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说西决圣父的时候,也同样忽略了他只对家人这样,他能原谅陈嫣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觉得陈嫣会和小叔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他会撮合他俩,那陈嫣就是家人的范畴了,他再怎么放不下也不会对家人余情未了。
很多人不理解西决的坚守,其实很简单,因为失去了,所以再次得到了之后,宛若珍宝。
郑西决始终是被留在原地的人,年幼被送走一次,目睹妈妈出事一次,所以啊,三叔三婶一家人给他哪怕只是给他一点爱,就够他把这辈子都就在原地,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一块浮木,没有归宿,极尽惶恐,越往后越会生出亏欠感。
郑西决在龙城把郑家画个圈,那就是他坚守的阵地,所有人都可以出去闯,但得回家。
可到后来慢慢的这个阵地不需要他了,他就失去了方向,所有人都在推他出去,都要他去过自己的人生,可怎样才是自己的人生,谁又有明确的定义?
郑西决表面上是被困在了原地,实则是自我束缚,跟家的联系一旦断了,就成了无根的浮萍,迷茫,落不到实处。
说回郑西决的善良,怎么说呢,他透过昭昭就像是看到了当初的自己,陪着昭昭就像是在陪着当初被放弃的自己。
可惜天不遂人愿,一次次打碎再拼起来的,是一个愈发脆弱的郑西决。
西决的人生就是在一次次与自己和解中崩塌,目睹母亲的离去一直是他的心病,没经历过的人不会体会到被留在原地被扔下的痛苦,那一刻他没有家了,后来再次拥有的也不是原来的了。
他救不了昭昭,就像他救不了自己一样,没有人去管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如何挣扎,尝试求救结果的结果也就只是“你要去过自己的人生”,可偏偏在被留下的那一刻,人生就停滞了,藏在内心深处,不与外人道。
好不容易试探的伸出一角去自救,最后发现沉疴积弊,药石无医。
感觉西决就像水,包容万物,谁都可以对他上色,但又搅不乱他的底色,他就那样温柔坚定的在那里,偶尔会因为天凉冻了他人的手。
这种角色很难演啊,赋予水特性,让他看起来不寡淡,展现出复杂的内里又不能把他染色,深入进去,又会发现西决好像没有太多可以发泄的出口,内敛的像不断充气的气球,你不知道他的容量到底多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彻底崩塌。
同样给西决写评语我也觉得很难,深一点怕偏离他的灵魂,浅一点又浮于表面写不出“郑西决”,有些话还是写不出来,我再怎么拿自己的经历去共情他,还是描摹不出他的人生,也就只能告诉自己,希望以后不会拥有他比我多出来的那些年。
其实,昭昭这个故事,就是所有人一起治愈西决的故事。
32集西决回忆母亲那一幕堪称经典的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完全可以明白他为何会如此偏执地要救昭昭。
而在他救昭昭的过程中,他的家人几乎是无条件地支持他,是的他们都很善良,但他们从来不是泛滥的善良。
三叔都打算离婚来保全妻儿了,他会愿意在这个时候来扛起昭昭这个担子吗?
三婶对三叔都那么大怒火,会对西决的救昭昭的行为发自内心地接受吗?
东霓从来是一个自私的人,她真的会对素昧平生的人有这么大的善心吗?
南音很容易被打动,但当时打动她的,究竟是昭昭的病,还是他哥哥的心呢?
这些亲人们在西决作出这种世人难以理解的、给他们带来麻烦的善举的时候,全都是无条件地支持配合,他们是为了昭昭吗?
他们是为了西决呀……西决以为自己把自己内心的那些伤痛藏得很好,但是他们其实都知道,甚至也知道他这样多少有些不正常,但他们就愿意纵容他、配合他,他们知道他病了,就这样温柔地呵护他,慢慢等他痊愈。
西决说过,无论东霓怎么做,他要做的,就是在她坠落时托住她。
而在他坠落的时候,也有很多双温柔的手托住了他。
多年前他幼小孤单,没能救他的母亲,而现在,很多人陪着他一起救昭昭,他不再是孤单一个人了。
他给郑家带来了麻烦,但是郑家没有抛弃他,仍旧把他捧在手心里,让他知道,他也有任性的资格,他也和南音一样,再任性也有家人作后盾。
就是这样,让他更加任性,甚至把昭昭带回家中,不再怕给家里人带来不便,而他们依然支持他配合他。
三婶那么心疼女儿,却愿意把她的房间让给病得快死的昭昭。
南音明明是想回家寻求安慰,但也不再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哥哥,反而微笑着帮他安慰昭昭。
东霓明知道他的要求其实有些偏执,但还是为他去恳求陈医生。
西决确实是病了,昭昭就是让他的病急剧发作,然后得到治愈。
而昭昭,也用她的方式回报了西决。
江意也一直在爱着他帮他打理事业。
治愈西决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的爱,而这些他们都愿意给他。
就是这样温柔的呵护,慢慢让他走出童年的噩梦。
大結局的劇情人設毫無邏輯可言,前面幾十集都跟原著構建思路走,最後徹底另辟途徑了。
負債累累卻能環遊世界?
