么好当然是因为她爱她的学生们,但更重要的是她受过专业的训练,她面对过很多有点「特殊」的孩子,她能够也必须要做好。
她非常清楚,做好父母要比她现在做的要困难很多很多。
她虽然回答了不行,因为我不是你妈妈,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难过,现在却释怀了,甚至感动了,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他们有不同的爱的方式。
透过Swan,我理解了这一点,知道每个人在以「你」为中心的角力场上是处于不同位置的。
(只是不同位置,没有高下,对于他们的爱你都需要)这个角力场只位于你的脑海里,甚至你自己都感受不到,是我们自己和命运,先标定了谁可以接近自己多一些。
我对那些「不够爱」达成了谅解,懂得了Chris爸爸妈妈的苦衷。
最后大家都对Christopher很温柔,在他问老师Does it meanIcan do anything 的时候大声回答Yes。
虽然我知道不是的,前路更加漫长,Swan老师也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但是重要的根本不是答案。
是Chris有契机问了这个问题,他成长了。
真的,太太温暖了。
喜欢这版饰演Christopher的演员Joshua,他长得很可爱,认真的神情里往往有淘气的闪过,非常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你看,我查出了杀害威灵顿的凶手。
又独自坐车到伦敦,找到了妈妈。
还有,我的高等数学考试拿到了A。
雪凡,你说是不是只要我想,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是不是?
克里斯托弗高喊着,畅想着自己的未来:我要进一所好大学,成为科学家,再买一栋带花园的房子,和桑迪(拉布拉多犬)生活在一起。
患有自闭症的克里斯托弗有他自己的世界,他喜欢呆在狭小的空间中,做自己喜欢的事。
交流对他而言,只会带来不安与困扰。
他惧怕与人接触,拒绝着父母的拥抱。
不同于常人的感知方式,克里斯托弗是用数字去认识世界的。
所以他的思维是直线型的,非常直白单纯,而且做事总是一根筋。
有两件事情,他始终无法理解。
那就是为什么人们不说话就能表达很多意思,还有,为什么人们的话里会有那么多的隐喻?
拉布拉多犬威灵顿在深夜被铁叉杀死了,恰巧经过现场的克里斯托弗自然受到怀疑。
他决定查出真凶,还自己一个清白。
要知道,克里斯托弗是个自闭症患者啊!
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与他人接触,但克里斯托弗认定的事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他竟然意外发现,被父亲宣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居然还活着,就生活在伦敦。
而且,杀死威灵顿的凶手居然就是自己的父亲。
“既然爸爸杀死了威灵顿,那他也极有可能会杀死我。
”克里斯托弗怕极了,他决定踏上旅途,去寻找母亲,与她共同生活。
这一路的艰险可想而知。
他从没独自出过远门,面对车站那样嘈杂的环境,克里斯托弗不知所措,一开一闭的车门更令他惊恐。
但不管怎么说,克里斯托弗做到了,他找到了母亲在伦敦的居所。
为了体现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舞台就是一块小小的矩形,上面画着四四方方的格子,代表着克里斯托弗们闭锁的内心,在他们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一切都那样井井有条,不允许丝毫的变换与杂乱。
三小时长的戏剧,几乎没有道具,因为多余。
只是用七八个方形的白色纸盒充当火车中的座椅。
再有就是克里斯托弗一有空就摆弄的火车模具,他专心地玩着,拒绝着外界和别人的打扰。
场景变换几乎全用灯光完成。
特别是火车站的那场戏,声音与灯光相互配合,居然营造出非常逼真的效果。
克里斯托弗发现自己的宠物鼠跑道了铁轨上,他立马跳下去寻找,差点被呼啸而过的列车碾碎,真是惊心动魄。
不得不说,这对演员的演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很多时候,他们完全是面对着空无一物的舞台表演,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着眼前本该有的物体。
所以,称这部戏为“哑剧”,并不为过。
最后一幕,创意非凡。
演员们已经谢幕了。
克里斯托弗又走上台,兑现着他要给观众展示数学题做法的承诺。
完全是声光在讲述。
借此机会,克里斯托弗表达着对幕后工作人员的谢意,也为台下的观众带来某种独特的感知体验。
那个大大的笑脸,祝福着克里斯托弗的未来,他真的可以事事顺利,不再遭受挫折吗?
