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会是一出出家庭搞笑故事串接起来的欢乐轻松的幸福生活,看到后面就只剩对「幸福生活」怀疑,结尾房顶上的对话好像又开始懂得,可能生活本身就是幸福。
就像很多关于苦难关于人生的论调,总是要尝尽苦悲,才会懂生活的可贵。
那些幸福与悲伤交织的可能才是真实的。
这部电视剧最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它的真实。
它讲的只是一个底层家庭的一家人遇到的恋爱结婚生子上学失业争吵离散死亡之间的故事。
是掰开了揉碎了又渗透到我们每一个的经历了的点点滴滴。
它的生活化,是从张大民的嘴里,从每一个角色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
看电视的时候想到的问题,上个世纪末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那个时候的父母是怎样度过的。
他们怎样恋爱、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怎样跨过生命里那些波澜和坎坷故事是上个世纪末的故事,市场经济和体质改革的浪潮推动着每一个身处时代中的人前行。
顶岗下海这样的细微处还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投影。
然后就有了古三儿的暴富,沙沙的跃跃欲试,小同的南下,大民的失业这些生活的变动。
故事也是一个胡同院里的故事,从胡同里的五兄弟姐妹缓缓铺开终结在到胡同屋顶上的一家三口。
自己几个月前在北京的杂院里住了一个多月,虽然胡同的墙壁已经被粉饰一新,换上了整齐的门脸,但推来那扇门走进杂院里,会觉得里面沉淀的鸡毛蒜皮才是这里真是流淌的故事。
几平米的房间,可能要供一家好几口人生活。
电视剧里张大民去要分房子的时候,主任说起谁谁家平面住三代人屋里搭着三层跟火车卧铺一样。
大民家也要挤着老太太和兄弟姐妹五个,那些不够宽敞的生活空间,可能就是过去或现在真实上演的生活,可能因为挤了,矛盾就多了,也可能因为近了,心就近了。
从小暗恋的隔壁邻居,成了自己的媳妇。
大民和云芳,看的人乐呵呵的。
「大民除了胖点挣钱少点」还有的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小市民,没有去买铺子的概念,对云芳前男友要发难几句解解气,但是他同样也是有情谊有责任感有一颗真心的男人。
好像看到张大民和云芳就懂了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样子。
他们过的也是苦呀,结婚没有房子,生了树就想着法子和一棵树共处,舍不得换管道差点煤气中毒,上不起幼儿园买不起琴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想吃鸡腿都买不起。
会忍不住的感叹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看着大民去油漆车间,去套近乎师傅焊车架,去给云芳买鸡腿,也会觉得真好呀。
即使苦难琐碎的生活里,也有一些温情的光。
可能这里就是某种幸福生活的模样吧。
二姐一副暴脾气,看到后面才发现里面藏着一颗直率而敏感的心。
和云芳吵架也是怕自己大哥受委屈,遇到喜欢的人就把两个鸡腿都给他自己留一饭盒土豆丝,和遇到了反对就宁可和对方浪迹天涯,催着要账是自己面临贷款的难处,老四走后却想着把钱给大军莎莎度过难关。
遇到的勺子也是一样的直肠子,打的不可开交也还是媳妇,想感谢大哥就捧出一把金戒指。
在大雨当着和事佬,说这辈子就怕两个人,第一就是大雨。
吵吵闹闹以后,还是携手前行,可能也是某种幸福生活。
莎莎,穿着一双红皮鞋踩着雨天登场。
是大军剧里带回家的第二个姑娘。
一样艳丽的模样,带点色彩的不安分。
她好像和这个家里的人都不太一样。
大军呢,软弱偏偏自尊心强,好赌还有些疑神疑鬼。
以为性格差异生活经历会让他们渐行渐远,偏偏最后原谅了彼此的问题,包容了彼此的缺点,在对方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自己,是不是也是某种幸福生活。
大雪和炳文,他们的爱情最简单也最纯粹。
相遇,相处,了解,守望,决定相偕一生,然后再失落于生死茫茫。
大雪是家里公认的没有一个人说她不好。
炳文是天山上的一颗松。
两张年轻的面庞隔着屏幕都好像能发出光来。
只是可能人生没有那么多圆满,热闹的聚会被新闻打断,大雪欢喜的分着喜糖也只剩一地五颜六色打翻的心碎,然后就剩下沉默的难过自责,静静陨落,也不知道是命运还是深情。
只能想着,爱通向永恒,也是一种幸福吧。
看到回来后的大国,心情是挺复杂的。
可是在他在医院里听闻大雪得病在走廊尽头捂脸哭的时候,突然觉得他生动了起来。
住小屋子的压抑变成了酒后宁愿去种苜蓿的眼泪,变成了工作后不愿回家的逃避,变成了绕着杆向上爬的仕途。
虽然会想骂一句白眼狼,但他可能也是迷失了自己。
就像对小同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看不清的恍惚。
