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剧了《坠入》拍了《夜行者》,他本人的才华我不想去怀疑,但这部片子明显想要表达太多却反而变成了四不像,把原本的讽刺用一种极为肤浅的方式表现出来——拍了一部鬼片,还是特别没有水平的鬼片。
它既没有深刻地表现出艺术圈的利欲熏心,也没有利用艺术片去讨论人性,对片中人物的刻画也是浮于表面,最后的成品就是一个恐怖又不太恐怖,剧情也没有剧情,内涵更没有内涵的烂片影片中想表达和讽刺的主题仅仅通过简单的对比是不够的,大基调上“追求艺术”与“追求金钱”的对比,老吉所演的刻薄评论家的“被批评的”和“有品味的”的对比,黑人女二“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的对比……这些都过于简单肤浅了,都只是单纯的把善恶摆出来,就像黑与白一样一目了然,没有去深刻探讨的必要。
再加上极为廉价的闹鬼桥段,更是把影片的水平拉到了一个新的低度。
实话说,我还觉得黑人女二的演技非常尬,她在影片开头发现男友出轨的那一段演出堪称矫揉造作,简直令人看不下去。
但老吉的发挥一如既往地稳定,就他本人而言,与导演上一次合作的《夜行者》无疑是整个演绎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会接下他的新片也不奇怪,也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四年没拍片了手生,本片比起《夜行者》确实差着档次。
顺便,全片五个人的死,就后三个比较有创意,最有意思的是老吉演的刻薄评论家之死,被自己批评的东西所杀,导演是不是在暗示批评这部电影的人都不得好死……?
嚯嚯嚯。
一件艺术品,除了欣赏它本身之外,还能目睹它杀人的全过程。
而且杀完人之后,连带尸体又形成了一件新的艺术品。
是不是很有意思?
喜欢《天鹅绒圆锯》这部电影,第一次看到一半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找个时间,好好再看第二遍。
可能由于自己是视觉控,所以对这部讲述艺术品杀人的电影,有种莫名其妙的吸引力,如同电影中Vetril Dease的画作一样,让人撇上一眼就中毒了。
其实,自己对艺术向来一窍不通。
虽然喜欢看展览,也只是在看画面构图和色彩搭配,根本深入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而在跟别人讨论的时候,自己总是愧于词穷,只会说“有点意思”。
影片《天鹅绒圆锯》中,自己只看出来了一件艺术品,它挂在Josephina客厅的墙上,是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
其实,这个作品原本是一部超长影片,有近500分钟,大学期间有看过这部电影。
三年前去过一次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当时也见到过这个「帝国大厦」。
老实讲,这部电影挺无聊的。
以安迪·沃霍尔的个性,相信他也会这么认为。
只有给电影打低分,才能真正尊重他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
回到电影《天鹅绒圆锯》本身,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那样,它吸引人的地方主要在于,让死亡的方式显得艺术,类似与艺术家版的《电锯惊魂》。
电影中出现了6个艺术品杀人的场景,每一个都透露着一种怪异的美感。
第一个是Bryson,他在清洗伤口的时候,墙上画里面的猴子活了过来,死拉硬拽把他拖了进去。
第二个是Jon,他在自己展厅里,被一只莫名出现的手,拉着上了吊。
第三个是Gretchen,她把手伸进展厅的一个「球形」作品里面,然后被绞断了胳膊,流血过多死亡。
第四个是Josephina,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是被颜料杀死了,被印刻在了涂鸦墙上。
第五个受害者是Morf,被一个叫做「流浪汉」的展品,从背后干死了。
第六个是Rhodora,她是被自己后颈上的「天鹅绒圆锯」纹身,给锯死了。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要从过世的“艺术家”Vetril Dease身上谋求点什么东西。
其中,Bryson、Gretchen、Josephina、Rhodora都想从他身上获得金钱,而Jon和Morf则想让世人皆知他的“往事”。
而Vetril Dease的愿望,是把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抹干净,作品也要随自己一同死去。