老师雪凡并没有给出答案。
也不需要吧!
至少,此刻,克里斯托弗解决了深夜小狗的离奇事件,找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在理解世界人情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想到了电影《自闭历程》,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一样,都是聚焦于自闭症患者的故事。
他们只是与我们有一点点不同,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实,换一个角度,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他们比所谓的常人更为直接,也更为真诚,他们永远都不会撒谎。
正如克里斯托弗,他们关心着宇宙星辰,有着更为开阔深邃的内心。
交流真的是一种必须的存在吗?
多数天才在一开始不都是不被世人理解,饱受孤寂吗?
他们或许已经早早认识到了交流的虚妄,专注于自我世界的耕耘。
只是,凡人们受不住那些冷漠的拒绝,抛弃了他们,忘却了他们的提醒。
虚与委屈,柔情蜜意,消耗着太多不必要的情感,任心田荒芜,沉沦俗世,碌碌无为。
理解他们的拒绝,宽容地,拥抱每一个生命!
小狗在深夜死去,如果不去追问,下一个离奇的漩涡里,或许,就会是你!
这事儿,谁说的准呢!
所以,必须感谢克里斯托弗的一根筋,拨开迷雾,让我们体知到人性之微妙,亦看见了自己。
一点个人经验,千万不要在暖气很足的电影院里,穿一件拉链坏掉的羽绒服。
我被羽绒服热得喘不过气来,主角的尖叫,嘈杂的背景音乐,让我在看完这个舞台剧半个小时之后,开始晕眩,并且想呕吐。
片子真的很长,长到中途还休息了二十分钟。
整个剧一直在铺垫,在主角无休无止的碎碎念中铺垫,在光影的交错和人声的喧闹里铺垫,最后,“BOOM!!!
”,感觉被炸掉了。
前面的忍受都是值得的,后面因为耳朵和眼睛承受了太多杂音和混乱也是值得的。
惊叹于演员的能量,就像一个小宇宙。
可能就像剧里面讲的,你看到星星在发光,可能因为很早之前它们已经爆炸了,我们只能看到一点灰烬,却足以在宇宙中发光。
而演员们蕴藏的能量多么庞大,足够在被镜头记录下来之后,又再次让人们在屏幕前感受到这样强烈的光芒和力量。
Thanks for everthing,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呈现得如此完美已经非常了不起,这个时候会感谢艺术,感谢人们对于现代电子的掌控,感谢对剧本的理解并且可以将它以视觉化呈现出来。
本来获得票就是机缘巧合,没有办法看现场,但能够抓住光之一束,就很幸运了。
又选了其他几部片子准备看,明天本来有部莎翁的片子没法看,之前看书完全不知所云,尽量也再刷一部他的剧吧。
好吧,去睡觉了,虽然现在还是有点泛恶心,脑子也是乱哄哄。
Good night.
