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二季

Black Mirror Season 2,黑镜子 第二季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黑镜第二季》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二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世界在我们脚下英雄教室无法抗拒的男友们万湖会议万物生灵第二季霹雳惊涛月老超能特工学院麦吉的计划谋杀似水年华朱迪与潘趣女人河老鹰想飞重生纵横天下海扁王2爱之篇章2流行歌星:永不停歇乌鸦魔法黑森林时空游戏换屋假期主播七十七公里86-不存在的战区-Part.2神谷诗子没有参加毕业典礼无声的贫困你口袋里有把枪吗?风之画员冷枪手

《黑镜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好看还是深刻?《黑镜子》的选择

最近《黑镜子》第二季在更新,由于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剧情的话题性,广大网友对这部英剧自然趋之如骛,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观众在看完黑镜子每集不同的小故事后都极其热衷提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解读、对编剧的意旨分析揣摩,就像考完试的同学在一起对试题答案一样,愈深刻似乎就越接近了那个标准答案。

大家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潜台词不过是想探知对方是否理解得比自己更深刻,在这种比较中,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问,《黑镜子》真的“好看”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小说,好看的小说和不好看的小说。

此说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抓住了部分真理。

作为一个毫不专业的影视观众,关于是否好看,我觉得我会很看重影像呈现的故事抑或剧中人物,加上重现或者超越现实的气氛。

这个电影或者剧集是不是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想来并不是首位的。

在观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想观众不难从第一集“be right back”中看出现代科技丝毫不能填补人类情感,反而使之愈加空洞的绝望;在第二集“white bear”中,我们也会为现代伦理不过是弱肉强食、大多数人内心罪恶的保护伞的事实而感到揪心甚至自省。

《黑镜子》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荒诞有着敏感于众人的捕捉,说出大家内心的不安。

然而反过来说,这部剧集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剧集,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为纲领的。

然而较之第一季,第二季愈加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先行的抽象理念正在束缚剧中人物,也在制约故事的展开。

这个观念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的单一行动逻辑,故事的进行似乎也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理念而已。

以“be right back”为例,当有了用社交网络数据重建死去男友的理念之后,故事就非常线性地展开,诚然女主角很让人有代入感,然而剧情的发展似乎太单薄而欠变化了,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想要个充气娃娃女友的爷们自然不包括在内),也知道症结所在,也知道看到结尾自己必然感到很虐,甚至看《黑镜子》带上某种被虐的期待了;再说“white bear”,这可能是目前两季中取喻较大,也是比较失败的一集。

人们通过惩罚,围观杀童罪犯获得“正义”的快乐,同时仍然受到社会伦理的包庇,法律和良心都成为人们的消费和玩乐对象。

这一集对于“正义”,“罪犯制裁”以及“消费道德”有着诸多的涉及,然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念完完全全控制了这个故事,故事为了一丝不落地表达这些理念,成为了这个抽象理念的附庸,显得生硬和“隔”,诚如一位师姐所说,文本不好,潜文本再好也没用。

同时剧中人物血肉剥离,只不过成为单一行动逻辑的符号而已。

这一集中没有一个人有性格的第二面,没有人有反思能力,虽然编剧提及有表现“行尸走肉”的想法,但僵尸片也总还有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吧,《1984》中也有反抗者啊。

编剧试图营造的人间地狱中只有僵死的逻辑,是没有未来的死水,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实际上,第一季的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与“white bear”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情境的设定上更加丰富新鲜,象征也非常巧妙,对选秀节目的讽刺一针见血。

更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反抗和反思者,是死局中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其反面,即便是泥牛入海,也曾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

“white bear”相较之,就枯槁得多,只不过给人带来深深的绝望。

加缪说,“生存的荒诞是一种清醒的智者见地,但意识到生存的荒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却是生命的开始”。

重要的是西西弗斯依然决定要去推石头,而并非石头依然会落下来这个事实。

我们并非为了虐而虐,并非为了绝望而绝望。

看完《黑镜子》,如果我们真需要领会什么的话,我以为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什么东西是不可信和虚无的,也许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值得追求和相信的。

《黑镜子》的编剧曾参与BBC的一个电视片《看电视毁一生》,想来与《黑镜子》归旨相同。

讽刺的是,《黑镜子》在英国channel4这几周的上映,让观众欲罢不能。

看《黑镜子》毁不毁一生呢?

我不知道,观众看完《黑镜子》所感受的荒诞、震撼、绝望会不会和“white bear”里的人们的狂热围观同出一辙呢?

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是否依然是一种自我催眠呢?