显然,上面那群人违背了他的愿望。
既然他们给了自己作品生命,Dease就要把他们的生命夺回去,一起陪葬。
最终,这些靠艺术品而活的人都厄运缠身,被艺术品给生吞了,而且是被自己嫌弃过的「艺术」。
就比如Josephina,当她表示了对Damrish涂鸦作品的嫌弃后,最后变成了涂鸦。
其实,上面那群人之所以落得这样下场,主要是他们都是唯利是图的人。
Rhodora算是艺术品交易行业的boss 级人物了,在Piers的全盛时期,会故意留了一些作品进行库存,并选择一个好时机再放出来,以赚取巨额的升值空间。
除此之外,她还会找准时机,采用捆绑销售、签约新人等方式来牟取暴利。
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
Rhodora的目标就是,看准每个人成名的15分钟,然后紧紧套牢好从中赚钱。
不过,电影中Rhodora的眼光貌似也就一般,其对艺术市场的嗅觉,靠的全是安插在Morf身边的卧底。
而Morf扮演的则是,艺术届的上帝,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败。
记得他不止一次点评Josephina的肤色和着装,连葬礼上的棺材都要评价一番。
在谋杀了Josephina前男友的声誉后,Morf表示一篇糟糕的评论,要比默默无闻好得多。
而Dease想要的就是默默无闻,这也是为什么,Morf最后会被自己诋毁过的艺术品给谋杀的原因。
记得克劳德·莫奈和格哈德·里希特,都有在生前毁掉自己作品的习惯,不过他们是在追求作品的完美,跟Dease的初衷是不一样的。
据悉,电影为了塑造Dease的暗黑画风,一种制作了100多幅作品,其灵感主要来源于Henry Darger这个边缘艺术家。
Henry Darger生前是个看门人,1973年被房东发现死在家里,并留下了13000页的作品,从而被世人知晓。
由于Henry Darger小时候,在收容院受过虐待,所以作品中透露着暴力和恐惧。
有人描述其为“心理上的连环杀手”,还有一些人认为他与一桩悬而未决的谋杀案有关。
(貌似跟影片中Dease的故事有很多重叠)
除了Henry Darger,为了塑造Dease的画作,电影还援引了很多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比如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他的人物重影或形象模糊的作品。
<电影截图>亦或者是爱德华·蒙克的作品,电影中有个虐待的场景特别像他的「The Dead Mother」。
<电影截图>电影中的Dease会用自己的血液当颜料,而现实中的纽约,纹身艺术家Vincent Castiglia也会用自己的鲜血作画。
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有一个名为“Self”的系列作品,是用他自己的血液作为颜料,做成的雕像。
电影中,一些画作复活的场景,在现实中也有一些素材可循。
像美国画家比尔·斯托纳姆的《迪奥的世界》,以及布鲁诺·阿马迪欧的《哭泣少年》,都算是比较知名的诡异画作。
《迪奥的世界》
《哭泣少年》整体看来,Dease的厄运并没有作用在其他艺术家身上。
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艺术家其本身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一部分灵魂,而并不是作品带来的收益上。
当Piers看到Dease画作的时候,他兴奋地重新拿起了酒杯,各种迹象表明他很是欣赏喜欢。
(而他在之前的聚会上,一直在找水喝,可见他早已摆脱了酗酒的习惯。
)
值得一提的是,Piers巅峰时期的作品都是在酗酒状态下完成的,一旦离开了酒精的刺激作用,他的灵感貌似也消失了。
然而,灵感丢失的原因,大抵主要在于Piers太过清醒,功利心也因此变得愈加强烈。
从楼下的作品复制工厂就能得出来,Piers已经不思进取很久了。
而艺术创作的现实情况却是,“Creativity plays with the Unknown”。
所以,只有回归原本的自我,享受当下的创作时刻,而不再追究它的价值留存,艺术可能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而此时此刻,Piers也不再介意海浪把作品冲刷了。
不过,反过来再看,电影中所谓的艺术,真的是够讽刺的。
流浪汉的涂鸦能成为艺术,一个视力矫正眼镜被认作是Persol的最新款,一堆垃圾袋也有成为艺术品的空间,一个女人死在了展品旁边,大家居然也以为这是“艺术的一部分”。
而艺术家们,貌似都特别喜欢用人体的某个器官来进行隐喻,尤其是电影中出现的「球形」。
难道这就是,艺术品想要展现的某种趣味?
