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巴霍巴利王》改编自印度神话传说,电影内容不加多述,直接从它的配乐开始说。
印度电影都是“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民族风格,说实话,每次看印度电影我都拿它当歌舞片来看的。
这部《巴霍巴利王》也不例外,电影刚开始不久, 第一首插曲Dhivara(渔夫)就出来,后来,这也是 我在这部电影里面最喜欢的一首,当时看电影时,刚听到,我就赶紧听歌识曲下载了下来,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段音乐响起时:瀑布,山水,从林,白衣女子,蓝蝴蝶环绕瞬间让人觉得,哇!
好美,男声出来的时候,整个气势被提起来,很是恢宏大气,瞬间让人热血沸腾,有一种想要征服的欲望。
中间穿插的一段女声,清透,梦幻,优美,配上画面中轻盈的舞姿,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 美到令人室息,节奏感很强烈,很好地表达了当时巴震巴利极力追寻地那种欲望,也带着一丝湿婆神的神秘气息。
而且这首曲子只让你听前奏一小段,你就觉得已跟经被它吸引了。
跳开这部电影音乐先不说, 印度电影音乐与其他各系派电影音乐不同,它很有特色,平常的电影音乐是作为背景性的存在,而印度的电影音乐却是电影的主导,相对独立的,这也不难理解我把每部印度片子当歌舞片来看了(小声bb:这不怪我)...…在印度,这个国家本就这种音乐文化(呃…不只音乐,还有舞蹈,可以说是艺术吗?
好吧)反正就是这种感觉,其氛围很浓厚。
印度歌舞很迷,很有一种吸引力,也许是接地气的缘故,它迷蒙中总有一种梦幻的感觉,有一种直击梦想内心深处的感觉。
电影更是能抓住观众情绪,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最后半个小时的剧情,配上那个音乐,泪点瞬间无界限,几乎后面全是稀里哗啦看完了,后来,我将那支曲子 下载了下来,后来每一次听,内心都是很深的触动!
在印度电影中,除去脑洞很大的剧情,歌舞是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电影有特色,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烘托氨围等处,简直就是灵魂般的存在,让观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享受到的也是视听的盛宴!
要不是男主角长得丑点,太咖喱了,我就打五星了。
第二部的评论在此→印度电影又轮回到了开挂时间(为什么要说“又”呢)中国电影在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别的不说,特效水平起码从当年的五毛上升到如今的一块五,可喜可贺。
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中国电影进步的同时,世界电影也在进步。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我国北边有战斗民族,南边有开挂民族,夹在中间压力其实挺大。
战斗民族不必多说,前苏联电影的底蕴在哪里,而且在大片方面,前不久一部翻拍老版的《机组乘务员》CG场面水平不亚于好莱坞。
而南边的开挂民族的电影一直以来是很多网友吐槽的对象,一言不合就跳舞,没sei了。
但宝莱坞电影,作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高的国家,也不是盖的。
近几年无论《三傻》《我的个神啊》等文化底蕴佳作,还是《新年行动》《幻影车神》这些商业大片,水准还是让人吃惊的,当然也少不了这部《巴霍巴利王》。
本片是印度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作品,制作成本17亿5千万卢比,“翻译”过来,大约约1亿6975万人民币。
对于中国大片而言,这个数字其实不算什么,华语大片动辄2、3亿比比皆是。
但该片的所营造出来的效果还是非常可观。
作为一部史诗电影,电影的画质精致到让人惊讶,服装道具、建筑布景以及背景制作极为严谨,真的是美轮美奂。
该奢华的地方极致的铺张,比如皇城里那段广场舞,巨大的金像与巴霍巴利王见义勇为,然后突然就跳舞,音乐动听,整个广场都燃了,色彩绚丽,连大象都绷不住了,跟着一块跳,春晚导演们,学着点。
该破落的地方也是灰头土脸,就像那队野生反抗军,一个个破衣烂衫,跟刚从地下挖出来一样,女战士也是黑不溜秋。
然后一段撩妹过后,边跳边给人家化妆,结果整个画风突变,女主角之前跟要饭的一样,马上变成白富美,场景比伊甸园还漂亮。
开场那段爬瀑布的场面,瀑布场景本来就是非常雄伟,还有一位开挂的男主角与如白素贞一般的女主角(其实是这男的嗑药了,都是幻觉),整场攀爬瀑布的场面,配上背景音乐“Khoya Hain”,整部电影最佳场面,电影的原声带超级经典,推荐。
战争场面就不说了,只要玩微信的基本都见过,因为经过了一年的自动发酵,该片战争场面很多镜头已经成了表情包了,该有的都有,该脑洞的地方全部脑洞大开。
然后好玩的地方就来了。
印度人民拍《巴霍巴利王》其实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电影改编自印度传统神话故事(复仇的故事,有点像我国的《赵氏孤儿》)。
但是我们却看得非常欢乐,随处可见的“迷之笑点”,有地方甚至笑得前仰后合。
不为别的,全因电影的“开挂”特色。
从开场攀爬瀑布那段开始,男主角开启了外挂,各种超人技能发挥,加上印度电影在一些场面处理上显得有些奇怪,让物理定律在这部电影里跟“伪科学”一样,巴霍巴利王从那么高的城墙上一跃而下来了一个“超级英雄式”落地,毫发无损。
一个人拉起万丈的金像,比超级英雄还猛。
跟女主角的戏份,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花式撩妹”,一场舞蹈下来,女主角“换人”,爱情确立。
然而战争场面就更离谱了,巨大的“飞毯”、直升机战车、金狮子头当兵器,这么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的。
本片的导演之前拍过《功夫小蝇》,后者就是各种离谱的动作戏,《巴霍巴利王》也不例外,本来挺残酷紧张的战争场面,这么一来,挺欢乐的。
还有片中卫队长看见巴霍巴利王的真容之后,一路“跪滑”到主角面前,这么严肃悲情的重要情节,说实在的当时我没忍住,哈哈哈哈哈。
整部《巴霍巴利王》就是这样,标准的史诗电影,大场面和道具细节非常赞,然后各种情节全部离谱,就往“怎么脑洞怎么来”,该开挂的时候绝不含糊。
即震撼又欢乐,大概是这部电影最直接的观影感受。
然后,我们也该严肃的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开挂?
