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之后,因为要写一个电影故事,几次去了云南。
大概是在那时候,听说在勐海县有十几头大象与当地人冲突严重,于是模模糊糊有个想法,这种冲突,也许可以做一个非虚构的电影。
之前我拍过一个黑颈鹤与藏族大姐的故事,又拍了一个老人和放生羊的故事,总觉得这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没有讲完。
于是到了2017年底,脑中冒出了“众神之地”这几个字。
那时候还不知道要怎么做,只是开始梳理中国的野生动物有哪些可拍。
一着手才发现自己所知甚少,就去拜见了很多人,视野中划定了十几种动物,然后开始调研。
最初的几次调研,主要集中在亚洲象和白海豚上。
为了亚洲象,两次去了西双版纳,最终还是选定勐海的那十几头问题象。
有一幕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两个农民为了对抗大象夜里入侵,在农田里点起火把,举在头顶仿佛准备一战。
我问,象在哪儿?
管理员说,就在我们身后的山坡上,它们在观察。
于是那夜,拍摄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白海豚的调研,却埋下了很多隐患。
我们第一次出海,就看见了粉色海豚一跃而起,同行者们惊呼,觉得是个好兆头。
它们距离至少有数百米,而且很快就不见了。
后来又去了几处海域,虽然都幸运地见到,但追踪的效率非常低。
种种迹象都表明,拍摄白海豚故事将非常困难,但可惜,那一跃而起的粉红色,彷佛是一种灵光乍现,对我们有着非理性的吸引力。
从这一点看来,最初《众神之地》的拍摄定位,是不够严谨的,或者说,感性大于理性。
我们放弃了观测相对成熟的熊猫、金丝猴等动物,转而拍摄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完全是出于某种自大、乐观和浪漫主义想象,无视了很多实际的困难。
开拍之前,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众神之地?
简单说,众神,是几种动物,曾经是图腾,是神的化身。
再深入一些说,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现,正如萨满会通过虎神与天地沟通。
往大了说,万物也许都算众神。
所以众神之地,其实就是自然。
众神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怎么沟通?
通过动物。
是与动物对话吗?
也不全是。
当人类在远古时代将动物视作图腾的时候,人类拥有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能力,类似于第六感,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安静之后,丰富的感官能力,就如同旧时的农人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那是生存的本能,是与自然沟通的努力,只不过这种努力,在城市生活中已无必要。
但在荒野中,这种努力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曾是众神的一员。
正是因为这种沟通的努力,让我们找到了昆仑。
那是很偶然的一次拍摄,我们感受到了不远处,徘徊着一股力量。
后来证明,那一刻之后,我们逐渐找到了众神的含义。
所以,拍摄者在现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但从拍摄上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拍摄到这些动物,而是将动物的行为故事化。
不光是跟拍,而是寻找到最可能的戏剧冲突——这也是最初选择亚洲象的原因。
因为我们觉得,人象冲突,是天然的冲突。
但真正开拍之后,却发现,人象冲突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真正值得深入的,是探究亚洲象的内部结构。
如果我们希望避免人象冲突,首先要去了解它们,了解它们内部的真正冲突,于是有了现在的故事。
野牦牛则完全不同,因为各地野牦牛的情况差异很大,单一故事的拍摄陷入了困境,于是我们决定用一种图景式的结构,来讲野牦牛,从原本的一个点,扩展到四到五个点,于是有了昆仑,断角和小野牦牛还有面具的故事。
白海豚的问题,在于开拍之际就找不到它们,找到了之后,镜头拍不到,好不容易拍到了,又拍不稳拍不深,真的是在拍摄中,改造设备,学习拍摄。
而且白海豚的追踪几乎可以说是“不隔夜”的,第二天,之前拍过的白海豚很可能不知所踪。
