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的对敌斗争李黎黄色小说很多男人看过,但是很快也就不看了,翻来覆去就那些,到了性欲衰退晨勃消失的年龄,自然就不感兴趣。
但我有个同学,坚持看黄色小说很多年,在毕业近十年结婚近十年后,他依然可以当众背诵黄色小说,犹如五四那些名流背《红楼梦》成就佳话一样。
对他的背诵我们当然哈哈大笑,“不带家属”的聚会本来就是为了原形毕露的。
但是我觉得他肯定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什么,比如满足某种与生理乃至性欲相关的怪癖。
我更觉他的这种带有严重挑衅性质的行为是在和这个社会的什么事物做着对抗——虽然他本人未必认为自己是在挑衅和对抗,未必清楚哪地知道哪些事物在过去或现在束缚着他。
电影《鹅毛笔》里,萨德侯爵是通过写作色情小说来对抗教会,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基本信念和道德底线。
萨德侯爵出场时已经被关进疯人院,由教会管理。
善良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考尔麦神父对他很友好,允许他通过写作把脑子里的变态欲念发泄掉——这个做法,貌似是有大禹治水的“疏导”理念、或者毒攻毒,但终究是强词夺理的借口,只能说明神父太宽容,居然能容忍在性事上无所不用其极的萨德把他干过的事和想干的事以及认为能干的事全写出来!
萨德于是就这么写了。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极具黑色幽默气质的事情:一个人在用写作对抗社会,但他写的不是《呐喊》,不是《无梦楼随笔》或《出身论》,不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是《死屋笔记》……是黄色小说,并且模式固定:一个女人出场——对她身体和器官的夸张又恶心的描写——一个男人与之相遇,立刻开始施暴——施暴是精华所在,五花八门,然后呢,然后就是灰飞烟灭,寂灭寂灭的,很禅宗。
《鹅毛笔》电影最大的乐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一般的抗争模式。
抗争,首先是由强权和压迫,有被压迫压制的人,然后就是被压迫者觉醒了,开始呐喊、控诉和抗争(不管是改良还是革命)。
而所有的抗争,最大的特性是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对面惨淡的人生!
偶尔,会有“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抗争。
但萨德的抗争则是匪夷所思的,他的武器是黄色小说,黄到极点、变态到极点,也庸俗到极点。
他的革命根据地是人们心底最不能见光又真实存在过的一切龌龊和臆想。
想像一下,拿一套黄色小说贿赂仇敌,是什么一个场面?
当某某某被教会弄死的时候,我们说,英雄!
当萨德拿起黄色小说洒向教会及当时社会的时候,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
我们可以说,任何文明都必须为人性中不洁的、向下的、羞耻的事物留有一个通道,萨德就是现代文明里第一个挖开那个通道的人,但是他到底算什么呢——也许只有在作为世界视觉文化中心的、世界上阳光最好的法国,才会出现如此的飘忽的战斗吧。
《鹅毛笔》。
8分。
菲利普·考夫曼导演,杰弗里·拉什、凯特·温斯莱特、华金·菲尼克斯主演作品。
我依然不喜欢这类影片中肮脏的画面,不知为何,这么多年来,在描述法国古典时期的影片中,大部分画面都显脏。
是部好片。
相当于作家萨德的简约传记,重点截取了他被关进疯人院后的篇章,直到他含冤死去。
萨德年轻时过于疯狂,以至于她的岳母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就将他投进了监狱。
而他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即便在狱中,即便极度孤独,他还是啃完了大量的图书,并且开始了创作。
这些情色著作的流出和出版,震怒了拿破仑大帝,于是他派出了一个可以终结萨德的医生前来疯人院,这是个同样疯狂到可怕的人。
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洗衣女和萨德有着柏拉图般的恋欲,这和萨德的施虐癖好有关,即便被关监禁,他依然可以通过文字控制爱慕他的女人。
洗衣女在片中的角色十分悲情,地位下贱,但心比天高。
同样悲情的还是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神父,他善良但也懦弱。
今天利用大半个下午的时间把鹅毛笔看了第二遍,第一次看是在小学还是初中忘了,地方台的影视频道那时一直是我愿意停留的乐土,因为那里有很多少见的完整的电影。
回想那时对这部鹅毛笔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但深刻的重点和这次看当然不一样,那是关注的是泰坦尼克号的ROSE有在里面,杰昆菲尼克斯在里面很小白,萨德侯爵将有什么新的花招来写他的下一本书,他的十个手指都破了,那他就应该歇菜了,封笔...原来还有下文;而且今天也想到了神父一个人睡,但他是成年男子了,在突然欲火焚身的晚上或者白天也可以,是不是也会手淫呢?
