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
The Shrouds,Les Linceuls (法)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文森特·卡塞尔,黛安·克鲁格,盖·皮尔斯,何家蓓,伊丽莎白·桑德斯,詹妮弗·戴尔,埃里克·温塔尔,容海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维斯拉夫·克里斯塔,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男主卡什是一名有创意的商人、悲伤的鳏夫,他建造了一个设备,能够在一块埋葬的裹尸布内与死者联系。当卡什这项革新性的事业即将闯入国际主流视线时,包括他妻子坟墓在内的几块墓地被蓄意破坏、几近摧毁。卡什努力想要揭露袭击真相,而现实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婚姻、对已故妻子记忆的忠诚度,同时把他推向新的开始。详细 >
3.5
20s年代十佳!一部未来主义的哥特电影,但死亡和逝去并非浪漫的逃避,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理心理运作法则的究极机理,大至思想统治和技术垄断,小至情感欲望与猜想怀疑,皆源自相同的对失去或毁灭的焦虑恐惧,作为外部生理的证明,身体的触碰在虚拟时代成为最缥缈的感知,于是极端主义的控制下内部感官正酝酿着前所未见的阴谋论,并成为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被关于死亡或死去的认知想象牵引着的极端自我秩序化的悲伤和僵硬里,柯南伯格不是在向往死亡,而是试图消解死亡,跨越冰冷的技术决定论,实现超脱的诗意通感——一种灵魂自由长眠的安逸与实在,瓦解和重建意志与身体的悲伤和欢愉,某种并不相悖的层面上,这是一部反政治反机械电影,或者说,一部新宗教布道电影。
3.5 二重身的利用貌似没有效果,这些个老灯还在用老手法拍新东西,但你不得不服的是这一套过程非常流畅且顺滑无比~
这部电影是一部“思想电影”,柯南伯格显然更倾向于提出模糊的问题,而不是回答具体的问题。毕竟,悲伤的奥秘没有解药,那么为什么不从多个角度去探索这种自他妻子悲剧性离世以来一直困扰他的情感呢?观看身体的腐朽作为监控技术的最前沿,编造中俄阴谋以分散自己对当下问题的注意力,当代技术(人工智能助手和自动驾驶汽车)与注定失败的科幻未来主义小工具完美契合,克鲁格的双重角色(如果算上她为人工智能助手配音,那就是三重角色)展示了失去前后的二元性,而最重要的是悲伤的超现实性,这种情感对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主观的,但始终被一种不真实感所统一。这些想法中没有固定的论点,但它们极具启发性。电影以一个令人不安的梦境结束,带来一种感觉,即柯南伯格仍在处理这一切,即使是在创作了一部充满终结感的电影之后。
当他说:Should I give up trying to find a girlfriend, or should I just sink gracefully into terminal asexuality? 就知道后面肯定有性爱戏码,就知道他说的自己如何深情悲伤都是bullshit.一部概念先行的电影,墓地科技app这个概念倒是觉得并不遥远,但这部电影关于这项科技的发展又诡异又无趣。
戛纳第五场 难得与柯南达成情感和精神的高度共鸣!裹尸布是一种对土葬尸体的追踪装置,让人可以通过手机的app可对棺材内部实时追踪,它最开始被相信是安全的中介物,可随着危机的发生,剧情走向一场关于技术的“研讨会”,这个讨论在众人自己的记忆和推理中不断接力又推翻,男我们开始不安地质疑一切技术和图像,他们是政治工具,人为制造,亦或是机器自动生成,或者压根就是一场男主自编自导的高科技本格推理?直到影片结束柯都没有给出答案或者压根难以给出。柯给予我们的是技术的原初面貌,电影的特效看上去就是特效而非好莱坞那以假乱真的神经影像正服务于这个目的。利益与情感使得技术生长,生病,其不可见之处滋长的“病菌”与崩坏可能永远无法为人所体察。当技术的尾翼早已无可避免地飞向更远的航道,我们却连自己的情感都做不到入土为安。
4/4+
展示无尽忧愁与问题的危险可能