只能感叹一句:艺术家的世界,自己不配了解。
Rhodora和波丽等组了天鹅绒圆锯乐队,之前她们的作品非常好,于是天鹅绒圆锯就变成了艺术品乐队的logo是她们创造的艺术品的象征,而之前的几个人都被艺术品杀掉所以Rhodora把她家所有的艺术品悉数搬离家中却没料到自己的纹身或者自己也是艺术品的一部分而被自己的纹身所杀掉I think...挺喜欢这电影的故事框架虽然老套,但还是觉得装的新酒也很不错挺好喜欢吉伦哈尔的在这里的表演
《天鹅绒圆锯》作者表达对普世商业运营的反击。
当带有强烈个人表达的艺术品与丑陋的人性,肮脏的交易联系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艺术商人需要艺术品来维持商圈运行和获取利润,而让更多人认可作品的艺术性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式,但这恰恰于作者的少数表达构成矛盾,这两者相互支撑又此消彼长。
这无疑是一部充满讽刺与批判的电影,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欲望的人终将被他们手中那些带有情感注入的高价艺术品所反噬,而最后变为艺术表达的一部分。
导演同时融合悬疑和惊悚元素,将作品的反噬拍出了《死神来了》的感觉,而且设置了人物与死亡方式的对应关系,这方面算是有新意了。
但对整个故事的主线死亡艺术品的逻辑设置还是太模糊了,没有交代清楚那些艺术品到底是怎样与死亡产生必然的联系,还有就是对这个所谓艺术界的挖掘和表达还不够深入吧。
6分。
Ps:这次导演丹·吉尔罗伊较比自己2014年的处女作《夜行者》反倒是退步了。
+�ވ��
莫夫从一开始单纯对美的追求
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家,他绝对享受特殊的待遇,任何形式的特殊,在诋毁他人的时候“收到诋毁总比泯然众人强。
”但是在自己遇到不认同和怀疑的时候又如此不甘心和脆弱,实实在在地让我觉得,自命不凡还是理论上吧,实践起来,当自己真的成为那个曾经不屑一顾的人,却难以接受。
其实就是吉伦哈尔盲吹bot。
评论:总体来说,电影的艺术氛围较浓,他描述了艺术圈成熟商业化的这个产业结构,形形色色的人,大家专注的利益,和互相平衡的力量。
我认为导演和编辑主要表现现代社会物质欲望的膨胀引发的精神、文明、艺术等匮乏及不够单纯化的一种畸形现象。
同时电影表达了一种类似宗教性质的教育,如果你意外得到了根本无法驾驭的财富或者其他,不理解,不虔诚,面对这神秘的财富,最终你会被反噬。
(这里财富泛指金钱和艺术品)(人物的结果)1、楼上死去的老艺术家:从各个侧面调查表现出一个形象的人物,早年各种悲惨的精力,不公正的命运,他内敛和细腻甚至多面的性格,造就了一代艺术大师,但是终其一生追求的艺术一直是个迷。
他的作品后面调查出来,有些色彩使用血清做得,同时影片中有镜头画上色屑掉下流出血来,表现这个老艺术家为了追求色彩用了血清。
所以这个画看起来那么有灵魂,真正极致的东西背后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但是晚年的他想毁掉这些作品。
最后不明不白的死,手杖落在一楼,彷佛人已升天,器留人间的暗喻。
2、死去的小货车司机:表面上看起来一个游手好闲的普通工人,其实游的是大手笔的手,好的是非等闲的闲,意外发现的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自己决定如何据为己有,无奈念起则入地狱。
最终他的走向只有死亡,画中的猴子拉他进了沙漠,正如他自身像一个损人不利己的贪而劣猴一样。
3、死去的眼镜仔销售:三寸不烂之舌的小销售,到处挖墙脚,最终死于非命(这里不是很理解,因为他的死并未和欲望或者他得到什么有大关联)4、死去的银发老女bos:和女主一样,追求极大金钱的一个人,最终选择展出球这个作品。
