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压抑,很窒息,也很绝望。
绝望到直到最后,当姐妹俩躺在担架上,窗边却出现了母亲的身影时,我都还在怀疑——这一切会不会都是假的,会不会又是妹妹的一次幻想。
现实里没有突然赶到的警察,没有温柔的医生和救护车,她们其实也并没有逃脱,而这,也可能是她最后一次的美梦了。
梦里有她的理想(掉落到草坪上的打字机,也是她一直希望能成为作家的梦想),一直呵护她的母亲(尤其是这一点,除了影片的开头,在她们母亲被杀死后,每次母亲的身影出现的场景都是在妹妹的幻想里),和她们姐妹俩最终被救下,恶人被绳之以法的美好幻影。
如果真是这样,最后她那句“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又是多么的沉重和凄凉。
看完影片没觉得特别恐怖。
估计是一看到娃娃就想到邪灵一类的东西,而影片中几乎没有超自然力量,只是心里恐惧吧。
结局特别想自己篡改一下:孩子们在警车上看着警察笑了,警察渐渐变成那个胖男人,警车变成娃娃屋.......嘿嘿😁just for fun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7.1的评分还算是中规中矩,恐怖片评分普偏偏低。
就比如恐怖片中的神作林中小屋,也才7.8分。
这就让人有些迷惑了。
话说本片和林中小屋同样是一个故事架构,但发展不一样而已。
大家都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然后开启虐杀模式。
本片不俗的地方就是女主的幻想与现实中不断转换。
然而也就止步于此了。
一直在等待女主最后一次冲破幻想后开启外挂模式解决掉两个大变态,怎么就怎么就来个警察开了两枪把问题给解决了呢。
全片和大多美国类型恐怖片一样,女主一直在大喊大叫中度过,两杀人犯一个骨瘦如材毫无战斗力,一个虽然身材魁梧,但脑子全无,女主要是爆发杀这两人不说简单,但也是没有什么难度吧。
其实这些本就是恐怖片的通病,但是我们看人皮客栈的时候,为什么看的那么爽,不就是主人公后期爆发反虐杀反派。
但是就在精彩刚来的时候,结束了没了。
卧槽,我刚兴奋的时候,你却说结束了。
你想想,这是多残忍的事情。
恐惧来自女主们的痛苦与绝望,除了跳杀,惊吓点大多数是由女主们受虐达到的。
给受虐受惊女主们面部怼脸特写,广角镜头毫无保留的展示歹徒和十几岁少女力量体型的差距。
多重反转电影名字直译是幽灵屋。
一开始妹妹有美好的生活,看似姐姐可怜弱小,精神失常,妈妈有事瞒着姐姐。
然后暗示姐姐被歹徒的恶灵附体,恶灵试图附身妹妹。
再反转一切都是妹妹的幻想,妈妈为保护女儿们被杀,两姐妹被歹徒囚禁在大宅中,是姐姐苦苦挣扎,努力保住妹妹的性命。
镜子后的恐怖娃娃,一直是惊吓的象征,结尾却救了妹妹一命。
姐妹第一次出逃时男警察呼叫增员的背景里,有个模糊的车灯影子,观众会误以为是歹徒追上来了,其实只是一般路过大卡车,而一切似乎安全了,歹徒又冒出来把警察打死了。
反转点很密集,配着跳杀的反转,平静的部分大多数是歹徒的压迫和主角无声的恐惧,气氛十分紧绷。
镜面家庭对于歹徒的描写很少,两个歹徒也没有名字,那就一个叫女装男,一个叫兽人吧。
两个歹徒之间也有种若有似无的亲缘关系,与主角一家形成对照。