纵观《巴霍巴利王》,乃至各种商业电影,为什么“一言不合就开挂”呢?
其实是有依据的,跟这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民众崇拜众神,而印度教中的神灵往往具有多种化身。
他们常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久而久之印度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都是神灵的化身,当人们崇拜某个英雄时,就不知不觉的赋予英雄某种神性、将其神格化。
电影中,男主角巴霍巴利王的就是这样一名英雄,他是湿婆神的化身,是印度人神话故事中的英雄。
开场举起林珈石雕的那场戏,充分说明问题。
印度教徒常说,你不了解林珈,就不了解印度文化的特色。
湿婆神是印度教最受欢迎的神,是破坏神的象征,也是强大生殖能力的象征。
林珈就代表着湿婆神的生殖器。
神灵是不可侵犯的,是凡夫俗子崇拜的象征。
但开场巴霍巴利为什么要破坏林珈并举起来。
这个情节不仅仅代表着这名角色力大无穷,更隐喻,他就是湿婆神的化身,只有我可以举起它,你们这帮凡夫俗子是不行的。
知道为什么开挂了吧。
就是这样。
了解了印度文化,了解他们与我们的文化差异,就能理解,巴霍巴利王在电影里为什么如超人一般爬瀑布,单枪匹马闯王宫,如情圣一般的撩妹,还有他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这是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英雄是神的化身,自然可以随时开挂。
而电影的反派,篡位的兄弟,同样力大无穷,但一出场就杀死一头水牛,与巴霍巴利拒绝使用牲口祭祀形成项鲜明的对比,所以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神的化身,而是反面角色。
最后,我不想拿《巴霍巴利王》跟中国电影比,因为太泛泛,中国大片也有精品。
但这里要说的是,这部印度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电影,很脚踏实地,除了史诗电影那些标配的大场面和特效,作为有着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也注重一些厚重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色,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地方。
然而,我们看的时候,还是很搞笑。
睡不着,来个影评吧,我29年来第一次在大荧幕看的印度片。
看了豆瓣的影评,明白这个挂为啥开那么大,然而,并不能抵消它的笑点,开头男主被收养,作死爬瀑布,然后被养母教育“个熊孩子,还爬不爬了?
”答曰“不爬”,下一个镜头就是大一号的男主在爬瀑布,哈哈哈,这打脸啪啪啪的。
当然每次爬每次滚下来,要不是超强主角光环,估计脑浆都洒出来不知道几次,但男主是神啊,神是摔不死的。
若是印度人民都能有此大无畏精神,印度人口过剩一定能得到解决。
之后,男主长大了,我期待一个美型的少年,结果就这样出现一个熊一样的大叔,呵呵呵,日了狗。
总之男主是要爬上瀑布的,还是在很high的状态下爬上瀑布,遇到了女主,一个某卧薪尝胆族的女战士,之后就是一段尴尬到没眼看的脱衣服戏,我次奥,堪比小时候看唐明皇,李世民把妃子从裹的床单里抖出来一样。
不可描述了一夜,也确实不可描述,因为压根没拍,男主接替了女主去救他老木的任务。
画面转到皇城,这一部分不知道是全CG还是怎样,建筑我很喜欢,简直就是《纪念碑谷》,男主妈妈被囚禁,每天在广场捡树枝,万里无树,也不知道每天地上散落的树枝哪儿来的。
男主便装潜入皇城,真的是潜入,从马背直跃入护城河的一跳简直想给10分,10分,10分。
潜入之后,走着走着,居然就变身了,布衣变盔甲,不科学程度让人完全放弃思考逻辑。
然后广场立人像,好吧,这是个1块钱特效,奴隶们正拉着绳子要立像,最前面的哥们掉链子,结果引发多米诺骨牌式掉链子,关键时刻,我们10分的男主出手,阻止了一个跟一架747差不多大的人像的倒塌,之后迷之滑落面纱,露出一张熊一般的糙汉脸,再迷之微笑,挂回面纱,掉链子奴隶开始高潮,连带广场上所有人连锁高潮,给国王气的。
晚上男主潜入皇宫,杀了守卫换了衣服,结果迎面撞见一队守卫,队长问“脸怎么红了?
”啊,不是精神焕发,人家问的是“兄弟大晚上你干哈呢?
”,男主就默默加入了卫兵的队伍,国王召集他们问话,一拍椅子“奶奶个熊的,今天给老子立像,台下那些吃瓜群众瞎喊什么反清复明,说你们看没看见,谁先高潮的?
不说割舌头”,割了舌头就再也说不了了这种逻辑在这儿是不管事儿的,唉。
男主出现说“俺知道是谁”,之后效仿龙妈推到了一个火台,冲出去,空手接白刃杀死一众侍卫,把并不认识的老妈救走。
当然没那么容易,虽然调成开挂模式,然而还是有bug存在的,经历男主被俘虏,男主反杀,老忠臣来保护反派王子,反派王子被杀,(还在无头的状态下跑了好多步,简直身残志坚感动中国),老忠臣认出男主,老忠臣一个超长滑跪,当时我已经不知道先尴尬还是先笑了,那就一起吧。
之后老忠臣开始讲故事,long long ago,有一位王后,王后非常霸气,王后眼睛瞪的像铜铃,此处正经吐槽,按神话内容,这位王后地位简直不是一般高,而且说的话就是法律,简直没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现代印度居然如此歧视女性,真是很难理解。
王后自己有娃,妯娌也生娃,还没到保孩子还是保大人环节,妯娌挂了,王后把俩孩子都当王储培养,一个是男主爹,一个反派国王,男主爹从小善良、好学、亲民,得到很多拥护,长大之后文韬武略,宫里比试力气,那简直更希腊神话等级的,俩王子不相上下,显然男主他爸啥啥都好,就是缺心眼儿,有谁会当面和王位竞争者说“干的漂亮,我当了国王之后,封你做将军”,太噎人了,给反派王子噎了一跟头,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死于话多这件事真是各种片子无法改变的轨迹。
之后王国受到了土著的入侵,土著非常土,看肤色和服饰,大概是非洲长途跋涉来的,说话的习惯简直无比烦人,总之就是谁把这堆土著的首领灭了,谁就当王,俩王子开始军备竞赛,都是挂,然后就带队冲向敌军,按理说骑兵对步兵是碾压式屠杀,还是毫无纪律战术的土著,竟然一度被土著反杀,也是呵呵,最后男主爹就在散发人性关怀、智勇双全的盛赞中当了王,然后被杀,The End就出字幕了,这个节奏也是懵的我一愣一愣的,就!
