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两句自己的拙见。
前方剧透预警。
起初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也觉得结尾无非是主角金炳寿又一次失忆,忘掉了自己已经杀掉了坏警察。
但后来拉片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解释不通的细节。
首先,结尾检察官给金炳寿出示的日记中写的是闵泰周“这家伙是杀人凶手”,这里显然是在指控闵泰周是杀人凶手。
但是影片中段,为了嫁祸于金炳寿,闵泰周明明已经修改过他的日记,虽然画面里显示的应该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来分析,闵泰周一定会浏览全部日记,把所有不利于他的指控全部删去,不会删掉一处留着一处,这显然很弱智。
再加上金炳寿会失忆,所以他不会将日记改回之前的内容。
这一点明显的矛盾,让我开始怀疑坏警察闵泰周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
在拉片过程中,注意到一件很重要,影片却没有给出解释的地方。
金炳寿的姐姐为什么会自杀?
在影片中后段的地方,我们得知去当修女的姐姐其实是不存在的,都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这一点的真实性通过女儿恩熙的话得到了证实。
而就在这之前,姐姐的幻觉曾经出现在金炳寿的家中抱着弟弟痛哭。
紧跟着下一个镜头给了门口的两双鞋,在这部电影中,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和意象。
而对于剧情的分析,毫无疑问也要从鞋入手。
这里,左边显然是金炳寿的白色运动鞋,右边是姐姐的红鞋。
而影片开头,金炳寿的父亲实施家暴的地方,也有两个镜头给了门口摆放的鞋。
上图是第一个镜头,是在金炳寿回到家之前,此时家中有三个人,父亲、母亲、姐姐。
图片中能看到三双鞋,摆放杂乱,象征着复杂危险的家庭关系。
中间的靴子是父亲的,当时的姐姐应该还是小孩,按理说不会穿的太成熟,所以右边的红鞋应该是母亲的,左边的蓝鞋明显是小码,属于姐姐。
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中间的位置也象征着所谓的“一家之主”。
这一点从下面这张图片也能看得出来。
这张图是第二个鞋的镜头,发生在金炳寿杀死父亲之后。
杀掉了父亲的金炳寿性格开始转变,从之前的懦弱变得更加强势,“一家之主”的位置也留给了唯一剩下的男性成员。
这里能看到鞋的摆放变得很整齐,再加上图中的台词,显然,这一家子开始了一段很和平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是看不出姐姐有任何值得自杀的理由的。
再回到这张图,姐姐抱着弟弟哭时门口的鞋。
姐姐的鞋和多年前母亲的鞋是类似款式的,再加上姐姐近乎于母亲般的拥抱方式,金炳寿显然把姐姐这个形象当做了母亲,而一个成年男性为什么会把不是母亲的人当作母亲,从其身上获取一种类似于母爱的关怀?
原因很简单,金炳寿从小就母爱缺失,没有从真正的母亲得到足够的母爱。
再回到影片开头父亲施暴的段落,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金炳寿刚刚到家,看到家里一团乱,镜头给了一个全景后,马上接金炳寿的第一人称视角。
你可以看到镜头由下到上,扫过散落一地的饭菜,最后停到的是母亲手上拿的一只崭新白色运动鞋,和另一边父亲枕着的另一只沾了泡菜汁的白色运动鞋,根本就没看母亲一眼。
(PS: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日记中所记载的“泡菜汁”显然更像是母亲或姐姐的血迹,而运动鞋应该是父亲用来施暴的工具,是金炳寿的记忆模糊,才把血迹当做了泡菜汁。
)
而在日记中,记载的也是鞋被弄脏和姐姐的瑟瑟发抖。
这里按照正常的逻辑,一定是应该更在乎家暴第一受害者,也就是母亲的安危,而不是一双运动鞋是否被弄脏,而仅仅由于运动鞋被弄脏就杀掉父亲,这个动机显然也不成立。
这里我能想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金炳寿的记忆在作怪,他的记忆每提到和母亲有关的地方就开始闪烁其词,影片从头到尾提到母亲的地方少得可怜,完全比不上姐姐的戏份,关于母亲之后的交代也几乎没有。
说白了,金炳寿不记得母亲了。
人会失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种解释是,选择性失忆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运作,人会本能的忘记潜意识里不愿意想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有可能是对其伤害很深的一件事、一个人。
再回到修女姐姐抱着弟弟那一段,姐姐说的台词是,“就这样总忘掉记忆,会回到15岁之前啊,善良、无比单纯的我弟弟”。
这句话虽出自假想的姐姐之口,但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把说这句话的主体换成母亲。
也就是说,母亲希望儿子回到某个时间点(15岁)之前,这个时间点,不用明说也知道,就是金炳寿杀父之前。
换句话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亲。
结合金炳寿杀父之后的经历,能看出他在杀父后明显性情大变,开始频繁杀人,杀掉那些他认为该死的人,并乐在其中。
这显然与母亲的意愿相悖。
而每天朝夕相处之下,母亲和姐姐有很大概率已经发现了金炳寿杀人这个秘密,而金炳寿后来提到的“我们家开始有了和平”,应该就是从杀父到频繁杀人被母亲发现这一段时间。
前文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显然不是希望父亲还活着,而是把杀父这件事当成了儿子性格转变的导火索,希望没杀父本质上是希望儿子还是那个“善良、无比单纯”的人。
结合这些分析来看,真正的修女有可能不是姐姐,而是被儿子逼的无可奈何,又不忍心大义灭亲,索性一走了之的母亲。
而姐姐自杀的真正原因,也许就是金炳寿杀人,再加上母亲的离家出走。
金炳寿选择性忘记母亲,也一定和姐姐自杀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再提回坏警察闵泰周,回忆一下他杀人的原始动机是什么?