英国国家剧院出品、舞台剧《战马》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执导、西蒙·史蒂芬斯编剧的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其他简称为:《小狗》)改编自英国作家马克·哈登的同名长篇小说处女作,这本书2003年出版,并于2004年圣诞前夜,超越红极一时的《哈利·波特》,登上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小狗》于2012年9月在英国国家剧院的科泰斯洛剧院首演,一炮而红,随后至伦敦西区上演。
2013年,创纪录地斩获7项奥利弗奖,包括最佳新话剧、最佳导演、最佳舞台设计、最佳灯光设计及最佳音响设计。
2014年9月,于纽约百老汇巴利摩剧院上演,成为百老汇十多年来上演时间最长的话剧。
每个人的生命个体都大不相同:我们很容易把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归结到自闭症患者行列,在很多的新闻通稿中,克里斯托弗被认为是“行为问题少年”,他的诸多行为异于常人,不喜欢肢体接触,与父母最为亲密的互动是用张开的左手与他们的右手十指轻轻相触,不喜欢和陌生人谈话,对数理逻辑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狗》确实一直被观众甚至原著读者认为是一则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患者的故事。
阿斯伯格综合症(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
这一病症名称于1994年正式在医学上确立,属于自闭症系列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中症状较轻的一种。
后来,随着原著小说的畅销和舞台剧大热,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闭症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作者哈登于2009年发表声明,否认了克里斯托弗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关系,事实上,全书没有任何一处提到了“阿斯伯格”或“自闭症”,唯一一处出现“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地方,是在该书首版的封面推荐语里。
当描写克里斯托弗的时候,我其实列举了一大堆从自己的亲戚朋友那儿收集过来的、他们的信仰、习惯、怪癖和行为。
当然对于那些西蓝花和三文鱼放在一起就不吃、或者无法和陌生人共用卫生间的人,我是不会透露他们的名字的。
”“这恰恰证明了克里斯托弗和我们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导致他遇到困难的怪癖的数量和组合与其他人不同而已。
——马克·哈登“如果有些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也许我们这些和他们不同的人应该努力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空间,而不是为他们制造障碍。
” ——驻团导演金·皮尔斯(Kim Pearce)主创团队来做的只是塑造一个个体的心灵特征,而不是渲染一个被下了定义贴上标签的人物。
不管克里斯托弗是不是病患,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理解每个人的精神个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吧,让人理解異稟真的是好难的一件事情······寻找了多方资料,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这些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不偏不倚地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这部剧的呈现,以及这位可爱的孩子——克里斯托弗。
导演创作思维的多向辐射、多维联系:审美心理的定势调整与整体创作思维方式的改革,为导演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思维科学和艺术创造工程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导演们敏锐而勤奋地吸收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
既然要赞誉这部剧,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舞台科技。
剧场不是一块自然形态的空间,它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又是演员于观众交往的组织形式。
《小狗》所呈现的舞台,是一个只开了一个口面向观众的“魔方盒子”,而这个盒子便相当于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大脑,它不是真实的现实空间,而是角色的内心视像。
据官方数据统计,整个舞台背景的墙面和地板包含五吨重的钢材,舞台地板上共有892颗光点,有2126行数据执行控制,灯光及投影吊杆上共有8部投影机,输出1160万像素的影像还包含了无数的细小机关,从墙面抽出的课桌,随时打开的柜门等等。
极简舞台没有实体布景,但可以随时变换场景,也可以巧妙地把舞台分为多个表演空间,空间和位置的变化主要通过光影效果以及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呈现,演员在舞台上与科技互动,使得这个心理空间又有具象的现实功能。
演出前一声重金属巨响伴随着灯光剧烈的闪烁,面对被园艺叉杀死的小狗抽搐的克里斯托弗出现在了观众面前,我清楚的看到了我前边的观众大幅度的一哆嗦。
邻居希尔斯太太的狗威灵顿被一支花园铁叉刺死,而克里斯托弗成为了嫌疑人,还在警局被记了警告。
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并把过程创作成了一本关于这场“谋杀案”的小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小狗”开始的。
然后故事在雪凡老师的叙述(雪凡老师以读克里斯托弗写的书的形式来进行讲述,这是一个巧妙处理,因为克里斯托弗说了自己讨厌剧场和舞台,更不可能面对大众去讲出自己的故事)以及她和克里斯托弗的对话中展开,并不断地插入“场景还原”。
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以内在真实的艺术观为指导,通过除去覆盖在生活本质上的表面形态的外壳,剥去藏在人心底内在精神的躯壳,调动综合艺术诸多手段来直观的表达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克里斯托弗的内在精神(家庭、成长、天赋、个性),这似乎是表现型导演的特点。
演员大多时候是不下场的,没戏的时候便会散落坐在舞台四周,有戏的时候可以快速到达舞台,使演出保持连贯性,我国导演近几年似乎都偏爱这种方式,在法国纯真剧团版《安提戈涅》中也有相同处理。
很多的亮点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的深入人心,笑点设置和与观众的互动,会让你觉得自己和舞台越来越近,这是观众和舞台以及演员之间产生了亲密感。
其实无论是在圆形剧场、还是科技感更浓的百老汇、甚至是什么设备都没有的学校,《小狗》的表演都是一模一样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此剧喷薄而出的力量。
导演二度创作的功底很深厚,在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调度和动作都是很有考究,再绚丽的舞台科技不过是对戏剧呈现的锦上添花而已。
你们的表演,我们很爱:演员的天职是指演员创作的根本任务:创造角色形象,通过表演,在观众的面前(当众的艺术)将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假定的,创作心理是多变的,在这场特殊的演出当中,演员需要有明确的心理行动线才能保正演出最高任务的达成。
剧中很多演员是一人分饰多角,且人物性格都拿捏的很准,肢体语言的把控和状态的松弛就更不用说了······超级喜欢“母亲”的大烟嗓,性感有魅力,虽然她没能给克里斯托弗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她是勇于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新女性。
从演员创造角色的全过程来看,其实表演更是感觉的艺术,对于这项感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400多场的演出,Christopher的饰演者Joshua是如何保持热情的呢?