可能以前只会觉得最后那个神父和美德莲做爱很美,是因爱的作用,但现在知道这也是一个性梦,原因很多:失去爱的人,十分痛苦,后悔没有接受她,缺乏安全感,惊恐...有些东西仍然没有变,就是对萨德的态度,可能是自己本身不愿意评论别人,十年前看时,没有给他加上任何形容词,只是注意着他的言行;十年后,觉得他的一些小动作挺招人喜欢的,至于最后因为他“COPY不走样”式的写作方式刺激了精神病人,致使美德莲被杀,他同学自己已经后悔痛苦成这样了,我们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至于现在N多人在这里对萨德发表:我看萨德,我眼中的萨德,我XX萨德;对鹅毛笔写下观后感,影评,感想,还有什么续写;对SM写本书,SM论,论SM(哈)也谈SM,我看还不如,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或者Y鹅毛笔中的场景,或者Y萨德自己,或者自己买全套SM的工具,试用以后你不喜欢球,以后就不塞,我喜欢用高跟鞋的,以后就别用鞭子,夹这里太疼就夹那里,灌水滴蜡受的了喜欢的用,不喜欢的不用,省下时间自己实践,比坐在那里说这个他说的不对的喏,他怎么怎么样不是更好点?
我想各位评论别人的同学,你跟你评论的这个人生活在一个空间时间里吗?
你评论的那人如果已经死了,他有什么不赞同,他也不能活过来,跟你理论,你是否觉得有些不公平呢?
就鹅毛笔来说,我想就算他的书被人用来擦屁屁,做柴火,萨德还是要写的,他不管这么多。
咻,评论电影也不易啊,因为有些感受已经没有了,随着电影的进行。
但在我看来和人争辩更不易,呜呜,我还是语言表达太差...
仔仔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个片子真的与色情无关,虽然整个故事是写一个色情小说家的。
很多看客会上升到人性的正反面之类的,太有深度的东西一直不是我看片的宗旨。
关于爱情,有人天天口出狂言却又爱的那么渺小那么卑微;有人内心狂奔似火,却又压抑得自我崩溃。
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一个圆,一切重头开始。
18世纪中期法国的萨德侯爵饱经非议,他离经叛道的乖张行为多为世人所诟病,然而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无疑为后人审视理性主义的霸权提供了标本。
电影《鹅毛笔》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凭借鹅毛笔大肆书写色情文学的萨德为表现对象,围绕对萨德采取的精神阉割和肉体虐待,映射出人性的复杂多变,展示了人性与政治、宗教的冲突。
萨德其人要想更好的欣赏电影《鹅毛笔》,就有必要先好好了解一下历史上的萨德侯爵。
萨德侯爵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哲学和色情书籍的作者。
他尤其由于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成名作为《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后被改编为电影《索多玛的120天》。
萨德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理性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符号,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性虐待”(Sadism)与“虐待狂”(Sadist)这两个单词就是由他的名字派生出来的。
他的名字喻示着魔鬼与天才的混合,几个世纪以来,对于他敢于揭露当时社会在道德上的虚伪,是为自由鸣锣开道的勇士还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后世聚讼纷纭。
萨德侯爵生于18世纪中期法国的显赫贵族之家,然命运多舛,一生不停的进出于各式不同的监狱,最初被关于樊尚堡,后来被转到了巴士底狱,最后被囚于沙朗通精神病院并度过残生,累计在狱中度过27年。
无论是在君主制、共和制还是帝国制之下,他都逃脱不了被囚禁的命运。
枢密院给他的定义倒是很准确:“他是个不平常的人。
他是一个贵族。
他身上确实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他从未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上帝忏悔,直至他的呼吸停止。