小时候遭遇家暴,为了保护母亲而杀父,又被母亲用电熨斗烫伤,从此恨所有女人。
再加上两个人的杀人手法都是勒死,这些简直和金炳寿的经历如出一辙。
很难想象编剧会把两个本无关系的角色的过往经历写得一模一样。
而金炳寿17年前终止杀人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因为良心发现或者杀腻味了,而是因为得了老年痴呆,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条件限制了他去杀人,另一种说法,他想杀却不能杀了。
在这样的窘境下,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一个和自己有相同杀人动机的,身处壮年的,身体健康的杀人狂,打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更加没有道德底线地去杀人。
把自己对母亲的积怨全部发泄到其他女性身上,哪怕是无辜的女性。
只有当发泄的屠刀驾到了自己女儿的头上时,当事人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后面两个人的打斗戏,也可以看做是两个不同人格之间的斗争。
而结尾雪地的戏份,也许就是金炳寿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还在身体中觊觎着些什么吧。
(不要看图就不会剧透)首先说一下这片儿的评分,我看的导演剪辑版,看完后我觉得这片儿至少得在8.8分往上,完全可以媲美《致命ID》、《记忆碎片》、《沉默的羔羊》这些影片,结果一看怎么才7.8呢?
翻看了一些评论才发现,原来很多人看的是公映版。
这一点,我很庆幸。
因为很多人看的是公映版,所以影评、剧情解析写的都不够准确,这也是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的原因。
我画了个图,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另外男主没有老年痴呆症,他就一个原因:人格分裂。
见下图:
画到这里,其余的剧情就不用解析了,还有疑问请留言!
内有大量剧透!!!
慎入!!!
慎入!!!
慎入!!!
↓↓↓↓↓↓↓↓↓↓↓↓======================剧透=======================相信很多人看的都是上映版,我就不多说了,就说一些导演剪辑版跟上映版的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导演剪辑版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了,尤其是闵警官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杀人狂这两个问题。
导演剪辑版中,男主金炳寿跟安巡警是有交情的。
安巡警带了警察学院的学生去找男主学习犯罪心理学,也的确一直把男主叫哥,证明两人私交关系不错。
影片后期,男主跟闵警官“大战”之后,屋里突然只剩下遍体鳞伤的他自己和女儿,闵警官不见踪影。
对此,男主向查案的警官交代为闵警官带着录有他犯罪告白的录音机,开着8588的白色轿车逃跑了。
而身为目击者的女儿对木屋里发生的事情绝口不提,既没有认同父亲的供述,也没有否认供述。
因为实在找不到闵警官和他的车,警方也只能暂时照男主的供述,将闵警官列为犯罪嫌疑人,连新闻媒体都这样播报。
男主出院时,恰好病房里的电视就在播嫌疑人闵警察依旧在逃的消息。
(不过这个新闻未必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男主的臆想,因为他此时仍然认定闵警官就是杀人狂)
但是在出院后,也就是关键剧情他走出隧道的时候,他忽然想起来杀人犯其实就是自己!
闵警官是因为撞车后看见男主后车厢有大量血迹,怀疑他是杀人犯才接近他的。
甚至影片末期闵警官也只是告诉男主的女儿竹林里有尸体被发现,她父亲是嫌疑人,根本没有伤害他女儿。
安巡警在小木屋里其实是跟闵警察在打电话,希望闵警官借未来女婿的身份劝男主自首,并不是认同闵警官有罪在追踪他。
杀了安巡警的人是男主!
