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一季

Black Mirror Season 1,黑镜子 第一季

主演:罗里·金尼尔,鲁伯特·艾弗雷特,丹尼尔·卡卢亚,托比·凯贝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艾伦·里奇,保罗·帕波维尔,汤姆·库伦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黑镜第一季》剧照

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一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英国迷你剧由3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彼此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天佑吾主》:首相Michael Callow(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 饰)被熟睡中的紧急电话召回办公室,得知广受喜爱的王室 成员Susannah公主遭人劫持,绑匪提出的交换条件匪夷所思。备感受辱的首相诸般尝试解救公主未果,最终在强大的社交网络民意压力下就范。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在未来世界,衣着统一的人们只通过虚拟网络交流,依靠日复一日骑自行车赚取赖以为生的消费点数。不甘做行尸走肉的Bing(丹尼尔·卡卢亚 Daniel Kaluuya 饰)倾尽自己所有点数帮助天籁般歌声的Abi(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 饰)登上选秀舞台,却被Abi沦为艳星的事实深深打击。 《你的全部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阁楼里的花:恶之渊源血性山谷追忆岁月忽已暮不一样的天空金鸡午时三刻风的旅程穿越时空的少女皮囊之下蒲公英的灰尘贫富人生到阜阳六百里妈妈去做头发了剧场版炎神战队轰音者vs激气连者五号大楼东京复仇者2血腥万圣节篇-决战-当你熟睡Pastel日常诡秘阴宅血有多浓笨贼别跑罪恶觉醒点球成金暴走财神2神秘博士:死亡星球爱上查美乐淑女之家辛亥元勋蒋翊武

《黑镜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科技寓言,三观风暴

台湾同胞将电视剧称作“电视影集”,拿来形容《黑镜子》十分合适。

电视在西方崛起之初,这类每集题材、主角、情节与风格截然不同的剧集就占有一席之地,主打科幻惊悚的《阴阳魔界》(2002年有翻拍),悬念大师主持的《希区柯克剧场》等都是都是脍炙人口的早期经典,近年的例子有汇聚了一票大导演的《恐怖大师》等。

此类剧集彻底打破连续剧和系列剧的集与集连贯性,仿佛一出出迷你电影,大大扩展了单部剧集所能承载的容量。

美式影集注重气氛营造和惊奇效果,比较接近B级片的娱乐宗旨,当然也会兜售一些并不难懂的社会经验、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比如“善恶终有报”(希区柯克经常让犯罪者自食其果,善良的老太太意外发横财),“天赐往往是诅咒”(科幻影集中常有某人获得超能力后走上不归路),“贪婪会付出代价”(小混混得了便宜却掉入超现实陷阱)等等,很适合当成寓教于乐的寓言故事给小孩子看。

与美式的通俗娱乐不同,《黑镜子》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英伦岛国出品,绝不适合阖家观赏。

当然,它并没有什么过火的暴力色情镜头,但它所蕴涵的异端理念,影射的极端思维,在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眼里,无异于一场摧毁脆弱三观的思想风暴,比那些被道学家们视为洪水猛兽而大肆删减的镜头冲击力大多了。

第一季共三集《黑镜子》,都从两个层面传递出两套不同的主题思想,有一份“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辨趣味,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很值得咀嚼品味。

第一集《国歌》在显性层面上,渲染网络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大众趣味的日益低下,人人都无法避免成为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的牺牲品,道德良知和法律秩序铸就的森严壁垒被轰然引爆的资讯炮弹轻易攻陷,一个小小的行为艺术家仅凭一根细细的网线,就能令举国翻腾,令首相尊严扫地,一出对病入膏肓的媒体的犀利讽刺。

同时,《国歌》毫不客气的嘲弄了政治人物的虚伪和民众的麻木。

首相在公众眼中不像身居高位的国家公仆,倒像是以政治做舞台的跳梁小丑。

民众已然习惯政坛是一场秀,所以对首相大无畏“牺牲”的抉择,对他屈辱丑行的现场直播,无论持肯定或否定,无论聚众欢呼还是恶心反感,都是对政客表演的一种反应,仿佛在评价一出影视剧的优劣。

一年后的“平和如初”更是形成鲜明比照,政客继续着粉饰太平的表演,民众继续观赏表演、接受欺骗并甘之若饴,双方各自的自欺欺人看似是个大团圆结局——直到关上房门,首相的妻子以冷漠取代强颜欢笑,不顾丈夫的哀求独步上楼那一刻——朝夕相处的枕边人永远无法承受着屈辱的代价,道出了这疯狂恶心“秀”之荒唐不堪。