主角妈妈因材施教,对于内向的妹妹采用鼓励的方式,对于叛逆的姐姐则更多管教。
女装男对于兽人是一味地满足。
兽人自我认知是个小孩,他认为娃娃是同龄人。
但他实际上是成年人,所以存在性需求。
兽人认为同龄人都会讨厌他(那肯定的),所以他和无法反抗的娃娃玩耍,在娃娃身上施虐,兽人甚至无法忍受娃娃有声音,在他的耳朵里,任何孩童面孔都只会吐出恶毒的话语。
兽人完全沉浸在幻觉中,娃娃屋就是女装男和兽人自造的幻想领域。
女装男努力让兽人活在幻想里。
妹妹本身是的胆小的女孩,她即使在美好的幻觉里也是胆小无助的,但是为了姐姐她会不断靠近真相,一次一次从幻觉里醒来,直到最后完全克服恐惧,只剩一个人和她为活命的拼命反击。
电影一直在暗示鬼魂的存在,而这个屋子里真的有鬼魂,妈妈死去也仍在帮助两姐妹逃生,女主被救护车带离之前看到妈妈的灵魂在窗口和她招手,暗示女儿继续追寻梦想,而妹妹的生活只会比幻想中更幸福,因为此刻她珍爱的家人都获得了拯救。
电影有种奇怪的,细节感,一开始兽人是没有拐杖的,在女主彻底从幻觉醒来后,真实的兽人需要拐杖行走,他可能患有巨人症。
结尾女装男看到兽人死了,也冲向警察选择自杀,确实是非常合理的行为。
因为细节做的足,诱导也显得真实。
看完结尾的最后一个镜头,这是我的第一感觉,或许我所看到的是beth曾经发生的亲身经历,也是她以自己的视角所撰写的《噩梦娃娃屋》。
影片采用的是妹妹beth的视角,她是我们这部电影中的第一主人公。
影片一开始,姐妹二人和母亲一同前往姨妈的娃娃屋,她在车上为母亲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里首先告诉观众beth的人设,她是一个热衷于恐怖小说的女孩。
在糖果卡车行驶到旁边时,姐妹二人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也是后续中二人对于这噩梦一般的遭遇所展现的不同状态。
在看报纸时,已经点出糖果卡车内的人是什么身份,也预示着这部影片的大体流程便是这一家人vs杀人犯。
在遭遇袭击以后,beth的视角开始发挥作用,在她的幻想中母亲活了下去,大家都成功活下去并且自己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后大火,她拥有幸福家庭,但唯一的变数是那个疯掉的姐姐,此时的姐姐便是唤醒她来到现实的关键,疯掉的姐姐便如同大家经常所说的“你已经昏迷了八年,看到此条消息后你将开始苏醒。
”,母亲在离开她说要去报警,或许这时beth就已经有所察觉,但幻想母亲留下的那句话又好似beth潜意识里恐惧面对现实的警告。
可beth还是醒了,她发现一切都是假的,她并没有长大,也有幸福的家庭和母亲,更没有那本让她大火的小说,她只有一个被打的鼻青脸肿但依旧在安慰自己的姐姐vera。
她先是无法接受的哭泣,她埋怨于姐姐将她拉入现实,让她面对她不想面对的一切,姐姐Vera给予她安慰,并告诉她不要哭泣不要出声,这是Vera已经经历过的,她知道了哭泣与反抗会得到更惨烈的代价,她想让妹妹不要再受那么多痛苦。
杀人犯巫婆,有人说他是个女人,还有人猜测他是个母亲,因为他对胖子有一股偏执的爱,为了胖子愿意去杀人绑架,可我觉得他就是个男人,如果真的说他与胖子有任何关系,那也应该是一个父亲,偏执的爱为何成了母爱?