 2 ) 【评黑镜S02《白熊》】 (02.27更新,结语)

毫不夸张地讲,黑镜第二季的第二集,是我在看《黑镜》系列以来,认为最恐怖的一集。

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不敢掉以轻心,心情随着女主代入,跌宕起伏。

影片的开头,女主在混沌和失忆中醒来,跌跌撞撞走出门去,很久才发现其他的人,但这些人无一例外手中都拿着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明明像是在关心她的一举一动,但是除了举着机器拍摄便无任何反应。

这样的情节令人摸不清头绪,我想,估计这次是讽刺围观现象,于是,发生在我国的种种冷漠围观事件开始在脑中上演,好的,继续观影不语。

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女主为了躲避枪击冲进店里躲藏,枪手胆大又嚣张,一路横冲直撞又敲破店面玻璃,女主惊慌失措,这时帅气女店员立马变成侠女,英姿飒爽带领女主逃跑,过程中男店员为了拖住枪手被击倒,女店员荣升为女伴,成了女主的生存依靠。

女伴告诉女主,这个城市的人都被一个称为“White Bear”的标志催了眠,只有看客和杀手,而这场旅程的唯一目标就是躲开看客,远离杀手,这样才能生存。

第二个冲突发生在大汉司机救了二女驱车停在树林中闲聊时,魔术般地掏出一杆枪,紧张又一次袭来,并且更加强烈。

大汉威胁二女来到一片林地,女主发现这里遍布绞刑架和尸体,又一次吓傻,除了哭啼着服从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其间女伴逃走,大汉发怒,准备用各种手段折磨女主(这一段有着极其强烈的代入感,整个人的心情随着女主恐惧而不安,不禁佩服这些英国演员的强大演技),这时女伴适时出现,给了大汉致命一击,升级为女英雄。

女英雄带着女主逃跑,并准备实施毁灭白熊计划,途中女主记忆碎片频频发作,但最终无果。

两人到了机关深处,正准备实施计划时,枪手又一次到来,扭打中女英雄中弹,女主慌乱中拿到一把枪,紧急之下射向枪手。

此时三观重新刷新。

这枪嘭出一团彩花,机关的场景也随即开始切换,露出了白花花的观众席,女枪手摘下面具,女英雄原地站起,照着观众们鞠躬,微笑。

原来是在演戏,我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心重新悬起,那么女主是来干嘛的?

接下来的解析,很清晰,也很残酷,女主眼前的巨幕告诉了她和我们一切。

女主的男友绑架并虐杀了一名女童,男友在服刑前自杀,而将虐杀过程全程拍下的女主则成了公愤的发泄口。

国家成立了“白熊正义公园”,这里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女主逃生记”,曾经身为拍摄者的她如今是一轮又一轮的被拍摄者,一回回地被消除记忆,一次次的慌乱逃生并被站在楼上、玻璃外的游客像观赏动物一般地拍摄、围观,周而复始,永无尽头。

而我们最后看到的,是关在房间里被迫看着自己“作品”的女主痛不欲生的表情,听到的,是她惨痛的嚎啕大哭,然而30分钟之后,记忆几乎再次消失,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等待她的,却是新一轮的折磨。

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触犯众神,被惩罚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看完之后心里憋得难受,但又是种享受,这种压抑只能在看《黑镜》系列的时候才得以感受。

对于女主,这种方式实在是最残忍的惩罚。

首先,严格意义来讲,失忆醒来后的女主,本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她了。

迷茫,慌乱,狼狈又孤独无助,因此才会这样依赖着女伴,失忆的她像个初临人世的婴儿,被迫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最终面对世人的蔑视与愤怒,无言以对,唯一能够说出的句子就是“Please kill me…”,但是人们不可能满足她这一要求,为什么?

因为她冷冷围观而无作为,因为她实在罪孽深重。

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当他们在责罚女主当初面对虐杀无动于衷的同时,他们自己是不是也无动于衷地在进行虐杀呢?

这种惩罚行为无异于一百倍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禁想到前段时间被炒上风口浪尖的虐童女教师颜艳红,那张举世惊人的虐童照片风靡国内外各大媒体,响应起骂声一片,不久就引来各种人肉与毒骂,一时间成了人们聊天话题中的恶魔。

各媒体络绎不绝地围堵在她家门口,长筒大炮对准着她拍摄,来自网络的公愤更是铺天盖地,当然,来自人群中的这些愤怒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片中那些对女主及男友的所作所为深痛恶觉的人。

事后有记者采访颜艳红,问她此时作何感受,她痛哭着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不肯放过我。

”这样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而今时今日,我无意重就虐童事件而发表看法,而是这个影片引起了我的思考,面对此类事件,到底应当给予何种程度的惩罚?

是包庇纵容,还是判处终身监禁,是让她众生在道德攻击下抬不起头,还是建立一个“正义公园”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绝望而可笑的“逃生记”?

或许永远也没有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答案。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世界不会被罪人毁灭,却会毁于那些眼看罪恶上演而无动于衷的人。

”而我仅仅只是希望,当罪人最后置身于残酷的绞刑架上时,仍然有人能够为他们真心诚意地祈祷,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位踩着面包走的小女孩,最后因自己的恶行沦入残酷的地狱时,仍有个听到她遭遇的小女孩为她留下善良的眼泪。

概括言之,影片开始像《穆赫兰道》,而后像《迷雾》,稍后成了《电锯惊魂》,接着恍然大悟原来是《楚门的世界》,而末尾,则是《恐怖游轮》。

然而短短的42分钟,浓缩了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剧这一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

——————————————2013/02/27分割线————————————————黑镜第二季全部看完,感触颇深,急急将心中所想写下,聊以分享,愿多多指教。

没错,黑镜系列,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科技,无数见过的或是没见过的,高端的,神奇的,令人惊羡的科技。

从Youtube到Twitter,从记忆芯片到人工智能,从记忆消除工具到操纵型卡通形象,黑镜裹着科技的外衣,带领我们领略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但除此之外呢?

如果说科技是外衣,那么剥开这层外衣后,又剩下什么呢?

