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看了签字画押的纸条,又切换到影片开头,确认是不是自己记忆出现了偏差。
我的记忆没问题,开头是民国廿四年,画押的纸条上写了民国叁拾肆年。
所以陶管家知道了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识字,更不用提国之四维。
拿走三十万大洋除了有恃无恐,更多的是陶管家心里清楚,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配。
饥荒年代,30万大洋代表的是什么。
是粮食,是命。
但是这个年代,闭塞的村子里,30万大洋能带来什么呢?
带来保长和族长的面子,带来他们的地位。
『荒城纪』电影以民国时新生活运动为背景,讲一起上层布答礼义廉耻堂下层听成李忆莲祠堂引发的闹剧,故事有多荒诞现实就有多残酷,高层谋求开化民情本是好事,但受千年百年愚民zhen策影响下,在那样特殊年代里,中层浮于形式化的不作为,底层在生存苟且面前无视(无知)道德,使世道变得更加萎靡混乱,而极少数小人物的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则连朵浪花都溅不起,毕竟牺牲掉这小部分就能成全那种环境下的大部分,把人命沦为草芥谁又会在乎呢?
【8分】
1934年,蒋介石发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又称新生活运动。
按“最高统帅”的意思,新生活运动希望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
运动的诉求多是西化现代化的,但又不可避免地糅合了传统礼教与旧式道德,“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朱熹哲学成为了“新生活运动”的大旗。
“领袖”号召,自然有大批谋士相随,理论文章引经据典,学习宣传如火如荼。
达官贵人们在这样的语境下自在转圜,积极响应,撰文、演讲、开会、比赛,八面玲珑,热闹非凡。
但国民政府孱弱的基层控制力,让运动难以向下延伸。
尤其彼时国家尚且贫弱,又有战争的阻扰,政令不通,“新生活运动”难免神形分离,最后荒腔走板、面目全非,甚至引出了很多荒诞的笑话。
电影《荒城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饿肚子可以讲道德么?
台面上,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总能讲几句。
但私底下,第一要务还得有饭吃、活下去。
新生活运动来到穷乡僻壤,吸引保长和族长的,不是什么“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主要还是成为模范后的配套资金——三十万大洋。
“礼义廉耻”当不了粮食,但真金白银却实实在在。
事情从一开始就走向歧路。
愚昧封闭的乡民没功夫也没兴趣弄懂什么是“四维”,恰好村里有个外姓的寡妇李忆莲,方言里平仄混淆,于是“礼义廉耻堂”变成了“李忆莲祠堂”,领袖“蒋中正”变成了“讲忠贞”。
错会几个字,方向却完全是逆着来了,新生活运动没搞出“新”来,倒是把旧糟粕里最要命的魑魅魍魉给放了出来。
不为乡民待见的外姓寡妇一下成了菩萨奶奶,被高高供起,让她入族谱,好吃好喝伺候,还要为她建祠堂,这是亘古未见的事情。
但神却不能有人格,相爱的人被生生拆散,好好的家被夷为平地。
乡民不断进行着自我说服与自我麻醉,硬生生地把这件荒诞的事情变成了理所当然,也揭露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这是一部国内院线里鲜能看到的现实题材黑色喜剧,初看起来荒诞可笑,但慢慢又会被其中对人性的批判刺得如坐针毡。
电影开始,无论保长、族长,或者其他村民,都算不上什么坏人。
他们有自己的私心自己的算计,也还顾及着全村人的口粮与生路,宗法和秩序。
但一个“李忆莲祠堂”修建计划搅乱了村庄,让大家都晕头转向。
上面的小道消息模棱两可,不得要领。
只能自己开悟,悟到了,就有钱拿。
悟不到,一无所有。
所以这并不是开放的选择题,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于是他们分析、思考、研究,当理性不能解决疑问时,就选择自我欺骗和自我蒙蔽,如同把头插入沙堆的鸵鸟,进而一步步滑向“恶”的深渊。
“献祭”成为整部电影的高潮,集体无意识终于造就了终极的恶。
乡民们以大张旗鼓的祭拜仪式完成了最后的屠戮,李忆莲终究不是神,只是献祭的牺牲而已。
然后督导团来了,新生活运动来了,外国记者来了,他们讲话、训示、授牌、拍照,“礼义廉耻”真相大白,所有人却都寒蝉若禁。
许诺的大洋只在村里打了个转,象征性地留下几吊,大半又都回到了老爷们的手中。
折腾一圈,该做的坏事做绝了,这个村庄依然贫瘠愚昧,甚至比过去更加混乱无序。
我非常喜欢电影结局的处理,没有痛快淋漓的复仇杀戮,告状的母亲死在路上,愤怒的儿子定格在枪火喷射的瞬间,一切戛然而止。
那些群体做过的恶被轻易掩盖,某年某月,烧死的寡妇,只是乡间微不足道的轶事,散落在稗官野史与乡野笑谈中。
没有英雄侠客,没有天理循环,被牺牲的人命,发不出振聋发聩的喊叫,但哀怨的控诉却在这片土地上徘徊不散。
我们看着电影里荒诞的故事和人物发笑,又对照某种人性的真实而默然失神。
电影的故事只讲了一方小天地,但见微知著,留给观众的思考,却不止那个村庄、那个年代而已。
所以电影的名字用得讲究,“荒城纪”——它不仅是留存于个体的“记”忆,更是见证和封印了一个时代,关于家国民族的“本纪”。
忘或不忘,喜或不喜,它都醒目地矗立在那里。