”李银河在《萨德大传》中译本的序言里对萨德的评论大抵也是准确的:“萨德比弗洛伊德更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他是对已有的性秩序的挑战。
”而在文学上,萨德被法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是和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作品对波德莱尔、福楼拜、加缪等都有影响,同时,他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家福柯的思想资源之一,他的癫狂也使他成为了20世纪蓬勃兴起的女权主义者的最大敌人,她们纷纷把他的作品和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分析依据。
他的行为与理论在20世纪更成为探索人类精神的无法忽视的难得的载体。
情色书写:人性的宣扬
让我们回到电影中来,《鹅毛笔》是由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一部以法国色情文学家萨德为原型的虚构影片,影片向世人展示了人性解放之路的艰难历程。
影片中,“鹅毛笔”作为电影的一个符号贯穿始终,表象是萨德书写工具的呈现,实质是人性宣扬的代表。
影片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主人公萨德因作品中大量露骨、淫秽的情节而触怒了拿破仑,被下令囚禁于疯人院。
在精神病院的监禁生活中,萨德也依然疯狂的色情写作。
法国大革命之前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了,卢梭、伏尔泰等大批开明人物宣扬民主、自由、天赋人权。
所谓民主,既包括政治民主,也包括文化民主。
民主的文化层面既欲望的解放。
在各种欲望中,性欲是最强的。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冲动必须不时的受到某些精神能力和阻抗作用的压制。
内在的性欲无法抒发,便以外在的形式排遣出来。
色情是一种欲望,写作便是欲望的表达。
在萨德眼中,鹅毛笔不单单只是书写工具,它更是欲望宣泄的出口。
压在底层的性意识被发泄出来,而原来起着控制作用的意识则被打扰或完全失灵,于是颠倒了秩序。
也就是说,萨德的心理犹如被颠倒了的心理世界,整个心理结构大厦底朝上的换了一个。
失去思想束缚的他,如脱缰的野马、泄洪的闸,蔑视一切宗教和王权,任灵魂之火肆意蔓延,正如萨德所说:“我的写作是无意识的,正像我的心脏跳动一样。
”写作工具从最初的鹅毛笔到鸡骨头到玻璃碎片再到最后的粪便,表面上看是萨德对色情书写的痴迷癫狂,实际上是他对暴力的极端反抗,对欲望的执著追求,对民主的忠贞信仰。
其次,法国大革命如暴风骤雨般,迅猛异常,领导人瞬息万变,狂热的革命分子最终大多被送上了断头台。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必然会压抑。
萨德以鹅毛笔作为自己的武器,大胆书写性欲狂欢,倡导人性解放。
西蒙娜是修道院的一名年轻的修女,后来她与年长几十岁的克拉比医生结婚。
婚后的西蒙娜一直过着笼中鸟般的乏味生活,她忍受着丈夫无趣的性虐待和监禁。
偶然间,他受到了萨德作品中“女人的魅力来自于两腿之间”这句话的启发,明白了性爱的乐趣,她不再愿受克拉比的摆布,引诱了家里的装修工,悄悄与他私奔了。
在萨德的色情文学里,没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只有性器官的男女之分。
年轻洗衣女美黛莲和她的同伴均出身于平民。
她们都喜欢萨德的作品。
美黛莲和同伴高声的朗诵萨德的作品,并模仿书中的情节,她们在阅读和模仿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爆发出阵阵笑声。
萨德的作品看似是粗俗的色情小说,难登大雅之堂,它的社会意义却在于对于普通劳动人民的启蒙。
这种色情文学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性,而这种真实与普通人又是如此贴近。
揭开性的秘密,公开教导性的快乐就是启蒙。
鞭挞权贵:人性的抗争
萨德的作品中,贵族也不见得如何伟大,甚至还是嘲笑的对象。
他大量的抨击了上层贵族,其下流、粗鄙的语言挑战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权威。
王室受到了莫大的耻辱,拿破仑勃然大怒,命令擅长残酷疗法的克拉比医生对付萨德。