出!
字幕!
了!
全场不知道该退场还是怎么的,朋友说再等等,也许有彩蛋,我当时并不信这个邪,然而真特么有彩蛋!
而且是下集预告!!
是的,看起来是有的下集的!
全片慢镜头多到十个手指数不完,各种需不需要慢的总之都给你慢下来,各种迷之眼神让你看个三四秒,大概鸡皮疙瘩都起来之后,才切镜头。
之后就是宝莱坞必有的,一言不合跳起舞来唱起歌,如果去掉歌舞,慢镜头按正常速,感觉下部也拍进来是没啥大问题的。
总之,一个不理解印度宗教神话崇拜等深层次东西的人,会觉得非常好笑。
按豆瓣说的,特效大概5块钱,也是不能更多,宏大是有的,建筑非常美,其他的,我都顾着哈哈哈哈哈了,也没太注意。
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部看过之后,就会忍不住想安利给别人的片子,因为不实际看看,根本无法理解观影的感受,诚挚推荐吧……
讲真,这部片子的毁誉呈现两个极端,不能接受印度片演着演着就唱起来跳起来以及脑洞特大的风格的人,看一遍,不,看到前五分钟就会放弃的,会直接黑阿三,并且带着民族的优越感。
喜爱印度神话风格的人,应该会觉得这个片还不错,阿三拍片的诚意可以。
然后对于我这个热爱神话,上一年就跳入印度连续剧《摩诃婆罗多》以及隔壁剧组《众神之王》这俩大坑的人来讲,这片子简直值得我做一个猥琐的阿三水军。
第一遍我是狂笑着看完的,尤其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心中的念头是这样的:卧槽这是要跳舞了吗艾玛他们真的跳起来了哈哈哈!
以及这片子确实有无数的槽点,比如那扯淡般的为了个妹子爬上瀑布,以及在瀑布那边边打边调戏妹子边拍婚纱照。
由于当时我是随手在家里的电视机上选的,我心想,这么有槽点的阿三片,必须和众多网民一起看,顺带看看别人的吐槽才带感啊,于是我上了B站看了第二遍,果然,B站的吐槽丧心病狂,比如男主扛起湿婆的林伽的时候,弹幕上飘过“你拿我的丁丁做什么”,我真是笑到不能自拔。
欢乐完了以后,说实在的,我真觉得这片的音乐制作好听得一笔。
主题曲节奏爆表,而且配合男主腾空飞跃瀑布,简直帅爆。
有人不爱印度电影的歌舞,我倒觉得人家这点挺好,宝莱坞这么多年的歌舞特色,依然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
虽然男主一不小心就从小男孩长过了头,长成了颜值不高的大叔,但印度的审美一向是以膀大腰圆威猛雄壮为美的,我觉得这也没啥不好,接受了人家的审美角度,你就能接受人家的选角标准了。
毕竟中国魏晋的时候也是以男人威猛高大为美的,比如曹操还让手下一个威猛的人替他接见别人。
男主把林伽放到瀑布下面以后跳的舞蹈,我觉得灰常好看,活力,虔诚,献给湿婆的舞,因为湿婆是舞蹈之神。
因此冲着歌舞我去看了第三遍。
看第三遍我完全是截着歌舞的片段看的,因而发现这个片的特效,当然比不上美国个么牛叉的特效,但说五毛特效,真心也说不过去。
瀑布攀爬啥的,虽然违反物理定律N多条,但抵不过场面漂亮啊。
看着看着,我就觉得这个片子里所展现的宗教信仰,让我有点唏嘘。
太后在河里将婴儿举过头顶,科学帝们纷纷吐槽,可那两句台词真是好啊,“他要活下去,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望眼欲穿;他要活下去,因为他要成为王。
巴霍巴利,他要活下去!