每天的拍摄都是全新的。
现场导演是个潜水爱好者,她曾在国外潜水时见过海豚和鲸鱼。
但白海豚的海域,能见度很低,几次潜水一无所获。
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却是站在泥潭里完成了全片最重要的拍摄。
必须承认,当观众拿BBC的动物纪录片要求我们的时候,内心是有波澜的。
在动物拍摄上,我们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的团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深入拍摄野生动物,包括我。
但要是等到圆满学成了再去拍摄,估计又得往后推几年,我们只能在拍摄中学习拍摄。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讲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故事,人,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动物是人面对自然时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脸上,还有留下多少自然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第四集东北虎的片子,直到送播之前还在修改。
因为以我们的技术,没能完成在野外的蹲守拍摄,最后只能大量依靠红外触发相机。
在积累了两年的相机素材后,我们发现还是难以完成连贯故事。
幸得国内东北虎研究权威专家冯利民的认可,他将十几年的研究成果,交给我们,那里有全世界跟踪时间最长的一只雌虎的全部影像,冯老师也成为我们第四集的特邀导演。
其实学者的加入,是野生动物拍摄的关键,只可惜我们没有条件让学者们参与日常的拍摄,或者说,我们也缺少科普型的作者,参与到日常的拍摄中。
所以纪录片导演们,大多数时候,必须在做一个片子之前,把自己囫囵地变为一个准行家,实在是勉为其难。
《众神之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拍摄了三年,正好是疫情爆发以来的三年,拍拍停停,磕磕绊绊。
这个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过程,每一次开机,都被视为一次沟通的努力。
就这样,海量的素材,终于扔到了剪辑台。
在做完《第三极》之后,剪辑指导开法又帮我剪了《极地》的电影版,我们合作已久,在无助和彷徨的时候,后期剪辑,总是用他的方式,不断提醒我们的初衷——去寻找神性的东西,那东西,太容易在焦虑的后期制作中丢失了。
事实上,后期制作,是对主题的一次重新实践,也是隔着电脑,与自然沟通的继续。
还值得说的是音乐,这是与神思者的第三次合作。
很不好意思,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远在日本的神思者。
但剪辑基本成型之后,仍旧觉得非神思者不行,于是,几乎在距离开播不到三个月的时候,神思者加入了。
为什么我总觉得非神思者不可?
在听了音乐之后,我才明白,那种沟通天地的能力,是超越物理空间的。
所以,对一个片子来说,主题是很重要的,但主题的贯彻,并不只是发生在片子中,还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创作者身上。
就《众神之地》来说,制作的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试图沟通的过程,虽然不完美,却是我们能触摸到的真实。
当你去做那个沟通的一环,就会听见“啪”的一声,环环相扣。
敬众神,敬众人。
7.31看完第三集更新看完前两集本来打了四星,第三集看完气到了,文案扣一星。
————第一集总体来说挺好的。
就是有的地方看起来有演的痕迹,有些尴尬,比如和小牦牛打雪仗,感觉这个情节很没必要,虽然可爱,但是…日常他们真的会做这些事吗?
还有文案有些小地方不明所以,比如昆仑退却了,可能因为他对小牛的怜悯,怜悯为什么会退却,有些不明所以。
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有限吧。
不过能在国产纪录片中看到这种高质量的作品,还是很惊喜。
在电视上看完了第一集,期待第二集。
希望多些这种题材的电影!
看惯了国外的野生动物,都忘了国内也有很多野生动物了。
😖第二集太催泪了,太难过了,太揪心了。
立马去关注保护白海豚的公众号,国内这种保护意识太缺乏了。
希望多点这种纪录片,让人们去了解这些物种,保护他们,和谐共处。
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保护他们?