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将矛头对准精神上“娱乐至死”的芸芸众生,发挥十足的反乌托邦精神,打造出一个“虚拟包围现实”极权式未来世界。

一味填塞空虚精神和过剩消费欲的人们尝到了放纵自己的苦果,靠蹬单车这样重复而无意义的劳动,他们赚取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货币,消费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娱乐商品。

在一切都被精确量化的高科技牢笼中,人已不再是有独立性格的生命,而成为一个个蝼蚁、螺丝钉般的符号,沦为与行尸走肉无异。

一丝一毫的真实在这个世界都是奢求,那一阵真诚的歌声,那一声愤怒的呐喊,终究也被淹没在看客们的群情涌动中,踪迹难觅了。

该集的第二层指涉是利益对人性的腐化。

这仍是一个金字塔式社会,少数人摆脱了低级劳动,享受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亮相于无处不在的荧幕上供人心生欣羡,而参加选秀节目一举成名,是由劳苦大众跨入人上人的唯一途径。

女子歌声曼妙,渴望一鸣惊人,在爱人鼓舞下勇登舞台,却经评委一番威逼利诱堕落为色情明星。

心碎的痴情汉手持利刃上台复仇,将满腔怒火咆哮而出,仍被评委轻描淡写招安之。

如果说女子是被赛前饮料乱了心智,那么心智健全的男子那精心策划的壮举、那拼搏数月的意志,又为何也被寥寥数语尽化绕指柔呢?

想想那些终日抱怨社会不公,叫嚣着要革命的热血斗士,一旦沾染到一点既得利益阶层的甜头,还不是一样锐气尽失,心甘情愿同流合污去了。

何其相似,何其无奈。

第三集《你的全部历史》用一面科幻的镜子,照出了人心中的阴暗面,重新探讨了婚姻生活中的隐私和信任话题。

一个醋劲很大的男人反复检视着自己和妻子及其前男友的记忆视频,最终证实了另一半的不贞,也失去了原本珍惜的一切。

一个小小的存储装置,满载着隐私和秘密,成为男人窥探的对象,那一丝不安滚雪球般扩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引发无数猜忌,驱动着更肆意的言行,直至真相如洪水般吞噬了理智。

其实悲剧早在结局前就已注定,连做爱都要依靠回溯初夜的激情来维系,夫妻间还谈何信任、谈何亲密。

该集同样有另一层诉求,即对科技的悲观主义。

与美剧中大量太空歌剧描绘的“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乐观前景相比,该集的编导真是对高科技失望透顶。

记忆存储设备忠实记录一个人的感官接收,可“体内重温”,也可投射到屏幕逐格分析,小到重游鸳梦的娱乐工具,大到破获罪案的利器,算得上神通广大。

但当记忆可以借助高科技永不磨灭,永不变形,带来的不是昨日重现的美妙,而是与现实错位的精神分裂。

所以,任你如何反复回溯,也无法确认那面试官的一个口误是否意味着自己落马,只徒增烦恼,任你有能耐抽丝剥茧出妻子出轨的铁证,一个问题堪堪解决,更多麻烦接踵而来,将婚姻尽毁。

这样的产品,留着还有何用,不如操刀在手,将其挖除而后快。

三集影集,第一集是不带幻想元素的超现实故事,后两集是根植于科幻素材的未来遐想。

平心而论,这三个戏剧世界都不具有太大的可信度。

笔者不了解英国的反恐实力,但若一个行为艺术家单枪匹马就能绑架公主,继续步步将首相迫入当众受辱的山穷水尽,那这大不列颠的政要还有何人敢当?

进一步说,他若用同样伎俩要挟女王与犬同眠,莫非也要由他得逞?