在《龍城》結局中,三叔三嬸明明負債,卻到處旅遊的情節,確實存在一些不符合現實的硬傷。
首先,即使三叔一家的經濟狀況不錯,但是他們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債務負擔。
尤其是在經歷了化工廠大爆炸的賠償事件後,他們的經濟情況應該更加困難,不可能輕松地進行旅遊和購房等消費。
其次,旅遊是一項相對昂貴的活動,需要支付機票、酒店、餐飲等費用。
而在電視劇中,三叔一家旅遊的次數和範圍都相當廣泛,這種消費水平對於一個負債的家庭來說顯然過高了。
被害殘疾卻能大度原諒,首先陳宇呈和西決之間的關系本就不好,他們在劇中多次發生爭吵和沖突,對於西決這樣的人物,陳宇呈應該沒有理由原諒他。
其次陳宇呈作為一名醫生,突然因為顱內瘀血而失去了手術能力,這對他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此,他原諒西決的行為也顯得有些不合理。
再有,西決這個角色在劇中的形象本來就存在一些問題,他的行為和言辭都有些令人難以接受。
陳宇呈和西決之間的爭鬥並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這讓故事結局顯得草率和倉促。
獨立女強人為愛拋棄所有,《龍城》結局中,西決和江薏在一起的情節確實存在一些硬傷。
江薏當著東霓和南音的面說:「你們都是西決的家人,今天見證我一句話,不管西決判多久,我等他多久。
」首先,江薏在劇中一直被塑造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職業女性,非常註重自己的事業和獨立性。
然而,在結局中,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選擇了追隨西決,這與她之前的性格和價值觀相悖。
其次,江薏和西決之間的感情進展也讓人感到突兀。
雖然兩人之間確實有感情糾葛,但是在劇中並沒有給出足夠的展現和交流,兩人之間的感情轉變突然。
此外,江薏之前已經意識到兩人之間的價值觀不一樣,很難長久走下去,因此選擇了和西決分手。
然而,在西決入獄之後,江薏就突然對他十分深情,這種轉變也讓人難以理解。
最後,江薏在劇中一直被塑造成一個聰明、理智的女性,但是在和西決在一起後,卻沒有給出足夠的理性思考和決策,而是選擇了情感主導。
綜合來看,江薏在劇中的角色設定和表現存在不少矛盾和不自然之處,導致她和西決在一起的情節看起來不夠真實和自然。
在原著中,結局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陳宇呈成為植物人,西決被判了20年有期徒刑,東霓說會等西決出來。
這個結局雖然悲傷,但卻是符合角色性格和劇本基調的。
然而,在劇版中,每個角色都得到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西決被原諒,江薏願意等他。
這個結局是強行圓滿的,與原著完全不同。
美好的結局是人們向往的,但是如果為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而犧牲角色的性格和劇本基調,那就顯得牽強了。
因此,劇情的走向應該根據人物性格和劇本總體基調來定,而不是為了一個美好的結局而強行圓滿,這會導致人設的割裂,劇情的不合理,最終只會用狗血來形容。
此外,這種強行的大團圓結局也會感到不真實,不符合劇情邏輯。
在一個以命運、動蕩、人性為主題的故事中,如果所有的角色都可以得到圓滿的結局,不管他們之前做過多麽糟糕的事情,都能得到原諒和幸福,這樣的結局顯然是不合理的。
過於理想化,不符合劇情的基調和主題。
因此,一個好的結局應該是合理的、自然的,而不是為了追求圓滿而不擇手段的。
在創作過程中,劇作者需要根據角色的性格和劇情的走向,製定出一個合理的結局,既能滿足觀眾的期望,又能符合故事的主題和基調。
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在看完劇集後感到滿意和有所收獲。
好久没有这么投入地去体验一部剧,之没有用“看”而是用“体验”,是因为我好像也在《龙城》里活了一把。
笛安写的《东霓》《西决》《南音》三部曲,初中时期就看过了,小时候哪有什么生活阅历,自然是看不懂的,凑热闹罢了。
所以刚好能在这个年岁,再次与这个故事相遇。
喜欢看马伊琍,这也是喜欢这部剧的原因之一,从《奋斗》到《我的前半生》,再到《龙城》,她总能让一个角色俗里出奇。
以前的我肯定最喜欢东霓这样风风火火、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得狠角色。
成年后,才发现西决身上的利他、温暖和同理心更显珍贵。
可到最后,我又由衷敬佩陈宇呈,那个坚持只说真话,近乎到冷血的人。
只有他说出了实相,西决的善良不过是在安慰童年的自己(后悔没有在妈妈自杀的前一晚抱住她),营造出的善良也绑架了其他人。
就像陈宇呈说的“你一直在要求我满足昭昭见父亲的愿望,本质上就是在要求某种优待,这和那些跑过来跟我说:我有钱,我有地位,所以我就要比别人多活,有什么区别?