“······真正的演员不应该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表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照演员的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
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要在热情的影响下和形象中去动作。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后谈环节Joshua也做了解答,不仅自己的心理建设要强,还要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找新的灵感,演出对手的变化也会带给他新鲜感。
看评价都说他是最棒的的Christopher,我同意最后当克里斯托弗解开了小狗被杀之谜、发现了父亲口中“母亲已死”是谎言并独自一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还被改编为话剧、以及通过了数学A-lever的考试并获得A+的成绩之后。
他大声的问雪凡老师:Does i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三遍,没有得到回答,一个非常open的结尾,没有宣扬教育意义,很现实。
最后演后谈也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一轮巡演,是英国国家剧院首次来华现场演出。
我不知道第一次在现场看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你们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燃爆了!
注:马克·哈登、驻团导演金·皮尔斯部分采访资料来自: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深夜小狗惊奇事件》上半部分略显压抑,开场便是一场死亡,一场电光火石的死亡,一条金毛被叉死在舞台的中央,歇斯底里的狗主人以及不近人情的警察,刻板的学校老师,神经质的父亲,似乎只有雪凡才是温柔的对待。
上半场的光效与压抑让我有些眩晕,中场休息走出剧院的时候甚至不能走直线。
下半场的开场就是热闹非凡的车站场面,对于一个自闭症儿童来说这该是个多么恐怖的地方啊,但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却成功找到了纽约母亲的家,很显然继父并不十分的欢迎他,而他不接受他的凶手父亲,也有可能错过对他十分看重的考试。
不过最后却温暖人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全剧并没有刻意的美化自闭症,他确实是会不受控制的发狂,连深爱他的母亲对与他一起生活都存在迟疑,父亲照顾他也顶着压力,杀死惠灵顿可能就是常年积攒压力的小爆发。
但是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是真切爱着克里斯托弗的,当一只真的小狗来到台上,全场都被点燃了,当克里斯托弗问大家,I’m brave,right?