关于“娱乐至死”的议题,很多社会学家都做过一番未来主义演绎,虽各不相同,但都与那一千五百万买一张成功券的绝望世道有着天壤之别,至少蹬单车发电的劳动方式就大大值得商榷。

至于存在记忆存储器的那个世界,与我们身处的21世纪初几无差异,这简直不可思议,如此革命性的设备一旦诞生,必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法律和伦理的如潮争议,带来社会规则、人伦观念以及相关保密技术的大变革,剧中只是司法部门增加了“记忆报案”的功能,显然太过潦草。

当然,哪位观众若和笔者一样有如上苛求,通常是被科幻大片宠坏大脑的后果。

《星际迷航》系列对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做了详尽的描绘,角色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随之与时俱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少数派报告》、《机械公敌》的编导为了营造可信度,不惜请来社会学家、建筑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畅想一幅最符合逻辑的未来世界图景。

即使是财力雄厚的BBC,恐怕也没有实力与好莱坞电影大亨们一较高下,所以差强人意可以理解。

但正如本身蕴含的双重“密码”一样,投资有限并非该剧集因陋就简的唯一原因。

考虑到编导的创作意图,可能这样的简而化之反而是他们刻意追求。

《黑镜子》为人称道的是其警世寓意而非娱乐效果,气氛压抑,情绪悲观,节奏快速,每一句台词、每一处镜头细节都仿佛是在争分夺秒,要把这个世界的某一面尽力展现给观众(想想第二集那丝丝入扣的前后铺垫,少了任何一段就会逻辑不通),而且每一集都伴随着一个灰色的、绝望的、带有大量留白的结局,那种情绪到了高潮突然面临的空虚,逼得观众心怀一丝震惊去思索。

显然,相比“娱人”,主创对“育人”更感兴趣,他们不会费心制造一个在逻辑上“可信”的虚拟世界,因为当探讨的主题被淹没在满眼的焕然一新中,观众就会眼花缭乱而无法抓住重点。

只有当这个世界本身足够熟悉,足以引发共鸣,那具有警醒意味的讯息才得以顺利传达。

套用一句老土的话,这不是现实的真实,但达到了艺术的真实。

文/方聿南

 2 ) 人心可谓

周末在家看了黑镜一共3集,每集40-60分钟不等,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整部剧基调很沉重,疑惑和压抑第1部的后期情节很富有冲击力,对我震撼比较大位高权重者遇事的不由自主从全盘掌握局面到最后的放下尊严顺从绑匪在几亿人面前与猪做爱政治的不可控因素太多除了这个荒诞的情节外女政客的敏锐度以及魄力还有极其强大的公关能力也让我印象很深可笑的是在首相准备接受如此屈辱的条件时还能理智的给出各种建议,呵呵看完第2部想到的却是这段话“一开始你恨它,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离开它你将象老布一样不知所措”——《肖申克的救赎》其实男主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自己也很迷茫,就算是想站到舞台上去表达他的愤怒然后呢?

最后站在台上那一刻的绝望呐喊最终也没能逃脱掉自己被同化精神绑架的命运于是他也迷失在了舞台上曾经用于反抗的的武器最后也变成取悦大众的道具真是有够讽刺群体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某本书“当一个群体过于长久地沉浸于这种虚幻的氛围中的时候他们已经彻底丧失了对群体无意识创造物的质疑能力”至于第3部相比前2部它显得更真实我们知道自己曾经的过错,又不敢面对自己的过错但最终又不得不去面对在胡搅蛮缠、负隅顽抗之后我们成功的因为自己曾经的错误,把现阶段圆满的生活毁的彻彻底底这是一个笨办法但是事实就摆在那里为了挽救、为了避免尴尬,还能做些什么呢有时我们念念不忘的不能原谅的恰恰是过去的一些记忆它就像深深扎根于脑海中的病毒,慢慢扩散.....

 3 ) 最赞的英剧!!!!必看

Charlie的创作,就是探究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这并不是什么好印象他曾说我想做一个让人不安的东西他成功了。

《黑镜》得到的赞誉不计其数Entertainment Weekly评价说:当你看完后,你会希望坐时光机回到过去,重新体验一遍看剧的惊喜When it's over, you'll need that TARDIS to transport you back to before you first heard about Black Mirror, so that each episode can surprise you all over again.它每一集都丧心病狂!

S01E01:The National Anthem英国皇室公主被绑架,绑匪只有一个要求:英国首相在全国人面前和一头猪发生交配。

这个不可理喻的要求竟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最后,首相迫于舆论压力,真和一头猪交配了 4年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闻...首相的和猪交配视屏流出现在的互联网早已不只是查资料的工具互联网的真的都是有用的信息吗 它是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方便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生活不被机器人所占有呢高科技的规则何在,几十亿人遵守的规则是哪里来的我们离剧中的生活还远吗我们真的不会拥有一个像剧中的一个机器人吗我们看到剧中的情节会觉得好笑但是笑过之后呢我们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不会有一丝的恐慌吗你看着镜子里的那个人镜子里的那个人也盯着你黑镜让我们一起刷剧

 4 ) 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

故事由此而展开。

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

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

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

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

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

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 to a pig。

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 to a 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

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

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

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

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 to a 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

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

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

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

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

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

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 to a pig呢?

