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片绝对不能算是对《顽主》致敬,根本就是自毁。
当年杨重义正言辞的说,“我就是一萨波依“,现在的杨老师一脸坏笑,逮谁教育谁,恰好变成了当年他们嘲讽的屁眼专家和青年导师。
2.这片也不算是《甲方乙方》的续集,当年最经典的”柏林地图没有,您先用南京地图凑活着吧“。
如今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可劲的炫耀狂拽霸帅吊炸天,花了足足五分钟解释给观众一千亿到底是多少钱。
3.王朔和冯小刚花了一个章节扯淡雅俗,扯到最后一脸傻逼的说,这人是废了吧。
其实这是他们自己的尴尬,和观众没关系,”大海啊,都是水,骏马啊,四条腿“就挺雅俗共赏的嘛。
当年三T公司的杨重、马青就很俗,一点不装逼,开口闭口的也是饮食男女那一套,偶尔来几句段子,就立刻就不俗了,人见人爱。
我们不在乎雅俗,我们在乎的是真诚。
有钱一天的桥段,弄得多煽情的,可惜一点不真诚,一副高高在上,演给你看,哄你高兴的媚俗劲。
4.啥叫接地气,王朔冯小刚都是正八经的京油子,一口地道的京腔咋说咋接地气,现在非要整出各地方言,就怕全国人民不买账。
”胡同刘大妈的饺子,香”--“北京的霭,海南的净土”,这就是不接地气。
5.道歉什么的,去你妈的,最后一个段子,“我真有一辆车”,就是摆明了逗观众呢,我就是拍了这么一烂片,所以我不会为这部烂片道歉的。
6王朔究竟还剩什么,除了他的宝贝女儿。
从《非诚勿扰2》到《私人定制》,关于女儿的桥段各种让人不知所措,当年的叛逆青年到现在溺女成狂的慈父,这算不算另一种中年危机。
7,冯小刚究竟还剩什么,除了神乎其神的广告植入。
能把植入广告做的如此丧心病狂,一点不藏着掖着的,还能有如此效果的,真的只有冯导了。
有特写,有台词,有段子,你要不把它当电影看,就当一广告看,这水平绝对领先其他导演几个时代。
《私人订制》公映的第一天在口碑上遭遇滚滚差评,综合微博认证的影评人的言论,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即便没有打破《富春山居图》的底线,但也远够不着《小时代》的上线。
影评人当中,戛纳电影节中国唯一青年评委magasa最先给予《私人订制》彻头彻尾的差评,称其看得令人满腔怒火。
到底《私人订制》的人品出了什么问题,现分享一下众影评人官号评论。
magasa:人有喜怒哀乐,剧为什么只有喜剧和悲剧呢,应该有一种叫“怒剧”,《私人订制》就是。
真的可以让人看得满腔怒火,世上竟有这样没有羞耻的电影!
过去是冯小刚为大家制造流行语,现在沦落到抄老段子和网络俗话,我一点也不意外,和春晚取向很配,怪不得中选。
说郭敬明和《富春山居图》不好,导演水平确实有限,看得出他们像Ed Wood一样努力,冯小刚是铁了心来糊弄你。
过去说非1非2烂,有人说里面有“老男人的情怀”,我看这次还能发明什么说辞。
文白:《私人定制》想告诉我们什么:1,官员腐败是群众导致的,不是他自己的原因;2,不喜欢俗的都是神经病,此生只配弹棉花;3,有钱人过得真惨,穷人比有钱人过得好多了;4,中国遭遇污染,需要道歉的我们,而不是政府更不是企业。
这些逻辑很眼熟,在一些报纸上似乎总能见到。
大旗虎皮:《私人定制》不尊重电影,瞧不起观众,没有人物和结构,只有广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编几个笑话逗你玩,再把电影作为公器说两句狠话。
但就这么几段“笑话”、几句“狠话”,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不新鲜!