全场纷纷给予肯定,而当最后彩蛋克里斯托弗解题的时候,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喜欢这样不尴尬的互动,观众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狗的舞台,不仅仅是精准的显示,绚丽的灯光,更是每个小细节,一个门或者一个抽屉的设置都非常精妙,真是值回票价的一场戏,值得二刷细节(主要是本人英文不好所以情节与台词总有疏漏),最后因为临时有事没有二刷成功略显遗憾。
2018,11月《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讲的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在发现邻居小狗被谋杀后,决定去寻找凶手。
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关母亲的种种情况,又独自去找母亲等的故事。
剧中并未点出自闭症,但从主角的言行就可看出。
主角害怕触碰,一紧张就会口中念念质数。
刚好有个机会去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但时间很短,理解可能不完全、或有误),我也见到了一紧张就口中念着数字的孩子。
特教老师们还说,许多孩子都有怕被拥抱,怕被碰的现象,很敏感。
正因为如此,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的一步步进行训练教学,以让他们适应一定程度的接触,并明白那些行为很正常不会有伤害。
特教老师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让孩子能够理解并适应一些社交行为。
在有关孤独症的一本书中,提到那些特殊的孩子们,并不是有缺陷,不是他们异常,而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能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发挥出独特潜能。
剧中的主角,有极佳的数学天赋。
而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很多在记忆或图形记忆等方面很厉害。
我们常定义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为异类,或称为某种程度的障碍、残疾人,也许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最佳最合适的方法来教育、支持他们发挥自己特有的潜力。
正因为与众人的不同,才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
特教老师这个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与家长。
不仅是孩子的教育训练者,有时也是家长的开解者。
在短短的日子,所看到的家长常常是笑着彼此聊天的。
但与老师聊天后,才知道其实很多家长在知道自己孩子有发育迟缓或自闭症后,都是很痛苦的,所以老师还担任着开解与教家长的角色。
很多程度比较严重的发育迟缓和自闭症的孩子,是需要家人长久甚至是终身的照顾。
在剧中,主角的父母代表着两类家长,父亲是相对温和接受照顾孩子,试图理解并按孩子的方式来相处。
而母亲是会有强烈的自责挫败感,不明白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跟其他小孩不同,很难接受这个事实,甚至是逃避。
在我接触特教老师之前,我以为这工作很简单。
但在看书与观摩了许多老师,尤其是有10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后,才明白,这一对一的训练教育,要求老师在40分钟之类把几乎全部专注力都放在学生身上,面对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训练。
那些资深的老师,把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内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训练孩子。
而在剧中,在主角一次次恐慌中,老师的话常常在他脑海中想起。
甚至主角在一次危机中,想老师收养他照顾他。
这让我意识到,特教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很多孩子在送去特教学校时,不说话、怕触碰、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但经过那些老师几个月的教学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也许可以说,很多孩子在那之前,不能理解父母,父母也无法理解孩子,也许双方都是极度挫败的(父母更甚)。
是在与特教老师的相处后,才第一次被理解,能够学习,能够建立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成就感。
特教老师不仅仅是训练孩子学习,更希望培养学习应用的能力。
他们希望孩子们能掌握一些脱离老师自主运用的能力。
正如剧中所表现的,老师的指令成了孩子脑海中的一个开关,这个开关让孩子能够通过一套流程稳定下来,去行动。
在特教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跟听两位资深老师的课。
一位是感官统合的周老师,一位是教语言发音擅长的郭老师。
最初听的时候,觉得两位最严格,手下的孩子常常边哭边继续学。
后来才懂,哭只是小朋友的一种表达,其原因又很多种,也许是不舒服,不想被碰,很多时候是害怕挫败害怕学新东西。
更给我上了一课的是,许多孩子虽然伤心仰天大哭,却没放弃学,还有边抽泣边学的。
真是比许多人比如我自己强多了。
这也与老师们理解孩子行为模式,不断督促孩子训练学习有关。
我想,我们自己也需要这样督促自己,哪怕在自己难受时刻。
最深刻,是周老师的一堂课,那是一天中最后一节,名叫binbin的小朋友开心的来上课,一路训练都欢声笑语不断,40分钟一瞬就过去了,最后小朋友与老师也是笑着下课,这仿佛不是一天的最后一节课。
小朋友的表达是不掺假的,尤其是这些孩子们,小朋友开心的笑时,老师也真心的笑着,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忍不住开心起来。
这真是完美的一课。
只是作为一个围观者,我并没真正接触那些孩子,很多时候只是看着小朋友的侧影背影。
在看剧时,有那么一瞬,突然想到再也见不到那些小朋友了,竟然有些伤心。