第三集大象拍得太差了,从没看过以公象这种角度讲大象的故事…国王,王子,武则天…讨厌父权制的故事,大象明明是母系社会,却被这个纪录片拍成了父权社会,无语了。
喜欢,欢迎大公象这种台词…已经吐槽无能了。
公象成年以后就要离开象群,和年长的公象生活在一起,被这个纪录片文案美其名曰拯救象群,寻找象群的出路……我服了。
看了那么多大象的纪录片和书,没见过这样的,槽多无口了,真让人失望,文案写之前能不能先查查关于动物的知识,无语。
8.8看完了第四集山神归来。
有点感慨,国内的纪录片,只能是靠杂七杂八的镜头攒起来才能拍好一部纪录片,因为保护动物的意识来得太晚了,拍好野生动物很不容易。
萨满那一段莫名地感动,泪目,原始宗教真的很触动心灵。
很难想象之前居然是“诸山皆有虎”,甚至一百年前还有那么多老虎。
我家的族谱是先祖移居之后开始记录的,据爷爷说刚迁移过来的时候,山上还是有很多猛兽的,之前的村落因为瘟疫已经消失了。
也许千年前,我的家就曾有老虎经过吧。
区别于bbc纯粹的自然科普,众神之地很多的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中国式浪漫。
画面大气蓬勃,广角俯视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互相穿插,无论是镜头质量还是色彩都属上乘。
牦牛的故事内容更是非常丰富,无论是野牦牛与人类对家牛群的竞争,野牦牛和人类的合作,人类短暂照顾掉队的小野牦牛,还是牦牛在藏语文化中的图腾含义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说明,令人印象深刻。
总体来说这纪录片太注重剧情了,并且剧情写砸了。
还有这个刻意搞得中性灰滤镜大可不必……推荐第一集,4分➕,节奏画面配乐情节升华都不错,既有感动又有无奈,既有温情又有现实,动物和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收尾呼应又点题,满分作文了属于是。
第二集故事线有点杂乱,扣题“神”不紧密,结尾像极了高中写作文凑字数,重复拖沓,好抠啊b站那么有钱,时长这么久竟然连水下拍摄都没有…最后升华成了人类的救赎了我服……第三集,很明显导演想表达人与象群和谐相处并且人类主动承担起了对象群的监视和保护的责任,但能不能少一点人类所谓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其带来的自我感动啊🤮太自恋了…从长期来看,人类和大象在自然界中是竞争关系,象群的栖息地与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甚至不同象群间的繁衍交流都由于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受到阻碍与限制,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象群,与其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义务,不如说是人类的赎罪……全球大象五十多万头,中国的大象才三百多头,而结尾又死了几头……改变象群的命运,只有人类退出对自然的霸占、侵略、破坏、干扰等等,才能达成。
第四集,跟第三集有异曲同工之嫌……东北虎回归,人们激动了,原来激动是因为“神”回来了能保佑“人丁兴旺”……我直接地铁老人手机…………明明只是借助“神”之名,来表达人类对自然濒危生物的自以为是的美好愿景,结果到头来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繁衍,合着就是个工具虎呗?
不想吐槽了
牛的眼睛很漂亮,妈妈对我说,牛的眼睛是有感情的,以前姥爷养过牛,就养出了感情。
那只被救助站收养的小野牦牛,眼睛圆圆黑黑的,很温顺很可爱。
而野牦牛昆仑的眼睛,却庄严、平静,即使是在准备与牧民战斗的时候也是如此。
凝视昆仑的眼睛,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山神的凝视。
小牦牛死掉后,牧民弹着吉他唱着古老的歌曲,他也知道自己的残忍和无奈“野牦牛真正的主人是山神,而不是人。
人只是借助野牦牛的力量来对抗荒野。
而这力量也来自荒野。
”这一集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牛的眼睛,很美。
温顺活泼、被人照顾的小牛的眼睛,万物有灵。
对抗牧民、野生野长的昆仑,具有神性,也透露着「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无奈。
白海豚篇太让人心痛了,那只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出生的小白海豚真的很可惜。
“每一个经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要保护中国白海豚,最重要的是了解它。
建立某一物种的认知体系要靠很多人的努力。
成千上万只海鸟在一起捕鱼的场景真是壮观,也很美,很震撼。
亚洲象的故事真的很有趣。
看到大象们侧躺在草地里,把高高的草压扁,觉得这样一定很舒服吧,想变成象感受一下。