对权力、艺术和金钱的讽刺太偏激,而毫无效力,如果影片太滥可以导致停盘,那要警惕被华谊套牢了。
影评老大爷暗夜骑士:微博、微信上全是议论这个片子的,口碑不妙,人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今晚还打破了《钢3》的内地“零点场”纪录。
我因为片子看得太多已近麻木,雅俗都能接受,不管是玩儿故事情节还是言语段子也无所谓了。
刚一个人电话跟我聊,说了一句话,他觉得张艺谋应该能欣赏得了这个片子。
大奇特: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不良生:看过《私人订制》:大家满怀初心迈入午夜厅,掐着大腿一路挤笑,散场时面面相觑尴尬回家,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章节太碎,台词太满,结尾变成环保朗诵诗;可圈处是宋丹丹体验了一把富婆之后孤独走回自己昏暗的小胡同一幕,全城灯火辉煌,而人生各自明灭。
荡科长:《小时代》比《私人订制》好看,就这样。
何小沁:谁自掏腰包去电影院看这,谁才是真正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在众多影评人差评带动下,《私人订制》的豆瓣评分已降到5.5分(12月19日上午9点),目前还在持续下滑中。
我跟张艺谋是老乡,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伴随着骂声,但我印象中张很少回应,这符合秦人的性格,总的来说我们谦虚、内敛、豁达。
冯小刚相对就比较爱说,当然他的微博也不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但一定代表他的本意。
总的来说,我从冯导的微博里看出三个意思:第一,他是针对影评人的,不是针对一般观众的。
换句话讲,他觉得对一般观众自己能交代得过去,影评人是“大尾巴狼”无理取闹;第二,他觉得自己很冤枉,付出了很多努力突破禁忌,最终却沦为笑柄;第三,他觉得《私人定制》的是有现实批判性的,他肩负了他应有的责任。
影评人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要买一款手机,你可能会去看一些评测文章,写这类文章的媒体就有可能左右你的选择。
影评也是一个道理,对于影院正在上映的数部电影,影评人是专业的推荐人。
他们往往是一群业内人士、或者职业写手,也可以是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爱好者。
如果某部电影在影评人那里砸了口碑,很可能遭遇票房滑铁卢;或者某部名不见经传的小制作,受到了影评人的推崇,最后大卖特卖。
这在西方有非常多的案例。
但是,在中国,影评人更像是一群愤世嫉俗的人,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微乎其微。
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电影市场就这么大一点,横向比较一下同是服务业的按摩洗脚行业,电影市场估计连十分之一都不及。
市场小,竞争可不小,国产电影对抗好莱坞大片肯定不是一个量级,所以政府要扶持民族产业,贺岁档全部留给咱自己折腾。
接下来,左右电影票房的不是影片的质量,而是负责放电影的院线,筛来筛去,到观众这里,选择已经很少了,甚至经常看到某某大片独霸黄金时段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市场,影评人说话顶个屁!
就拿《私人定制》来说,圣诞时节,观众观影热情高涨,电影院能提供哪些选择呢?
冯小刚肯定是卖相最好的。
所以即便影评人喊破喉咙,对票房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
那这时候冯小刚为什么要站出来跟影评人开战呢?
我觉得就是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其实我不否认冯导提到的这些年他在题材上打破禁忌所做的努力,但拿影评人开刀,我想他选错了对象。
中国电影难在哪?
首先跟其他行业一样,基础建设不行,各方面专业人才都跟不上,很多核心技术也还是老外把持。
另一方面,刚才提到了,市场太小,影院还受到新媒体的挤压,但未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电影作为宣传喉舌,舆论监管非常严格。
冯小刚想说的,或者说他想立的牌坊,就是他开了很多主流电影的先河。
基本上是放屁!
作为中国电影的旗手,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干点这个,还敢来歌功颂德?
广电总局监管是严格,到处是雷区,但你冯小刚都不敢踩你让谁去踩?
现实的苦恼谁没有,就你受欺负了怎么着?
话说回来,这些所谓的开先河,站在时代高度上看,大多不过是顺势而为,改革开放,其他行业做出的开创性比这大太多了。
平心而论,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最危难的时候,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局,给国产电影的复苏提供了好的示范,当然,他也收获了最丰盛的利益。
关于突破禁忌,更多的可能性来自于年轻后备,冯小刚作为主流电影的代表,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
要说我最不满意的,还是他对行业本身的贡献太少。
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也是冯小刚最应该去做的,是电影工业本身的建设,让一切规范化,电影不应该是草台班子凑出来的东西,跟其他工业一样,需要制度,需要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推出来的产品上一个台阶,通过专业化运作的商业电影怎么样都不会看上去山寨。
我相信这些是冯小刚有能力去做的,但是几乎没有。
到今天,冯小刚还出来嚼舌头,跟十年前没有任何两样。
影评人不是网络水军,也没有人会去花钱雇他们,因为影评人太弱小了,老百姓已经用脚投票让《私人定制》连破票房纪录。
但是,只有挑剔的观众才能催生出优秀的作品,电影水平高下,大家心里是明白的,讲任何理由都是没有用的。
再说说冯导讲到的现实批判性,由于我坚持不去影院看这部电影,所以无权作答。
但从种种说法来看,冯导所展现的,跟我们日常在微博或者微信上看到的揶揄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段子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用电影拍出来更直观一点,更搞笑一点,但不代表更胆大一点。
因为,这充其量嘲笑的是因为权力崇拜而人格扭曲的小人物,对人民民主专政肯定是毫无干涉的,老百姓调侃一下发泄发泄有什么关系?