(这里有点牵强,安巡警所在的小木屋就在闵警官和男主女儿藏身的大木屋旁,却非要在小木屋里打电话而不走进大木屋直接跟闵警官说。
想来想去,勉强可以解释为为了不让男主女儿听见他们的完整对话。
)
那么“失踪的”闵警官到底去哪了呢?
被男主在木屋里杀了之后,连人带车一起沉水库了。
女儿估计是因为对父亲的爱太深,才始终没有把父亲失神杀人的真相说出来。
所有事情的真相瞬间明了了,闵警官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不是杀人狂,所有他犯下的暴行都是男主的臆想,或者是男主变态人格的映射,因为脑袋缺一块的人,不是闵警官,而是男主自己。
真正因为杀父而被母亲用熨斗打掉几乎半个脑壳的人是男主,推测男主从那时起就对女性产生了厌恶心理。
导演剪辑版的结尾并没有出现女儿去医院探望父亲的情节(女儿应该还没原谅杀人犯父亲),没有混淆视线的贴有闵警官相片的项链,也没有男主“闵泰周还没死”的喃喃自语,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在影片中展示出来了。
这个版本解释了很多上映版的谜团,但同时也将事情讲得太白、太彻底了,反而让观众失去了开脑洞的乐趣……
对于男主的杀人行为和找的借口,还有那些19个受害者,让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具体不记得怎么说了,大概就是意思说一个雕像你刻坏了,你可以慢慢去修改转变,而不是一棒子把雕像打碎,哪你还有什么可以雕的。
觉得自己也干过这种类似的事情,太轻视自己,有时候又太重视自己。
反正人生是一场漫漫修行,总有天你会找到自己。
珍惜当下的自己,至少你还活着,还可以改变。
金叔的人格:1,杀凶狠坏人2,杀女人3,专杀女人的凶狠坏人4,无害的健忘的爱女儿的闵巡警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存在只是给金叔提供了一张脸,为【3】塑造了一个真实体。
在金叔【2】杀完人发生车祸时,记住了这张脸,并作为载体持续出现,为后面的一切做了铺垫;当【3】自述过往其实都是金叔的过去,作为一种意识的投射也作为【3】和【4】人格之间斗争的具象描述。
仅做记录
“去救你的女儿,这是你现在活着的唯一理由!
”-- 薛景求在《杀人者的记忆法》中扮演的角色和《素媛》中一样,是一位对女儿饱含深情的父亲。
这两部电影采用不同的路线和视角,但唯一不变的则是薛景求神演技的赞绝发挥!
《杀人者的记忆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犯罪悬疑片,阿尔茨海默病+多重人格的绝妙组合;影片集合了《致命ID》、《禁闭岛》和新近的《解冻》的悬疑设定的优点,没有过多的番茄酱画面很干净,导演掌控节奏的功力也属一流;而潜伏于故事深处的主题无疑还是“爱”,无论是家族之爱或是父女之爱。
影片结尾处杀手人格的复活应是参考了《盗梦空间》结尾(那个转啊转的陀螺)的设定,赞!
症状1.患者起病隐袭,精神改变隐匿,早期不易被觉察;2.逐渐发生的记忆障碍(memoryimpairment)或遗忘是AD的重要特征或首发症状。
(1)近记忆障碍明显:患者不能记忆当天发生的日常琐事,记不得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忘记少用的名词、约会或贵重物件放于何处。
远事记忆可相对保留,早年不常用的词也会失去记忆。
(2)Korsakoff遗忘状态:表现为近事遗忘,对1~2min前讲过的事情可完全不能记忆,易遗忘近期接触过的人名、地点和数字,为填补记忆空白,病人常无意地编造情节或远事近移,出现错构和虚构,学习和记忆新知识困难;3.认知障碍(cognitiveimpairment)是AD的特征性表现,随病情进展逐渐表现明显。
(1)语言功能障碍;(2)视空间功能受损:表现为严重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不会看街路地图;(3)失认及失用:可出现视失认和面容失认,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也可出现自我认识受损;(4)计算力障碍。
4.精神障碍(1)抑郁心境、情感淡漠、焦虑不安、兴奋、欣快和失控等,主动性减少,注意力涣散,白天自言自语或大声说话,少数病人出现不适当或频繁发笑。
(2)部分病人出现思维和行为障碍等,如幻觉、错觉、片段妄想、虚构、古怪行为、攻击倾向及个性改变等,如怀疑自己年老虚弱的配偶有外遇,怀疑子女偷自己的钱物或物品,把不值钱的东西当作财宝藏匿,认为家人作密探而产生敌意,不合情理地改变意愿,持续忧虑、紧张和激惹,拒绝老朋友来访,言行失控,冒失的风险投资或色情行为等。