”如果以上帝视角来看,一切的指引都是有归宿的,孩提时候的巴霍巴利就要爬瀑布,为了个妹子的面具,他爬上了瀑布,这里都有湿婆的影子,因为那座山就是神山。
他看到母亲受辱,即使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母亲,也会觉得血气上涌,悲愤难抑。
选何人为继承人的时候,太后说“杀再多也只能算勇士,救一人却是神明”,挺符合佛教的教义的。
人世斗转星移,诸神含笑不言。
这几天下了影片的原声,整个脑海里都回荡这印度歌曲。
去年的时候就已经跳进印度连续剧《摩诃婆罗多》和《众神之王》的大坑,奎师那小葵花真是帅得突破天际,虽然是个膀大腰圆的阿三然而真是帅得要命,花痴了大半年。
我觉得我的审美真是从《阿育王》开始就一路被带歪了。
后面给猫眼写了影评,图文版本的请点击http://m.maoyan.com/information/12705?_v_=yes&share=iOS-------------------------------------巴霍巴利王,是一位耆那教的圣者原本的故事是这样的巴霍巴利和弟弟婆罗多和争王位,巴霍巴利通过非暴力的比赛方式(瞪眼,水战和摔跤,史前奥运会)赢得了王位但是王位到手,他突然觉得这样内心难以平静他放弃王权,进行苦修,脱光光站在山顶,最终成为耆那教的圣者阿育王的爷爷一统印度之后,梦见了巴霍巴利王,也退位苦修去了而这个巴霍巴利王,本来是在家中锦衣玉食却被导演塞了摩诃婆罗多的剧本还是婴儿的王子于宫廷斗争中被救出,雨夜被托举着渡过河流,交托与平民的养母,度过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而他的生母囚禁在王宫中。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熟悉了,奎师那回到了宫廷,杀死篡位的舅舅,救回了生母。
而他爹,另一个巴霍巴利王,天生力大无穷,正等着和弟弟来一场史前奥运会却又被导演塞了摩诃婆罗多的剧本王朝的长子因残废而不能继位,次子继位早死,王朝新一代的两个孩子都有继承权,挑优而选,一位内心仁慈,一位邪恶,然而武功难分优劣,最终的考验是一场战斗,擒拿住首领的人就是王储后面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了,坚战在擒拿木柱王一战中获胜,加冕王储,却被密谋放火,消失在紫胶宫下一部的剧情肯定还是充满摩诃婆罗多的风味,最后加一段阿育王式的结尾,巴霍巴利王退位,使用原著的结局。
虽然这个故事充满了老梗,然而最好的地方就是一个字,燃!
2000年来,无论多少版的摩诃婆罗多,都没有这样的视觉效果,这样的节奏,这样的燃点导演说他将来要拍摩诃婆罗多,然而巴霍巴利王,已经是a story of mahabharata照抄自印度的影评,角色的一一对应:SIVAGAMI 对应贞信太后,我觉得她还有点像摩诃婆罗多的监国夫人妙贤:The boldness of SIVAGAMI should have be drawn from the characters of Sathyavathi , the step mom of Bhishma who in spite of losing her husband and her sons , boldly ran the kingdom of Hastinapur with the help of Bhishma who protected her at that period of time.KATTAPPA 对应毗湿摩The character of Kattapa does show the respect and sincerity of Bhishma in Mahabharata. Though Kattappa could have acted against Sivagami using his power and could have taken over the kingdom of Magizhmathi but he was faithful and kept his words like Bhishma.BHIJJALA DEVA 残疾的大伯无疑是持国This character is handicapped, possess inferiority complex, doesn’t have power in the kingdom and so trains his son to gain power. It is clearly the character of king Dhritarashtra.This character also has flavor of Shakuni that works with cunning ideas.BHALLALA DEVA 对应难敌和波罗那This character is clear portrayal of Duryodhana and Ravana. Like these epic characters, he has not been accepted by the Devasena (Dhuryodhana and Ravana have failed in the test to marry Draupadi and Sita), he didn’t get proper recognition for his talents because he had cruel intentions and though equally talented compared to his peer he is denied power and so did create a master plan to gain power.BAHUBALI 巴霍巴利爹对应般度五子,他有坚战的仁慈,怖军的力气,阿周那的战斗技巧,无种的女人缘This character could be inspired from Pandavas or in particular Arjuna. This character is close to heart for Kattappa like Pandavas were to Bhishma. Also we are able to know from scenes that Bahubali married Devsena competing with Ballala like Arjuna won the test to marry Draupadi. Bahubali became prey to the cunning plan of Ballala and his father and was killed.DEVASENA 巴霍巴利娘 她在第一部的戏份我觉得更像奎师那的生母devaki,但是在巴霍巴利爹那条线中,她是黑公主和悉多的合体。
第一部的台词透露出两个堂兄弟都曾经追求过她,第二部肯定会有黑公主选婿的戏份。
Her character shows the shades of Sita in ashoka vanam. She is dressed up in clothes that is torn. She wants to take revenge against Bhallala and as Sita was waiting for Rama here she waits for her son to rescue her. Also the scene which has Shivadu coming into the palace and burning curtains is portrayal of Hanuman burning Lanka. And when Ballala talks to her saying she could have married him and escaped this suffering it is taken from the scene where Ravana tells Sita the same.SHIVADU 无疑从身世和个性上都接近奎师那,KATTAPPA对他行的大礼正是“将莲花足置于头上”(毗湿奴/奎师那信徒头上的标记)He is the main character who has come to rescue Devasena. His character is sketched similar to Lord Krishna. He is born as prince and is adopted by tribes, who is naughty as a kid and saves his biological mother from being jailed withou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his birth until he rescues his parents.AVANTIKA 奎师那的夫人真光,战斗型公主The love of Shivadu has very light shades of Sathyabama who is also a warrior and fights with Krishna initially but ends in falling in love with him.男主养母:原型来自于奎师那的养母 Yashoda另外强力的女性角色也是这部戏的一个亮点women empowermentNot only the characters are inspired from the epic, I also want to register another impact this movie has created is on women empowerment. When everyone in the film industry talks about it, director S.S.Rajamouli has silently created strong female characters in this movie as in the epics and the drive the story completely. Hats off S.S.Rajamouli.