这种矫揉造作的温情,只会让昭昭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本质!
”“你靠拯救别人来获得力量,你在绑架昭昭,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昭昭非常怕死,还要用她的父亲来作借口,她为了活着自私到了极点”如果陈宇呈说的不是真相,一向能忍的西决怎么会冲上去动手打人,阻止陈宇呈说话呢?
“好人打人和坏人打人,有区别吗?
”最后的最后,死去的昭昭又来提醒了我和陈宇呈,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承受真相。
对啊,所以西决才那么难能可贵,他包容和接受人们的逃避与退缩。
我恨小叔的唯唯诺诺,我恨寒带植被(方靖辉)的精英主义,我恨苏远智的被动人格,我爱江薏的通透勇敢。
恨来爱去,投射的皆是自己,最不能接受的,才最有可能出现在生活里,就看你能不能一一认出了。
最感动的是合一的大爱,郑家接受了把全家拖进泥潭的合伙人的女儿昭昭,一起陪伴照顾她;陈宇呈放过了西决,决定不起诉他,因为他发现,哪怕是他最讨厌的西决的善意,言语里也在提示他温暖他,“万分之一也是希望”。
这人世间,没有什么外人,也没有什么敌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啊,其实兜来转去,我们都是一家人啊。
挣扎到第十一集,实在忍不了,弃剧了。
虽然西决不是当年最爱的小说,但是看到选角以及最终成品的时候,还是觉得很难过。
除了白宇在这部剧里不违和以外,其他角色真的让人难以下咽,尤其对于看过原著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酷刑,马伊琍从年龄到长相到妆发,有哪一点和东霓沾边,但凡看过原著,眼不瞎的情况下,都不会整这么一个造型出来,南音一点灵气没有,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衬托马伊琍,陈嫣和江薏也找了两个年龄相仿的演员,看上去可以当白宇的小姨了。
除了造型年龄以外,整部剧的节奏和剧情发展也有很大问题,让人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三倍速也拯救不了的那种。
还有当年看小说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姐弟三人名字的由来,东西南北,要把北北留给最小的孩子,谐音贝贝,当时觉得好有创意好有爱,这也是这么多年还对这本小说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可惜剧里竟然没有提,不知道后面北北出生时候有没有介绍。
原著小说说不上多么经典难忘,但是总不剧好看多了,还不如让他留在回忆里。
一塌糊涂的剧,奔着马伊琍特意来看的,就是一部平淡如白开水一样的电视剧,讲家庭生活中的锁死,剧中的波澜在我看来等于没有,毫无任何波澜,无聊的要命,每次刷碗的时候看一回,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才看完,没有任何意思,没有主题思想,不知都要把人物刻画成什么样,浪费时间。
男主角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精神在里面,看不懂。
我一直不赞美爱情,总觉得说美好的爱情特别别扭。
也许是没有经历吧,杠精要和我杠,那就是你对,我不配拥有爱情(最喜欢爱情是狗娘那部片子)。
龙城看了几集,就想起这句话,爱情是狗娘。
老中青三代的爱情都让人很难受,就是两个字,恶心。
首先是大伯的爱情,大伯母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三伯母说的自己没有像大伯母那么招人),大伯为了大伯母被发配外地,大伯母又为了让大伯回城,勾搭了领导。
他们是相爱的,所以如此相爱相杀的过了一辈子。
然后是小叔,剧情为了洗白他的爱情,一会儿说他的前妻偷人,一会儿说他是多么有才。
果然才情和人品不是一回事儿。
他和唐若琳两个人扭扭捏捏,玩偷不如偷不着的游戏,我倒不是要指责他们伤人,就是觉得恶心。
我可不会同情西决,男人喜欢这样的女人,都是自找的。
我不喜欢唐若琳,但我也不拦着男人喜欢,互相喜欢,我是祝福的,但是不影响我觉得恶心。
再就是南音的爱情,既强势又神经,你为我好,我为你着想,都不知道为什么。
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为了爱情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殊不知这就是你的命,你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抱怨几句也就算了,没必要死去活来,让人恶心。
(想说一下马伊琍,造型的确不咋样,但是比较符合剧情,年龄也不觉得有很大障碍,显老应该也挺符合剧情的,人生阅历那么丰富的她,为什么执着于小说的26岁呢,29岁不也挺好?