(3)贪食行为,或常忽略进食,多数病人失眠或夜间谵妄。
AD的临床分期:第1期(病期1~3年):主要表现为学会新知识有障碍,远期回忆能力有损害。
人格障碍表现为情感淡漠。
偶有易激惹或悲伤。
运动系统正常;第2期(病期2~10年):记忆力障碍表现为近及远记忆力明显损害。
空间定向障碍。
语言障碍表现为流利型失语。
运用能力障碍表现为意想运动性失用。
人格障碍表现为漠不关心,淡漠。
运动系统表现为不安;第3期(病期8~12年):此期表现为智能严重衰退,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四肢强直或屈曲姿势,括约肌功能损害表现为尿、便失禁。
以上内容来自阿尔茨海默病百度百科细看此片不难发现,男主金出现了以上所有症状,医生的诊断加上金和恩熙都提及过病名,可以确定金确系老年痴呆而并非精神分裂症。
以此驳斥所有关于以多重人格推论此片的观点。
这部电影中不断穿插现实和幻觉,所有推论的前提必须先确定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觉,真实与幻觉的分水岭在何处。
可以确定的是,片中人物除去修女姐姐,其余全部是真实存在的。
是的,不论是万所长还是闵应该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真实存在不代表电影中他们所表现的行为是真实存在的。
需要强调的是,本片一直是以「杀人者」的记忆视角呈现了所有场景。
我们可以从中确认出的真实事件1、金确实是个患上老年痴呆的连环杀人犯。
杀人的习惯起源于对惯用暴力父亲的反抗导致的过失杀人。
金17年前杀死的人无法列出名单,但可以确定的受害者有金的父亲、爱家暴妻子的店主、杀狗剖腹取戒指的女人、妻子、妻子的情夫,妍珠女士,闵。
金的姐姐在金未成年时已上吊自杀。
金的母亲生下金后或者过程中撒手人寰(金的母亲在其幼年或者成年镜头中从未出现过,金杀死闵后对女儿独白说道“我出生时就是杀人凶手”)2、恩熙不是金的亲生女儿。
金的妻子临死前的话透露出的信息,金杀死闵之后对女儿的独白都可以佐证这一点。
恩熙确实与闵在谈恋爱。
3、金是一名合法持有大量麻醉剂的兽医(片中不断出现金持大剂量戊巴比妥钠试图杀人或者自杀的镜头);金有按时参加诗歌学习班(结识了“肤浅”的妍珠女士并最终将其杀害,录下的影像中妍珠女士不断在承认“我错了”);金确实去过修道院并且坐在长椅上边吃寿司边“聊天”;金与闵在抛尸地附近两车相撞的事情真实发生(金杀人抛尸后开车逃离,途中撞上闵,金在家收看新闻时听见杀人新闻慌忙看了一眼自己的鞋底);金确实将恩熙送上车离开了家;金确实用日记记录了所有记忆包括所有幻觉造就的记忆。
(欢迎补充)零星片段拼凑出金的故事脉络,金生长在没有母亲的家庭,父亲终日酗酒并且打骂金和姐姐,金反抗中导致父亲窒息死亡,仅剩可以相依为命的姐姐也不久后上吊自杀身亡。
金独自长大,过程中不断发现身边类似于父亲那样暴力,自私自利的人并将其杀害(这一阶段受害人男女都有)。
结婚成家有了女儿恩熙,金无意中发现妻子与人偷情,无法忍受背叛的金遂将两人杀死,并从妻子口中得知女儿并非亲生。
金面临背叛且再一次成为孤身一人,精神恍惚的金在开车归家途中遭遇车祸,头部外伤,至此血管性痴呆开始缓慢起病(头痛/晕、面部抽搐、语言断续、部分记忆丧失),与女儿相依为命直至满脸老年斑,查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因为妻子的背叛而厌恶女人,尤其是浓妆艳抹爱与男性来往的“坏”女人,但又由于患上老年痴呆而容易对很多女性产生幻觉将其假想成浓妆艳抹的“坏”女人而去实施惩戒,金夜晚等待女儿归家时病情发作差点将女儿掐死就是佐证)。
患病后,金时常走失,忘事,女儿不厌其烦细微照顾,金却仍旧没有安全感(童年那种境遇确实难以有安全感,再加上遭遇妻子背叛)(金明明很爱并且依赖恩熙,却几次提及自己会去疗养院而不愿意拖累女儿,明明很喜欢恩熙送来的包子却装作冷漠无动于衷,待恩熙离开后却大口开吃),这时恩熙和闵的恋情曝光(闵因为在抛尸地附近遇见过金,心中略有怀疑根据名片信息来查案,却与恩熙结识并相恋),闵还是警察身份,出于害怕唯一的亲人被抢走,抑或是犯罪者对于警察生来就有的敌意和畏惧,金开始在幻想中为自己开罪,将自己近年来的血案安在闵的头上,并且在幻想中编织了不得不杀死闵的完美理由以至于金自己都被说服深信不疑(金幻想闵会杀死恩熙并且将近来的连环杀人案嫁祸给自己)。
而万所长,因为经常走失而被送往警察局,金熟悉万所长的面孔,并在幻想中将其设定为自己杀死闵的帮手。
所以出现了万所长帮金查验带血纱布,金跟踪闵伺机解救恩熙......可是正常人的万所长会帮一个老年痴呆患者去查所谓的证据吗?