冯小刚捡几个软柿子捏一捏,就开始往自己脸上贴金。
唉,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人,就这点担当……想起一段往事,07年贾樟柯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佳作《三峡好人》上映的时候,正面PK《满城尽带黄金甲》,业内人开玩笑说这完全是用票房殉情。
我去了北大首映现场,亲眼目睹贾樟柯带着哭腔喊出一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谁来关心好人?
“到今年,一晃6年了,我还时常回想起当时那种场面。
今年贾樟柯拿出了《天注定》,国外好评如潮,但与故事最亲人的国人却无缘能见。
冯小刚也是性情中人,半夜发微博鸣不平,假如能用《天注定》来跟《私人定制》作比较的话,我倒很想听听冯导掏良心说出什么样的话来。
四个人“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故事。
《甲方乙方》。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腐败。
大领导的司机范伟想要体验当领导的感觉,说自己要是在这个位置绝对不会受贿腐败,私人订制的四个人从不行贿、老乡送土产一直演到真·行贿、性行贿。
范伟虽然一直拒绝还说了大道理但最后还是认为其实自己也有点难以控制,领导这位置也不容易。
第二个故事估计暗指冯小刚自己。
一个只会拍大俗片的、非常成功的导演李成儒想变高雅,破坏掉自己觉得挺好所以是俗的事物、去住民工房,最后还跟有着“大雅之血”的王宝强换血。
后来王宝强成了新的大俗导演,李成儒只会“行为艺术”,人毁了。
第三个故事,清洁工宋丹丹的富人一日游。
从学富人的生活到乱花钱,再到“半个北京城都是我的地方”,结束的时候放一首煽情的歌,一个落寞的背影。
其间夹杂各种小故事,想体验宁死不屈对抗纳粹的,仇富的,想见初恋情人的,想要一个盛大成人礼的,还有各种一点都不好笑的笑话。
最后的心灵鸡汤,世界道歉日,四人要从自己开始,向别人道歉,带动大家互相道歉。
白百何去跟北京的阳光道歉,李小璐去跟被砍伐的树木道歉,郑恺去跟因为挖煤被破坏的草原道歉,葛优去跟被污染的河流道歉。
四个人都还真的开嘴talk。
最后以葛优一个很不好笑的网络老梗结束。
无趣乏味,坏掉的心灵鸡汤。
想抖包袱,想说大道理。
夹私货。
12月18号晚上10点的场,85人的小厅人全满,影院还跟着开了10点20跟10点40两场。
票房应该会不错。
看的时候我后面的一哥们一直在哈哈哈哈的笑觉得巨好玩,可是散场的时候我只听到人在说江郎才尽。
我以为最坏不过《非诚勿扰》那样了。
其实最坏的是破坏掉过去自己曾经有过的好。
冯氏电影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硬X广告,而且X一次不够,反复X,多次X,一定要让观众感觉自己被强X了才罢休。
我其实并不反对你把广告嵌进电影里,这个。。。
那个。。。
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嘛,那个。。。
适当地放点广告,还是可以帮助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嘛,这是好滴,我支持。
但是你放广告进去能放得聪明点么,X的时候能温柔点么,有没有考虑观众朋友的感受啊!
比如,那个白酒广告,那个功能饮料广告,剧情推进跟他们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为了X广告而X广告。
想当年,我看完非诚勿扰2的时候,也是因为那片各种乱X广告,曾经立下重誓:“老子再也不看冯氏的片了!
” 只可惜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后来。。。
我把这茬给忘了。
其实也是念想着冯氏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今年又来一遭,真是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啊,把我自己给恶心到了。
再来说一说电影本身。
我完全没有想到预告片的那一段居然就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了,至此我郑重告诫观众朋友们:“没看正片的不用去看啦,看预告片足够了!