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

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

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

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

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

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

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

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

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 to a pig来实行拯救。

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

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 to a pig呢?

当然不能。

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

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

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

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 to a pig”。

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

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

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

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

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

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 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

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 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 to a 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

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

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

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

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

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

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 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

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

整个故事既是A National 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同时更是A personal elegy。

 5 ) 悲观主义的科技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

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的耳鬓厮磨。

科技对人格几乎是毁灭性的征兆,这在《黑镜》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预言了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辐射、网路的嘈杂、垃圾短信、邮件,肆虐的视觉污染没有让人身心疲累,他们更喜于在网路围观荒诞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为彼此沟通的捷径后,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网络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网络词汇的成果展,今天还是网络红人的风光,明日或许就是“首相上猪”的尴尬,反正终究一天会有人为此埋单,《黑镜》首集的反讽痛击了法律、秩序、道德铸就的防线在知讯爆炸时代的不堪一击,恶作剧者的小小伎俩酿成举国之祸,无孔不入的传播早已防不胜防,然而这一集还有更深层的表述,那就是网络与现实的此消彼长,网络上人声鼎沸,户外已然门可罗雀,苏珊娜公主在空空荡荡的桥上被救起,无人发觉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归,反正是人人都成为宅的动物,首相与高官们亦在逼仄的室内囧囧相对,迫于民众压力按DOGMA95条约来一场人兽交合,让网路上的民众看够了热闹。

这是属于媒体时代的荒诞事件,人们迷恋网路上的各种扮演,已经全然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而《黑镜》的第二集脱去了黑色冷酷的现实外衣,虽然是悲观的主题,却根植在光怪陆离的异想世界,带十足的科幻精神。

与首集鸟瞰众生的视角不同,它的命题更为宏大,将网路宅民解构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晶格,每个人每天蹬车赚取自己日需的点数,来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随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骤所取代,科技为芸芸众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们的集中营,它的悲观远甚于《摩登时代》里的工厂亦或是《大都会》中的地下国度,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计算,你所有的吃喝玩乐,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点数来计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能在社会这个巨型计算机的程序设定下工作、度日,连他们的性格都能被计算得不差分毫。

没错,科技可以计算一切,也可以计算你自己,到最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你的命门,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虚荣、自私全然暴露。

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间早已没有了《唐顿庄园》中优雅而端庄的田园诗,女子亦不是茜珀尔小姐那样蕙质兰心的闺秀,终于在充满着虚伪和欺骗的选秀舞台上堕落,成为淫光艳景中吹箫的神女,连持了凶器上台复仇的痴情人,也终于在系统的算计下被洗脑,末了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脸每周在银幕上蛊惑世人。

或许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世人”这个称谓,他们早已经成为显示器上一个个虚拟的符号,困在自己单元房中消耗着自己的点数,行使着所谓的投票权,但终究只是个傀儡而已。

肉体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无法避免,当科技划向某个极端,你的记忆可以复制、传输的时候,属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灭,这亦是《黑镜》第三集传递的主题,它甚至虚构出一个grain,可以将记忆存储、随时播放,最终把每个人捆缚在曾经的旧梦中,与当下顿失交集,连做爱的晨光都借那个小小的按钮回溯新婚初夜,现实中的快感已经浑然不觉。

最致命的则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无法遁藏,隐私空间曝露日下,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东西,却总忍不住刨根问底,而你又究竟无法和这些揪心的东西终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记忆体,以过目不忘的永恒记忆去换取做自然人的自由。

科技带给人过度记忆和重复记忆的能力,却是苦痛之源,grain诚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却总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阴暗面,让你对爱侣,对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飞烟灭,你拥有了记忆和重放的功能,却成了记忆的奴隶,甚至及不上《盗梦空间》里沉睡的躯体。

电子媒介的出现只是几十年的事而已,却主宰起了人类的生活,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媒体轰炸下丧失宁静,成为喧嚣电子时代的一个玩偶。

《黑镜》是悲观的末世预言,它既讽当下的荒诞,又预演了未来世界程式化的图景,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章,亦层层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层次感的精神阁笼,从第一集媒体的过度传播引出第二集社会的过度解构,最终导向精神被摧毁的结尾,结构精巧,自始而终贯穿着冷酷绝望的诗意,在电子时代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笔下的炼狱,每个人在淬火中燃烧积了一世的罪孽。

人性本恶,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无孔不入的晨光,终于成为对自己、对人类最赤裸的审判。

《黑镜》没有一丝掩饰主创们对科技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压迫到让人无法喘息,但未来终会验证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6 ) 想得辛辣,做得溫柔

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

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

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共識。

那麼,《Black Mirror》到底是甚麼?