结局老二的意外死亡让人心痛。
后来这一象群再也没有小象诞生,原本的观察员也被调派去观察另一个象群。
它们的故事似乎结束了。
长尾林鸮的眼睛真美啊…幽黑圆长,没有感情。
那只在雪地里被冻得浑身颤抖的小老鼠很可爱很可怜。
雌性东北虎十月值得被记住,片中研究人员形容她为“英雄的雌虎”。
因为她的到来,东北虎的情况转好。
在她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瞬间,虎啸声让我打了个颤。
雄虎与雌虎平日并不多见面,只有在发情期时才交配,等到小老虎出生,雄虎便离开,将幼虎留给雌虎抚育。
幼虎成年后,若是雌虎,便留在母亲身边,若是雄虎便出走寻找自己的领地。
乍一看有的人或许会感觉雄虎作为父亲失职,但自然的生物就是这样的。
雄虎仅仅提供了基因,没有资格去抚育、拥有幼崽。
幼崽是只拥有母亲而不拥有父亲的。
和现在的人类社会不同,不会被冠以父姓,不会成为“父亲的后代”,母亲的生育成果不会被雄性窃取抢占。
真是羡慕啊。
如果要选择变成一种动物的话,我希望变成老虎,不仅仅是仰慕它们的外型与能力。
有点羡慕也有点好奇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的生活。
之前在某个播客中听过蒙族满族的萨满教,这次在这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
那位女性萨满将仪式需要的衣服制作完成、穿戴在身上,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你觉得她心中是有坚定的力量的。
那个镜头很美,女性的意志、信念之美,神秘的信仰之美。
终于看完啦,最后一句旁白“山神归来”,当时就是因为东北虎十月的镜头和这句台词产生了兴趣。
这部纪录片很通俗有趣,值得一看。
关于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泪目。
整体下来,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我的对面,缓缓讲出他的故事,他的坎坷,他的灵动,他的难言,他的坚持。
他是世界上的所有自然生灵共同发出的声音,是之为“神迹”他一共分为四集,分别讲了西藏的牦牛,海边的白海豚,西双版纳的大象,东北的东北虎。
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那么最重要的就在于他的画面。
这部纪录片在画面的精致和构图上其实是无可挑剔的,包括其解说词和音乐的搭配,不仅使这部影片讲解的很完整,也更容易让人动容。
每一个部分的结尾,就像《教父》的结尾一样,给一个大刀。
以至于让人觉得前期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讲出的最后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气息透露在片子的每一个画面里。
这种遗憾,不是人类个体中的单个情感,不是两人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这种遗憾,是整个自然界的叹息。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因此触动,甚至觉得这是无为的道德负担。
但是当我看见,那只意外死亡的海豚,在她的体内甚至还有一只未见天日的孩子,那群脱离大群体的大象,在慢慢工业化的森林里慢慢消散。
我真的会因此落泪,这是我作为自然界生灵的一员对自身同伴的惋叹。
但是这部片子又是在给人希望的,有人会放弃出去的机会,坚持拯救白海豚,检查站的人会那只小牦牛到处做工借牛奶,那位“象爸”会一遍一遍地呼唤犯错的大象。
将明为明,隔纱观月,虽遗憾却仍有希望,虽艰难却依旧坚持。
那些愿意为这件事努力而人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众神之地”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留存于世的神迹。
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这一集主要讲述“中国白海豚”。
中国白海豚小时候会从深灰变到浅灰,壮年呈现灰白,到了老年,则基本变为白色。
本集以颜色为时间线,一方面拍摄白海豚的一生,一方面抽丝剥茧般的展现出,人类活动导致的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每况日下。
神话 07:46 本集最惊艳我的地方卢亭:半人半鱼的族群国风式动画+刘琮配音=神话感拉满(琮爷yyds,太对味了,求求他配一辈子的纪录片!
)很好的叙述方式,像是在讲述白海豚的“前世今生”一样,国风动画引人入胜,生生不息的鲜活生命,娓娓道来的声音,融合度100%
和谐渔民用延续了千年的仪式,祈求神灵庇佑此次出海收获多多,也庇佑众生来去平安。
过去的渔民都知道,哪里有白海豚哪里就有鱼群;现在白海豚也懂得有渔船撒网的地方,会有鱼吃。
可如今,人类真的在与白海豚和谐相处吗?
为什么白海豚会追逐捕鱼的船只?