我是在火车上完成的看完了这部电影,心中确有一些东西不吐不快。
我惋惜李忆莲这个姑娘,实在不能不为她发声。
故事的大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之下的山西小山村内。
大抵知道李仪莲原来的人生是这样的,3岁被卖掉当童养媳,9岁被卖到这个小山村,男人死得早,自己就变成寡妇。
这样一个苦命的女人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恋,仅仅因为只认识一个“李”的保长错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就先后赔上了爱情和性命。
“我就是想有一个家,有一个喜欢的男人,我有什么错”。
“林硭,你知道吗,族长要宣布咱俩的婚事哩” 为了自己该有的爱情,李忆莲只准自己的儿子喊自己“姐姐”,这样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却在刚刚有了爱情之后被众人推上了贞洁的神坛,这是“荒”不择路的村民在保长族长的带领下找到的希望,是饥荒的“荒”,人慌的“荒”,更是心荒的“荒”。
我看着这一对俊男靓女手牵手站在祠堂里接受来自祖辈的审批,他们满心愉悦的准备着好事的降临,却不想事情向着毫无预料的方向进行。
林硭和忆莲慌不择路的看着众人,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并没有丝毫的预料,一个全村人都不喜欢的小寡妇竟然变成人人供奉的菩萨,一户一直被认为是外姓人的地方竟然变成全村风水最好的宝地,这样一个荒唐的故事竟然如此的真实可信,这种荒唐在忆莲被架上火架,在全村人的欢呼雀跃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李忆莲有什么错?错就错在“我叫李忆莲”,原因只有一个,如果她不叫李忆莲,那跟“礼义廉”确实没有任何关系。
尽管保长和族长似乎犯下大错,但我却也无法将剩下的过错全部归于他们,并非完全为了自己,况且他们无知得也很可怜,不是吗??
可圈可点。
配乐时而惊艳时而WTF?
哈哈哈,有时候感觉还挺土摇。
有时候起止会比较突兀。
很喜欢拍的黄土高原景,林硭和李忆莲蒙着双眼进祠堂的画面真好看啊!
脑子里强行循环 一块红布。
剧情不是很出彩,不够直抵人心,平铺的场有的部分感觉要强行搞笑。
景和情节明明够大,感觉总有什么没打开。
虽然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强行要求道德本就违背天理,但扒开生活的外衣,不只生蛆,还有血淋淋的恶、贪,还是让人汗毛倒竖。
陶管家就是生活中的欲望,不愁衣食,养尊处优,指缝干净,面庞洁净,字正腔圆。
村民才是生活的本质,棉花冒出来的棉袄,剌喉咙的玉米面,洗不干净的手和脸,泪流下来都是横着冲刷皱褶里的黑灰。
没有流量小生小花的这部戏,大家表现都很好,这些演员的方言会跳戏,不过好在也不用听懂,最惊艳的可以说就是这些演员了。
一星给选角儿,一星给配乐,一星给斯琴高娃。
很多人当这是一部普通现实主义荒诞黑色幽默喜剧,有的人还评价表现手法拍摄镜头乱七八糟的,实在是我们的观影人水平太低了!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党反社会的讽刺剧!
电影一上来的新生活、建祠堂,是为了影射当今政党搞名义搞噱头,实际上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的名头。
陶管家、族长和保长代表的是专制政权,陶管家代表了地方官员、保长代表的是社区基层官员书记、族长类似于村长;李忆莲代表的是被专制制度迫害的人;李福代表的是被迫害人士的家人,也是用小孩来代表他们可能是未来的反对人士;李满真代表的是上访人员;林硭代表少数自由派(还特意起个外姓,喻意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大婶和大婶老公代表的是政党下的权利机构人员;村民代表普通愚民。
按照这个对号入座你大概你就了解了这个故事真正的寓意了!
首先是上面中央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生活运动概念,下面的地方官员开始无条件执行,到了基层已经理解错误并基本执行变样,于是导致了李忆莲被迫害致死,李满真上访“失踪”,林硭自由派的刚开始的无助到最后的反抗与反对。
陶管家贪污受贿,族长与保长狼狈为奸为了私利戕害百姓,霸占村民林硭家土地(寓意拆迁),建祠堂(搞公建),阻挠上访者,还有上层拨款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几乎没有了,老百姓不明事理只会跟着起哄和看热闹啥都不敢反抗,而唯一的自由派反抗人士到最后打响了革命的一枪。
这样一部极具反动性的题材也不知道是怎么审核通过的,虽然我也支持反讽和揭露社会恶现象的题材,但这个电影的性质是不同的,带有对当今政党和社会的极大的讽刺,类似于当前一堆公知和所谓的自由民主派的杰作,类似于“方方”妖婆。
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恶一面,但不应带着这种节奏感,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肯定是有不少弯路,但总体大家还是要看到的是一直在变好,这需要一个很强大很稳定的力量一直维持,并不是看到美国的现在就要义无反顾的人去学人家,他们的所谓民主自由就没有弊端了吗,答案肯定是更多,看看现在的美国,完全的民主和自由就是完全对的吗?