西决也可以大一些,男生年轻的时候显小也很正常。
)还是想提一下同时在追的爱情而已,比龙城更现代一点,也更不真实,所以接受起来就好过些。
对古装甜爱已经看腻,这现代剧嘛,女性主义抬头,假模假式的看着还挺爽。
尤其是男主那股劲,的确让人挺上头的,就和西决一样,长着一张让人心疼的脸。
宋三川就像个长不大的弟弟,但是很有担当和冲劲,西决就像个温暖的哥哥,隐忍又很有同理心。
都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这段时间有他们陪着,真好。
龙城是座位于西北的都市,城市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一条宽阔的河道将这座城市分为东西两个区,河流自北向南流过这座像喇叭口一样的盆地。
城东为市区,城西为郊区。
城东楼房林立道路宽阔,城西则是厂矿繁多,斜阳下的烟囱冒着白色的烟雾,妥妥一座工业城市的写照。
西一巷紧靠着河道的东岸,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
西一巷虽然很窄,但是却干净整洁,绿植两侧竖立,到了夏天郁郁葱葱,成了遮阴的好场所。
这里是干休所所在的模范小区,是政府给退下来的高级干部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小区。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来自西一巷。
白子是龙城本地人,他在这里出生,成长,也在这里读书,工作,可以说,人生的全部春秋都是在这座城市度过的。
厚重的山河带给了他朴实的气息,他不会说敞亮话,也不会看场合,有什么讲什么,他自认为这是他优秀的品质之一。
白子的专业是矿业工程,不过,他没有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自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在城区东北的供热集团工作。
北方城市每到冬天,就有集中供暖,因而有了主要业务为此的热力集团。
白子是作为子弟进入这个集团的,和这座城市很多子弟家庭一样,几辈人都在一个集团工作。
这使得同事之间也像是街坊邻里一般,一问就知道是某某某家的孩子,白子最早被父亲安排借调在机关,但呆了半年,他很是不喜欢机关的工作氛围,在借调结束后回到了工程部,但在工程部待久了,他又觉得做的工作很单调,有点和自己的学历匹配不合适。
他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三个,和供热现场客诉的查看和沟通,工程施工季节分发材料,还有平时轮岗值班监控设备运行。
城市每到十一月开始供暖,工程部门就开始各种的监控和处理现场,到三月底停暖。
六月开始进入施工期,白子就顶着太阳各个工地跑。
工作久了,他有些这边不习惯『大锅饭』的分配现实,觉得自己忙上忙下,跑来跑去,感觉还不如那些老油条受重视,他抱怨道,有的老员工每天就是象征性的打卡,然后就坐在办公室开始喝茶闲扯,中间又时不时去吸烟亭过烟瘾。
有的中午又回去接小孩,然后下午快下班才来打卡就又回去了;有的人啥也不干,就把工作分给下面人干...白子来到工程部七年了,依旧是最基层工程人员,没有任何人员管辖的职责。
再聯想到工资五年没有什么浮动,工作内容较为单一,他有些暗自的不甘。
和他母校同一个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大都继续深造,毕业前,尽管导师希望他继续跟着,但是一方面他觉得呆了七年时间,研究方向没有什么新意,另一方面,家里人也希望他赶紧『占坑』工作,赶紧挣钱成家。
在现实面前,他选择了后者。
重新有了继续深造的想法是刚调回工程部之后,不同于以往的想法,他想出国看看,看一下外面世界对于传统矿产能源行业的理解。
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开始准备外语考试。
在初入职场这两年,他在业余时间学习,考了两次,由于对于备考的内容理解程度还不深,这两次的成绩都不怎么理想,后来在准备第三次时,因为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受伤而被迫搁置,再赶上疫情,很快,三年就过去了。
随着疫情管控结束,今年春节一过,他便再一次开启了备考。
只不过,这一次,他不想有来自外界关注而带来的压力,所以,他谁也没有告知,默默进行着他的复习计划。
他的作息较以往规律了很多,晚上也省去了晚餐,每天要花六个小时时间伏案备考。
坚持了四个来月,这期间,他会把错题整理下来,为了讲好口试,他会把话题点用关键词的方式串联起来,早晨上班的路上,他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些连接的地方处理的不好,他会一遍又一遍模仿母语者的语气,在小本本上把语调标识出来,几次下来,那语调的标识被画的又浓又粗。
他于 7月中旬在母校的国际教育学院参加了第三次的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他发挥稳定,在顶着烈日回到单位的路上,他顿时感到了一丝凉爽,他意识到,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改变的时间即刻就要到来了。