医生是国王派来的,暗示了权力与技术的结合。
热衷普世价值如民主,对于作家来说可能是美德,对于当时的从政人员来说却是巨大的危险。
从血雨腥风的大革命中夺取的政权,统治者的地位并不牢固。
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都是统治者树立权威的体现。
于拿破仑而言,保存王室高贵的颜面,维护自身的统治很有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拉比的职业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
医生代表现代技术和理性。
医生与萨德是对立冲突的。
医生是技术理性的化身,然而技术是无情的、冷酷的。
它是理性的科技,缺乏人道主义的情怀,而人却是有血有肉的高级动物,人性化的治疗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技术上带来的弊端。
但原本冰冷的技术倘若被丧心病狂的医生加以利用,结果自然是雪上加霜。
克拉比用“治人如治畜生”的理念对待萨德,医生实际知道萨德根本没有病,所谓的“病人”是在标榜真相,他得的是“启蒙病”。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中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在统治者眼里,被统治者都是病人,都需要治疗。
作为权力的追随者和维护者,克拉比利用机器残忍的治疗方式对待萨德。
他没收萨德的鹅毛笔和信纸,萨德就用鸡骨头蘸着红酒在床单上写,他没收了萨德的一切书写工具,萨德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故事传送出去,有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正邪”两面不断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克拉比千方百计禁止萨德一切色情写作,私底下却喜欢上了年龄足以当他孙女的修女,让她还俗、结婚,夜夜享受着与她的床笫之欢。
萨德终不受折磨所迫,他把医生的婚姻故事写成了小说付梓印刷,还亲自编排一出话剧,讽刺了克拉比老夫少妻的结合方式,揭露了其虚伪的嘴脸。
克拉比忙于整治折磨萨德,却忽略了身边人。
妻子私奔后,克拉比才发现妻子日夜阅读的《淑女诗集》,內瓤实际上是《贞德蒙尘》,而小说的作者正是疯人院里的萨德。
意识到妻子的出逃正是拜萨德的“蛊惑”所赐,克拉比恼羞成怒、愤恨交加,他将萨德关在地牢里,被脱得一丝不挂,在没有任何书写工具的情况下,萨德却用自己的粪便在墙上写下了文字。
影片尾段,神父举着火把来到黑暗的地牢,他将十字架放在萨德的嘴边,为他做临终前的祷告。
萨德却一把抓住十字架,死死地攥在手里,吞进嘴里,愤然自尽。
十字架本是救赎他人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杀人的利器,萨德用生命对宗教进行了最后的嘲讽。
接过鹅毛笔:人性的觉醒电影《鹅毛笔》中,主持疯人院的是一位思想开明、主张人性化医疗的年轻神父考尔曼。
他为人宽厚、和蔼,虽说不喜欢萨德的作品,却一直善待着萨德,在与萨德相处的日子里,神父对他建生好感。
神父是基督教的代表,拥有一颗仁慈的心,他认为写作是件好事情,但内容要积极健康,不公开发表。
然而,宗教中的医院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地方,那些所谓堕落的灵魂则被视作违反宗教意愿的异类,神父考尔曼虽然同情萨德,却不可能认同他的做法。
起初克拉比用残忍的治疗方式对待萨德时,神父还试图阻止,尔后萨德在他眼中看来完全走向堕落的自我放逐时,神父也加入了共同整治他的行列之中。
令人讶异的是,就是眼前这个宅心仁厚的神父最后割掉了萨德的舌头,而这并非神父无奈之举。
这是一种极端的酷刑方式,是一种宗教手段,既不能让秩序的破坏者发出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语言。
神父是基督教的信仰者,考尔曼奉行禁欲主义,他与美丽的洗衣女美黛莲暗生情愫,却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强烈爱意。
美黛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姑娘,他喜欢萨德侯爵的故事,暗地里帮助萨德将他的作品传出疯人院。