製作人Charlie Brooker說,“Black Mirror”就是每一面牆,每一張寫字檯,每一塊手掌上都可以見到的,冰冷又閃亮的,電視,顯示屏和智能手機。

這樣的解釋當然讓我們明白了這一套短劇的主旨:它嘲笑和報復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和我們越來越無法割捨的精神枷鎖。

三集三個小時的構造,也是英劇最常見的短劇標準。

英國人的工業水準比美國要來得乾脆利落,絕不拖沓,三集或六集是他們通常鋪陳故事的結構。

而劇集選取的三集分別不同劇情的模式,製作人稱是因為美劇《The Twilight Zone》的影響。

後者當然是以怪異和扭曲著稱的美劇標榜,每一集一個故事,世界觀設定不同,甚至整個拍攝團隊也可以不同。

《Black Mirror》可以說將電視,網絡,智能手機釘死在架上,一集一集逐個擊破。

在第一集里,英國政府的無能和公眾媒體的貪婪被暴露地相當徹底。

同時中槍的,也少不了那些集體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

因為長時間讓人惡心的蜂鳴趕不走他們,極度暴力與非人道的內容也趕不走他們,最終他們只是將這場悲劇當做一個節目來獲取滿足和快感,在同時,遭綁架的公主遊蕩在無人的街區,卻沒有人報警和幫助。

第二集,則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來影射網絡與人的關係。

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虛擬化,他們不再相互關心,最後人的意志為其他人片刻的快感所左右。

第三集是第三個世界。

人們將自己的見聞全部儲存起來,但生活和感情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和更快樂。

在製作投入和劇情安排上,《Black Mirror》並沒有失准,是典型的英倫製作,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沒有過於突出噱頭,算是沈穩之作。

但相比製作人喜愛的《The Twilight Zone》,《Black Mirror》顯然是討巧又溫和的。

前者並不是以諷刺和批判為主旨,劇集核心是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敢作敢為,主角未必能得到好的下場。

《Black Mirror》則以較平靜的態度處理故事主線,劇情簡介看似瘋狂,實際上相當文藝,瘋狂指數有限。

即便比起BBC前段時間的自家作品《Psychoville》,《Black Mirror》也極其斯文。

《Psychoville》並沒有另造一個世界,而是就以我們的現實為背景,加入光怪陸離的人物,形成鮮明的戲劇性。

這一點上,《Black Mirror》要認輸,因為它的戲劇性是普通的,儘管背景設定有新意,但是這些是即便在平常的世界里,也可以完美完成的戲劇衝突,力道就打了折扣。

用“文藝”二字來定位,恐怕最恰當不過了。

《Black Mirror》的立意和製作完成度頗高,但最後還是以溫和的手法展示出來,倒有悖於英國人的一貫特色。

這並不意味著其英國色彩的缺失,在英國最近的風風雨雨裡,傳播對於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顯然是最需要也最迫切的命題。

最終,這樣一出諷刺短劇,還是依靠它所鄙夷的大眾傳播來到我們的視野,這樣的結局,想深一層比劇情本身還辛辣的多。

 7 ) 分析下第一集中的矛盾冲突和角色

以下全部是个人看了些东西瞎琢磨的内容。。。。。

(不喜欢这集剧,只是因为想琢磨某个问题,所以写下这些)本集主要就是围绕着一个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发展的,说它大,因为它突破大家的底线,不管是道德的也好、法律的也好。

编剧把主角,也就是首相,放置于一个非常极端的,两难境地。

简单的说他需要做一个选择。

推动这个”选择“发展的有三方:绑匪、民众、媒体。

下面来分析一下这三方在情节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绑匪:编剧把他设计成untraceable的(虽然他确实曾被定位,但是个假IP)。