是我们赤裸裸的人性。

君不见在科技的外衣下,包裹的都是我们百分百的思念、悲伤、愤怒、冷漠、猎奇和欲望。

人工智能,寄托的是我们对逝者深深的不舍与爱恋,不愿相信你已离开,而不得不再塑造出一个你来减轻痛苦;白熊公园,消费的是我们对罪犯的愤怒与鄙夷,朝游行的罪犯扔鸡蛋,是想证明自己代表着正义,而坚决与罪恶撇清关系;Waldo,承载的是民众的猎奇,那只蓝色的熊,与政客公然叫板,开黄腔,说出了千万民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因此民众抱着好奇的心理投它的票,看它到底能闹多大。

像引诱着小孩子骂别人的大人,孩子骂得越好越能让大人捧腹大笑,笑完后大人说与我无关,这可是他自己说的。

我相信其实民众心里也很明白,Waldo参政充其量只是一个噱头,倘若那只蓝熊真的当上了议员,或许会出来更多反对的声音:没人会认为那只熊在政治上将有哪些真正的作为。

黑镜黑镜,那些有着黑色屏幕的冰冷的科技产品,说是放大镜也好,说是照妖镜也好,其实从来都只是一面镜子。

把民众的恶趣味放大一万倍,就能逼首相F猪,把民众的冷漠与愤怒放大一万倍,就能建“白熊正义公园”。

艺术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

看似可怕荒诞的情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伏笔。

或许我们最应该反省的,不是黑镜改变了什么,而是黑镜反射出了什么。

我们依然是我们。

 3 ) 定制真的好吗?

以前我们说到克隆,那么复杂的生物技术和DNA之类的会是难关。

但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据是什么?

无非是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那么像黑镜一样,在社交网站上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这样一个大的数据库,可以模仿并一定程度预测,那么这个人就被制造出来了,制造一个人,不用制造他的本源(受精卵),只要知道他成熟之后怎么表现。

但是最后女主带着人造灰灰到了悬崖边,对他说“你不是ASH,你没有过去,你不过是在表演他一些未经思考的不成熟的话语罢了”。

我突然想到,对呀,人怎么会只是我们看得到的人呢?

一个人怎么会只等于他所作所为?

那是功利性的评价,不是人性的。

一个完整的人,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全部表现的。

克隆这件事,还得从DNA开始做起。

因此想起木遥的一篇日志http://9.douban.com/site/entry/339924616/“让每个人只看到为他的偏好所定制的世界,会不会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

他的论点是:社会的整体自由依赖于一个公共的讨论平台的存在。

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需要在这个公共的环境里接受别人的讯息,这些声音也许刺耳,也许粗糙,但是这个彼此磨砺的过程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社会里,尽管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但大家看到的世界至少还是同一个模样,这逼着大家学会忍耐这个世界里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部分。

而一旦每个人可以定制自己的视野,他就会放弃倾听、宽容和讨论的责任,只是躲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

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极端,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社会的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他写这本书是在 2001 年,那时的互联网世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只是一片荒芜。

那时还没有订制广告的商业模式,也还没有订制的网络电台和订制的搜索结果页面,没有占据社会中心地位的社交网络平台,「拉黑」这个词还不不存在。

而今天所有这些都有了。

”定制真的好吗?

对企业而言,降低了成本增高了转化率,但是对这个社会,好吗?

附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如果英剧《黑镜子》拍第三季,你来写一集剧本策划,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有的国家的划分,不过是地域上的相邻者的集合,千年之后,人们的思想境界上了许多个台阶,人的分类像今天的MBTI,BIG FIVE,被分得很细。

这就是同类国!

人类伟大的发明。

所有的INTJ庆幸的摘去面具,再也不用和世人虚与委蛇,自在做回冷漠的本体。

所有的ESFP额手相庆,这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的人类,让我们去玩,去疯狂吧!

在同类国家里,每个人都是同类。

你喜欢的编程之美,失控,自私的基因,往事并不如烟,在这个同类国里,不过是如财经周刊这样稀松平常的存在。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同类的电波传递起来毫无阻碍。

在INTJ国里,有一个码农省,他们交流起来特别方便,“”对不起上次那个概念我弄错了,从第五页开始清帮我更改过来好吗?

=select ** u在通婚方面,不同国家可以通婚,但是很少有人选择,见鬼!

谁要和从不思考的非NTJ生活?

世界从此安静修改

 4 ) 死了也要发微博——大数据如何将你变为僵尸

BLACK MIRROR的S02E01又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科技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死后,TA的社交帐号时间线可以不会是戛然而止,永远停留在TA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之前的,死者的亲属可以选择提供账户授权给某个互联网公司,由它们负责将死者的“网络人生”继续下去,模仿死者生前的网络言行,与TA的网路好友们继续对话。

实现这种“模仿”的技术根源,就将是所谓的“大数据”,网络服务器通过在互联海洋中遍历一个人的发言残留,购物清单甚至访问记录,猜测、判断死者是一个怎样的人,TA有着怎样的喜好,对社会事务可能抱以怎样的观点,如何以语言组织与他人的交流——进而,在服务器的硬盘上,就为死者生成了一个数字替身,模拟死者与TA们处于悲痛中的亲友继续交流。

这似乎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英国的一家公司本月将发布一款名为“LivesOn”的APP,“可以在Twitter帐号所有者去世之后,继续模仿帐号所有者的风格发布Twitter消息”,即使是在不能直接使用TWITTER的中国,网民也为此兴奋不已——“BLACKMIRROR真是一部神奇的影片,预言这么快就得到了实现”。

只等着哪一个互联网公司跟风山寨Liveson,中国人很快也能实现死后有机器人替自己更新微博的“梦想”。

让电脑程式成为你死后的替身,真的是一件那么梦幻的事情吗?