萨德唤醒了美黛莲,她爱上了懦弱无助的考尔曼,注定是宗教政权的牺牲品。
在被要送出疯人院的前一天,美黛莲鼓起勇气跑进神父的房间向他表白,考尔曼在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最终选择了上帝。
神父恪守了尽心尽力爱上帝的理念却由此失去了爱人。
遭到拒绝的美黛莲继续帮助被囚禁的侯爵写作。
要离开疯人院时,美黛莲向萨德祈求最后一个故事留作纪念。
临走前的夜晚,美黛莲躲进的洗衣房,故事经萨德口中叙述出来,经由疯人院的病友口口相传再到美黛莲执笔,虽说原作的艺术效果在传述的过程中已大打折扣,但其色情、放荡的主题却依然明晰,撩人心弦。
最终,在转述过程中的一个病人受到萨德作品的感染,激发了情欲,模仿小说情节并杀害了美黛莲。
热心帮助萨德出书的美黛莲,没有想到间接的因萨德的作品而付出了生命。
美黛莲之死,是影片主题中的另一层喻示,正常人的性心理已然是经过加工和规范后的,而疯子的性心理是完全不受意识控制的,对他们进行性宣传无疑是飞蛾扑火。
如此看来,提倡人性解放既要适度,又要讲究对象,否则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和更大的悲剧。
面对美黛莲的死,神父追悔莫及,他来到停放美黛莲遗体的殿堂,并用幻想完成了与爱人的交媾。
爱人死了,神父开始怀疑上帝,救苦救难的上帝不仅帮助不了自己逃脱爱欲的苦海,还丧失了所爱的人。
之后当萨德口吞象征救赎的十字架死去时,考尔曼彻底的质疑上帝,质疑自己的神父身份,在痛悟之中,他也“疯”了。
萨德虽然死了,但他却胜利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萨德的作品,启蒙的意义开始显现。
影片的末尾,表面高明实则虚伪的克拉比医生居然将疯人院改造成了印刷厂,而出版物正是他原来费尽心力迫害的萨德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萨德的作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而作为“统治者”代表的克拉比也不失时机的转变了立场,虽然更多的是利益上的驱使,但也不失为一种顺应民意,也是启蒙的进步。
因为人性的觉醒,与宗教决绝的神父考尔曼却被克拉比关进了疯人院的牢房,当新的年轻的院长随同克拉比来探望他时,他对新院长说:“你若有善心,请给我羊皮纸和笔墨,我看见过魔鬼的面庞,我要书写那尚未写完的故事。
”曾经依然反对色情文学的考尔曼如今成了萨德的化身,一度感慨年轻人道德败坏的美黛莲的盲母也成为了美黛莲的替身。
她像她的女儿当初帮助萨德那样,给考尔曼送来了洗干净的床单,里面藏着纸笔和墨水,延续着当年的美黛莲和萨德。
影片结局,“疯子”考尔曼手执鹅毛笔埋头书写着那些未完的故事......电影《鹅毛笔》展示了那个时代追求自由与激情的个体和人性与宗教、政治的冲突,影片对传统制度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既有肯定启蒙意义的一面,也有对启蒙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思索(如美黛莲之死)。
但对于生命的价值、快感、意义、信仰的选择,只有把它们交给充满激情的个体,放置于生活与艺术之中才能得到宣泄和释放,这恐怕就是《鹅毛笔》所希望传递出来的信息。
世界好像一直平静,到底什么在发展?
过去的大家相继离世,存活的堕入平庸,新的不再出现。
世界似乎只在是其所是。
有困难,有波澜,但只是俗常的日子在被重复,新的革命何时席卷全球?
Idealism,youth's last luxury.古人会觉得日子舒畅吗?
饥饿。
不适只是换了种形式。
看到生死两隔,看到被礼法压抑的性本能。
每种生活都值得被看见,被看见的都值得被经验,所有事都是时代的必然,且与之抗衡交出答卷。
地下室里的忽明忽暗,无心或有意的寒暄,被看见的触碰,都是压力使然吧。
总不是动物,总不是被渴望,怎会有高尚的爱,怎会有无故的叛逆疯狂。
角色的具象与隐喻的抽象怎会相抵触,本就是有意的造物。
原始的冲动,宗教,权利,人。
冲动总归源自于人,又必须被发泄;宗教美好、易于接受与满足,却经不起推敲(然,人性化的神可被推翻,其本源又究竟为何?
自然的谜无法被解释,所有的巧合),被人化,被冲动化;权力是人的,讽刺其伪善,但唯有依其方有一切的运转。
每个人物都可被拆解分析,但“一切能说的又都能被说清楚”,结果也昭然若揭,过程又有何意义?
她说西西弗推动的巨石无外乎他自己。
因为不解,所以痛苦;又在痛苦中永续,并告诫自己痛苦的意义。
但又回到维氏,空泛化的大词无意义。
如何回到语词的起点?
失控的颤动是源自我吗?
无助的情节是源自我吗?