我感觉无关紧要的一个人,但是可以串联诅咒杀人的整个链条,这里讽刺一些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圈的人,虚有其表,正如银发老女bos的特点:银发,只是看起来像艺术圈的大佬而已,恰如最后死在站台上还被大家当作艺术品,这些把她当艺术品的人和她一样,都不是真懂艺术。
5、死去的 Josephina:很纠结的一个女主,自身的情殇难以面对,巨大的艺术财富据为己有后难于应暇,同时面对男主的情感她无法施放内心的自我,她尽可能的复制她老板 Haze 的人生之路,但是却贫于天赋,与摇滚小艺术家的同居很可能是为了熟悉这类营销方式同时排遣自身,在第二次羞辱了摇滚小艺术家的商业模式后,最终自身融入了接头艺术。
(讽刺了身于市井之人因自身利益不择手段,获得非常之物随即便刻薄他人的行为必遭诅咒)6、死去的男主:男主是这里最聪明的人,正如他在这个艺术圈的名誉一样,的确是个天才级的艺术鉴赏评论专家。
但是他在最终还是选择了偷偷藏起来这批艺术,而不是毁灭他。
这里主要针对的还是男主的欲望。
我相信如果男主探究了老艺术家,凭其聪明可以领会此物绝非人间之物,易毁不宜留。
但是他还是想藏起来等研究好如何破解这个诅咒再拿出来尝试。
(这里是我个人揣测的,也可能男主是真的箱保护艺术,但是死在了保护的路上)最后,艺术的极致就是极致,拥者自毁,你曾经的心魔出来毁灭你。
(那个机器人基本可以认为是他的一个心魔,可能因为他无意评论而破坏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品)7、活下来的小助理:她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人,追求的不多,只是想立足于这里,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有求必应。
这样的人是应该做艺术的商业化的人。
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即使商业化只需要真实的商业化。
我猜测这可能是编剧要表达的意思。
8、活下来的大艺术家 Piers :听了女主的话,原理喧嚣,远离他人的伟作带了的干扰,(其实他本人是这样的创作方式,从二楼空荡荡只有一个篮球架和画布就能看出),女主让他做得更彻底一些,最后他在海边作画,仿佛暗喻了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可能转瞬即逝,并非金钱可以获得。
9、活下来的摇滚小棕艺术家:从很多伟大作品中看到一些内容,但是他最终感悟回去坚持做自己原来做得事情,不求大回报,只是追求自己的小氛围,小梦想,成为一个小艺术家,这样的人,不属于这个诅咒的范围,自然活下来了。
10、不知死活很可能是死的女主 Haze :女主家里的画就是最后她在屋子边的样子,极大可能是最终她也会死去。
因为前前后后很多事情都是她参与计划、主导、说教。
险些被自家雕像砸死后,她相信了男主的话:这里的确有非自然的力量。
于是弄掉家里所有jpg,恰如一开始她扣过去了家里那个画一样。
自障其目为时已晚,最终落得坐在庭前与画中一致。
影片最后天鹅绒图案发作,难逃命运。
感谢阅读。
豆瓣和烂番茄同时给打了其低无比的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超自然+死神来了一样的剧情显得浮夸,但除此之外,很现实地讲了一些当代艺术市场桌面下的生态。
艺术商业圈和公共博物馆之间相爱相杀,既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意识形态道德驱动都天差万别;又不得互相依存,各取所需。
商业圈生态链上的画廊主,艺评人,艺术顾问各个张牙舞爪,无所不用其极。
学院圈又故作清高占着道德制高点又被自己的小欲望牵制着。
那些大众眼里的博物馆展览,看着高高在上又充满人文关怀,其实可能只是桌子底下一场利益挟裹的筹码交换。
艺术顾问凭一双好眼给主雇藏家挑到几副尖货就完事大吉了?