两周之后成绩单寄出,拿到成绩的一刻,他紧张的情愫旋而缓释为喜悦,这一次,他的成绩相较于前两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达到了申请许可。
于是,他开始马不停蹄地申请学校。
在矿业工程这个领域,华人背景的学者这些年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在学界占据鳌头。
他所申请的几所院校,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大都是华人老师。
出了本领域,他还研究了相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将能源化工也纳入考核范围之内。
他没有通过中介平台来进行申请代理,而是完全自己查阅资料,亲力亲为,准备申请稿件。
这期间,他各种理由婉拒了一系列同事,同学和朋友给他介绍相亲对象的邀约,大家都一头雾水觉得很奇怪,难道他这么年纪都已经斩断了情丝,白子则笑而不语,默默专心致志搞申请。
所有的申请稿件都经过了他一遍又一遍的润色,再三确认无误后才发出。
一个月后,他收到了两所学校的面试邀请,这两所学校的导师都是华人,面试是全程用英文进行的,采用两人面试,一位是导师,一位是为了合规请的其他院系的老师。
白子对他之前的研究成果侃侃而谈,他的SCI论文,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很快,他收到了加拿大的K大和澳洲的Q大正式的通知书,其中一个方向是他的老本行,另一个是化工能源方面,均邀请他明年5月份报道。
此时,他心境复杂,他多年的努力有了真切的回报,隐约间,他似乎有了勾践卧薪尝胆隐忍多年后的扬眉吐气的感觉。
见情况已明了,他不得不将情况告诉了父母,却迎来了激烈的反对声。
父母直截了当指责他一把年纪了还没有成家,指责他放弃父母给找的工作就是不知好歹,不务正业,并且拒绝他离开家。
白子没有意识到反对声会如此的激烈,但仔细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也是,这三十来年来一切的一切重要的轨迹,无疑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平稳进行,不论是大学,还是工作,都是父母敲定的,贸然离开,会不会,对不起父母多年的布局,再者,他们年纪逐渐大了,也需要他的反哺,此刻,他陷入了情感的纠结。
一周以来,他茶饭不思,可每每如此,却又更加招致了父母的指责。
几番纠结下,他决定写信给导师说明情况,看看导师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他说做就做,熬夜字斟句酌地写了一封邮件。
澳洲学校的老师首先回信说帮他联系到了一位去年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和他有类似的经历,让他俩聊一聊。
这位学生回国后来到白子的母校任职,在澳洲读博期间认识他的妻子。
诚恳地希望白子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这名博士第两天晚上就主动联系了他,告跟他讲了他一系列的经历。
他在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然后就到了澳洲,在澳洲呆了四年时间,在澳洲和妻子成婚并且有了孩子,去年和妻子来到学校任职。
他们的老师,同样是在澳洲读博期间省的第一个孩子。
白子想到自己的年龄,加上四年时间,又联想到国内高校的35岁限制和『非升即走』的政策,陷入了犹豫,就草草结束了电话。
这意味着,他如果选择这条路,和体制内就业基本要说再见了,想到这里,他有些紧张了。
老师还继续还给他做工作,给他介绍他们现在的项目和财务资助情况。
他还介绍说他现在一个来自广州的学生即将于明年年中毕业,已经拿到了几份工作邀约,希望能和他交流一下,同时,他还有毕业的学生在ARC中心工作,可以为白子未来在澳的工作打个基础,可以说,诚意满满。
而另一封信里面老师的语气就带着一些不满了,他说,工作和婚姻通常说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通常,回到回校再继续学习是因为新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而且本校提供一系列和顶尖企业和其他学校合作的机会。
老师说他相信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希望他想清楚如果不来这里生活是否会变好,也请白子能尽快给回复,因为后面有很多优秀的候选人在等着。
白子这段时间,无疑是煎熬的。