7 月 22 日,《巴霍巴利王:开端》在内地上映,该片制作费用堪称是印度历史上最贵的电影,整体耗资约 1.6 亿人民币。
去年创下印度本土票房第一,全球票房总计已超过60亿卢比(约合9000万美元),印度境内票房收入过50亿卢比(约合7480万美元),在印度电影史中排名第三。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出“王子复仇记”:大难不死的男孩儿,长大后发现自己身怀神力;为了心爱的女孩儿离开家乡;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发现自己是王族之子后,为了惨死的父辈,发起复仇行动并夺下王位。
国内许多媒体把《巴霍巴利王:开端》称为耆那教圣者巴霍巴利的故事,巴霍巴利原意为强壮的手臂,故此前也被译作“力臂”,其人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胜者第阿底那它祖师之子。
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长婆罗多争夺王位,并在赢得三场比赛后得到了王位。
但是王位到手之后,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并放弃王权,进行苦修,最终成为耆那教的“成就者”(Siddha)。
但是通观全片,我们很难找到耆那教教义的踪影——不敬神,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均可得道等。
与反对婆罗门的耆那教不同,整部电影都是以歌颂大神湿婆和它的化身——巴霍巴利之子希瓦(Shiva,其实就是湿婆神的名字)为主线,后来才以回忆的形式展开了印度教神话中巴霍巴利和兄弟巴拉迪瓦二人争夺摩西施末底王国的王位的故事,剧情中蕴含着典型的印度教宗教背景与印度教式的英雄主义崇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片。
国内文献一般把三大宗教认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佛教,但事实上,印度教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远多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外国文献通常认为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印度教,或者加上佛教称为四大宗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教广泛影响着南亚东南亚的大部分区域,如果不了印度教,你很难真正的深入当地,也会造成尼泊尔变成“佛国”这样的笑话。
近年来,印度电影佳片倍出,《三傻》《P.K.》《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称得上杰作,里面都包含着浓浓的印度教元素,如《三傻》中姐姐的嫁妆,《P.K.》中对神灵的质疑,《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主角被称为猴神,那是因为猴神哈奴曼象征忠诚与勇敢。
《巴霍巴利王:开端》也不例外,印度教的神话交织其中,更添趣味。
下面就让我们截取几个片段,抛砖引玉,来谈谈它背后史诗般的印度教文化。
本片虽然叫做《巴霍巴利王》,但第一部的主角更显然是他的儿子希瓦,他与毁灭大神湿婆同名,在片中,也处处彰显着他的神性,暗示他是湿婆神的化身。
神的力量,希瓦举起巨大林伽这段影片都是在称颂湿婆,描述它的外貌与背景,如妻子帕尔瓦蒂和坐骑难迪,也在借助称颂神来称颂男主的勇武与虔诚。
恒河是印度教最尊崇的圣河,当恒河从天界倾泻而下时,大地母亲根本无法承受她的力量,于是伟大的湿婆神用前额接托河水作为缓冲,之后恒河再流到地面上。
希瓦举起的林伽是湿婆的标志,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上面的圆柱体叫林伽象征男根、阳性力量及湿婆;下面的磨盘叫约尼,象征女阴、阴性力量与帕尔瓦蒂,这种配合的含义是: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
用恒河圣水冲刷林伽是供奉湿婆神最高的形式之一,所以希瓦会把林伽放置在瀑布之下,这段瀑布所在的河流,就是恒河的上游。
新月是湿婆神的额饰,是印度教创世史诗“搅拌乳海”中乳海的十四宝之一,柬埔寨吴哥窟壁画上精美呈现了这个传说。
大白牛南迪是湿婆神的坐骑,这种白牛有高耸的驼峰,属于黄牛的一种,这也是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黄牛被尊为圣兽的原因之一。
之后的影片中,巴拉迪瓦徒手降服巨大公牛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武,同时也是在暗示他是湿婆与正道的敌人。
希瓦最后的舞蹈一脚着地的动作明显带有坦达罗舞的意味——据说在世界毁灭之际,湿婆神就会在暴风雨中跳起这样的舞蹈,舞蹈中罪恶和污秽伴着旧世界灭亡,新世界迎来重生。
为你而来,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你
这段歌曲叫做《为你而来》,是全片最亮眼温情的片段。
女主阿瓦迪卡霓裳化蝶,美若天仙,特别是从天而降的那一刻,让笔者不禁想起《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悬崖惊鸿与日光将瀑布照耀成金色,这两个远景镜头充分体现了制作的诚意。
湿婆神的最重要的化身之一叫做巴伊拉布,正是忿怒的恐怖之神,影片在每个细节中都在暗示希瓦具备的神性。
弓箭在印度教中有神圣的意义,是诸神的武器,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十胜节,有个传统节目就是用弓箭射击十首魔王罗波那(出自《罗摩衍那》)。
同时,弓箭也象征着对灵魂内心的指引。
阿瓦迪卡如同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齐,不仅是希瓦的爱人,也指引他找到命中注定的道路。
这段撩汉技能我要给100分,满分是10分。
剑与爱,情挑阿瓦迪卡这一段生死争斗充满着赤裸裸的性暗示,也在不经意地诉说主角的神性。
印度教这点非常有趣,虽然传统上在婚前性行为上十分保守,教义亦没有离婚的概念。
但是对性爱本身接受度又很高,无论是舞蹈还是宗教,都充满生殖崇拜。
男主把女主放进瀑布之中。
上文我们说过,瀑布流水冲刷林伽是供奉湿婆神的祭祀。
而在很多时候,信徒们使用的不是清水而是牛奶,这象征着林伽约尼交合产生的爱液。
湿婆神同时也是繁殖之神,这个唯美片段的性意味呼之欲出,女主被征服了。
瀑布冲刷希瓦的额头,就像恒河从天而降冲刷湿婆神的额头。
阿瓦迪卡看着瀑布中自己秀丽的外表,真正觉醒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在瀑布中也表明了转变成女人的过程。
这段撩妹技能我要给99分,少一分是怕你骄傲。
恢宏的战争场面电影中震撼的宏大场面与具有史诗感的视觉效果在印度影史中可谓前无古人,后半段用大量篇幅通过 CG 技术与实拍相结合,1:1 还原了古印度冷兵器的战争场面。
印度教中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最高种姓婆罗门掌握神权,是从欧洲入侵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种的后裔。
种姓的划分正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粹性。
电影中的反派侵略者的肤色与血祭的坦陀罗习俗,正和南亚原住民一脉相承。
他们中的首领贵族许许多后来被吸收进印度教中,成为掌握政权的种姓刹帝利。