— 因为白海豚越来越难以获得食物。
不仅如此,和白海豚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岩鹭,也生存在因人类活动而被驱赶的恐惧中。
他们迫不得已,在每一次徒劳的捕食中,艰难的生存。
有的得以生存,而剩下的,无声无息淹没在大海里,掀不起一丝波澜。
就像人类对白海豚的救助一样。
广海镇的村民,在烈日下紧紧的拖住被退潮困住的老白的躯干,甚至为其挖出一条泥泞的水道,祈求奇迹的发生。
而另一边,误入内河的另一只白海豚,尽管人们依旧奋力援助,尽管它已经“回头”,也许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命奇迹,也许是神明的玩笑,三天后,它依旧没有回到属于它的地方。
人们把它葬在沙滩上,无声的的演绎“每一只死亡的海豚都会被大海送回陆地。
”
海洋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缩影。
一条从深海延伸到陆地天空的食物链,将所有物种串联在一起。
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生物被一层又一层底层生物支撑起来。
他们用自己的存在,昭示着环境的健康程度,一旦顶层生物的存续出现危机,就意味着区域生态已经失衡。
而我们,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怀着敬畏之心,让白海豚乃至每一个物种,与我们真正的和谐共处。
或许是时间太久以至于很多细节忘记了,但随着上线它们一点一点又浮现出现,碎碎念一些当作小作文。
那天导演说还要鸣谢一个朋友,才想起来这个片子最初的动念不晚于2017年,但也有朋友说更早。
恩,所以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部片子?
在很多纷杂的信息里,我想起了最初的一个小细节。
有一天我三岁的女儿看BBC的纪录片,考虑到她语言文字视听能力都还有限,我随意选择了英文版,我想就让她看看画面听听声儿就好了。
没想到,她在看到“珊瑚白化”的故事时,哭了。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又伤心又感动。
那部片子是我们行业最好的系列内容,由著名电视人大卫爱登堡爵士主持。
作为从业者,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拍这么难的题材。
但女儿触动了我。
我跟导演很多次聊起,有没有可能尝试拍摄自然题材的纪录片。
那时候,他很想拍摄大象的故事(此处又忘记了为什么)。
如导演所说,无知者无畏。
在很多次无畏的探讨中,我们逐步清晰了方向和决心,并得到平台的支持。
我们要围绕亚洲象、白海豚、东北虎、野牦牛这四个中国旗舰生物来拍一部纪录片。
这个决心和开始都是懵懂的。
导演认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身上都有着人类赋予他们的神性,这代表曾经一度我们与动物、与自然、与未知沟通的尝试。
而这种尝试在漫长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被逐渐忽视和遗忘了。
人类成为了主宰?
而我们是无所不能的,是全知的吗?
因此我们把这个系列取名为《众神之地》。
希望藉由拍摄这四种生物和他们的生境来思考现状,探讨未来。
此后,我们进入一段“不了解、找不到、拍不着”如同黑洞般的旅程......直到有一天《荒野上的轮回》露出第一缕曙光......昨天片子上线后,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
其中比较令我感动的有两点:1,是朋友家的小朋友门也看懂了表示喜欢等不及下周。
我的初衷得到了最佳回应。
2,竟然有只猫也静静的看了20分钟以上更多碎碎念待续。
先感恩所有人,致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朋友!