细思极恐的一个细节是,女主带着儿子逃出去,跑到男主家中,晚上小男孩说要出去守着报信,结果真的去给人报信了,然后就是男女主就被逮着打的镜头,然后镜头一切,是一群小孩子围着小男孩讨好他……这能说是亲儿子间接害死了亲妈吗?!
影片结尾小男孩还在骂男主不对他负责任……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那帮大人们,真是凉透人心。
电影看起来很荒诞 吃救济粮的村子 保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县长的傻儿子以求粮食和金钱 因谐音礼义廉耻堂和李忆莲祠堂造成了把活生生的人烧/死的惨剧 保长和族长都是贪财敛财之人 为了钱拆散了一对勇于追求新生活的新人 救济粮接收后存储在仓库再贩卖 军棉也贩卖 镜头一直捕捉每个人的穿着 都露着棉花 打着补丁 占人房产 而这样荒诞的行径却是在全村人的眼下进行的 村民冷眼旁观 甚至打趣 参与 实在荒唐 荒诞
一个发生在西北中原的故事,暴力地撕开一个大口,将那些偏远农村 暴力 没有法制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
不禁为这些贫苦农民的日子始终无法提升赶到可怜,更为这样无视文明的族群感到恶心
放火活活烧死李忆莲,全村一起围着做法,甚至搞成了一场狂欢,以为牺牲了他全村就会有希望就会有救济粮。
可是你们这是谋杀啊!!谋杀 为什么你们还能笑的出来
小孩贪玩,让自己母亲命丧黄泉全村为了救济粮谋地害命从县长到管家,再到族长保长 无人不贪,最后到百姓手里,只剩下勉强活命的口粮。
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导演已经展现了实力。
整个故事完整且值得思考,想表现的太多,所以略显杂乱,有点贪婪。
配乐是这部电影的特色,看完还能记得!!
👫第35部电影。
两三个月之前和Gillian小姐一起看的电影,除了全程方言配音,印象深刻的只剩两处了(没办法,时间实在是间隔太久了)。
一是一干老戏骨精湛的技艺。
村长强势中畏畏缩缩,保长尴尬中强颜欢笑,村民无知中谄媚奉承…众人性格特点被演绎得入木三分…二是,不说普通话,会死。
无论如何,中国总不乏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这就够了,希望这些实力派能火起来。
礼义廉耻堂,李忆莲祠堂,将中正,讲忠贞……哈哈哈,谜一样的对上了……一场雪,有人说是窦娥的冤,有人说是兆丰年的瑞雪……配乐真的是……廉价古偶伤感风,男主表演有点凑合,明明是黑色幽默讽刺片,幽默太少,煽情太多……总的来说真心很不错了,尤其是导演处女作成片这样已经很棒了,牛,七分。
礼义廉耻?哈哈哈哈
堪比《杀生》,镜头有点《寻枪》的意思,虽然结尾略微力道不够,但作为处女作已经非常NB了
可怕的剪辑
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集体杀人可不算杀人。
发生在山西小城的荒诞故事
瞎了这好题材。
听了导演的评论音轨,属于野心挺大,但能力不够的半成品。从文本层面来看,影片希图通过一幕时代悲剧来讲述个体在历史中所遭遇的种种丑恶,新生活运动带不来新生活,礼义廉耻堂最终沦为了李忆莲祠堂,点子挺好,可惜导演的掌控力实在太差,让整部影片看起来刻意做作,只有少数场景不错,配乐简直是尴尬
低劣的寓言故事,演得不错,本子不行。
没有将荒诞进行到底,风格有点杂糅,最出戏的就是慢镜头还有煽情音乐
黑色幽默 荒诞喜剧 一手反讽 把礼义廉耻堂错理解成李忆莲祠堂 未开化的民风可怕 开花的民风更可怕 也只能借着民国来含沙射影了 女主别有风情
2.5 题材是好的,配乐总有错位感,但太拖太慢了
我以为是个很烂的片子,小成本黑色幽默,而且是导演处女作,拍成这样值得鼓励。
故事是好故事,只是导演用力过猛了吧
有点意思,送赏那一段作为民国官场现形记,最为精彩。但是最后祭祀部分,像呼兰河传里烫童养媳一样惊悚。
什么垃圾电影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故事,没有细节铺垫,没有精雕细琢的人物刻画,就只能是老套的“中心思想”了,没法打动人。摄影不错,配乐不伦不类。
模仿痕迹重,情节不知所云
荒诞中夹杂思考属性,故事里模仿痕迹严重,结尾不好!
我希望看到黄+蓝=绿;这电影则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