当然不行。
你还要为你重金购入的尖货提升价值,比如张罗临展。
还得是Tate、Moma级别的,人家策展日程已经排到明年?
加塞儿。
凭啥?
凭手里的资源和筹码。
被tate 、moma这些顶极大馆背书过的作品价值才算板上钉钉,将来才有资格在二级市场流通。
不然凭当代艺术家那些难以捉摸的抽象作品,怎么好意思卖到天价。
一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由它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共同构成。
社会价值由权威博物馆决定;商业价值由一级市场的画廊培育以及二级市场拍卖行验证,这两种价值相辅相成,相爱相杀。
社会价值引导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又反过来促进社会价值。
某一价值特别高另一价值特别低的,有,但是不多。
虽然整片的中心思想还是传统说教,人在江湖,智慧和良知一个不能少。
画廊主,不要只顾钱,要真正关爱尊重理解欣赏你代理的艺术家。
作为圈里混的每一个角色,你要机智,要能理解规则,还得创造规则,但不能为了利益丧失底线,否则容易睡不好觉或者莫名其妙死掉。
每个角色都非常鲜明,自带一种浑圆天成的气场,杰克吉伦哈尔那略神经质的演技脸,雷尼罗素一切用利益说话的大女主slay全场的气势,josephina野心写满一脸的小婊砸气质,都很生动。
另外关于当代艺术圈各种高级黑的新梗老梗在各种死翘翘的氛围里也显得格外的贫。
如果,圆锯,按照你们认为好的路子来拍,那就是好片子了?
恰恰相反,就是大众烂片!
高处不胜寒,都懂的片子能好到哪里去?😎看不懂就别乱喷,影商是硬伤。
🤓这个片子的立意,演员,配音,表达手法都清新脱俗,眼前一亮。
其中还不乏紧点语录:艺术本来就是危险的。
试问,喷子们,你们几个人能懂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有人敢说看懂了这部电影,那一定会被人说装逼。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what the fuck 的东西,不说一个座便器、几道横杠杠之类的所谓先锋艺术,就说毕加索之类的大boss,有几个普通人能体会其中的伟大?
就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又有几个人觉得是真美?
什么是艺术都无法定义,何况还要定义其优劣?
电影中一袋子垃圾可以被误解为艺术,一场鲜血淋漓的死亡可以被以为是艺术。
以为是以为,现实里却确实有一样的行为艺术。
艺术本身就有明显的这种不可定义的模糊性,而电影拍摄的方式也相当的跳跃,节奏快,人物众多,对话频繁,对话内容又具有表面的专业性,实际上充斥着虚伪和斗争,真正的用意又蕴含着多重的讽刺。
致使这部电影给人一种想要表达太多东西的感觉,却力有不逮,很难讨巧。
杰克•吉伦哈尔的华丽出场是吸引我看下去的一个原因:一个很娘却强装man的艺术评论家,一个神一样可以左右艺术的存在,然后很快卷入同性双性的三角恋情中。
内心开始八卦,这是咋样的吉伦哈尔。
然后是一连串的艺术展会上的艺术交流,作品买卖,人才的互相拉拢挖掘拆台,买家卖家,中间人,评论家,成功失败,各种元素在纷繁复杂中展开。
这一段应该是最让人头疼的。
我作为外行,感觉这里面根本没有真艺术,所有画面语言都是在表达讽刺。
随着简单的调查,偶然发掘出来的出色画作的画家身世被简单交待,家暴、死亡、监狱、精神病院人体实验,画家的各种负面经历导致了画作的神秘吸引力,令所有人着迷。
然而画家把自己的血液加入到画作中,也把自己的怨念加入了进去。
与画作相关,以艺术为利益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电影不知不觉变成了鬼魂类惊悚片,模式也变成了看似传统的惊悚片流程。
答案已昭然若揭,深陷其中的人不知道而已。
关于艺术的真伪和优劣的讨论贯穿其中,亵渎艺术的人死去,杀死他们的都是他们所不屑、或者利用其获利的艺术品。
但是杀死他们的艺术品就是真正的艺术品吗?