beth有幻想症状她的母亲安慰她鼓励她写作,写作是最有效抒发的方式之一,她有意引导女儿找到安全且友好的爱好,并鼓励女儿去实现,这才是母亲的选择。
如果说巫婆身上有母爱,那也只是一个有着异装癖或者说心理缺陷的男人,他或许在幻想自己是个母亲,以自以为是的方式表达所谓的“母爱”……姐妹俩出逃的那一段镜头突然让我对这个影片感到强烈的泪意,本来是抱着“看恐怖片肯定是吓人啦”的想法,结果看到这里我只觉得这种亲情的加持,也是beth和vera坚强的理由之一,她们像两朵相互攀附的花,但并不羸弱也不艳丽,只是随处可见的、不起眼但生命力旺盛的花而已。
当二人再次被抓回去时,beth又一次回到了她的幻想里,母亲是她幻想世界的常客,也是她内心的指引,母亲遵从于beth内心的逃避,让她留在这里不必再面对这一切,也在beth选择回到现实以后,给予了她肯定。
或许这就是beth的成长,也是她从因逃避进入幻想世界,变成自我选择回到现实世界中。
结局时,beth看到了妈妈的鬼魂站在窗口,只为她指引了打字机,写作是抒发自我内心和情绪最好的方法之一,一直如此,可以当做母亲直到最后也在鼓励着beth写下去,因此当一切结束,beth依旧和别人说起“我喜欢写故事。
”而后她看向镜头,或许就是在说,“这就是我的故事。
”
这位导演擅长拍摄血腥虐待的题材,具有“新法国极端主义”的风格,其代表作《殉难者》讲述一名无辜女孩沦为地下邪教组织的猎物,常年被虐待折磨,最终以极端形式献祭而亡的故事。
相信当年看过此片的观众一定会对其中的虐待场面与阴暗压抑的结局深感震惊,这部新作依然具备此类血腥暴力的画面。
不过最出色的仍然要数现实与幻想场景的置换,巧妙呈现出主人公的意识流变化,给叙事制造出种种意外的反转,再加上美式恐怖剧里常见的jump scare手法,令情节变得紧凑刺激,恐怖气氛十足。
跟《殉难者》相似的是主人公用幻想去对抗残酷的现实世界,结果依然摆脱不了悲惨遭遇(母亲被杀、姐妹逃出后被抓回)。
然而,这部作品也许为了迎合主流观众口味,安排了一个老套的“最后营救”结局,顿时令故事的悲剧意味有所削弱。
另外,反派的刻画较为模糊,无法让观众了解到他们变态行为的动机,算得上是一大遗憾。
所以其实她的成年是幻觉?
成年虚假的证据是丈夫和孩子,他们和画里有相似,所以是幻觉,最后虚幻世界已经完全虚幻了,在那个姐姐求救的磨砂玻璃窗。
少年虚假的证据是她们这样度过了一夜不止,为什么妹妹就精神失常了😳妈妈说,不要相信姐姐说的话,妈妈可能是本我的潜意识。
逃避记忆中的恐惧或者恐怖现实。
她在虚幻的世界漂流游行我很在意的点:1、为什么姐姐妹妹和最后的怪叔叔(像那个男犯)都是肿了右边的眼睛,是不是姐姐也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另一个人格。
2、最后那个重复出现的胖黑警。
如果是这样的话真实的妹妹处境如何?
这个就没有提到了,可能被救出来是真的,现在重头到尾都只是病人的精神世界。
3、也有说警车像糖果车,最后的询问很怪异。
4、那个窗户(有说窗户在房子背面,那么打字机从哪里来?
那个时候确实有碎玻璃的声音。
)以下是特意查询,结果是暂时没有疑点,就是说现实的虚幻不太成立。
1、左边的眼睛(存疑)
2、两个胖黑五官不一样(不成立)
3、三个车没有相似(不成立)
4-1、案发在三楼房顶三角小阁楼上,伪娘的窗口有树干(不成立且漏洞)
4-2、这是房子的左边,打字机也在左边发现,但是树干窗在右边4的总结:导演拍的时候打字机放错窗户了😂我觉得后期的证据没有很好的展现,甚至漏洞,后期的故事确实没有再展开了,但是就是说,是不是有点普通了对比起质疑暗含的期望,或者需要把现实拍得更可信一点。
整体拍摄地很刺激,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恐怖片普遍尿性,比如不让坏人死透,不上警车拖延时间等作死片段。
与反派搏斗的情节刻画的不错,恐吓手法新颖,反转加分。
算是不错的了。
看了看那些短评,有不少人抓住电影中的瑕疵地方不放,一个劲的喷,或者直接装个逼给个低分。
这样的人拜托你们不要看8评分以下的恐怖片了,除了无脑喷你们还会什么?