BLACKMIRROR的这一集,传达的更多是这种“梦幻”的局限性。

无论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多少言行记录,计算机都不可能通过读取这些数据来真实“还原”一个人,人的“言说”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思想”总在不断悄然改变、进化,“观点”、“观念”也由变动中的思考而生,机器可以记录,甚至可以学习,但终究无法替代“人性发展的可能性”,即便超级电脑深蓝记录、分析了尼采的全部著作,你也不能指望尼采借由技术因此而再生。

数据科技所记录的始终只能是人类最肤浅的表象,哪怕它甚至能够还原出一个与死者一模一样的肉体,操持一模一样的声音,但它绝难复制死者真正的“想法”。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的“表象”比死者本体更加完美——千依百顺、拒绝争辩、记录着无数种性爱姿势,可以任意控制性交的激烈程度,真是一个完美的自慰器。

而当失去亲人伴侣的悲痛与“穿越阴阳的交流”的新鲜感都过去之后,“自慰”也就不再那么必要,这个“数据替身”也就成了一个VERY CREEPY的僵尸纪念品,惮于展示,更惮于应用,然而你又不忍心去将其就此从这个世界上如同死者一般“DELETE”掉,因此,他就只能终身生活在阁楼上,让孩子偶尔能得到一个僵尸玩伴。

在海外,为死者去世后打理社交帐号等数字遗产的网络服务商已然有着不少,译言曾有报道,如Entrustet(嘱托)、Legacy Locker(遗产抽屉)、Future.tk(计划未来)等。

这都是一些收费服务,让死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提前为自己交代好后事。

而那些可能“免费”的此类服务,如“LIVESON”,将如何运营呢?

互联网发展至今,并没有诞生出更高明的盈利手段,除了直接收费,“免费”的应用大多基于广告服务的投放而牟利。

当你将死者的帐号交给了这些“免费代维”的互联网公司后,法律协议里必然赋予了它们全权的内容自决权。

“大数据”不仅会通过计算让死者的社交帐号继续与你保持联络,还将算计着死者的喜好与你的喜好来为你提供精准的网络广告推送服务。

试想,在未来的某一个早晨,你打开新浪微博,发现了三条私信通知:你死去的母亲的帐号:HI,我亲爱的孩子,我的孙女近来过得还好吗?

会叫妈妈了吗?

当当网40万种图书5折封顶,3.15万种童书半价抢了,不去为孩子挑几本书吗?

你死去的丈夫的帐号:HI,甜心,我们的孩子最近吃得好吗,最近的奶粉似乎不是太安全,快上红孩子网给孩子购买安全放心的海外品牌奶粉吧!

你死去的同事的帐号:HI,早上好,后天就是我的忌日了,不去我的网络墓地为我送上一束电子鲜花吗?

地址是:XXXXXXXXXX..........................................................你感受一下。

科技让人类活得更先进,听起来很美,你是否希望你的亲人好友的社交帐号在其死后成为电子商务僵尸呢?

 5 ) 不存在的男朋友

《黑镜》S2E1乍看真是妹子们的福音啊,人造男友百依百顺,不但省去吵架的精力,还可以让他想干嘛就干嘛,打扫房间做饭干重活修灯泡,还可以对他身上不满意的part进行修改(“乖,变一张马特·达蒙的脸”),甚至还可以让他的penis随勃随起!!!

更可贵的是这货还储存了所有A片里的各色姿势,然后像小马达一样随叫随停!!!

妹子们再也想象不到有个汉子出现到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你”,难道这样不就会省去麻烦皆大欢喜世界更加美好了吗!!!

科技不仅让汉子们拥有声音甜美爆乳娘的充气娃娃,还让姑娘们拥有技术娴熟温柔体贴不抱怨的人造男友!!!

片子开头sara对痛失男友的martha说:no one is real。

我们的确曾浑浑噩噩地苟且在这世上,若不是死亡的冲击,我们也不知道汩汩如流水的生活什么时候会干涸。

活着的人的感觉有千百种,无论是仰面大笑,还是撕心裂肺,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的,只是被无意忽略掉了。

死亡像是人们跳到深井底下的一滩井水,之前我们向下麻木地坠落,坠落,渐渐埋怨深渊的了无尽头和无尽难测,但是当我们的身体突然碰到冰凉的井水时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大声尖叫。

死亡惊醒了martha,也成为她的尺度,当她发现生活又呈现诡谲的一面时,便在悬崖边勒令人造男友跳崖自杀。

她又怀念起生活枯燥的另一面了。

那么科技究竟在“真与假”的感官斗争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VD中人成为吸血鬼之后所有情绪会被放大,快乐会变成狂喜,当然伤心也会变成绝望。