片中导演用金的面部抽搐提醒观众场景的转换,但很多部分导演为了迷惑观众,并没有用明显面部抽搐提醒观众真实与幻觉场景的转换。
在闵绑住金,并且偷看金电脑中的日记这场戏中,闵删除了金记录在电脑中的记忆,编造了闵杀害女人的记忆,闵还殴打了金并导致房中物件散落一地。
下一个镜头,金在清爽整洁的房间中醒来,没有绑手绑脚,没有打斗伤痕,并且在影片的最后,警察将金的日记打印出来,明显可以看出内容并没有被改动或删除。
剧情反转在于金决定自杀时候听到了被闵绑住当晚无意中录下的音频,这时候金义无反顾扎进闵是杀手的幻觉,直至被逮捕才转清醒。
但事实上,片中多次使用录音机录音,我们可以看到必须一直按住按键才可以保持录音状态,而打斗戏中呈现的场景是录音机掉在地上,金按了一下按键,但这并不能录下完整音频,正是这个不合理暴露出这段“记忆”只是金的幻想幻觉。
再次,金播放闵威胁他的音频时,录音机显示07/07,但最后金被逮捕后女儿拿到收音机,其实里面只有一段音频,01/01,这也佐证了包括这段录音在内的这段场景,都是金的幻觉。
金才是全片中唯一的凶手,而女儿恩熙只能在知晓全部真相后独自活在这世上。
掐脖杀手vs绳子杀手,不是双重人格乱斗,不是高智商罪犯装病,也不是连环杀手皇城PK,而是男主选择性记忆。
全片两层回忆叙事,男主前期设定像《嗜血法医》以正义的名义连环杀人。
影片一直在勾起观影者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最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节奏感控制的非常好,镜头语言及配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叙事手法很高级,在老年痴呆所幻想的世界与真实世界里反复交叉叙事,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层层反转引人入胜,把父爱、痴呆、悬疑三种元素融合的非常好。
他从小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青年时期弑父、弑母,经历唯一的亲人姐姐自杀,结婚后遭到背叛弑妻,这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无差别连环杀人。
有次被追尾后暴露了身份,被小警察一步步调查,最后他为了掩盖真相把警察朋友和小警察全杀了,女儿从此患上了失语症。
这是一黑到底的悬疑片,让人细思极恐,前面大段的铺垫和烟雾弹都是扰人视线的,最后的反转是全片精华。
不过最后不管他现在是不是老年痴呆,他曾经杀了很多人这是事实啊,然而这样也能放他走?
还有警察朋友的尸体没有后续解读,诗歌班女人被杀死后尸检也没有,小警察沉尸于水底男主是怎么做到的?
综上所述这些证词全凭男主一人之言,警察们就无脑信?
“如果杀人是诗歌,那么照顾小孩就是散文,养育一个人比杀死十个人更有成就感”
1、少年金炳秀杀人事件少年金炳秀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栖息地大概是一个类似于滦平或者固安之类的小县城,家有父母及一个姐姐。
炳秀他爹金大爷,大概具备了南朝鲜土憋男的一切缺点:没啥能耐,更没钱,初小学历,除了吹牛逼正事一件都办不利索,人缘也不好,不顾家,管生不管养,重度酒精依赖症,就着一碟子泡菜也能整两口高丽地瓜烧,而且酒量不大,酒品不好,喝完了酒砸完东西打完老婆孩子倒头就睡。
在沉默少年金炳秀读中学的某天晚上,金大爷又跟家里就着泡菜碟子喝懵逼了,照例是砸东西,打老婆孩子,然后枕着炳秀最心爱的阿迪达斯白球鞋就眯瞪着了。
炳秀下了晚自习兴冲冲回到家,拉开屋门一瞅心就凉了,老妈跟老姐让金大爷揍成了乌眼鸡,缩墙角搂在一起瑟瑟发抖,再打眼一瞅,卧槽泥马,我的德国白板儿鞋!