可能生活里想向上爬的人比他还要夸张很多,但不要丢了心性,也是幸福吧。
老太太的七十大寿把大国小同认成了大雪炳文,一个一个数孩子,数着数着少了一个,刘老头拉过她的手,她就忘了刚刚数的数,说起当年事故后对他说的话,一晃就已经好多年。
一路过来,有的事情忘了,有的孩子丢了,有的孩子一直作拐杖支持着,有的人一直守望着,有的故事已经被时间收纳好了。
生活,只是让人辛酸,却未曾绝望,可能就是幸福所在了吧。
坐在屋顶随白鸽飞起的希望,都将随生活继续到下一程。
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了不同的影子,没有人的故事相同,生活却总有相似。
电视剧,是千万种幸福生活的一点反映,而那些生活里苦与乐中千万分之一的幸福,都是珍藏。
祝生活幸福。
编剧和导演做到了用最合适的长度把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描述的淋漓尽致。
没有狗血剧情,一切都是那么贴近真实生活,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剧中呈现的一幕幕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工作问题、房子问题、孩子入学问题、邻里相处问题、兄弟姐妹问题,我们无不为剧中人物所面临的每一个问题感到揪心。
剧中大民、云芳夫妇俩在面对各种问题出现时,他们也有过彷徨、难过;但云芳的善解人意和大民的乐观豁达使得问题不仅完美解决,他们的爱情又进一步加深了世间最美好的爱情就是这种互相理解、相伴而行、相濡以沫的一直走下去一起慢慢变老。
偶然看见地方台重播刚好是大雪走的一段,我和爸爸都暗暗抹泪,大民听到大雪走了的一瞬间我爸说梁冠华演的真好,我知道那个反应一如她知道患癌已久早早过世的姑姑最后的噩耗时也一定是这样的。
早已知道结局,每天都希望过的慢一点再慢一点,接每一个电话都做好了准备,却又不想准备,噩耗依然五雷轰顶…于是,找回原剧来追,一到插曲音乐响起就忍不住鼻酸,还是追到了大雪走的这一集,自己看,泪奔~好想姑姑~善良的,可爱的,疼爱我们的姑姑T_T。
看见豆友评论,梁老师在剧中几处发脾气大雪走了占一处,那里包含着对妹妹的愧疚…她即将拥有自己的一间屋子…很好的配乐,非常棒的表演,这么完整的剧情20集毫不拖泥带水,交代得当。
现在的40集+大多拼凑烂尾。
向经典致敬,是这些好片子把我们一次次带回全家整整齐齐团坐一起看一台小电视的温情美好的岁月,奶奶在,爸爸妈妈都年轻,姑姑和我逗笑,那是我最最最怀念的旧时光,如果可以,我愿用一切去换…
今晚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这部剧,他一边吃饭一边说“中国的老百姓过得很辛苦,这部剧给拍出来了,张大民从小丧父又下岗又养孩子和得病的老母,现在的电视剧都拍不出来真正的老百姓生活了,动不动就是什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的,而且剧情都很套路。
”我就想起了看到的关于这部剧的一句评价“该剧充满了平民式的情趣与辛酸。
”这是我听到的最贴切准确的评价,是悲喜剧。
它有着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看评论区不少人说唤起了他们的平民情结,唤起了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起初很纳闷,什么叫“平民情结”?
难道你我不都是平民百姓吗?
怎么把自己当成大人们了?
后面才发现,原来大家是代入视角了,很多时候,尤其是看剧看书,很多人都会把自己当成主角。
而这些年的影视剧和小说,主角都是长相出众、才华横溢、出身名门、家境优渥的那种人,他们自然不是平民百姓,更不是底层贫民。
而这部剧一大经典之处就在整部剧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
整部剧没有一句官话,没有任何歌功颂德,没有一点虚假生活,只有对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皇城根下老百姓生活的最真实反应。
当张大民被下岗后回家跟妻子说自己升职了的时候;当张大民背着暖水壶到处推销的时候,当张大国哭着说毕业以后要去新疆去西藏种青稞,再也不想在这个满是床腿的小屋子憋屈下去的时候;当张大雪病重时抓着大哥的手含泪微笑的时候,当张大民的母亲被医生说多唱唱喜欢的歌她张口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当张大民对妻子李云芳说“在我和儿子心中,你及格了”的时候……眼泪真的是哗哗流,怎么止也止不住。
张大民,工人阶级出身,他们不是资产阶级、他们也不是精英阶级,他们不会审时度势、预判未来、他们不能用权力or金钱,去买到自由、资源和自己想要的一切。
因为,他们光是糟糕地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更不用说什么改变现状了。
可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错?