这也是婆罗门和刹帝利间的斗争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原因,佛祖的姓释迦就是一个刹帝利种姓,佛教也是反婆罗门的产物。
坦率地讲,《巴霍巴利王》的剧情非常一般,虽然借用了耆那教圣人巴霍巴利的名字,故事却更像一部不精准的《摩诃婆罗多》。
但是从整体效果而言,不愧是一部出色的商业巨制。
这点恰恰是印度电影的可怕之处——当笔者观赏《三傻》《P.K.》《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些伟大影片的时候,只惊叹于印度电影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在师道至上的印度,他们可以嘲讽教育体制,如《三傻》;在全民信教的南亚,他们敢反思宗教,如《P.K.》;在印度巴基斯坦世仇的局面下,他们歌颂信任与和谐,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可如今,在商业片和大制作上面,印度电影又先声夺人。
不要忘记,除了文艺和思想,精良的商业快消在现代社会亦必不可少。
反观国产电影,我们值得思之,慎之。
印度影片《巴霍巴利王(上)》是一部可爱的史诗神作,近乎奇幻,虽然有拖沓的节奏、冗长的歌舞,但是也有开阔宏大的场面,有瑰丽壮观的瀑布特效,不足之处在于“五毛特效”痕迹十分明显,比如战争场面和王宫场景充斥着模型特效、悬浮特效之类的“偷工减料”。
最难得之处在于,这部影片和《机器人之恋》、《功夫小蝇》等其他印度影片一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人的天生神力、震撼的瀑布奇观、奇特的打斗设计等等,感觉印度三哥们简直是狂拽炫酷吊炸天,对比而言,中国导演需要卸下的思想包袱太多,需要大开的脑洞也太多了。
被誉为印度电影史上最贵的影片《巴霍巴利王》,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大多数人都会谈及它的特效制作,毕竟这是制作影片最烧钱的地方,而宏大的场面,也是史诗电影的标配。
不过,如果你就这样理解印度史诗电影,就太肤浅了,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印度的史诗片里必定在特效之外,会释放更为厚重的人文情怀底蕴。
人文情怀之英雄的神性印度文明的主体是印度教文明,印度教不但是个多神教,印度教的神灵本身还往往具有多种化身,最为典型的就是印度教中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他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
久而久之,在印度文化中形成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其实都是天上神灵下凡到人间的分身,当他们崇拜一个英雄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赋予英雄某个神性,将其神格化。
影片中,巴霍巴利王的儿子施瓦杜无疑就是一个这样的英雄,他不但具有非凡的身世,而且一成年就被赋予了湿婆神性——他徒手举起了巨大的林珈石雕。
那么,什么是林珈呢?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分别是毗湿奴、梵天、湿婆。
其中最受欢迎的神便是湿婆,他被誉为破坏神,也被视为是强大生殖力的象征。
据说湿婆的性能力很强,有一次和老婆不间断性交了100年,还欲罢不能,众神对此感到惊慌,央求他将精液泻入恒河,这就是恒河之水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成为圣河的原因。
因此,湿婆也以男性生殖器即林珈的形态被信徒崇拜,林珈即代表湿婆的生殖器,也代表湿婆本身。
印度教徒常说:“如果你不了解林珈,就很难了解印度教的特色。
”可见林珈在印度文化中的传统地位。
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只有顶礼膜拜,除非他本身就是神灵在人间的化身。
所以,施瓦杜举起林珈石雕的含义,不仅仅代表他气力大,更代表着他作为一个英雄,超乎凡人的神性,是湿婆在人间的化身,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巴哈拉拉德瓦,他一出场就和水牛进行了搏斗,同样展现了非凡的实力,但就缺乏施瓦杜具有的神性,因为他是反派,不是英雄。
赋予英雄某种神性的传统,非常好的沿用在当今的大量印度商业电影中,因而常常出现被人们戏称的“开挂”现象,只有了解印度文化的人,才能理解这种现象,英雄被视作神灵下凡,那他自然可以做出很多常人不能做的举动,在印度人眼里,这不但没有不合情理,而且是非常符合传统的英雄定义。
于是,你能理解施瓦杜能单枪匹马,夜闯皇宫救人,而不用召集任何帮手;更能理解施瓦杜可以一人单挑几十人,而不落下风,且能手刃敌人;然后还理解了施瓦杜在徒手攀岩时,能作出各种超越人类体能极限的动作。
这就是印度人思维中的英雄。
人文情怀之刹帝利的尚武精神不论是影片上半部分施瓦杜的故事,还是影片下半部分巴霍巴利王的故事,剧情里都飘洒着强烈的雄性荷尔蒙气息,尤其是最后的战争场面,声势浩大,巨石、强弩、厚盾,以及大量集体肉搏,精彩且略显夸张,一派的尚武作风。
这和平时一想到印度人,就想到修行者的感觉相去甚远,为什么呢?
其实还是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
所谓种姓制度,就是根据姓氏、种族,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
再通俗一点,就是你生下来姓什么,就决定了你以后做什么职业。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在这个制度中,位于第二等级的为刹帝利种姓,代表着武士阶层,其中包括那些马上夺天下的国王与君主,久而久之,尚武精神也成为了这个种姓的传统职责。
在印度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主角阿周那面对战争的残酷,曾经犹豫不决,后来大神克里希纳对其晓之以理,劝其战斗,其中便提到了作为刹帝利种姓的战斗职责,最终阿周那加入战斗,赢得胜利。
不难发现,影片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刹帝利阶层的武士以及皇亲贵族,他们秉持尚武精神,在印度传统来说,是再合理不过了。
在影片中,不但男子很勇猛,甚至连女子都非常彪悍,前有身手矫健的女武士阿凡信卡,后又把持朝政的皇后西瓦格米,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汉子,一改往日影片中,女子娇柔艳丽的形象,为影片增色不少。
人文情怀之神话史诗的传统尽管剧情中没有出现任何神灵,但是影片在叙事手法上沿用了不少印度古典神话史诗的传统。
比如主角高贵的出身和坎坷的命运,这就是印度两大神话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基本套路,再者,当施瓦杜出现在皇宫内,民众集体突然高呼“巴霍巴利”、施瓦杜母亲对施瓦杜到来的预感以及巴哈拉拉德瓦的反应过度,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都显得太过邪乎,这都是神话故事里常用的手法,非常原始。
这种沿用神话史诗传统的处理方法,结合故事的时代背景,让影片蒙上了一层古典的气息。
硬伤:谈完影片的人文情怀,必须来说说它的硬伤,因为这个硬伤,造成了影片水准的大幅下滑,也让我在对此片期待了一年之久后,倍感失望。
同时严重怀疑IMDB官方网站高达9.4的评分是怎么来的。
影片剧情结构的断裂是最大的硬伤!