众所周知,阿迪小白板儿一向不便宜,何况那年月在南朝鲜乡下也是挺罕见的,毕竟高丽人自古以来都也没啥见识,不定看着什么玩意动不动就美哭了什么的。
估计这阿迪小白板儿一直是炳秀的装逼利器,眼见得被抹的全是泡菜酱,还被金大爷垫着后脑勺子枕成个瘪茄子色,炳秀此时已然出离的愤怒了。
为什么是阿迪小白板儿呢?
可能是阿迪给导演塞了赞助费,也可能是耐克给导演塞了黑阿迪的赞助费。
当然这是玩笑,深挖的话这鞋是有故事的。
众所周知,阿迪达斯是德国品牌,而众所少知的是1963-1977年韩国向德国累计输出了大约7900多名劳动力从事采矿工作,嗯,详见高丽电影《国际市场》。
于是我们可以扒出,金大爷可能也是这出国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由于出国务工,金大爷错失了金炳秀的成长期,回来的时候估计正赶上孩子叛逆,或是中间听说金大妈跟隔壁老王或者二狗什么的有点不清白,毕竟金大妈这三年又三年的一个妇女拉扯俩孩子也不容易。
或者是眼见得工友移民德美成了西方文明人士而自己灰溜溜的跑回朝鲜乡下导致心里恨得慌,反正就是中年危机心理失衡吧,不过从大老远给孩子带德国鞋回来这一行为来看,金大爷在回国前对老婆孩子还是有憧憬的。
可是无情的现实摆在金大爷面前,星星还是那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你大爷己经不是你大爷,你大妈也早就不是你大妈了。
愤怒的炳秀从金大爷脑袋下抽出了自己心爱的球鞋,对于少年来说,心爱的球鞋比金大爷的脑袋重要多了。
窝着火儿躺下的金大爷一睁眼看见小瘪犊子回来了居然不跪下磕头打招呼,一点儿跟亲爹的热呼劲儿都没,完了,我这花德国夹克买来的鞋算是送了白眼儿狼了,这小子长得也不像我,莫不是隔避王二狗的种儿?
于是钻了牛角尖儿外带喝了高丽秘制懵逼散的金大爷越想越烦燥,晃晃悠悠站起来,对着炳秀就是巴掌耳刮子拳脚皮带齐上阵,反正借着酒劲儿,怎么痛快怎么练吧。
可能是打爽了,或者打的不爽,反正打着打着,爷儿俩的上衣就都不见了,一个光着膀子开练,一个光着膀子挨揍,从炳仔儿身上的旧伤不难看出,这出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炳秀一声不吭的挨着揍,看上去是习惯了,或者心里还是想着那双沾满泡菜酱的小白板儿,金大爷一无所知,只是觉得打得不过瘾,这小瘪犊子不哭不叫不呻吟,这对于SM狂人金大爷来说一点刺激性都没有,更甭提成就感了!
《罪恶之城》里听老布鲁斯对阿尔巴说的,虐待狂打你你不叫,他会觉得憋屈。
金大爷眼珠一转有了主意,拉着炳仔儿就往里屋走,边拉边说:仔儿啊,你也大了,让爹爹教你点咱老爷们儿才懂的事儿吧。
卧槽!
炳秀一听心里就一哆嗦,抬眼一瞅他爹,妈逼哟,这老禽兽眼光不对路!
正想着呢,人己被拖进里屋。
,被揍成鹌鹑的母女俩人哆嗦着不明所以,也没人上前拦一拦。
在外间只听得里屋一阵噼哩啪啪啪,镜头渗进里屋,炳爷以一个观音坐莲骑乘位的姿势骑在金大爷的腰上,把一个麦壳子楦的枕头压在金大爷脸上玩窒息PLAY。
然后金大爷就这么一嘴麦壳子的挂了,金大妈从外边听着突然觉得里屋的声儿咋不对劲捏?
于是胆战心惊的拉开门一瞅,我类个大操!
仔儿这是弑父啊!