喜悦不是疯狂,我也窃喜。
以极端来反抗独裁。
这样的人在当时被称作异端。
而此时的异端也许是未来的祥瑞。
极端的言行,狂放的身体下却是一颗自律高尚的内心。
身份的高贵与精神的高贵也许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反比的。
独裁者永远不能触碰到的是人们的内心,暂时的身体的囚禁加快的是自己的速朽。
独裁者的物质盈利永远成了囚禁他们的牢笼,是非功过,不证自明。
真正的自由也许就在墨水瓶里,鹅毛笔下,在生生不息的涌动着的文字里。
回想那位在修道院长大的未成年“淑女”,不过看过萨德的一本书--而且是在圣母眼皮子底下天天看,已经变成荡妇一个。
那位全心全意侍奉基督的年轻院长。
最后不是也败给自己的欲望,在基督的面前奸尸。
让钉在十字架上的主为他流下忏悔的血泪。
萨德的小说之所以那么有感染力,是因为人性中本来就有阴暗的一面,经过诱发,很容易暴露出来。
每个人内心都有个撒旦,每个人都忍不住尝试放纵的滋味--因为邪恶才是快乐的。
梅德林虽至死还是处子之身,但她要靠萨德那肮脏的文字才能保持正常的行为,她乐于将自己想象成妓女,杀人犯,在那样的情节中得到满足。
再看杀人的疯子,如果不是内心本来就滋长着阴毒的藤蔓,怎么会将书中的情节重演一遍,他一再申明是“不由自主”,那就更证明了人性中挥之不掉污秽的成分。
医生就更不必说,一本正经的外表底下是满目疮痍的灵魂,在未婚妻的身上宣泄白天强制压抑下去的邪恶。
我们喜欢的,是邪恶。
正所谓,越堕落越快乐。
只不过我们能用所谓理智去支配行动,克制放纵对我们的诱惑,但偶尔顺应魔鬼的要求是必须的,莫做伪君子,压抑太久会离魔鬼越近。
如题从鄙人的空间复制粘贴到豆瓣来,首先声明,《Quills》这部片子在我看来想象大于写实,为了艺术效果,可以理解,但我就是想吐槽😂懒得补充了,毕竟咱也就当个艺术片看看,真考据了那还能有看头吗(。
)(GeoffreyRush真的很符合我心中对萨德的想象,甚至很符合传记里对他的描述,这个选角太棒了(震声))先说下我记得的1.开头可以见到萨德侯爵在沙朗通中写他的稿子,而后交给玛德琳•勒克莱尔带给出版商出版,根据后一个镜头中对于一箱《朱斯蒂娜》的特写可以得知侯爵正是在写此书,但是历史上侯爵被关进沙朗通精神病院的原因正是得于其在1801年左右因创作《朱斯蒂娜》而被警察没收,而玛德琳第一次与萨德见面正是在1812年,由此得出时间上的矛盾。
同时,历史上的玛德琳除了是个老侯爵的15岁的少女炮友外,并未交代其帮助萨德将手稿带到院外,又一个有待商榷的地方2.而玛德琳的意外惨死历史上更没有提及,至少在萨德还活着的时候她并没有因为他而死亡,影片中安排此情节应该是为了为影片末尾萨德被剥夺人权和全身衣物,受尽凌辱地关在地牢里被迫用粪便在墙上创作的夸张片段做出差强人意的铺垫,因为可以想象,有关人士认为萨德堕落恐怖的思想是造成玛德琳惨死的直接因素,因而对他实行惩罚...这个槽点我无语了,萨德最后是死在病床上不是什么狗屁地牢里,人家也没有被强制脱♂衣……这样不人道的对待首先过意不去的肯定是库尔米耶院长,因为他是萨德的好友,其次是侯爵的小儿子,因为他供给侯爵的吃穿是出于人道和面子的考虑,侯爵被这样对待这种事情传出去绝对会令其蒙羞3.我记得侯爵接到雷妮帕拉杰(其夫人)的噩耗之后哭得很伤心……传记中没有提到侯爵夫妇曾经在沙朗通见面(那个夫人来沙朗通看剧就更不可能了好吧),更何况像萨德侯爵这样的浪荡子,“”……从来不愿流露出过于自怜的表情,除非那样做符合他的自身利益或他觉得这样做能让他开心……他从来不会产生怜悯,对自己尤其不会。
这就是浪荡子的实质。
这类人无动于衷的冷漠与那些无所用心的遁世者的禁欲态度可能有类似之处。
”(《萨德大传》p732-733,对其得到大儿子战死消息后状态作的表述)4.还有那个玛德琳死了之后院长的奸尸行为我真的呕了,这你妈是啥??
5.那个沙朗通院长选角太年轻了...历史上本人只比萨德小两岁,还要强行把玛德琳和他撮合在一块儿??
真的好?
6.本电影选材恰好是萨德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部分……通过与一个十五岁少女的关系来重新激起自己的快感和精力?