我在想我们适应科技的过程就像吸血鬼transition的过程一样,刚开始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新奇和冒险刺激得浑身发热,像吸血一样在社交网络上窥私探秘八卦,然后开始搬弄是非嘲笑同伴传播谣言,最后发现这个已经被我们吸得千疮百孔的小世界也不过如此,朋友们的隐私也没想象中那么惊天动地,明星们的生活也没那么完美,但我们却要支付“永远也回不去了”的代价。

我们饥渴地天天刷新社交网络,在无数无聊的状态分享中黯然神伤,曾经偶尔的沮丧被技术放大成巨大的失落感和没有存在感。

人们已经为杂乱无度追逐新奇而付出代价,无论是支离破碎的注意力,还是耸人听闻的纯真,人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已经很难再有“感觉”了。

我们与科技煅造的机器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感觉,更可贵的是,感觉在变化。

我在社交网络上发状态称我讨厌凤凰传奇,并不意味着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我不可以和我爱的汉子在车里纵情地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即便我在网上贴出小时候的照片并跟朋友们分享打趣那时候的糗事,并不意味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会抱着相框哭。

哪怕汉子状态不佳早泄我会觉得沮丧,但起码我不必每天都跟porn里面的荡妇一样浪叫。

科技世界未曾料到的灾难之一是,人人成了感情残疾。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几乎永远都不会离开一台机器,它保证会让我们浑浑然又色迷迷地逃离现实。

当我们的眼睛盯着“黑镜子”时,我们无法去体验那些被镜子排除在外的感情。

前几天看到的一本书中说“科学对我们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帮助我们控制了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且还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永不可能掌握的东西”。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如此怀念一个脸上有痣、吵架时天崩地裂、窝在沙发里懒懒散散、ml有时无法erection的真真切切的男朋友。

 6 ) 一部黑色幽默

简要说一下我理解到的每一集中要表达的含义。

S02E01刚开始,觉得女主很可怜,但是看到后面,却觉得有些可恨。

开始看到“人偶”的时候,看得出来女主是很好奇很喜欢的,并且把失去爱人的痛苦几乎都忘掉了。

但后来发现他不会生气不会发怒不会害怕一点也不像爱人的时候,却想要毁掉他,然而悲剧的是,她竟然没有勇气毁掉他。

最后她要上那个阁楼,竟然需要莫大的勇气。

本来是用来忘记痛苦的东西,最后却变成了她不得不面对的“痛苦”。

没有人是可以用任何东西代替的,不想面对的痛苦最终会变为更为痛苦的东西跟随你。

我认为编剧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前面看到的评论中,有人提到此片其实是对科技的抨击。

抨击科学抛弃了道德观的底线。

我十分同意。

这个“科学”其实也只是为了赚钱。

“人偶”最后没有帮助女主,反而徒增了她的痛苦。

S02E02这应该是几集中,看的最伤心最痛心的一个。

不仅仅是痛心于女主的命运,更痛心于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却做着拿人痛苦当开心的勾当。

也许有人要说了,觉得这是她该得的,因为她犯了罪。

无数的群众唾弃她,厌恶她,表演者们说着“这都是为了正义”的话。

但是,当人们在女主体验的无数次痛苦中寻求快乐之时,人们就已经“成为了”女主。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守法公民》,这两部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实在无法想象,为何大家都能够以娱乐的态度去看着别人惊慌失措,痛苦无助的样子。

女孩在林中被杀,而表演的场地竟然设在了那个林中。

用这些表演,来博得观众们的笑声。

这无疑是对女孩生命的一种亵渎!

“正义”不一定是在大义凌然中出现,但绝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

女主罪致死,但用她来娱乐自己的大众,也没有什么区别。

S02E03看影评时,有人说这是抨击英国政治的片子。

我想说,我看到的含义其实与政治毫无关系。

一个卡通人物,何以能够去竞选总统,还票数第二?

这都是大众的功劳啊。

只要博得大众的喜欢,你就有立场去说话。

“小熊”无数次地误导了人们,让大家认为他“无立场”就是代表了群众的意图。

其实,这也是对人们心中“娱乐性”的一个放大表现。

“娱乐心态”超过了政治的严肃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管他什么选总统,只要让大家开心了大家就选你。

好在最后男主反思后,辞去了这份工作。

但是高潮正好在这里:第二个配音的说谁打男主,就给他500元,结果还真有人跑上去打他。

在我看来,这群人已经丧失了理智,小熊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麻痹了他们的思想。

我以为,全剧就这样结束了。

结果编剧安排的十分巧妙,在最后男主看的大屏幕上,“小熊”已经流行到了世界各地,作为一种文化传入了其他国家。

男主看着大屏幕又打又骂,却被巡逻的人给电击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人们自以为很聪明,却被“小熊”这个虚拟的人物给“奴役”了思想。

最后看着大屏幕上“小熊”旁边的那几个单词,实在是觉得好笑。

真的是一部黑色幽默啊。

 7 ) 白熊正义公园 - 正义的围观审判者如何可以与杀人犯同样残忍

相对第一集只是略显粗浅的讨论互联网从业者,试图通过网络数据,特别是社交网络的记录来判断甚至模拟一个人的行为、思考、趋向为何可以是“不现实”与荒谬的,第二集探讨的是非常严肃和贴近公众生活的话题:大众如何审判那些被认定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的人。