瞬间,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在金大妈脑海中闪过。
这种事儿,做为一个受东亚女德教育多年逆来顺受的朝鲜中年妇女,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为了拯救金大爷的生命和儿子小炳的灵魂,金大妈抄起熨斗,咣叽一下拍在了阿炳的侧脑壳上。
可能金大妈常年劳作兼挨揍锻炼出来的手劲儿有点大,也可能阿炳有点缺钙,反正一熨斗下去,阿炳的脑袋给干出一个大坑来,侧剖面图看上去就像块蛋糕给切去四分之一角似的。
2、少年阿炳精神失常少年阿炳在金大爷的虐待与母亲的懦弱不作为中逐渐变得冷漠扭曲,杀死了父亲金大爷导致被金大妈一熨斗子砸掉了小半拉脑袋,这一事件更是让亲情彻底破碎。
镜头中有一个阿炳刨好坑后给金大爷的尸体穿上鞋的特写。
我不太清楚导演保留这个镜头有啥用意,是暗示阿炳思虑缜密?
还是冲动杀人后的亲情未泯?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只不过是导演故弄玄虚来糊弄我们的,因为这段记忆完全是阿炳虚构出来的。
你能相信一个被熨斗砸掉了半拉脑袋的少年顶着四分之三个脑袋没事儿人似地推着小推车上山刨坑埋死尸?
那么问题来了,杀了人的阿炳被砸懵逼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是这么推断的,金大妈在敲晕了金阿炳后,伙同金大姐、隔壁王二狗将金大爷埋尸处理,并将金阿炳送往医院。
阿炳在医院醒来,大脑屏蔽了金大妈打烂他的头这一事实,选择编造了更能让自己接受的一个情景。
至于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让自己接受而且细节如此丰满细腻?
搞笑么,看看炳爷那一身伤,金大爷铁定不是一天两天开始揍他,炳爷一定也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过杀人埋尸这种事吧?
目睹一切并参与其中的阿炳他姐,认定了弟弟阿炳是隔壁王二狗与金大妈的私生子,于是在秘密和内疚的折磨下,炳姐在炳爷出院回家的那一天,以自挂东南枝式的悬梁自尽来欢迎炳爷,并向金大妈无声的宣告了自己的不屈:俺爹和俺两个老金家的人给你们腾地方,打今儿以后,你们就是这家的户主了,哼!
再次遭遇人生重大刺激的阿炳,将炳姐悬梁这件事埋进了记忆深处,啥是笔亚有句话说的好:俺可以自个儿缩进核桃壳子里自己耍子想啥是啥。
总之一夜之间少年阿炳就得了精神分裂与选择性健忘以及抑郁和自闭症。
基本上得了这病吃熊氏老方六味骨糠片是治不好了,就算是熊凤山跟乌仁吉一块割韭菜放羊围羊圈都没戏。
3、中年阿炳杀妻事件打那以后,沉默的少年阿炳用功读书,最后考取了高丽兽医大学宠物扎针儿系离开了家乡。
再回来时金大妈和隔壁王大爷己经撒手儿人寰,而继续了两家遗产的金阿炳开了一间宠物医院,在救治动物的同时开始行走在黑暗中惩恶除奸。
每次犯病之后,阿炳都会去一间荒僻废弃的修道院,向存在于臆想当中还活着的并且做了修女的姐姐寻求告慰。
渐渐的,沉默的阿炳吸引了一个撸猫的女子。
感情能力缺失的阿炳在浅薄的撸猫女看来是如此深沉如此酷,而且职业收入也不赖,属于那种从良婊优先选择的‘老实人’。
而阿炳的内心还有一丝对世间真情的渴望,于是老处男阿炳,感情缺失没情趣的木讷的阿炳和撸猫女结了婚。
爱情只是短暂的冲动,从良也只是偶尔的不理智。
所以婚后的撸猫女日渐觉得阿炳乏味,于是和其他男人有了情感纠葛。
终于有一天,阿炳将撸猫女与一个穿着豹纹内裤的男人堵在了格林豪泰的钟点房,愤怒的阿炳将二人绑到了埋尸圣地野竹林。
豹纹内裤男先领了便当,撸猫女在临死前说秃噜了嘴,让阿炳得知女儿居然不是自己亲生的。
至于孩子是豹纹内裤男的还是其他男人的,反正不重要,无需深究。
杀人者阿炳在驾车回去准备干掉孽种的路上出了车祸,顶着一脑袋血爬回家,正要干掉小孩,出于电影审查制度与公众道德的考虑(不能出现杀小孩的镜头),阿炳脑袋一疼,精神当即分裂,于是把杀了老婆这件事忘球了,顺便也忘了要杀小孩。
这段非常催人泪下,崽儿含泪喊阿爸阿炳安慰哈其玛让我多抽了三根儿烟。