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张大民们还存在吗?
还是更多了?
这里想用重庆卫视《品读经典》栏目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自在你我心中”。
至于怎么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在马恩列斯毛五大导师的著作中,答案就在井冈风雪、延安灯火、西柏坡油灯、那10年中祂的每一句话中。
我对我的朋友说,“只要你愿意低下头,去走近他们,看一看现实你就会发现,张大民们每天都在挣扎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在绝望、痛苦与快乐、兴奋的交织中度过。
”当时代倾泻而下,张大民们就像行道树一样,默默承接着这一切,如果实在承受不住,他们就哭两声,然后继续乐呵。
想起大结局的最后张大民、李云芳和小树一家三口坐在房顶上放飞了鸽子,小树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张大民看看天回答“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这部剧,就是把幸福的生活打碎给人看。
——贫嘴张大民的生活幸福吗?
——嗯嗯,平民张大嘴的生活很信福。
张大民人长得圆,嘴生得贫 年纪不小,好不容易抱得美人归,好像要过上好日子了。
但老年痴呆的妈,或活泛或自视甚高或沉迷于自我世界等等弟弟弟媳们,还有美丽却早早得绝症的妹妹,为了生活努力奔波却总遭遇麻烦事,好小的一个家却充满了平凡人的酸甜苦辣,欢笑背后有着努力挣扎,泪水背后的平淡是福。
生活就是如此的真实,总是要处理鸡毛蒜皮的琐事,更要有勇气承受突如其来的命运的捉弄。
生活本没有那么多的诗意,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但也有真诚和忍耐,也有支撑我们生存的温情。
多些坦然,多些安然,多些淡然,实实在在的过着小日子,只要心不死,还有些期待就已足够。
这部根据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刘恒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冷静、素朴和真诚的姿态关照琐屑的平凡人生,很好地为我们还原的生活的本真状态,它是那样地贴近我们平凡老百姓的生活实际。
电视剧里,朱媛媛更是把平凡而伟大的云芳的形象演绎地如此地完美。
云芳本应嫁给一个更优秀的男人的,可惜被狠心的男人徐万君给蹬了后,在大民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嫁给了这个贫嘴张大民。
婚后的生活很艰辛,云芳由邻家姑娘成功转型为贤妻良母。
房子问题,邻里关系,孩子的上学问题,弟弟妹妹的事,这些都需要作为大儿媳的云芳来处理,甚至在大民将矛盾激化后,还要云芳来协调。
云芳也是女人,她很累,可是作为大民的妻子,小树的母亲,婆婆的大儿媳,弟妹们的大嫂,云芳就没有为自己真正的活过一次。
甚至新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安安稳稳地享受过一次夫妻之爱。
与大军夫妇同住一屋,别人也是才结婚,晚上声音大了,大民使劲碰云芳,说我们也弄点声音吧。
云芳流泪了。
就是这样的日子,云芳没有怨天尤人,云芳没有灰心泄气。
会计干得好好的,却因为学历不够而被调到车间当检验工,伤心欲绝的云芳发誓要参加自学高考上大学。
而这时,大民也光荣下岗了,大雪去了,大军的生意亏了,大雨忙着养猪生孩子,婆婆老年痴呆了……所有的事都凑在了一起,云芳任劳任怨,自己却只能用晚上临睡前的一点时间学习。
自学考试没有通过,大民说没考好不赖你。
云芳努力地支持着这个家,她总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太多的体贴安慰。
婆媳关系向来难处,可面对如此完美的儿媳,婆婆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正是因为有了云芳, 贫嘴张大民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的幸福。
而,云芳幸福吗?
如果幸福是满意的工作惬意的假期,如果幸福是凡事一帆风顺逢凶化吉,那么,云芳过得日子太辛酸。
但是,真正的生活的烦恼和幸福,用同是新写实派代表作家的池莉的话来说却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正是当今之世我们在贫穷落后之中要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民族性格。
”云芳的小叔子大国,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什么都看不起,认为自己家里的所有人都是世俗无比的小市民,但他却美美地称赞了大嫂,说云芳美丽、温柔、善良、知性,娶老婆就是要娶大嫂这样的。
云芳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戏的最后,云芳和大民在屋顶看鸽子飞过蓝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云芳也是幸福的女人。
PS.这部剧的台词诙谐幽默,忍俊不禁之余又让人哀婉叹息。
贴一节台词欣赏一下:爸,人为什么会死呢?