难以想象,花了1个半小时来讲述儿子的故事后,剧情戛然而止,转而回忆叙述父亲的故事整整1小时,直至影片结束!?
简直就像两截断掉的藕,中间只以一根单薄的藕丝相连。
没有人规定故事讲述一定要按照什么样的模式,但是故事讲述必须要顾及观众的情绪,观众花了1个半小时积累的情绪,期待这个身世非凡的儿子,爆发自己的能量,结果却等来父亲的生平故事,而且又是从儿时开始讲起??!!
然后你还惊奇的发现,原来父亲才是片名里提及的巴霍巴利王!
也就是说,父亲的故事才是影片剧情的主体,那前面关于儿子的这1个半小时到底是什么意思?
看片名,我们知道电影还有下半部,但如此剧情分配导致儿子的故事酝酿许久,但没有高潮就被强行暂停,父亲的故事刚刚进入佳境,片子又结束了,真是让人看的无比难受。
这是印度电影史上,目前为止投资最大的作品,看的出导演的野心,特效部分中规中矩,还过去的,但在剧情结构安排上,明显缺乏经验,想想好莱坞的《指环王》,也是分上中下三部完成,但是每一部都保持了很好的完整性,故事断点选的也很考究,每一部都有高潮,且每部之间还衔接的很好。
归根结底,还是水平问题啊!
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本来就属于小众,加之如此硬伤拖后腿,其商业前景堪忧,总之我不太看好这部影片的票房成绩。
欢迎加入我的公众号:Indianmovie
巴霍巴利王这部电影情节本身依然是印度商业电影审美的那套,谈谈恋爱复个仇,以暴易暴。
但是拍出了史诗感。
下一部?
当然要看了。
这对我这种奇幻控来说完全是咖喱味的福利啊。
印度不管看什么片子基本都脱不开各路神灵。
尤其是印度教的几位主神。
巴霍巴利这样的神话故事更是如此,人物的一言一行,宿命流转,背后都是神意所授。
男主与湿婆同名,又是渡河托婴,死而不倒的神迹。
祭祀林伽,战前血祭战争女神。
坦达罗颂,坦达罗舞,不用说这个片子又该是湿婆的主场了。
自古印片出燃曲,本片的各种bgm已经循环播放了几天了,写代码的时候打打鸡血也不错。
故事主线是王国夺权战争。
王室血脉自相残杀,不义者得势,王国陷入黑暗之中。
正真王者的后裔冥冥中得神护佑,大难不死的王子重回故土,一场倾尽全国之力的正邪之战蓄势待发。
简单的说就是魔改版摩诃婆罗多,看了的人自然懂。
不是说这么拍不好,至少作为半个13版mahabharat电视剧的粉丝,我看得是津津有味,至于为啥要把巴霍巴利王拍成平行世界的mahabharat,那得问编剧了。
由此也可见俱卢族般度族和奎师那的故事在印度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吧。
mahabharat的结局,按照咱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挺惨烈的。
颇有种一切繁华成空,落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
战胜不义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即使是奎师那也无法破除因战争而受的诅咒,最后被人射中脚底身亡。
总觉得此片男主最后也无法过上美好幸福人生。
男主也许最后是被自己的宿命驱使着,为复仇而生宛若神击打不义的武器,在血流成河枯骨成山的战争中获得惨胜,最后无心登位,踏上苦修之路。
(这段话纯属个人脑补)其实我很好奇编剧会怎么处理男主得知自己身世和如此沉重的国仇家恨之后的转变呢。
他会一下子就成了复仇之子吗?
还是会犹豫,反抗和逃避自己的宿命呢。
最后谈谈歌舞。
印度的传统歌舞和印度教的渊源很深,很多歌舞表演都是以演绎印度教神话故事为主,要么就是用来祭祀神愉悦神的手段。
这么千把年培养出了印度人对歌舞叙事的痴迷。
看印片一般的几大跳舞点,谈情说爱,感情发展,结婚仪式,宗教祭祀。
歌舞不是独立于电影剧情的,而是影片叙事的一部分,习惯这种思维的话就不会觉得出戏了。
其实很喜欢南印度电影歌舞里面敬湿婆,毗湿奴,或者象神啊哈奴曼啊,各种宗教节日庆典的舞蹈欢庆,比如出镜率很高的胡里节,颜色饱和得好像显示屏都快坏掉了。
其实我才不会说,很多歌舞片段编舞超给力白看不厌呢哈哈。
这位导演貌似不执着于那种很多人一起狂欢的歌舞大场面,多数是MV形式的。
全篇也就4段吧,男主怒扛林伽,男主追女神,男主调戏妹子,男主他爹调戏妹子(大误)。
好了,诸位2016再见吧。
咋看剧情有些像莎翁的哈姆雷特。
其实很有印度本土风格,是印度神话故事改编而成。
那些夸大说此片比我们特效多么多么牛逼的,我倒也不认同。
但确实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下面涉及剧透。
不需要的请自行屏蔽。
故事开篇,是一个穿着精致高贵的妇人抱着一个小婴儿躲避追杀,逃到一个瀑布下,妇人设计杀死了追杀的两名士兵,随后自己一不留神滑进了波涛汹涌的江河里。
眼看自己将要被河水淹没,她用手托起婴儿,向印度湿婆神许愿。
这个镜头做成了电影海报,河中一只手托起了一个正在哭的婴儿。
很快,随着水流他们被冲到了下游,婴儿被这里的王后救起,王后不能生育,所以一心把这孩子当作湿婆神的恩赐,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河边被妇人杀手的士兵,虽不知道缘由,但也明白这孩子是有人追杀的。
所以王后就自己养了,并给他取名叫施瓦。
施瓦从小就像着了魔一样,天天去瀑布那,沿着山石往上爬,誓要爬到山顶去。
大家都嘲笑他。
他的养母也天天向湿婆神祈祷他能早日觉悟,不要再爬了。
就这样过了25年,施瓦还在爬,虽然一次也没成功过。
不过也由此练就了一身肌肉和力量。
当然后来证明,他更多的是导演赋予的神力!