7.萨德跳到餐桌上大喊我的作品永垂不朽的那一幕,虽然我不太肯定,但是对于塑造他的“另辟蹊径的才子”形象还算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
不过话说回来啊,沙朗通精神病院的舞台当时可是最流行的观赏戏剧的好去处,也正好为想成为剧作家的萨德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萨德在此可能是因为剧作上获得的成功而自满。
(但是我们都喜欢120,朱斯蒂娜和爱之罪是吧(´^ิω^ิ`))
不得不承认刚开始是以色情片的意愿下载的,但是发现是国内的删节版本,不知禁这本影片的人有没有真正好好看过这本影片。
很无奈也多少有些可笑,从前上村上春树的研究课的时候,下载国内网站的村上译本,所有敏感部分都以xx表示。
侯爵的小说创作其实是极贴近生活的,比如讽刺老医生束缚年少修女。
小说讽刺医生因为性无能而在其他物质方面满足他身边的女人。
为了保住女人对他的忠诚,他建造了金丝鸟笼困她在豪华的大宅里。
某种程度上说,他对写作的渴求,是对真相的一种披露,是对自由的一种释放。
只是洗衣女工的被害的寓意让我纠结其中,女工因为他的色情小说而开悟,修女因为他对男女的揭露而勇敢追求自由,而女工的死也是因为他的小说,因为他挑起了欲望,不可抑止的,暴力的冲动的。
虽然侯爵对她的死以无奈的巧合作为解释,但是当他知道她还是处女的时候,他哭了。
我们说,悲剧的意义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世人看,也许女工的死就是为了警醒。
医生,用暴力来治疗精神病人,虚伪地为利益所驱动,无耻地复仇。
讽刺的结尾是他开始把精神病院发展成为一个侯爵色情小说的印刷厂。
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
而牧师的形象是犹疑的,对爱的渴望到克制到升华,对侯爵的批判拯救到继承。
他所引领下的充满艺术表现的精神病院不失为一种理想。
而最清醒的也许就是那个关在精神病院深处的疯子。
压抑中的秽笔成谶,是记录抑或诱因?充满对称美感的循环论证。权力驯化文字后用以维持疯人院的运作,而叛逆的写作仍将在疯人的囚房里潜滋暗长。
2000-12-15 也许没有什么力量是完美无暇的,也没有什么力量是卑鄙可耻的。不用去刻意违背欲望,但也不要肆无忌惮地释放,因为人生在世就是一分为二的。
嗯。。。剧情稍弱
艺术不一定要用这种方法来表现
其实无关情色 讲的是创作激情好么?我笑拉什太癫狂 拉什笑我看不穿。。那股随口而出就是吧啦吧啦一段情色小说描写、却又正义凛然如同捍卫真理的癫狂劲 神了 稍有看《莫扎特》的感觉 这个故事以其执着和癫狂让人鼓掌 却又过于追求戏剧效果而显得刻意
i wanna see Rush and Kate...
GD,真是深得我意
天 凯特年轻时候也太撩了吧我也忍不住想...
一部讽刺当时政府限制创作的的电影在国内被删减的体无完肤,真是绝妙的讽刺,不过现实和片尾一样,有些事总有人继续做
那些窝在寝室看碟的日子
吓死人了
Geoffrey Rush演技不错
我真的忍受不了,最后用便便涂满墙壁的行为。“不疯魔不成活”也不行。
这个主题有些另类,我是为了凯特去看的,最后她死的时候我好伤心哦。
三星给不错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太戏剧化了,到底是舞台剧还是电影啊,神经病。首先,Marquis De Sade跟那个工作人员的女儿相差六十岁,并且暧昧了4年直到他74岁死。其次,Sade各种性虐文字,在当时并没有这么受欢迎。真特么胡扯。啊啊啊,真是精神病啊。
08年2月。还是喜欢《鹅毛笔》,另外两个中文名一定要起的那么恶俗么,-,=
那年冲着原著当色情电影看的 可惜一点都不色情
一群疯子把院长逼疯,院长成了作家。尺度略大,略暴力,看着不舒适。。
呵呵,这是个讽刺片,以及煽情片。如果不强行塞进萨德的世界里,或许更好。放在萨德里,反而刻意,刻意地洗白,也容易反感。凯特和神父满分啊。to 文化禁令
没有一场戏是废戏,每个镜头也都很花心思,尤其在视角放面,相当的出色,演员的表演很统一,正像电影的美术一样轻柔的被子一样的力量。失眠的夜晚,重温最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