开头的十几分钟里感到非常奇怪,演员表现非常生硬,有一种“演得很用力”的感觉,而拿着手机到处跑的围观者,甚至可以说是业余了,看完才发现这都是有意为之。

编剧在嘲讽的是一种“表演正义”。

比方说,药家鑫开车撞了人,下车拿刀连捅十数刀,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过程是蓄意与残忍的,理应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而即使是这种“法理惩罚”,我们往往也认为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犯罪者体会到与被害者相同的痛苦”,这就又比方说我们常常诅咒那些RAPE幼女的人要在监狱里遭受无数次SODEMY,这才是“合理抵偿”。

如此的联想让我们获取快感,特别是在“审判罪人”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因此谴责药家鑫,声援后来被认为是骗子的张显一时是一个不可扭曲,未加反思的潮流。

我们需要通过谩骂与诅咒杀人犯,为他编排比注射死亡残忍一百遍的处罚,才更符合我们对自我正义的需要。

而在表演正义的狂欢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在“实践正义”的过程中,恰好是在行使与杀人犯同样的残忍。

微博与论坛代替了菜市口,操持键盘的网民代换了法场外翘首的氓众,法律只杀死了一次药家鑫,网友屠杀了他无数次,更恨不得将他的父母与同学也抓来血祭。

这都是值得反思的。

这一集WHITE BEAR,用一种“永劫”的惩罚形式,无数遍的让用手机拍摄下小女孩被虐杀的SKILLIAN遭受到同样的“被人猎杀的绝望”,而也无数遍的让“体验正义”的游客通过手机围观,“狂热地围观其受虐的过程,甚至享受她的痛苦”,这也就是“看似代表正义的围观审判者如何可以与杀人犯同样残忍”。

“白熊正义公园”就是一个极端化的公众审判平台的艺术表现。

 8 ) 黑镜之黑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称经专家分析不久的将来,艺术型人才将比技术型人才更具社会价值,理由是未来世界诸多工作将被计算机、人工智能取代,而艺术与创造是始终是计算机难以模拟的。

那么趋势就真将如此?

再回到黑镜上来,黑镜本身是很具Geek精神的一部剧,撇开剧情不谈其中一些预言式的科技概念就很酷,例如第一季中视网膜操作的记忆、第二季中的“复活死者”服务。

(我甚至可以告诉你类似后者这样的服务已经有相关组织正在开发中。

详见http://www.ifanr.com/news/252335)当然这种酷又因剧情需要难逃一种冷冰冰的沉重感,以一种戏剧的方式刺探人的内心汲以警醒。

更绝的是其堪称现象级编剧水准,提出的问题也恰恰是长久以来人们都在矛盾辩证中求索的——科技与人性的关系。

换而言之,黑镜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要面对。

只是我们在疏于思考之间,已将生活全全拱手任由其占领了。

故事1:马上回来 Be Right Back大致就是讲一个爱玩手机沉迷社交网络的男子因科技而死,又因科技“复生”。

最讽刺的是最终模拟出来的生化男朋友似乎比生前的男友更有趣也更关心女主的生活一些。

即便如此,那种生硬的完美反而难以让人接受。

其实这故事背景中的现象我们生活中还少见么?

同学、朋友聚会相互间都不怎么说话,却各自拿着手机玩。

吃个饭拉个屎,屁大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要拍照上传微博。

我相信社交网络的初衷无非是给人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让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展示自我、认识他人。

然而发展至今却愈发背道而驰,越来越多的人回到现实却并不善沟通,也不如网上有存在感。

如果说网络是科技赋予现代人的一种超能力,对于一个原本平庸禁锢于一个固定时空的普通人而言你是否具备控制这种力量的能力呢?

故事2:白熊 White Bear在影评中看到有人如此评价:“概括言之,影片开始像《穆赫兰道》,而后像《迷雾》,稍后成了《电锯惊魂》,接着恍然大悟原来是《楚门的世界》,而末尾,则是《恐怖游轮》。

然而短短的42分钟,浓缩了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剧这一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

”我认为这个概括还是相当到位的,在故事上这一集做到了高浓缩(当然营养含量也绝不低)。

这是个残酷的故事,更残酷的是围观的故事不仅发生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

围观者、沉默的大多数这些字眼我们并不陌生。

可怕的不是那些罪犯,而是举着正义旗帜的施暴者;最可怕的也不是那些伪正义者,而是漠视的围观者。

故事3:沃尔多一刻 The Waldo Moment任何人物在离开舆论位置之后,都不再会有什么话语权。

政客也好,卡通人物也罢,后者更像一个温柔而不太伤人的隐喻,本质而言都是暗流中被操纵的一颗棋子。

当Waldo的扮演者以为自己具备了一定话语权走出大篷车呼吁民众选举意见之时,却被人痛扁一番。

离开Waldo这个角色,他什么都不是;离开那个位置,他也什么都不是。

科技与人性像一对亦正亦邪、相互博弈、制约却又永远难以征服彼此的孪生子。

我们不能创造了他们之后,就此不闻不问。

在思考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期待下一季黑镜。

网上有人吐槽黑镜制作周期太过慢长,几乎平均一年才写一个故事,可有些故事我们有的人一辈子也想不出。

故事准备好了,科技也准备好了,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9 ) 黑镜:科技不承诺美丽

不负责任严重剧透,如在意,赶紧关闭页面!!