自带主角光环,死不掉,霸得蛮。
就在这天,施瓦爬到半山腰,猛然看到一位身披彩衣蝴蝶的丰腴仙女,隔着一米多的悬崖,在对岸跳舞,受荷尔蒙的强烈驱使,施瓦飞身跃过悬崖。
这是第一个槽点,这也太夸张了吧。
不过也要继续看下去,导演说了这是“神”话嘛!
就在和仙女的你追我赶中,施瓦逐步登上瀑布的最顶端。
25年,终于上来了。
仙女呢?
当然是消失了……不然你以为是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吗?
登顶后的施瓦,就像陶渊明初次发现桃花源一样,就像井底之蛙终于跳上了岸一样,总之左瞧瞧右看看的。
这时,有个穿着战斗衣的美女出现,施瓦为之一振,刚要冲上去打招呼,却发现美女战士后面跟着一串的追兵。
没等施瓦帮忙,飒爽英姿的美女战士和同伙干掉了这些人。
施瓦从此情根深种。
经过几番犹如话剧一样的印度舞蹈来回,施瓦和美女战士同床共枕了。
第二天又有成串的追兵跟过来,施瓦带着女战士逃跑,中途引发雪崩,万能的施瓦扒下一棵百年老树的树皮当做雪橇,又顺利躲过一劫。
这是第二个槽点,你以为你是神啊,好吧,导演说你是,你就是。
女战士的腿在逃跑过程中受伤了,就不能顺利去完成救援公主的任务。
作为跑的过的雪崩,跃得过悬崖的万能男人当然要接过这一重任,替自己的女朋友去完成任务。
施瓦假扮普通民众,趁着(记不住国名,太长太绕口)这个国家的国王要树立自己的威武雕塑,普天同庆的机会,混进了城内。
并趁着夜黑风高的晚上,进入了王宫,顺利找到了要救的公主,只是惊动了王宫上下。
国王也不是吃素的,看着有人如此大胆,当然是气急败坏。
王太子带领家奴和士兵一路追了出来。
在一个没有写路牌的地方,施瓦被追上了,于是下车掐架。
正在你来我往,非要你死我活的时候,施瓦的养父母因为儿子长久离家不归,担心走丢,也找到了这里。
女战士和同伴担心救援有差,赶着支援,也找到了这里。
于是该来的都来了。
施瓦神勇,杀了王太子,就在和家奴(重要角色)决一死战的时候,一个闪电过来,对不起,没有劈到施瓦,只是照亮了施瓦的这张脸。
对,闪电有时在影片中的作用,就好比手电筒……家奴没有下手,反而扑通跪在施瓦面前,呼喊:“巴霍巴利”!
施瓦感觉莫名其妙,于是家奴就开始了漫长的历史讲解。
这里才算进入正史。
巴霍巴利就是施瓦的父亲,他刚才救的公主是他被囚禁25年的亲生母亲。
他们原本是这个国家的王和王后。
现在任的国王是施瓦的伯伯。
这是一场宫廷内斗的流血事件。
具体怎么斗的,巴霍巴利王(下)导演告诉你!
弱爆了。剧情人设都是糊弄小孩的级别的。。ps:突然很佩服老祖宗的嫡长子那一套。果然阿三就是不开化
开挂
尬到让人不断地笑场
孩儿和他爹到底谁是主角啊?!
6.5,印度封神,摩诃婆罗多故事跟王子复仇记的结合,大场面和奇观营造试图对标指环王或特洛伊这样的好莱坞战争大片,印度没有详尽历史反而给了创作者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特别是第一部结尾跟喀拉科亚人的大战,无论造型还是战争方式,妥妥西方魔幻英雄史诗的搞法,看着挺爽。我个人更喜欢前半段神话奇遇的段落,很有印度宗教和民族特性,工业上的意义确实很大。
三星半。浮夸的手法还蛮适合神话里那些怪奇的设定,满足神话控的所有心理需求。歌曲特别诗意优美,与故事相得益彰。
挺好的!虽然开挂了,但是想想中国片的轻功不也是开挂吗?~~~最可笑的是一些无知的人总是看不起印度电影,一看是印度的就看不起,智障!妈的智障!印度电影甩中国电影好几百条街呢好么!
不如跳舞
真的...有毒啊……毫无悬念在最后那场大战睡死过去 #BFF 2017/6/23@影立方
印度电影真的要全面超越国产了
就是部印度神话片……
巴霍巴利王:开挂
史诗感和娱乐感皆有,卖肉与卖神同行。对善于开挂的印度人来说,各种神乎其神已不足为奇。为表明拍片时动物未受伤,一些镜头标注“C.G.I”
和好莱坞比,它无所顾忌的自由。和中国电影比,它是神作。
oppce在下集出现了,新的时代要来了
前半段唯美浪漫,后半段惊心动魄。是一部男女老少都能共赏的片,有什么道理不给高分,况且三观正:杀一百个人只能是勇士,但挽救一个生命,就能成神。
这手撕,这歌舞,这剧情,标配的印度神剧。
吓人的阿三!但是到高潮之处戛然而止好想看第二部嗷嗷嗷嗷嗷嗷
动作场面精彩!
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