”而且全片最后一个部分“道歉”,和前面三个部分一点不搭,感觉就像我在路边摊刚吃完炒饭、凉面、煎饼果子,丫突然上来一道精致的刺身,结果你一吃,MD,都馊了。
这还有没有完,葛大爷最后还要跟你讲个段子,结果你一听,TM这段子也太老了点吧,其实这就是那最后一道汤:洗锅水加了醋飘着点葱花。
真够酸的!
我看过回来在豆瓣上说电影好,居然有人问我收了多少钱,我他妈就是觉得好。
第一个故事是对权力和人性的无奈,范伟演的太好了。
第二个故事是对俗的赞美,其中那个雅过敏特别逗,给那些什么都不是觉得自己特别清雅的人一个响亮的大嘴巴,俗就是生活,别以为自己成仙了。
第三个故事是对普通人的关爱,我特别喜欢宋丹丹的北京腔,我奶奶过世之后就没人说过这么土语,我听着特别亲切,当然这是个人感情有个细节,宋丹丹过完一天几百万也就凑合花生活,回到胡同口那家“驴肉火烧”小店的胡同,我又心酸又想笑,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这些故事每个都让我感慨,唯一觉得不好的是白百合,李小璐还有那个男的都太嫩了,如果换成徐帆和刘蓓和何冰就完美了。
哦,对了,《甲方乙方》原著是王朔,好梦一日游为什么要去大街上夸人,小说比电影表达的更深刻,你们先去看明白原著,加上王朔这么多人对人性的沉淀就明白了。
反正我觉得很棒,今天冯小刚在微博上骂的我都替他痛快。
当然是骂的那些所谓的影评人,作为一个导演,既然是出来卖的,就得不怕被骂
《私人定制》可以称得上是《甲方乙方》的续集。
15年前《甲方乙方》里公司标语是“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今天《私人定制》里公司标语换成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显得更加直白和愤懑,这里说的“恶心”不是指为满足顾客的一切要求,放低身段,委屈自己,不是指感情上的好恶,而是王冯(王朔、冯小刚)俩大爷对现实的一种戏谑的吐槽。
网上有人吐槽这部片子是“洗剪吹”,从整部片子的结构来看,我也赞同。
并且我要吐槽,白百合真心是穿上衣服好看些,不要奶完孩子就出来炫耀资本,她还是更适合都市小清新文艺女青年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范伟。
当范伟还是脑袋大脖子粗的范厨师时,有人评价其演技已达到“寓庄于谐”的境界,这次抵制诱惑拒绝腐蚀的范司机给我们带来的表演,不夸张不做作,符合中年王朔调侃不失内敛的语言风格,除了口音稍显标签化外,整个戏让你有一种咧着嘴、心里乐,绝不至于放声大笑的体验。
范伟的表演,已经值回票价了。
豆瓣影评“1997年的《甲方乙方》银幕上放的是别人的生活,新鲜好玩,欢乐好看。
2003年的《私人定制》银幕上放的都是自己,可哪怕自己多么讨厌这样的自己,散场之后还会继续这样活下去。
”我想说,这是有力的吐槽,却让我获得了无奈的吐槽感受。
宣传海报里看到杨重的名字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续作,承接那部24年前的作品。
看完电影我觉着有时候不期待反而不是一件坏事,否则透支了满足感实在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是不期待似乎又不太可能,各种渠道都充斥着对作品的宣传,不看不听根本做不到,又没有被麻木到根本不在乎,于是可怕的悖论就这么产生了。
如果说影片的故事模式承接了《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游”还不如说这是一个三部曲中的小弟弟。
大哥是89年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巧的是当年那部戏里葛优所饰演的也是一个叫做杨重的人。
相信编剧王朔在这部戏里给葛大爷的名字是有意为之的吧。
从当年的“三T公司",到后来的”好梦一日游“ 再到如今的”私人订制“。
替人圆梦当真是在电影中一个独特而又极富吸引力的行当。
开篇黑白的色调下纳粹手下的苗圃小姐让我直接穿越回了当年李琦演的那个川菜厨子。
只不过一个想要宁死不屈,一个想要守口如瓶。
但这场铺垫的戏有些上不得台面,肃杀环境下冷不丁蹦出的方言的确制造出了笑料,但是情节着实有些冷。
大体上来看这三个小故事最出彩的就是范老师的老干部戏份,堪称标准的姑苏宣传片,想必西溪之后,苏州将会再次火起来。
台词设计承接了王朔和冯小刚一贯的京味儿幽默,演员表演起来也是驾轻就熟,这本就是冯氏幽默最擅长的部分,因而也最出彩。
个人认为戏谑和讽刺才是冯氏喜剧的精髓,当年看他的电影犹如听相声般过瘾。
老干部的梦.......差点打成双规老干部........ 是段曼妙的美梦。
至于后面,李成儒的部分实在有些无力吐槽,郭老板和周掌门的雅俗之争好像都已经过去好久了,旧茬重提真的不怎么新鲜,而且情节设计犹如大学生的回家作业,着实感觉不到诚意。
精神追求的烘托有些过了, 有些不伦不类,影院中也明显感觉到了观众在这部分失去了笑的功能,与其说是前一部分太好了透支了观众的笑点,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部分太差了麻木了观众的神经。
名导演的梦......是段枯燥的春梦。
丹姐的戏份比上一部分稍好一些,题材固然老套好歹有演技压阵,但是再好的演技真的也会败给剧情的吧。
有钱人就一定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就一定要砍价往上砍?