我也不太懂,问你妈。
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有时候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真的,不信问你爸。
爸,人活着没意思怎么办?
没意思,也得活着。
别找死!
爸,为什么?
我说不大清楚,我跟你打个比方吧。
有人枪毙你,没辙了,你再死,死就死了。
没人枪毙你,你就活着,好好活着。
儿子,你懂了吗?
OK!
爸爸你真棒!
我懂啦!
云芳,你懂了么?
没懂!
那我再揉碎了给你说一遍……就你懂?
德行!
我也是刚刚弄明白的。
都是天才闹的!
守着个天才,长学问了。
晚上看见一个友邻标记,就想起来再看一遍。
小时候看过一遍,小说也看了,实在比现在的电视剧有意思多了,才看到第三集忍不住评论。
看见张大国就像见了自己,他说我考不上,我有预感,我肯定考不上,复读了一年也是这。
张大国长挺帅但不知道谁演的。
朱媛媛真好看啊,小学五年级她演浪漫的事,在天桥上喊妇女大全啊、人生真谛啊的时候就喜欢上她了,一张标致的温柔女人的脸。
第一集里云芳的负心男友好像是张涵予哈哈哈。
最喜欢大雪了,那时候的霍思燕可真水灵,不过一想到大雪后来要生病去世就好难过啊,大雪的男朋友是潘粤明。
如今的霍思燕,红也红不起来了,又整容又变老的,演的角色也没什么讨人喜欢的,好可惜,戏里那么好的人,戏外也要这么坎坷。
第二集里张大民要娶云芳,妈妈往睡着的每个人的手机塞一块糖,走到老头儿的遗像前,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放了两块糖在前面,剧中妈妈的艰辛和对丈夫的感情于此尽现。
张大民可真贫,刘恒是个好编剧,最近没在意,除了集结号不知道他编过啥了。
2014到2015 的跨年,我在网吧里度过,不知道该玩什么游戏,索性不玩,于是选择在漆黑的网吧里打字熬夜,写下这篇不怎么会被人看到的影评。
当我移动者鼠标而不知该干什么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丝荒诞,和无以言说的孤独。
在网吧里迎来新的一年,是这样吗。
然而问题带来的是更多的虚无,于是我点开了这部剧,最近看了N多次让我泪流成河的电视剧,想让它的现实主义消解我的虚无,更重要的,我想痛哭一场。
说泪流成河毫不夸张,当然小时候看只懂得咯咯地笑,而现在有过了一点点所谓的经历后,这部剧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达到了空前,从来没有为一部电视剧,或是一部电影流过这么多的累,只因它触动到了人的心底。
当我一点点体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张大民的时候,我没有恐惧,甚至是有些骄傲,因为这样的生活更像一个人,一个男人。
我很不认同城市底层居民这种说法,普通人而已,有什么高低之分呢。
当然阶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又是因为我越来越看清自己无力超脱平庸的事实,对底层二字的不忿更像是体面的反讽。
只是当我认清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么少,我又能往何处去?
不要笑话我去网吧,我不喜欢去,今天算作一个意外吧。
看到一个平庸的男人,娶了一个贤惠的老婆,生了一个可能成为天才的儿子,还有什么会比这样的故事更打动我的呢。
很多人看这部剧,说它很现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而对我来说,它就如同教父,教会一个男人如何成长,怎样面对自己,面对妻儿 ,面对未来。
关于幸福,张大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没有幸福可言,然而幸福却实实在在地写在他脸上,基本情况是幸福感与幸福成反比,当然所谓的幸福也并非积极,只是放下执念后的一种洒脱与觉悟,看似小富即安,却是面对生活体悟真谛。
大民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就算放弃了对自己的,也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尽管在我看来,希望都是那么虚无。
今天是2015年元旦,我看到上一篇影评是2013年的,恰好隔过了2014,写下这篇影评,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看到,权当聊以自慰吧。
如果您度读到这里,那就与君共勉。
现在的电视剧,早已见不到真正的穷人,大火的《小欢喜》里面没有一个穷人。
标榜中产似乎才是电视界的正确,穷人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蟑螂,关门时候活跃在各个角落,电视一开,“刷”的躲在角落等待黑夜再次降临。
因为中产的拥护,电视变得更火,电影界更加繁荣,可是家长里短的小日子,谁又能说清呢?