一方面,他要面对来自家庭,以婚姻为指向的压力,另一方面,他又要面对学术成果功亏一篑的不甘,而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生活过,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关照下度过每一天,可到了外面就要全靠自己了,要事无巨细,自己租房,洗衣,买菜,做饭,打扫,在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不只是简单说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跨国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有过来人和他坦言,在外第一代终究还是要吃苦的,还是很难真正融入社群的,一般而言,第二代,也就是土生土长的一代,才有机会真正融入其中,当这样的挑战接踵而至时,生在安乐窝的他敢于和能够接得住嘛,想到这里,他仿佛有些退却了,但又仿佛释然了,毕竟,现在的生活比起来,还是轻松太多了。
最终,他写了两篇简要的回信,陈述他放弃要约的理由,感谢学校对于他的肯定,便点击了outlook上那个纸飞机模样的发送按钮,然后就面无表情的合上了电脑,躺平在床上,闭目养神。
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年轻,活力四射,对于未来,满是信心和憧憬,和同学们天高地阔,夸夸其谈,在球场上挥洒青春,在宿舍挑灯夜战打游戏,那些属于那个时间段的忧虑,在现在看来,都那么的有趣。
而如今,他怎么也提不起相同的兴致了。
他又咬紧牙,努力斩断这些想法,感叹一句,还是家人说的对,『先找对象哇』,先成家再立业。
时隔两天后,他收到了两所大学的回函,函中礼节性的感谢他的申请,祝他未来一路顺利。
白子看着沉默了一会儿,他知道,这一页,要翻篇了。
新一年开始,他收到了在外地打拼多年的好友的生日祝福,这样的祝福,好像上好了闹钟一般,毕业多年来,总是如期而至,这一次,联想到近况,他有些小小的感动,他自我感慨到,『虽然认知在一直显著提升,但是一直没转化成直接的收益』,发给了同学,以期获得一些认同。
这天,他买了一张相声演出的票,跟着演员抖包袱的节奏一笑一和,此时,他似乎把一切都抛到了后面,享受着轻松的一刻。
龙城,终究成了白子离不开的城池,也终是他不愿意走出的桎梏。
周天冬日的暖阳横亘在宽阔的河流中,伴着北风的吹动,波光倒影,衬出蓝色的天际,依稀可见远处立在水中英姿飒爽的游龙。
临近黄昏,忽而又天色变化,北风突然凛冽,泛着寒意,吹得河水向岸边拍起水花,他踱步其中,躲开了溅起的泡沫,提了提裤腿,两手插兜,向不远处的小区走回去。
当我无意中得知笛安的“龙城三部曲”终于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的时候,《龙城》这部剧都已经播完好几个月了。
在笛安的微博主页看到她关于“龙城”的置顶微博,于是我再回过头来“补课”,一口气追完了这部没看过但对于剧情又已经非常熟悉的电视剧。
那还是在高中时,同学向我推荐已经出版的《西决》,也是那时候我才知这本小说有多么火——班上几乎每个人都看过。
再到后来我看完《东霓》,又将这两部书推荐给另一个朋友,他等到出完《南音》后一口气买回“龙城三部曲”的整个系列并在高三紧张备考的间隙看完。
放在当时,以现在的评级标准,这样一部炙手可热的系列小说一定是S级;但看着这部已经制作完成的成品,其实很多方面都能看出制作方的捉襟见肘:最明显的一处迫于无奈的“漏洞”就是这样一个贯穿多年的家族故事,在电视剧里完全被框在了冬季这一个季节,以至于延伸出南音高考完一家人依然穿着厚重棉袄这样跳脱的情节。
但我整体的评价是,瑕不掩瑜。
“龙城三部曲”原著是站在三个人的视角而呈现的漫长时间长河里错综复杂的家族故事,要做好叙述视角的平衡并整合后把握好起承转合把这个跨度如此大的故事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考验的课题。
电视剧的改编上牢牢地将西决和东霓作为矛盾点,依托这两个角色来推动整个家族故事的进程,这一点上十分成功的。
笛安在微博上也说自己回看这部小说,也深知有许多火候欠佳的地方。
的确,若要追究原著小说的核心,会发现这很缥缈。
许多推动关键剧情发展的情节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唐若琳与郑鸿重逢、东霓怀孕雪碧并生产下来一直到雪碧十多岁了大家也不知道她们的实际关系等等,原著在看似现实主义写作的大旗下,其实依然难掩当时最小说连载系列里洒狗血的一波三折。
但电视剧通过西决和东霓之间或明或暗的错综关系,呈现出整个郑氏家族的相守相助,同时血腥地剥开回归单人个体后的赤裸人性,这一点上编剧是高明且成功的。
三叔对西决说,郑鸿只是自己的弟弟,但西决是自己的孩子,就凭这句台词,家庭与血缘、个体与自私被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也让观众不得不承认这的确就是现实。
电视剧的选角方面,最受诟病的就是主演的年龄。
无可否认的是西决、东霓、唐若琳、江薏的确都明显大于原著的角色年龄了,南音的选角在前半部分时尚能与高中生的角色设定近乎匹配,但到了之后随着越来越多家族秘密被揭开、以及她要面临越来越多离开学校乌托邦后的婚姻现实时,这个角色明显无法跟上剧情发展了,与东霓对戏的几场戏也都游离在状态之外;但三叔三婶、郑岩、方靖辉等的选角我觉得是挑不出什么毛病了。
即便如此,抛开年龄的因素,西决和东霓在演绎上还是做到了能靠演技挽救回来角色。
第一集的第一场戏,郑东霓英姿飒爽的从国外回来,跟家人一一拥抱,这种群戏下每个角色的准确表达一下子就定好了基调,眼前这个郑氏家族就是可信的,如友邻的短评说的,这个气氛下只差一句“过年好”。
电视剧临近结尾时,唐若琳说西决是类似贾宝玉的人物——“情不情”,那我在想,东霓是怎样的人物呢?