每一帧都在宣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电影,还有几帧单拎出来宣告日本黑帮只会切手指。看柯南伯格就是纯看概念凑热闹,他的概念都是真成了之后谁都无能为力只能拜见的地步。看完对豆包彻底ptsd,宝贝不就是纯豆包吗?期待豆包考拉化那天了只能说
3.5 主线是讽刺身体执念的荒诞与无意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的无意义。副线是未来可能会成型的用活人裹尸布来监控一切的政府阴谋论,这是放大身体执念的荒诞,但这条线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在柯南伯格的电影里,身体是现实的唯一锚点,是最后的堡垒,是对潜意识中无法言明的恐惧和欲望的回应。科技并非这一切的对立面,它只是如同钥匙打开了一道现实的缺口,让那些早已隐蔽在四周的阴谋凝结成形。
从导演、编剧到各个角色,堆积了一批妄想狂在一起,结果就是,开启了若干线头,从来就没想过收尾……
两星半,手松一点打三星。尤其最后半小时实在太墨迹了,那些我没理解而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更深意义的性爱,幻觉和梦境,甚至与前半部分设定的高概念和科技感格格不入。
多条线索涉及哀悼、科幻、伦理、阴谋,展示了一贯的技术、身体、侵犯、政治,但没有深入肌理离经叛道或令人感动。
能够看向坟墓之外,看向死后,会让我们的视线更清晰吗?如果死者远远多于生者,他们会告诉我们的视线什么样的信息?一部令人费解的柯南伯格,因为他就像死者一样,什么也没有向我们言说,连那些最熟悉的身体也被卷进了阴谋论的增殖当中。然而一些事物却残存了下来,一些印在维罗妮卡面纱上却不可见的东西,一些给予我们寒颤的元素,一种体验,即一种音乐:那么,闭上眼睛。
直观的感受是它本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欲望号快车》,但夹杂着亚洲崛起、生理恐惧这些柯南伯格作品中老生常谈命题的繁复堆砌,也让本片更多成为了一部杂糅了现实私人记忆重塑和现代性集体性结症分析的作品,以此观之,在叙事效率和篇幅分配上当然还是有不足之处,好在情绪上柯南伯格还是选择了尊重情绪的自然,算是有惊无险的让作品自然诞生了。PS:两个个人比较感兴趣的点,一是盖皮尔斯点羸弱表演和他那部分的现代性焦虑命题一样肤浅,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二是找卡索还“还原”自己,可见柯南伯格的自恋还不是一点半点(当然对自恋的呈现也是有段位的,你说是不是死皮包?)。
老柯的片子永远充满身体与性,但这部除了这些便没有其他吸引人的东西了,阴谋论、科技恐惧一一对照现实,就像老头的碎碎念,或许对他很重要,但我没多大兴趣~
【7分】一主一次两条线,主将死亡、衰落与身体,依旧保持着绝妙的柯南伯格风味的设想,次却引入了阴谋论,这有点让我无所适从,悬疑的元素或许在叙事上填补一层,但我总感觉游离在外。尤其是在这里,文森特卡索出乎我意料地像柯南伯格本人,我在红毯看过他俩又看电影中的角色,一瞬间觉得太私人了,这让我恍惚。但依旧想捍卫一点,从始至终柯南伯格讲述的都是“柯南伯格式”的东西,这点从未变过,无论是80s/90s更受好评的《变蝇人》还是10s后更受争议的《大都会》,身体恐怖始终是柯南伯格叙事的核心。他的所谓的变化并不在他本身,而在于大众对于身体恐怖的误解,body horror从来不等于gore。
英俊的科技高管雷军爷爷被他爱吃外卖的小姨丈胖猫骗得团团转的家庭伦理剧,把联合国五常里的三常都拉出来阴谋论了一下子最后证明一切都是胖猫の复仇。胖猫有什么错,变男变女还能变考拉,他就是想让这个家里所有人都活得不痛快罢了,未尝不是一种哥特小说的当代表达。
A / 柯能堡所理解的身体与话语依然在不断分裂,只不过与以往的区别在于:身体的坚实性被弱化,而它逐渐瓦解的路径则被更多探索。它被精神的躯体化反应所渗透,在医学技术的图像化中被剥离,在外部物质的侵入中发生着自毁的化学反应,更还在被虚拟化的过程中成为可被随意抹除或粉饰的对象,甚至在演员缓慢而诗意的念白中它也已经被哀悼。正如《欲望号快车》一样,我们依然在这个概念的星丛中看到破坏与残缺不可动摇的美丽,只不过柯南伯格在这种美面前有了更多的犹豫与惶然。但哪怕是在人物意识到爱可能早已不存在之时,他们依然能够拥抱眼前的那一片混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