庄严、肃穆、震撼,在那片纯净之地,是代表神的野牦牛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困惑。
被那头有着昆仑血脉的小牦牛挣扎至死,也不愿意踏上被出卖的旅程,昆仑最后一刻放弃冲击的绝望震撼;也被人类救下的小公牛每天等候牛奶喂养,温柔的舔舐喂养人,和巡护员一起晨跑而感动;更为人类决定留下颐养天年的断角感到一丝慰藉。
它们的眼神,纯净、坚定,看不到一丝怯弱,它们就是那片土地神圣的使者和象征。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看到第二部,强烈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脆弱、孤独、无力。
内心最最脆弱的部分被中华白海豚深深打动,泪水不自觉地从眼角滑落。
我喜爱大象,爱他们平缓迟重的步伐,爱他们滚圆的身体,爱他们在密密灌木林中若隐若现的身影,爱他们高高举起表达爱意的鼻子。
众神之地,每一部都越看越无力。
过刚易折,被关进笼子里老三那沧桑的面容泛起了我深深的悲悯之心。
在西双版纳旅游时,曾见识过亚洲象的巨大、威猛,得到了当地人善意的提醒:不要看大象外表忠厚老实、憨态可掬,野生象的破坏力可是很强的,能推动一辆大卡车。
后来在《众神之地》中,见识到了这只名字叫做“维吒哟”的亚洲象,让我想到了曾经在云南时当地居民说的话。
这头大象是勐海象群中最桀骜不驯、也最爱在人类活动区出现的一个。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只看似蛮横、横冲直撞的公象,与当地的巡护员赵平之间,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赵平是唯一能跟老三交流的人,他叫老三时老三还会抬头看他。
当地人按照亚洲象的年龄给它们取了外号,“维吒哟”排名第三,被称呼为老三。
老三虽然拦车,却从不伤人,它会在听到赵平的呼唤时给出回应,两人关系亲密,被人戏称为“真正的父子”。
作为唯一和这只亚洲象亲近过的人,赵平对它的评价是“虽然闹腾调皮,但对人类毫无敌意”。
它就像一个心智未开的孩子,因为在象群的配偶权争夺中失败,任性调皮的发泄着内心的不快,企图通过这些行为吸引人类的目光,但依然遵守着人与大象之间相处的“边界”。
老三被送到亚洲象救助中心后,赵平时常会梦到它。
强烈的思念驱使赵平驱车百里来看望老三,他带着精心挑选的、熟透的芭蕉,嘴里不住的念叨着“老三爱吃”。
赵平长久的望着栅栏内的亚洲公象,温柔的轻声呼唤着它的名字,老三也侧头回望,发出轻声的嘶吼。
天地之间,人与象的灵魂仿佛得到共鸣。
叙事性太强了,用人的思维来理解动物是对它们的限制与侮辱。
这可是纪录片啊,纪实不是才最重要吗?自作多情的给动物加上人类的感情戏码,然后自我感动。。。尤其ep3配的那个bgm,就差没直接问“你怎么还没被感动哭”了。。。搞什么呢。。。---鼓励3星
治愈、感动 又心堵无奈,正如小野牦牛在卡车上死去后,牧民在吉他声中的忏悔,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太多解读了,而不是旁观者的记录。
除了画面好看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故事走向表达都有点次)
不是完全科普向的纪录片,带点儿神秘色彩,画面和配乐都很绝。
过度解读过度煽情,把人类当作宇宙中心。出发点不错但成为实打实的纪录片还是有点差距。特别大象那集,最后被关到保护基地的象,看了很不适。既然提出了“众神”栖息地不够跟人类之间产生的矛盾,但作为批判或警示也太柔和。感觉作为自然纪录片,基础不扎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对人类的自我陶醉
亲身去到荒野会感应到自然的神性 万物有灵 众神之地 这立意好
少了点
画面很美,动物很可爱。可惜文案掺杂的主观解读太多了,有些地方的观点就是强行把人类的社会规则强行套在动物身上
画面是美的,但是人的戏份也太多了吧?演戏痕迹明显,文案做作每一集都槽点满满,硬着头皮看完
少点人为煽情故事,多点客观吧,这是自然纪录片
人文情怀过重
太少了
真的哭死。。。。。看不得看不得。。。。
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 画质一流,质量二流。中国纪录片导演莫名其妙的表现欲过剩:动物纪录片不好好拍动物,美食纪录片不好好拍美食,永远不知道观众真正想看什么。拍个纪录片在这煽情讲故事,大学里主旋律课上多了是吧。
实在不行,讲科学就讲科学,讲神话就讲神话,不要一下子科学,一下子神话(多多8岁)
极佳的立意。在人逐渐征服自然后,人类社会曾经对神性的推崇已消失大半。我们不仅像现代故事里的文明人,更像失去野性的牦牛。
没撑下去,解说词太过于自我感动了。
我想看的是纯粹的自然纪录片,而不是通过演戏去美化人类,大自然最大破坏者的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