至少我觉得杀死吉伦哈尔的机器人就真的不咋地(我擦,打完这一句突然背脊发凉,我不会也被。。。。
)。
尊重艺术,或者真正追求艺术的人活下来了,比如涂鸦的黑人男友,比如最后在沙滩上画弯弯绕的大叔。
问题是,这两个确实挺酷的,但他们的就真的是高明的艺术吗?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并不代表我看透了它,只是我觉得它很有想头,回味起来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和线索。
比如,每个死亡的人死前都会有一双眼睛出现,要么画上的双面人,要么是玩具娃娃,墙上的涂鸦,死亡发生时都有明确的眼睛元素出现。
可能有人会说男主吉伦哈尔的好像没有。
其实他从一开场就暗示眼睛,不挺换眼镜,去看眼科,死前机器人的诡异眼睛盯着他。。
这个眼睛的细节细思极恐。
再比如那个漂亮的助理小妹妹,跟每个死者都有联系,更有甚者,她跟过的老板都死了,其中有三个是她第一时间发现尸体的。
把她扩展成被鬼附身用来杀死所有人的大boss都不会觉得奇怪。
天鹅绒圆锯 个人7.0吧身为个艺术生,对流行文化艺术这个领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毕竟这方面靠的是能否与作品产生共鸣,所以没有说好与坏之分。
所以这题材很吸引我/悠闲本片我看主要是导演对流行艺术市场的一个讽刺和嘲弄,艺术作品化作的神秘力量只不过是种心理惊悚手段具有戏剧性,我看作是作品艺术家的执念和灵魂。
当代艺术圈本来就是个名利场,商家在意的根本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背后带来的巨大价值潜力,所谓的艺术评论家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一句话就可决定一副作品的命运(让我想起了某番茄?
)而最后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自私,利益和贪婪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
特别是罗朵拉的最后一幕和画作呼应,十分具有冲击力导演主张电影的主旨是希望这种可笑虚伪的现象能否好转吗,我认为最后的结尾告诉我是乐观但具有警惕性的。
伟大有共鸣的艺术作品自然会有人发掘并欣赏,但可别亵玩因为他们可时刻注视着你😬再看本身剧情,我知道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
但有些桥段显得过于乏力没有很引人入胜,人物关系也比较难以立刻搞明白显得有点混乱,这就很打折扣。
但本片的配乐,运镜和画面都别具一格十分吸引我,特别是本片配乐,我没学过乐理但这种古典,爵士和惊悚味的调调融合的感觉真的很有意思,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也是十分棒的
个人7分有点主观了,但不明白为什么豆瓣只有5.5这也有点低了吧
coco是柯南吧,给哪个老板打工哪个老板就出事儿
上午才见Grace在《断背山》上映次年开创性地来了一回安叔春梦,然后就见Gyllenhaal时隔多年再与同性沾边,尽管是双性恋,全程跟女人滚床单。上流艺术的浮华数据,被金钱与势利蛇吞,就连评论都能有翻云覆雨的能耐,越发显得随波逐流与荒唐可笑。这场远古的复仇,形式艺术,寓意明确,可惜就是跟浮萍一样潦草。
太散了,应该顺着艺术家继续溯源下去,对现代艺术的讽刺也太老套了,放在十年前也许还有一点新意。
挺好笑
意外的喜欢。
开头的art fair简直就是我的生活写照。
看起来艺术圈也是一比吊糟
三星半。马尔科维奇片尾的存在验证了导演进行的正是一场肤浅对肤浅的谋杀。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沉闷冗长。艺术品评论人,艺术家,艺术品商人,甚至艺术品圈的实习生和艺术品“婊”,众多的圈内人被一个玄幻暗黑无头绪的艺术品诅咒全歼的故事。出于对近现代艺术品的无感,所以看的相当煎熬,悬疑惊悚恐怖的元素极低,仅仅是几个人的死亡场景就要用这么庞大背景来铺垫。近现代的艺术品当真扯蛋,炒作的好,它就是某些“逼格”眼中八位数,挂在地摊也就是5块钱而已。最后想说,这个女主是真的够婊!