短短的日子,那些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的孩子,那些边哭边学的孩子,那些在颤抖抽泣还在坚持的孩子,那些被老师逗笑的孩子,那些看着泡泡开心的孩子,那些不爱说话拉扯你一下嗯一下指着各处的孩子,……还是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的自闭症孩子,可能是高功能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症,但仍需家人的照顾与老师的持续训练。
剧末,主角大声问着老师:是不是我能做到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还未等到老师的回答,剧终。
我想,我们总要有个理想,在那个社会中,每个人在不伤害其他生命的前提下都能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
剧中反应了这样一个自闭症孩子所面临的种种障碍,那种障碍并非他自身带来的,而是他人和外界环境带来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理解,去尊重……去试图创造……
NTlive《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创新之处在于整体概念的创新,用表现主义的美学手段外化了自闭症的心境,通过电子风的视效和音乐,解码和放大了焦虑感、隔阂感、不安全感与创伤感。
因此它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戏剧影像比现场更能还原舞台魅力的话剧,不仅要脱离视角限制,还要多次利用视角变换,垂直俯拍的镜头便是这部剧打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动人美景。
这部剧内聚焦于自闭症的天才男孩克里斯托弗,将舞台置于变形的视角中,在自闭症光谱中找到了一个真实合理的位置。
舞台地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电路板”,用光的符号标注出房间编号、城市风貌、楼梯隧道、宇宙星图,克里斯托弗在舞台上跳跃、画圈、匍匐,把它变成演绎想法的脑内空间,变成罗列现实的记忆宫殿。
同时巧妙地让人体符号充当快速叙事的道具,夹杂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时代寓言。
电子乐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到谋篇布局中,成为恰当的情绪展示,类似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音勾勒出狂躁、不安与悸动,奇妙的电火花似乎正是大脑神经元碰撞出的具象。
幕后团队表示,话剧希望观众能够成为克里斯托弗,他们不定义心理疾病,不表现刻板印象,而刻画与众不同。
克里斯托弗无法理解人类社会里拐弯抹角的意图和看似无关的比喻,隐喻和说谎可以画上等号,作为一个拥有惊人的计算能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少年,他对描述的真实性与精确性有超乎常人的执念,因此他常常陷入对事物事无巨细的穷举中,而优美地、密集地排列名词与概念,成为这部剧的文本特色。
导演形容在自闭症看来,世界犹如浴缸中溢出的水,他的社交想象力受到全方位的压迫,而创意想象力却天马行空。
他喜欢在宇宙中漫游并发出几乎是诗的描述,喜欢火车的构造和观察火车的窗外,他讲话有紧张激越的声调,他对身体接触有下意识的恐慌,他的肢体在自有频率里扭捏,他的脆弱防线一旦被突破就会触发尖叫。
但更内在的是他对自然的触觉,他说雨就像白色的火花,他喜欢雨,因为这让他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更内在的是人类社会架在他身上的悚惧,在陌生的伦敦开启英雄般的跋涉时,前脚才搞清状况,后脚就被推入灾难,城市充斥着他不喜欢的负离子、光污染、无孔不入的声音和人流。
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对自然的亲近,是顺理成章的一对关系。
这部剧是在尊重叙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新了表现手法,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故事并不支离破碎。
在科幻的、悬疑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追问人性本真的故事,谎言与冷漠或许可以成为普通人们的通行证,但是并不被一颗赤诚的心灵允许。
克里斯托弗能够生活在羡慕小心翼翼的、四面八方的爱里,多么值得羡慕,他能够在谢幕后任性地为大家讲解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是观众对谢尔顿式人物的成全与包容。
已经很少看到这么真实直面有诚意的戏剧作品了。
这是一个不造作不粉饰的真诚故事。
叙述角度上,从不说这个男孩的自闭症,只用单纯的叙述打动观众。
舞美太令人震撼了。
900个LED光点的新媒体影像,机关重重,时而有地铁的卧轨,时而有个考试桌缓缓升起、时而有暗格里的轨道片和母亲的信。
宇宙的想象,星球们的互相连接又或者自我世界里的红色路途,天马行空。
各个场景的切换,干净利索,几秒钟就到了下一个景,全场的人员调度快而精简,很多演员就坐在LED舞台周围,静静看着表演,不做出打扰。
我的朋友在我中场休息的时候给我安利:“这个戏是大剧场小剧场通吃的佳作,远看近看都好看”。
我很认同。
剧情上,男主角的自闭,引发的尖叫、流口水、上厕所尿裤子、身上的不干净都没有被处理的搞笑,相反,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在隐隐对现实的世界有了思考。
剧的开头,一个邻居、死去的狗狗和主人公。
她报了警,心情激动,怀疑他杀了自己的狗。
男主的精密推理,台词“最亲密的人才是最危险的”暗示了杀手的身份。
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不是个智障或脑瘫,他只是个丰富的有不同角度看世界的人。
作为父母离异的主人公,被父亲欺骗母亲已经死了,他从诚实到了不得已的谎言,为了偷看妈妈寄给自己的信。
妈妈的信,在内心世界里堆积的情感越来越大,主人公和妈妈在台上互相反应,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表达自己的爱,男孩拼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大,类似的感染力要不是ntlive,现场近距离看应该是振奋人心啊,情节把控的太到位了!