整部剧其实是始终围绕西决和东霓两个主线人物展开,这两个郑氏家族里的核心人物,他们之前的互相“救赎”。
还记得高中看完《东霓》后,我写下说这是热烈的郑东霓。
东霓似乎总有着满腔的热血与果敢,但她又很不擅长,或者说是故意地,不愿去表达自己心底里的那些细微的情感。
对于亲生父母是如此,对于西决和南音是如此,对于亲生女儿是如此,对于丈夫也是如此,东霓其实心底里全是爱,这些爱是在最深处的,静谧到不能发出声响的,所以电视剧里,三婶抱怨南音不听话,东霓说其实自己知道三婶有些话没有说出来,三婶是怕南音变得像自己一样,最后雨夜里东霓一个人站在屋檐下,那一刻,她又没有家了;以及后来东霓和西决互剖心事,姐弟二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揭开隐匿多年的身世秘密,东霓那一刻的哭泣,她在为谁哭?
后来西决去了北京,多年后再次回到龙城,他在车上时睡着,东霓深知西决在北京的苦累,但她什么都不说,却在看到西决睡着后,轻轻问候一句“这些年在北京很辛苦吧?
”。
热烈而又“低微”、隐匿的郑东霓让我无限心疼,感谢编剧和马伊琍的演绎,有了这么立体的郑东霓。
回归到郑东霓是怎样一个人物这个问题,对照地,我觉得应该是“不情情”——不表露情感的具备深厚情感的人,或是看似不显露任何情感的情感深沉的人。
回到剧外,其实高中毕业,“龙城三部曲”就已经一直被束之高阁再也没有拿出来看过了,高中的那些青春时光也早已经一去不复返。
后来到了大学,倒是还有继续留意过笛安的动态,还特地在她的新书刚发行时就去买回了《南方有令秧》,再之后就断了关注。
意外得知这个系列已经被改编完成时,心里还是有难以抑制的小激动;然后看到笛安的微博时,依然会有些不知名的感动,我跟着往下继续翻微博才知道她也已经有了女儿,一切都在以那么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快到稍有不慎就仿佛已经隔了一个世纪。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书里面很多情节我也已经模糊了,但是原著小说都在老家的家里,而自己现在独自在异乡的城市里,也无法再找出当时的书本来回翻。
虽然模糊了,但记忆总还是有的,所以看到有些关键情节时,思绪一下子又被拉回了当时看小说的时间,我按捺不住地想要跟当时的同学分享,可是翻了一遍通讯录,却发现无人可以点开对话框。
曾经把《西决》推荐给我的女同学,已经失联好久,后来看到对方已经结婚生子,怕尴尬所以更加没有再聊过天;曾经我把“龙城三部曲”转荐的那位同学,大学寒假时还有去我家做客,但工作后因为一些原因也生疏了;曾经在大学时虽然在不同城市但每周要好几个电话的最要好的朋友,突然之间大家就走散了,突然就没有了互动,连过年时互道祝福都怕是打扰......这么回想,觉得时间真是快,真的好像跟许多人隔了一个世纪了。
但高中的许多情景我又是历历在目的,仿佛我们在教室里聊天趴在桌上抱腹大笑就在前一天,仿佛我们下了晚自习后冲完凉提着小台灯偷偷溜进其他空置的宿舍里做高考模拟题就在昨晚,而高中毕业时给我写下的那些满篇满篇的留言还有赠给我做纪念的相片也还一直保存在那个小小的书柜里,毕业留言上的话我甚至都还记得,一切是那么清晰,就甚至这些旧时好友的字迹现在放到我面前我也依然能准确分辨的。
但这些终归都只是仿佛昨天了。
我翻了一遍通讯录,发现没有可以点开的对话框,更发现许多朋友我连他们现在在哪个城市在做些什么我也无从知道。
一切就像无疾而终般,所有的回忆都停留在高中里那些大家站在走廊过道上放声背着《蜀道难》的清晨、那些打完中午饭回到教室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在黑板上画受力分析讨论上节课的物理题的炙热午间、那些在晚自习间隙练习听力时所有人把“double T”听成“W T”而集体选错后嗟叹吐槽的盛夏黄昏,一切的回忆都停留在了这样的日子。
青春仿佛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了,大家都没有好好告别,就已经越走越远。
任何事物都逃不过时间,时间催促着一切不断向前,也让一些都分崩离析。
电视剧的结尾,东霓、西决和南音望着列车上对面的雪碧、北北和郑承觥,仿佛两代人交相辉映,但这其实只是电视画面的美好。
新一代的雪碧、北北和郑承觥再也无法像东霓、西决和南音那样了,时间给予了他们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换言之,他们之间的关联会越来越弱,郑氏家族的故事也将逐渐分崩离析成一个个小家庭的新故事。