艺术品有关
片子拍得没什么灵气啊!之前看这卡司本来还挺期待的,本来以为会是部黑色轻喜剧的悬疑惊悚片,拍得洒脱甚至欧洲路线让你难懂,结果是新瓶装老酒,无非就是部灵异恐怖片,而且跟我之前的写的一个商业恐怖片十分相似,本片的目标受众也不明还不如选择好一条道走到黑,都这年月了端着架子很让人觉得你在装逼,柯莱特可真惨,不是被自我割首,要不就是被装置艺术断臂,其实那个球还不错,那场戏令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那种金属邪典恐怖片,虽然这次的角色不同以往,但老吉的形象已经开始油腻了,这岁数他得找准自己今后的方向,其实张嘴就谈钱和艺术都挺王八蛋的!
为艺术生,为艺术死
其实是很好的题材,有种老金的感觉,尤其像一个叫《绞肉机》的短篇。贪欲、丑恶、虚伪,自我吞噬,像一种净化仪式。片中出现的画作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可惜作画者没有深挖。惊悚的剧情设置是做到了,但一想到夜行者,片中的立意立马显得浅薄了起来。最后接客的这个角色真的一言难尽。
6/10 是很传统(土)的恐怖片;但很喜欢里面拐弯抹角的和《方形》的共同之处,对中产的批判和公众艺术的质疑
吉尔罗伊并没有延续他的《夜行者》,片子的整体氛围倒是有点像柯南伯格的《星图》。以 “无死亡,无艺术” 的内核展现出对当代艺术的希望和恐惧。“所有艺术都具有危险性”(另外,当代艺术恐怖吗?我倒觉得当代艺术就是笑话)
有意思的电影,展开特别巧妙,艺术节那种八卦氛围以及艺术家和经纪人的关系刻画的入木三分,可惜劣质的结局和塑料般的谋杀现场毁了整部作品。
又是一个题材很有趣却拍坏了的典型,我明白这会是《夜行者》导演想接着拍的那种题材,洛杉矶名利场里的荒唐恐怖都市传说和人的欲望相映成趣,但总有一种Netflix的电影接到项目亮绿灯之后就没人管的感觉。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多说一些像夜行者里面那种人对名望接近疯狂的贪婪,但最后竟变成这样无聊的死神来了,看到一半就知道大家都要领便当了那还看个锤子。不过,丹·吉尔罗伊还算是个有趣的导演,希望他之后的故事和剧本可以和适当的制作公司精雕细琢吧
无记忆点。
当代艺术怎么可能恐怖嘛,简直就是喜剧
前半小时就像国产网络电影 各种噱头和软色情画面 接下去故事就从“啊 原来是个惊悚片” 到“我去 原来是杀人恐怖片” 恕我真没看出来艺术品圈的陈仓暗度 阴谋吊诡 只觉得看得挺困的 看完睡了也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