他是热忱炽烈懂得爱且被爱包裹的男孩。
得知父亲杀死了狗,他给出了个令人震惊的理由:“他杀了那只狗,那有一天也会杀了我的”,这一常人不能理解的原因,离家出走了。
并希望父亲被逮捕起来,在他的世界里,杀死了狗,不是一个小罪,父亲应该被惩罚,任何生命在他的眼里充满高度,这难道不是我们幼年时最纯挚的价值观吗?
一个自闭青年第一次迈出家门,踏上了去伦敦的路。
他是不适应的,对外界的接受能力混乱和纷杂,与别人对话只可以看着旁处。
火车里的一幕很像《奥德赛》荷马史诗的感觉,他独白了别人世界与自己世界的不同,那些“质数”是他生命里的重心,他用读数字使自己放松,也有天赋,勇敢地直接高呼自己的理想“我要做科学家”。
而现实的大多数,长大后,连自己的梦想和热爱都已经淡忘无疑了。
在被现实打败的路上,变成普通人的路上,你是否还记得在生命的最初,你也是个单纯的不那么完全的“正常人”呢?
我在他仰望星空说那些看到的星星有些都死了的时候 就在抽泣了。
我很感动。
“当你生活过的不如意的时候,就看看天上的星星,他们很多个已经在奔赴你、为了与你更近的路上消逝了,你现在只能看到他们消逝后的光。
”这个男孩的纯良与艺术,彻底可以打动你。
价值观也是值得思考的,“我有一天要去上大学,但不去伦敦,伦敦有光污染,抬头看不到星星了,我要做科学家,我两年后物理也要拿A”他不愿意奔赴利益场,相反的,他心怀理想,也不赴名利,而此时我国的电视剧行业大肆宣传着都市精英的形象。
我很好的一位朋友也说过“我对教育的想法就是 让每个人找到自洽 找到自己的位置”,值得思考,我们的国家是否应该多引进类似的作品推给国内的青少年们看。
男主作为一个自闭症,被自己的妈妈买智力玩具、后爸殴打自己买低智商书本、警察嫌弃、老师厌恶……可是他的纯净没有被他人磨损一分,他还是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在与爸爸“五分钟的和解”里,因为爸爸抱出的狗狗释然了,他也为了救小老鼠不顾自己的生命下去救小老鼠,纵使“他的寿命顶多只有两年”;他不带任何高低偏见面对生命,他觉得鼠疫也不该归咎于这个种族。
不仅如此,他对理想与纯直的追劲也是浪漫的,故事的结尾“i can do everything,right?
”,他说了三遍,没有得到答案,可是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了笃定与坚定,我想这就是答案,我也默默点头、热泪盈眶…值得一提的是彩蛋,难得的戏剧彩蛋。
男主讲题讲的神采奕奕,他在发光,不是因为这道题本身,正如他自己说,是因为是他在讲,是他。
我想观众们或许都充满着感恩,被沐浴着被洗礼着,看完。
“当这些艺术作品出现了,大家不想看那些被包装的现实了,都会很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感恩,充满爱吧!
”
大多优秀的剧目,都基于一个优秀的原著,只要主创团队尽心尽力,稍加打磨,再发挥一点点创造力,最后呈现的效果都不会太差。
但这帮演员也太优秀了!