电视剧如此,现实亦如此,时间催促着一起不断向前,年华是一封无疾而终的告别信,空留信笺可回叹。
居然还没评分出来,这一部看预告我就知道很抓马,没想到这么抓马,就是少年西决女朋友被小叔抢了,已经很抓马了,而且居然还原谅了,还劝他俩在一起了。
后面和江薏在一起,好吧我接受不了江薏的颜值,然后居然江薏是没离婚的,又让西决差点成了婚内小三,还好没在一起,居然后面还能在一起,然后西决后面又因为害了他三叔的人的女儿昭昭,和雪碧的爸爸反目成仇,真的是这个西决的人物太善良了,还找虐啊。。。
后面医生没告他我都意外。
再说东霓,讲真我最喜欢的是她小时候和陈宇呈那一段,后面都是滥情啊,和寒带植物有了个孩子,离婚期间还和冷杉好了,还为了找自己前夫的把柄让江薏和他呆在一个屋子,然后还生气西决去救了江薏,然后江薏后面还原谅了西决,这都啥啊。
南音闪婚我都震惊了,她和苏远志能一直好,后面一个去了非洲,一个去了瑞士,这个小兔子真的够折腾。
咋说这个剧就是一个乱啊,一个破碎的家庭的东霓,父母一直吵架,自己长大了也一直定不下来,还生了俩孩子不同爸的。
一个被抱养的西决被三叔三婶养到大,一直想撑起这个家,但是看看呢都做了什么呢,江薏不和他分手都是奇迹啊。
这里最正常的应该是三叔三婶了。
这部剧演员演技都可以,白瞎这阵容了,编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吧,足够抓马,就是一个无法理解。
2021-10-26标记得想看,去年年初拍完的影剧,唤醒我尘封已久的记忆。改编得还可以,就是不像零几年的时代背景,虽然剧组尽力在还原了。东西南三主角的选角虽然都不符合原著,但是表演的都不错,重庆的景色都拍得很美,令人赏心悦目。
痛,太痛了,哪怕是白宇,味儿也不正也行 原作也是装味儿过浓
大结局强行HE就不是我认识的龙城
题材是我喜欢的,但是女主的发型实在是太出戏,南音的演员看着比较舒服。坚持看了,但是直到陈嫣出现,忍不住要吐槽了,选角真的是一言难尽
一股注水剧的画面真的很难看
先吐槽一句,冷杉的演员好丑啊!!!丑的令人难受,选角大失败!(王圣迪,牛超,林鹿,都兰,于垚这几个年轻人演的不错)整个故事现在看起来的确很狗血,但是小说中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可以被理解。整个故事就像钢铁河流,生冷而且热烈,灼热而且滚烫,一边伸出利剑刺向远方,一边伸出利剑埋入骨血,刻骨铭心。在经年以后,远方的回响回击心脏,身体的回响镌刻入脑。
文艺是真文艺,疼痛也是真疼痛。虽然结局拽回来了,但是最后十几集我真的疯狂跳过,太难过了,本来以为可以磕一个破镜重圆,结果又一个锥心的大杯具……西决什么大圣父、东霓我狠狠懂得、南音整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史、三婶儿老母亲
剧情各种撒狗血,最不能接受的是马伊琍一脸老态还要各种“矫揉造作”,刘琳和史可的演技很令人信服。
郑西决这个大怨种!!!确实非常扯 男版圣母……能不能清醒一点???尤其是给昭昭治病那几集,就像一个无知的傻子…大学白读了,书白念了! 马伊琍的妆造不像一个风流倜傥的女性 不知道央八为什么要上这种剧
太狗血了,每集都有修罗场,爽啊!喜欢抓马剧情。以及这是白宇哭戏演技大赏吧!三叔三婶太暖了,感人。
很新奇的一种观剧体验,感觉这个剧情是有点超过的,但演员们的演技又让我觉得这剧情超过的很真实,就还想接着看
马伊琍真的演了一朵满身刺但是娇嫩美丽的玫瑰花!你要一直保护她 呵护她 不能多浇水也不能少浇水 你要忍受她的刺不能拔掉 你只能远远欣赏她的美丽不能摘掉她。西决真的有点善良的让人想恨他,因为自己做不到这样的无私善良,所以恨有这样的人。陈宇呈有点这种心理吧。
太抓马了!(我还给追完了居然)
马伊琍不像大姐像大姨,陈嫣像二姨,江薏像三姨。《龙城》又名《西决和姨们的爱情故事》一分给白宇,一分给我的初中回忆。
mua的。。。。小时候看小说都没有这么烦小叔和陈嫣。。。。。烦死。。。(马伊利老师演得8错!!
要不是剧荒我真不浪费这几集的时间
集狗血于一剧,除了女主造型很难评,男主太差,女主帮小女孩那段还挺有意思的
一边骂唐若琳伤了西决的心,一边又在嗑小叔和唐若琳的糖,我感觉我也要疯啦,是怎么能做到两段感情都让我欲罢不能的
剧情狗血,但还是看完了,前面比后面有意思,不得不说郑家三姐弟多多少少都有点疯啊!
本来挺想打高分的 但这里面作的人作得招人烦 好的人好得招人烦…… 就本来很感动 但太过了又觉得很伪善很假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