我真的不能理解北京几套房人的焦虑,也不理解高考压力,因为对贫穷的人来说,高考是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可我能理解《贫嘴张大民》里,因为妹妹绝症走投无路而信神信鬼的张大民,因为我经历过这种无望的日子。
我也能理解,张大国高考的压力,因为高考曾经也是我唯一的选择,我更能理解去世之前对世界留恋与不舍,因为我曾经距离死亡只有0.1毫米。
因为我是穷人,所以我理解的是穷人的电视。
中国有14亿人,有护照的人不过1.3亿。
当我看完北京内环几套房的压力,再回到现实,连单间的房子都租不起的生活,深深觉得自己拖累了GDP的后腿。
我更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电视。
与沈热恋的开始。
原小说像一杯混浊的河水,源于生活,不加提炼;电视剧则像一瓶纯净水,贴近百姓,且剔除了污垢,留下了美感。
我认为它是描写平民生活的经典之作。
它有一个成功率很高的剧本,火了冯巩,又火了沈好放。
屋中种树的情节让人叫绝,几乎所有的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配乐尤其让我欣赏,为作品增色不少。
有前边《小楼风景》的铺垫,沈导拍起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已是轻车熟路,技法非常老练。
有人说:“该剧充满了贫民式的情趣与辛酸。
”这是我听到的最贴切准确的评价。
又是悲喜剧,我喜欢。
它有着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唤起了我的平民情结,唤起了我悲天悯人的情怀。
以前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对该剧所描述的锅碗瓢盆之类的居家琐事感起兴趣来,原来是因为它教会了我寻找幸福,苦中作乐,“张大民”是我坠入绝情谷底前抓住的一根稻草,是我为躲避尘世纷扰喝下的一碗孟婆汤。
没有英雄豪杰,没有俊男靓女,吸引人们的是主人公对生活的坦然面对,对苦难的淡然处之。
英雄迷梦终会醒来,还得过平凡踏实的日子;浪漫幻想必将破灭,面对的依然是单调乏味的生活。
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而非虚无缥缈的浪漫。
该剧恰恰满足了我们这点小小的需求,塑造了平民英雄——张大民。
他告诉大家“别这儿疼那儿痒地瞎叫唤”(刘恒),活着就是尘世间的最大幸福。
小时候真的看不懂……
北京贫老爷们儿的幸福生活
没有尊严,就没有幸福。为什么不追问这种悲剧,而去拿一个漂亮女人抵账?这就是幸福?可悲。
北京吸引我的除了二逼摇滚,就是胡同扯淡…
童年剧
小时候还住平房时候看过,16年后又刷一遍。比之《欢乐颂》等一众摩登生活剧,就知道当年的编剧生活基础多扎实,话语里透着一股子雀跃和市井鲜活;就知道如今都市剧的语言如无本之木,人人皆可说的去地方化,人人又不会如此说的做作。
很感動的
当年挺喜欢的。那时候小,也不懂剧情,就喜欢那几个年轻的演员。
记得有霍思燕
妈妈级的喜欢看 记得有棵树长在他们生活的房间里 然后锯掉了
零零碎碎的看过些片段,不能说完整的看过,当时还不大,印象不深
……大民,给妈来块儿冰。。。。。。。。求同好!!
贫嘴狄仁杰的幸福生活
根据刘恒的小说改编 小人物的故事
上小学时在《小说月报》看过小说,嘎嘎乐,大为震撼,小说还能这么有趣,从此热爱喜剧,向往北京胡同,想找个碎嘴子当老公。后来看了冯巩版的电影,也十分还原,分外喜欢。再后来才看了电视剧版,竟然觉得悲情,时刻被剧情牵动。最近我在抖音上又看了一遍电视剧版,简直是随意拎起一个演员就能封视帝视后,我一度认为张大民她妈真的有老年痴呆。某种程度上说这部艺术作品奠定了我的人生观,要苦中作乐,要孝顺,要知足,要对生活抱有最诚挚的期待。
有人和我一样,总是把剧名看成《贫民张大嘴的幸福生活》吗?
好的家庭生活剧,是不会过时的,是耐看的。20年后看,有时代性和复古气息。归其原因是立住了人物,鲜活地道的北京胡同文化,和脆爽的台词。梁冠华成就了这部剧,这部剧也成就了他。Ps:大明风华里他也是厉害的。
看上瘾过
艺术的写实。小柯包办的音乐很棒!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