巴斯卡·劳吉哈 (Pascal Laugier)又开始虐人了。
他被称为肉体折磨类影片中的“手艺人”,其对象大多是玉体美好的小女生,他对溶解,撕裂,切割,有着疯狂的喜好。
他对身体的迷恋,以毁灭性的方式,触目惊心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殉难者》(Martyrs)中,用摧残肉体的方式表现了宗教的“饥饿”,精神错乱后的用力反噬。
该片让巴斯卡·劳吉哈名声大噪,跻身为影迷心目中的恐怖类型片怪咖之一。
最近,他的新片《噩夢娃娃屋》 (Ghostland)再次惊悚来袭。
我得承认,这是整个上半年,最让我感到刺骨惊恐的影片之一。
因为,它让人异常的绝望,是那种无力反抗后,甘愿窒息而死的深度绝望。
是在承受如凌迟般折磨后,一心求速死的心灰意冷。
故事讲述,一家三口,母亲和13、14岁的两姐妹到乡下奶奶的屋子度假,
半路上被残暴的虐待狂盯上。
单亲母亲需要撑起整个家,
姐姐处于叛逆期,对母亲偏爱妹妹的行为大为光火;而妹妹缺乏安全感,长期沉溺于自己的文学想象世界里,她的梦想是成为出色的恐怖小说作家。
原本平静的夜晚被一对折磨狂打破,
畸形低能,但力大无穷的男人负责破坏,性别模糊,穿着怪异的家长负责心狠手辣。
一家人顿时陷入恐怖的死亡危机。
密室禁闭,乡下老屋,虐待狂和懵懂少女,这是类似《千尸屋》等好莱坞邪典影片中惯用的电影元素,冲突结构。
剧情的发展也是以不断的低落走势引发观众的情绪起伏,让焦虑控制理性,直到放弃抵抗,用麻木回应恐惧。
《噩夢娃娃屋》在恐怖中加入了悬疑,把封闭的屋子设计成了心理学上,自我封闭的内心囚牢。
为此,影片在喜欢写作的妹妹身上大做文章。
为了减少剧透,胖哥只能浮于表面的进行浅尝即止的解读,那份高浓度的恐惧药液还是留给大家独自去品尝。
在遭受如此的恐怖威胁,身体重创之后,两位姐妹都经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抑。
片中,畸形的巨汉和其家人,几乎不把她们当做人来看待,而是可供观赏、玩弄、宣泄的布娃娃。
这种不可控制和不可预测的应激经历对人的脑和身体都有严重影响,会造成不可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会影响到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认同感。
而头脑深处的记忆闪回是一种PTSD特有的症状。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段记忆照亮的是脑中负责“想”的部分;而对于PTSD患者来说,记忆照亮的是感觉区域,因此过去的事不光是被回想起来,而是相当于再次经历。
于是人会真真切切地看到经历创伤时所看的一切,也许还会听到当时所听到的一切。
造成对于现实和回忆认知空间的模糊,记忆和现实变得混淆不清,难以分辨。
影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妹妹的角色建构了三个空间。
首先是A世界,两姐妹在屋子里的遭遇,究竟是妹妹笔下的小说、她的想象还是真实;然后是与A对照的B世界,妹妹长大成人,变成了受人追捧的作家,家庭美满,而姐姐因为PTSD,只能终日生活于老屋之中,由妈妈照料;在A和B世界中来回穿插的C空间,则集中于妹妹的记忆闪回,那一晚的遭遇,非人的折磨如梦魇般困扰着她,
令她时刻提心吊胆,未知的声响,莫名的威胁都会立刻勾起她潜意识深处的自我防卫机制。
《噩夢娃娃屋》 的前半段着重悬疑,利用三个空间的模糊为反转提供叙事落差。
但真相引爆的一刻,观众反而会不知所措。
在长期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后,神经系统就会受到毒害,本能的警报系统被持续激活,而这会在意识层面之下引起痛苦焦虑,而这套警报系统位于脑干深处,它激活的区域让人抽离自我。
人会进入一种情绪封闭的反应,这种情况下感知不到任何感觉,本质上是人脱离了自己的身体。
《噩夢娃娃屋》 里,无论是记忆的闪回,还是文学的想象,亦或遭受精神世界重构的现实,都是一种自我主动抽离的想象,目的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当下的痛苦,或者残忍的回忆。
《噩夢娃娃屋》后半段,悬疑被打破,观众被逼的直面恐惧,全片的高潮轰然而来。
影片中有一个非常具有符号性的场景设计,镜子成为了两个世界的分离点,一面是美好的,一面是残忍的,妹妹必须选择是留在屋子里,还是冲破玻璃,进入到现实之中。
《噩夢娃娃屋》依然有令人难以直视的残暴血腥画面,加上对象是年幼清纯的小女孩,更加重了心理负担,恐惧砝码。
特别是影片中弥漫不散的绝望气息让人如坐针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刺骨疼痛。
《噩夢娃娃屋》讲述的是女性,特别少女在遭受极端暴力和侵犯后的状态。
片尾的最后一幕极为值得玩味,对于女性,特别是少女来说,其实骚扰和威胁无处不在,那怕对方看起来是一个好人模样。
这才是延伸到影片之外,更加让人绝望的恐怖存在。
本片可以说是一部犯罪恐怖片,里面没有鬼,不过那无法逃出和妹妹美好的幻想都很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人们都说:可怕的不是鬼,是人心。
是呀!