闲来无事,终于把黑镜第二季看了。

去年第一季刚出时火透半边天,还记得当时一边看一边高赞牛逼,一边吃炒粉,一边剪指甲。

那是一个美好的晚上,就像这些个春天里的每一个夜晚。

那个月的观影记里我写道:英国三集迷你剧。

第一集讲的是英国首相被迫在网络直播与一头猪性交。

第二集在未来的科幻背景内展示了消费文化几乎能消解一切的终极可怕。

第三集讲的则是高科技记忆工具在未来家庭生活中的一场风波。

每集都精彩,令人叫绝,极具震撼力。

什么是黑镜?

即你眼前的这电脑、电视机、摄像机…… 嗯哼,我还是这么认为的,黑镜,科技的镜子,人类的未来,也许是黑的。

第一集。

故事很简单,一对情侣,和所有的情侣一样,有甜蜜有问题,恩爱生活。

但是有一天,男生被车撞死。

女主悲痛欲绝,茶不思饭不想,每日以泪洗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这样的意外并非人人都曾亲历,但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突然的死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说的频率也在上升。

然而时间会冲淡一切,旧人会在记忆的湖泊里越沉越深,会有新的人,新的生活,新的人生。

这是我们知道的事情。

但是剧集中,这位女主获得了科技的帮助,因为他的男朋友是个重度网络依赖症,不论声音视频还是文字聊天记录,他留下了太多痕迹。

于是有了这么一种产品,一种软件,虽然他死了,但你还是可以跟他打电话,跟他视频,跟他聊天。

他会反应,有记忆,会学习。

她开始了独自,但并不孤独的生活,一个人去野游,去散步,随时和他通话,但实际上,对面和她说话的只是一个软件。

甚至,不止是软件。

在这一集的中段,一个可以在浴缸里泡发的生化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长着死去男友的样子,知道他所有的事,除了不会呼吸,不会进食之外,几乎完美。

所以,女主是在和谁生活呢,他的男友?

显然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他已经死了。

他的记忆?

也不尽然,这个软件或曰生化人是有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也就是说他有智能。

所以,其实,她和另一个人开始了新生活。

一个拥有他死去男友的身体和记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且可以随时勃起和她做爱的生化人。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一集到此结束。

科技在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改变所有一切,甚至人本身。

第二集相对第一集更严肃更实验。

一个名为白熊正义公园的旅游景点里有一项特殊项目,前来参观的游客要扮演“看客”,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参与游戏并用手机拍照摄像但不和主要人物发生关系。

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记忆,没有过去,莫名其妙的被带着面具的人追杀,逃跑,嚎哭,恐惧,绝望,在一天终于结束,她的逃难之旅的终点,她和我们发现,原来这就是一场真人秀,除了她,所有人都是观众,并且深度参与进这个游戏中。

原因?

因为她是一个杀人犯,杀了一个小女孩,所以经正义判决,她每日受此刑法。

每日醒来,每日恐惧,每日逃难,每日绝望,每日重新发现自己的罪恶,每日在这痛苦中忘记今天。

这甚至像是一个神话故事,做了错事的人受到天神的惩罚,反复的做着无力的工作,冥冥中有网牢着,冲不出去命运。

但,那是天神。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因为正义的名义发生如此变异,那么未来果真不是好的,科技也不定都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除了对正义的思考之外,群众、围观者在事件中的帮凶性质表露无疑,这其实已经被很多作品表现和处理过,但这个剧集还有一个元素,让这一切更为复杂和哑然,即这些群众同时还是消费者,正义在消费时代里,人人如蝼蚁,如围观者,也可能是受难者。

而且,再也没有摩西。

第三集,聚焦政治。

一个叫沃多的卡通蓝色熊形象在电视节目中走红,于是制片人突发奇想,要收视率,要红,要关注度,既然有人喜欢,就做大一些。

于是,这只屏幕中的蓝熊开始开始参与国会竞选。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就是现在的政治,不是吗?

政客互相泼污水,谩骂争吵,暗箱操作,人们其实也不关心政策,娱乐,娱乐至死。

这就是未来,或许。

这集最令我觉得感触的反而不在政治,而是蓝熊备受欢迎的事实。

虽然这个卡通人物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每次辩论都是爆粗口,骂人,一副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惧我无所谓的态度,但恰恰正是这种态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于是人人都喜欢他。

因为他帮他们骂他们骂不到的人,骂他们骂不出的话。

但,这个卡通熊真的能为他们做什么吗?

没人在乎了。

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认真已经是错误,而撒泼吐槽才是王道。

我们太累,所以需要娱乐,还是我们太蠢了,所以只懂这些?

留几手在微博上爆红,实际上他就像那只蓝熊,吐槽,吐槽,吐槽,我们欢笑,鼓掌,关注。

这就是未来,美好新时代。

欢迎。

 10 ) S02E03 一场闹剧引发了民主自由?

谁是Waldo?

电子形象:蓝色,熊性(OR “big ball blue bear bollocks”, according to Jamie)角色定位:一档儿童教育类节目主持人, 广受cool kids欢迎,后老少通吃,开始在各类talk show 露脸幕后人物:Jamie,33岁,喜剧演员,单身,轻度抑郁Waldo如何一炮而红?