每一个卡点,每一个细节动作,每一句台词,一气呵成,堪称完美。
甚至是非常细微的情绪调动,都照顾到了。
整个舞台设置也是天花板级别,以低于观众席的形式呈现,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了空间的无限延伸,观众看得更完整,体验感拉满。
舞台上没有固定的装置,所有道具都可变形可移动,身着单一颜色的配角们,把身着亮色衣服的男主衬托得更突出。
对于大多数自闭症患者来说,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运行,都不能跳出这套逻辑。
但他们也总是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赋,对身边所有熟悉的东西,都会跟自己产生链接,这可能是常人感知不到的 ,但导演把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活物化”了,神级操作啊!
她太了解自闭症了!
最喜欢在家幻想自己遨游太空的那一段,导演真的把梦演出来了!
赞!
故事的最后,男主把将来的目标从“我想开着自己的飞船去遨游太空”变成了“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谁说我无法融入这个世界呢,谁说我就做不到呢?
坐八个小时的高铁专门到上海看这部戏,看完只有一个感受“值!
”很多剧都讲了问题少年,但这部剧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主角的“心理”通过群众演员的表演,灯光,音效等等元素呈现到了舞台上。
比如主角害怕在人群里,呈现出来的就是他被人群挤过来挤过去,甚至抛来抛去,再加上混乱的灯光,嘈杂的音效。
把主角的惊慌失措展现的淋漓尽致。
科技感的舞台设计实在是太大的亮点。
舞台三面墙全部铺上了LED屏,充当转场背景只是它的基础功效。
特别的是,它把男孩的所思所想也投射出来。
代表男孩心情的哭脸,笑脸。
当男孩决定去找妈妈时,脑海里规划的路线图。
这是紧跟时代潮流的舞台剧。
科技与舞台的完美结合。
无实物表演。
舞台上几乎没有道具,只有几个箱子。
男孩回家开门,拖鞋,脱衣服,躺床上,全部依托于其他群众演员完成。
也就是演员来充当道具。
这段是个小惊喜。
而且这里每个群众演员都扮演多个角色。
最后剧目的主旨,世界虽然诸多不完美,但是我还是能做到某些事,不是吗?
我能做到。
效果惊人。感恩父母。
舞台效果很炫 小孩成长史
父母心累啊
一星给舞台效果,其他真的差的让我在剧院昏昏欲睡。
宇航员那段看哭了。舞台设计好棒,配乐电子风太赞!Luke小哥太帅了,演得太好了,站定新墙头了。结尾有菜单233,即使看过书还是觉得很好笑。讲真是NTlive里很优秀的款。
第一幕算是渐入佳境,但是第二幕开始节奏就明显加快,地铁那段也是精彩满分!在影院的观感都很棒,现场舞台那肯定五星没跑了。第一次观影途中可以休息二十分钟,也是很贴心了
@资料馆。书我还是只读了一半。爸爸把礼物箱子打开的时候,一下子没绷住哭了,我觉得爸爸才是真正在乎他喜欢什么,想要守护他的人,虽然有点笨。妈妈根本是自私的逃避鬼。数学太难了。
三星半。公司下午团建玩剧本杀导致看剧迟到了近四十分钟,坐定后自己又蒙圈了好一会,体验打折扣。舞台蛮有创意,光影效果很赞。
感觉他们还真的蛮擅长把这张烂俗无聊剧情通过各种舞台叙事和声光电给展示出来嗯q
可能还没有到能欣赏很多真人剧的阶段。亦或是人间的嘈杂已对我失去吸引力。
后半场其实主角没有什么新的discoveries了,有些走神
2015.11.22上海电影博物馆
还可以
勾股定理略萌。舞台真棒。我一个人去过伦敦啦,我也可以做成所有事情!
补标
3.5,男主表演方式是学Sheldon的,有些空间处理比较新颖。彩蛋挺可爱的,演示数学做题过程。但并不喜欢“自闭症患者就是某方面天才”的设定,剧情也没什么深意
满场脑子里都是第四度墙
有幸看了现场🥰
同步。
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整个舞台剧的中文press dossier物料和视频,也是惊呆了,这什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