本片的那两个犯罪人员让我觉得比鬼还可怕。。。。。
其实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不要挑衅别人和人心比鬼可怕,,,,我确实在电影院吓得大叫好几次,我不敢直视他们虐待两姊妹的画面,我一直捂着眼睛,而且我旁边的妹子都会给我二次惊吓,我只想说,你不能一次叫完吗?
分几次叫搞不搞笑呀喂。。。。。
视听+环境+心理的暴力恐怖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高速路上不要随便给别人比中指
整个剧本完成度蛮高,没太多可挑剔的地方。穿插和闪回到结局,都把妹妹的臆想症交代清晰。本片的惊悚并不在于各种惊叫、虐待、血浆,而是把这些惊悚元素聚焦起来衬托反应妹妹的病态心理。如果结局去掉警察成功解救的元素,留下一份无尽的沮丧和绝望,打破常规,也许更好。★★★☆
5/10。后半段回到现实还是可以的。没有跳出传统的吓人模式,两个反派也没什么描写。
很boring的电影。剧情超级无聊。看的人逐渐失去耐心。都不知道在传达什么。超级烦人的
反转发生在中段而不是结尾。在早早告诉你你看到的大部分是女主的臆想之后就失掉了张力。
老掉牙的东西疯狂的叠加。
元素过于固化,反转还算自然不生硬。★★★
不喜欢脏乱差的视觉体验
精神病人的恐怖视角,还行
the world is so ugly place to be, honeybut she's still my sisteryou sure you wanna do that?yesgo baby
#1884#两位成年妹子,导演将人家搞得这么丑(心痛妹子),两位年轻妹子,竟然还有一个在拍辑过程中被毁容(心痛妹子)。从恐怖片来讲真的就还好……不过挺喜欢导演对两个场景(梦想与现实)的转换过渡处理
脑补了一下,开头HPL以及前半“罗伯特僵尸”梗是制片人让加的——“我们美国啊 最近特别流行致敬,你随便给点彩蛋给点影迷梗,那群观众就自行高潮”。如果不是这样我真想不出有什么必要加这两段,除非导演有意戏弄,和娃娃屋/鬼地这名字一样,纯是障眼法
欧洲人脑回路多少带点不正常。90分钟先给你铺垫50分钟,这已经在测试你的耐心底线了。哦,原来是不可靠叙事。看完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吧。整个电影都在疯狂揍人和尖叫,和好莱坞的剥削电影比显得粗笨愚钝。最好玩的彩蛋是cg做的lovecraft
把中弹拍得最恐怖的导演,只有巴斯卡·劳吉哈才有的残酷,很多时候不敢相信他竟然把这种内容投放在银幕之上,同样令我难以置信还有他对前作中寥寥无几瑕疵的放大,屈指可数的成功惊吓体验固然存在,然则过剩的jump scare极大损害了观影质量;无法逃出阴影的受害者情节再次出现,并最终引向与殉难者看似大相径庭、实际殊途同归的结局
垃圾
很久不看这种不神叨叨,纯粹变态吓人的恐怖片,虽然老套路,但几乎纯女性的角色设置还挺有意思。
不疼,不绝望,不恐怖,不类型也不反类型,主角不讨喜,反派没亮点,最可恶的是,搞出恐怖小说作家和克苏鲁的伏笔,竟然完全没用上,一副新晋导演的习作感。
我说怎么叙事手法和拍摄风格都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原来是《殉难者》和《高个夜魔》的导演,后两部也还可以,反转+童年阴影+密室囚禁+虐待+幻想与现实结合就是这位导演的风格。小清新版《殉难者》,导演的童年可能就是这样被虐待的?呵呵!
开场二十分钟就上climax+twist这点都学着点哈。但中段疲软结尾拖沓又让整体沦为平庸(这对sis里nerd&gothic的是个brownette,rebel&jealous的则是blondie,stereotype能不能都歇歇了
剧本的后半部分节奏感稍差,但是故事想法不错,演员的表现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