不往下砍?
那恐怕不是有钱人吧,是有病的人吧。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但我的确没见过哪个神经病跑到饭店里大吼今天我掏钱的,她并没有入戏啊........丹姐的梦........是段尴尬的清新梦。
老干部的梦境里定制团队着力追求了真实,名导演的梦境里团队追求了扯淡,丹丹姐的梦里团队追求了过瘾。
但是三段的结构安排使得头不是一般的重,后面的两段拍的实在感觉不到诚意。
至于奉送的段落我只能说冯导的心真的好大,给所有人道歉让我想起了当年齐大妈跑到”好梦一日游“让小哥儿几个上街夸群众的戏份了。
一人一段忏悔真沉重,包括导演和葛大爷的结尾的对话,段子太老了完全失去了笑点,这样的安排感觉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电影演完了说了什么几乎没记住,那既然如此安排这段戏有啥用?
打公益广告吗?
戛然而止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吧。
这么多年我依然清楚的记得《甲方乙方》的结尾,在漫天的大雪里,杨立新走过挂满灯笼的走廊,红彤彤的画面响起了姚远的对白: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
此片之俗之烂之乱之不知所谓的令人发指。
有些导演俗就是俗,不怕您俗,毕竟有这世间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衣食住行的凡事需求,但就怕他不承认真正有艺术的存在,冯导借葛优之口说电影起源于走马灯,本身就是娱乐大众的不存在高雅的电影,虽然!
是葛大爷说出来的,我还是特想扇他,电影被认为是第八艺术,本身他就集合了音乐、文学、摄影等各个艺术层面,像文学作品也有雅俗之分,你说文学就是娱乐大众的?那么多名著全扔你脸上,对比看,网络文学就是庸俗的。
音乐作品也有雅俗之分,古典交响等都是雅的,哪怕诞生于妓院的爵士乐以及源于民间的民谣、摇滚等都可以算到雅里,但口水的流行歌曲就是俗的、大众的,但即便如流行歌曲还是有好的音乐如陈奕迅的,烂的则有凤凰传奇。
同样,电影依托导演的意图和偏好以及更多的是能力,也有雅俗之分,你能说阿伦雷乃、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片子是娱乐大众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能放到影院里去让大众观看吗,没有鉴赏能力的观众看其作品连看完的耐力都没有还谈何娱乐,但他们的片子在影迷眼里就是高雅的,前端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是陈木胜的<扫毒>,看完后我就想到一句话"平庸的导演永远拍不出好电影",现在还要再加上一句“平庸的导演如果离开了地气,那么出来的片子就惨不忍睹了”,冯导既然要娱乐大众,那么麻烦你能摘掉那些虚的外表接接地气,片子完全是<甲方乙方>的翻版,但主角们已经全都是有钱人了,看看他们的办公地以及各种道具及各种费用,你能理解第一个故事里一个司机能雇佣的起他们来造梦,第三个故事,如果你真想报答人家大妈,直接给些钱更实惠。
冯导其实蛮适合到春节晚会的,3个小品加上诗歌朗诵就像春晚里各式曲艺生硬的揉在一起,即需要小品讨好观众,时不时还要歌颂些感人的好人好事,说真的我被最后的公益广告恶心到了,就像一个暴发户不捐款给灾区人民还要声泪俱下的站在捐款的地方给每一个过来捐款的人说“同志们,去帮帮那些受苦的人民吧”,冯导就是一面说着自己看不上高雅,自己就是哄老百姓高兴的,一面还想望高雅里钻,而片子却越来越是哄领导高兴的。
-三段名字可以称为权力梦、名利梦、财富梦。