日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彻底精神分裂的阿炳就这样晚上杀杀人,白天打打针,光明人格做为一个老实沉默的单身父亲带着崽儿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着。
从一开始就觉得主角和闵警官的人设和对立太明显了,后边会不会有反转,随着剧情推进好像失忆者版的飓风营救,直到最后主角出隧道把穿反的鞋换正,这画面和非常嫌疑犯里主角结尾从瘸子到正常人如出一辙,原来前面的一切都是主角编的,他根本没失忆,阿尔滋海默症也是他给自己的人设,他编造的日记里唯一证明闵警官是连环杀人犯的证据就是录音机,而他恰恰用失忆把整个证据无效化,彻底洗白自己,再配合薛景求的演技,真厉害了。
开始以为又是警察无所谓和所谓的黑警事件 反转以后开始回头看的话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起来。自我保护调换凶手的失忆杀人狂 挺有新意
变态又无聊
中规中矩毫无亮点,薛景求都救不了。剧本不行没办法。这种电影给高分的只能说韩国电影你看的少。
结尾有点乱,隐约好像是搏击俱乐部的意思,薛景求的演技无敌了
典型的韩国式故弄玄虚
薛景求的演技出神入化。
好电影就是通过某某细节发现某段回忆真,再通过某某细节说明某段记忆假?欣赏不来
赤到真石了,除了薛耿求的表演和剪辑,整个电影就是一坨屎构成的,这摄影,剧本,服化道,在无病呻吟什么??太勾石了
跟港片《无双》一样,罪犯用自己的“讲述”完成了对警方和观众的欺骗。这种叙事方式其实很简单,把以往罪犯的对立面即警方的作用力无限削弱就好了,观众自然会急着跟罪犯产生共情,从而无限听从他的讲述。而本片的阿尔兹海默症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可以混淆证词和真相,跟《无双》中的“易容”有异曲同工之妙。薛耿求在这部片子里的演技可以封神了。
老年痴呆版《记忆碎片》,薛景求的表演撑起整部电影,但因为导演过于想要模仿诺兰,导致叙事失控且混乱,悬疑感并不强,结尾故弄玄虚,难为薛大叔这么拼命和卖力,结果仍然都是套路,整部电影更接近于犯罪惊悚片的套路,里子都是好莱坞玩剩下的,倒是金雪炫的表演还挺有进步,至少不再是个纯粹的花瓶了
故事的最后,我依然没看太懂,既然是杀人者的记忆法,其实谁杀谁不是关键,关键是,杀人者往往喜欢把人妖魔化,杀人理由合理化,只能说,无耻。
年度第二佳。
空有想法没有执行力,想用记忆碎片的设定套一个禁闭岛类的烧脑类型片,却连最基本的叙事都失了控。不过,前有宋康昊出租车,后有薛景求杀人者,韩国戏精们飙起戏来真心吓人!
連環殺人犯得了阿茲海默症,多麼有意思的設定,薛景求的表演多麼牛逼,但是屎一樣的劇本毀了一切,既懸疑缺失,又缺乏推力,薛景求再怎麼努力也救不回來,實在是讓人痛心。
很好看,压抑的气氛,借助记忆错乱制造了悬疑的故事,演技很棒。(然而偶不懂结局……OTL
啥玩意儿,半个小时能讲明白的事墨迹这么半天,是他妈没事可聊了么
128min版。导演太想表现自己的好点子以至故弄玄虚。剪辑优柔寡断,很明显决意不坚,一会儿想做开放结局,一会儿又想反转,导致节奏很糟糕;又心疼镜头舍不得下手。其实要想做成反转,完全可以最后交代阿尔兹海默症,把缺损的头、熨斗和姐姐放在最后做成幡然醒悟。而如果要做成开放结局,闽泰柱的邪笑就是纯纯胡剪,挥刀自宫——你都这样邪笑了,让我怎么相信你没问题?导演你可别跟我说你要做成第三种结局,全是坏人?你要这样,那你缺的镜头可就又太多了。像现在这样剪,结果是节奏混乱,乏味冗长。如果导演拿个主意,别横跳,评分和困在时光里的父亲打个五五开。
这部片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几乎两部片,上映版看完最多给3星会觉得结尾的开放性结局简直扯淡了,但导演剪辑版可以给5星,回答了所有问题。
薛景求演技是牛的,导演在这反转来反转去真的累…
精分你还阿尔兹海默大写负分!看完真想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