英国大选在即,丑闻频出,各党派人士纷纷亮相媒体,争取民意。

前文化部长,保守党的Mr Monroe来上Waldo的儿童教育节目,在回答什么是Politician的问题时,被Waldo羞辱一番,就此结下了恩怨。

Mr.Monroe在媒体上发表对Waldo的抗议,媒体借此契机,为Waldo造势,如创作Waldo app,Waldo pilot, 并且通过多次当街羞辱Mr Monroe,赢取关注,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老板Jack(两杆大烟枪的痞子风姿犹存)更是趁热打铁,产生了让Waldo参选的念头。

Jamie最初表示抗议,但奈何不了疯狂的老板,只得参加。

与此同时,Jamie认识了年轻的工党候选人Gwendolyn Harris,互生好感。

一夜风流过后,开心的Jamie想与Harris进一步交往,Harris却由于受到了同事的警告,决意暂时与Jamie保持距离。

Jamie面对Harris的冷漠,很受伤害。

在一场面向学媒体的学生的问答节目上,Monroe和Harris同时出席,Waldo也受邀参加。

有备而来的Monroe,针对Jamie进行了一番人身攻击,受辱后的Jamie,大骂政党候选人的虚伪,连同Harris在内,一点儿不留情面。

节目播出后,视频被传到了Youbue,点击过百万,网友甚至呼吁Waldo另组党派。

Jamie则感到心力交瘁。

结局:网络时代的新民主?

节选一段Jack和Jamie的对白:Jamie: Waldo is not real!Jack: Exactly! That's what you said that really hit home.He's not real, but he's realler than all the others.Jamie: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Jack:Yeah, well,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Any decision that has to be made, any policy, we'll just put it online.Let the people vote. Thumbs up, thumbs down, the majority wins. That's the democracy, that's an actual democracy.But, is that a real democracy?Here's the answer of a U.S agent:'You've got a global political entertainment product people actually want.''Like Pringles?'(Jamie asked) 'Absolutely.'(注:Pringles:品客薯片)通过网络投票,人人均可发表言论,似乎是一条通向民主的新道路。

至少‘天真又较真儿’的英国人是这么想的,可在聪明的美国兄弟眼中,这一切不过是个新的政治游戏罢了。

Waldo自然不会赢得大选,因为它对实际改革、建设不能做出承诺。

但它可以拿来煽风点火,搞垮搞臭对手。

至少,在英国这边玩完了,还可以拿到南美国家去搅搅局。

如剧中结尾所示,操纵选举不过瘾,还可以把Waldo做成品牌,搞活国际贸易。

网络带来的虚拟自由到底有多大?

你可以躲在一个假面背后,任意地辱骂,嘲讽传统的权威人物;可以引发事件围观,煽动公众情绪,造成公众压力。

若再加上些高级的计算机技能,成为一个黑客,个人就能拥有更多的力量。

但更多的时候,在我们享受这些权利和权力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Jamie, 变得身不由己,变成了幕后大佬的马前卒。

It's not a voice of a blue bear; there's always somebody behind the screen.

《黑镜第二季》短评

少妇沉迷氪金游戏/吃鸡主题乐园/厨力释放

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第二集碉堡了,精华啊!

10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英伦出品的世界奇妙物语,会一直追下去的!

11分钟前
  • 蓝骑士
  • 力荐

总体不如第一季。英国人你们勤奋点啊,一年才出三集...

16分钟前
  • Ying
  • 推荐

第二季为嘛差这么多

17分钟前
  • lastwind
  • 较差

科技改变不了人性,人人成了感情残疾。2>3>1。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拍的什么玩意儿啊= =

22分钟前
  • feliz
  • 还行

比第一季稍逊

25分钟前
  • 爹 我亲爹
  • 推荐

比起第一季变得较温和有BUG

30分钟前
  • 烟挞听敏
  • 推荐

看了第一集完全无感!说这季好的是没看过第一部吗?!

32分钟前
  • 尕朵&诚恳女士小分队
  • 较差

只有第一集打动人···后两集质量有所下降 虎头蛇尾

37分钟前
  • "eMily"┆rehab
  • 还行

太尼玛做作了实在受不了了 现在就知道喊口号吧 anti-SNS 啊 反乌托邦啊 说来说去也就能达到这种肤浅的深度了 【我艹泥马9分谁打出来的 瞎了啊?!

39分钟前
  • Idokil
  • 较差

第二集(白熊)太残酷了!!!!

43分钟前
  • 杰克船长
  • 力荐

给个差评,第二季的剧情让我觉得恶心

47分钟前
  • 捕鱼儿海迷失
  • 很差

第二集拉胯

48分钟前
  • 是机智雯cc
  • 较差

整体不如第一季那么惊人,这一季从高科技回到了现实生活,主打反讽社会,立意不错,不过感觉刺得不够深,有些隔靴搔痒。三集里比较喜欢第二集《白熊》,以魔鬼的手段惩罚魔鬼,最后自己也变成了魔鬼。★★★☆

51分钟前
  • Q。
  • 还行

那么多关于social media的讨论让我觉得很疲惫。更喜欢第一季的前两集震撼人心。去政治化做多了,就有些讨巧。期待下一季。

55分钟前
  • Cherry Chi
  • 推荐

E1 was just fine. The other two were more embrassing than disturbing, don't even say funny.

57分钟前
  • purr
  • 较差

……不列颠人民多奇智!

59分钟前
  • bokuka
  • 力荐

老梗,编剧把我当傻子?说服不了我,也说服不了自己吧。

1小时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