冯导在片子里加了大量的过期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尚且可以给人以温暖、可这变了味的心灵鸡汤就只能倒人胃口了,冯导告诉众百姓,我虽然现在有权有名也有钱,但你们千万别嫉妒我,更不要仇富,我们其实也过的很痛苦,我想对冯导说,如果权名财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让这些痛苦朝我来吧。
我想你可能太久处于这种权名财的痛苦中却忘记了真正草根百姓的生活了吧。
1988年顽主是惊为天人,1997年甲方乙方是开山经典,而2013年私人定制,同样是造梦,却像是自己拾自己牙慧,无论王朔,还是冯小刚。
范伟那段,据说是删了许多,影射权力讽刺政治神马的,说是擦边球,实际顶多是早期赵本山小品的豪华版。
最烦现在天天把审查制度挂在嘴边,说想拍这个拍不了想拍那个拍不了,以目前看,就算完全没有审查,也未见能拍出几部好作品。
另外删的多不是应该紧凑么,为毛这段还是这么拖沓呢,且不说现在还有没有懂得摘手表的领导还拿上世纪的暖壶喝水这种细节。
李成儒那段是故事性最强的,“以前挺接地气一导演,现在俩脚不沾地儿了”颇有自嘲的意味,而后的换血似乎又找回了当年电影的荒诞不经,梁天出厂时甚至有点感动,只可惜最后从自嘲变成了酸葡萄,我俗怎么了,你雅你丫就废了。
宋丹丹压轴出场让不少人期待值猛增,还好有宋丹丹能撑起最后这个单调乏味的故事,故事是关于钱的(哪一段不是呢),一场华丽丽的宋丹丹一日cosplay秀,确实好笑,但笑到一半一下把你噎死,哪怕和葛优搞个黄昏恋也比突兀又温情的电台点歌来的精彩。
道歉的环节是不错,完全与电影脱节也忍了,毕竟拿环境问题说事儿没人能有意见,只是冯导该不该为最后那个烂大街的段子道歉呢。
就像第二段故事,冯导口中所谓想拍的电影和观众需要的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似乎已经放弃了探索,开始自暴自弃。
PS:白百合是目前大陆最被高估的女演员,没有之一。
我也得了一种雅中毒得病!看见这大雅得片子 !病了!想退票!可以么?
这回我更不懂豆瓣了,就凭这片的剧本,何止5.6分?都他妈文艺装逼青年?
成全自己,恶心观众。王朔和冯小刚神经错乱了吧?
成全自己,恶心别人
从宋丹丹走的时候就开始不好了
我觉得挺给力的啊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烂 段子还是那些端子 很多地方还是笑出声了 只感觉时间在走 大家都变了
成全自己,恶心观众
这个真的有必要拍成电影吗
讽刺社会,提倡环保,简单易懂
看完这个又去看了一遍甲方乙方,觉得还是97年的片子乐呵。冯导也跟着大环境在变呀,大伙儿歌颂祖国他就歌颂祖国,大伙儿开始学着讽刺说教,嘿,他也跟着学会了。但最后一个故事还是挺催泪的,我想我妈了。
【C-】这不是电影,这是段子集。还是个隔靴搔痒不太好笑的段子集。那个“雅”的故事真把我给恶心了,完全冯小刚自大狂妄价值观的体现,借剧情标榜自己嘲笑大众,还有敷衍的故事,多如牛毛的广告,作为一个依靠观众的导演却对观众充满了蔑视。这部电影还是您私人观赏吧。
场面越来越大,景色越来越美,可是冯导的电影却越来越不好看,或者说不接地气了。他不可避免的走上高堂,可是也变得越发得恶俗不堪。相比于现在,我更喜欢那些十年前的冯导的片子。也恰恰说明了,好电影是可以跨越时间的,但是现在冯导还有这个能力么?很喜欢这个影评http://goo.gl/arfpZt。
哈哈哈重拍甲方乙方么
真心不好看~四星全给葛优!
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葛大爷还是那个葛大爷,但冯导已经不是冯导了,对,他是春晚导演。
这片子甫一上映就这么低分,我信大家真心的,没水军什么事儿!
无才无德无气量,奈何天朝有土壤,投机倒把捞票房,国师巨导美名扬。七条微博喷粪汤,誓为婊子争牌坊,丧心病狂缝小肛,送君一星做狗粮。
只有范伟那段能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