所以,政府无法从绑匪处突破,只有在答应与不答应他的要求之间选择。

民众:也就是民意,是决定首相选择的决定性力量,至少理论上是。

因为,理论上,民选政府的行为必须代表人民的意愿。

所以民众要首相怎么做,首相就应尊重民意。

媒体:媒体其实不是冲突的主体,它是一个催化剂的角色。

媒体是反映舆情,代表民意的;同时也引导舆情。

本集中媒体首先有一个最common的作用:inform the people; 然后的一次推动作用:让绑匪知道了政府应对的“把戏”,于是把政府的后路切断,把首相推向了一个绝对的选择:是,或否。

(现在主要思考下选择的问题,不说媒体道德。

)所以这样看来,主要矛盾方有二:首相和民众。

首相之所以陷入选择的矛盾中,是因为他身担两个角色:一,作为个体的他自己(individual);二,作为首相他所代表的政府(被民意牵制的政府)。

再把他第二个角色简化:首相代表政府,那么何为政府?

在西方的政治哲学中,政府被定义为,人民为了自己管理自己而选出来的代理。

人民授权它来管理这个国家,即这个社会(society)。

那么,当民意要求首相做出某种选择的时候,其实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社会(society)对个人(individual)的强制力的边界在哪里?

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而踏入社会,或者说组成社会。

在他们进入社会之时,就被认为是自动达成了一项协议:放弃自己一部分的权利,但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洛克认为这些权利有:生命、自由、财产权)不在其所能放弃之列。

那么到底,社会能够要求个人为它放弃多少权利呢?

这也涉及到政府能够拥有多少权利。

首相有维护自己尊严的需要,而且sexual intercourse已经涉及了他的“人身”。

民众有权利要求他放弃自己这些需要吗,在民众意愿的制约下,他仍葆有选择的自由吗?

(PS.以这些问题上哈佛公开课justice中提出过的。

看完这集剧,仔细想了一下,boil all things down,无非就落到了这个问题上,按照严复先生的翻译,就是“群己权界”。

PSS.这个问题我还没想通,等看完on liberty了再想想= =)

 8 ) 活在科技恐慌时代

《黑镜》自诩用极端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科技是精神的鸦片,并通过故事来展现它的“毒副作用”。

其中最为引人热议的是S01E02《1500W点的价值》,在大众评论里,出现得最频繁的一个词是“消费主义”。

何为“消费主义”?

大概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道德上的糜烂腐败现象。

无节制的物质享乐,并把这些当做人生的重要目的和价值,忽视精神修养(简直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是吧)。

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物欲横流”。

所以此集的目的就是对“灵性”的呼唤。

这里的灵性(“真实”)在影片中通过了一个实物来进行具体化,就是那只“纸企鹅”。

那是用食品包装纸折叠成的,代表了千遍一律的机械世界里的一点独特,代表了麻木冷漠的商业世界里的一丝温情,还代表了大黑(男猪脚)对那段美好人文关怀的哀悼(在结尾可以看见大黑桌面上有个企鹅装饰,类似陶瓷材质)。

恩,表面看上去就是这么个思路。

对啊,你看,生在自培养皿里的苹果、暴力宣传的泛滥广告信息(大屏幕强行放送的淫秽画面——请问保守派哪里去了?

)、能轻易抹杀言论自由的致幻泡沫饮料……但是,貌似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先说所谓的“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前提怎么也得有丰富的消费品啊,但在影片里我看不见丰富的供给。

分别从衣、食、住、行四方面看:1、衣服在这里只起到了保暖遮羞和身份识别(一般人穿灰衣、太懒惰以致堕落为清洁工的穿黄衣、主宰一般人们命运的主持人们才能拥有个性服饰,像极了古代中国的服饰等级识别——黄衣是贵人服装,绿衣是下等人穿的,若用绿色面料做衣,里子却是黄色,会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的作用,没有能满足人们爱美之心的服饰(不算那个个人电子形象)。

2、也就只有一台食品自动销售机器,只有薯条、苹果和饮料,没有法国蜗牛、意大利面条、印度咖喱、日本寿司…3、人们居住的地方是相似的落地显示屏隔间,没有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巴洛克、拜占庭…只有一个毫无品味可言的立体矩形空间。

4、根本没有看见任何交通设施和工具,当然那个自行车(人们唯一的职业?

)是不算的…再仔细从这四方面观察一遍,配给的身份识别的服饰、配给的住处、单调的食物、从自行车到住处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是运用切割磁感线的方式发电踩自行车?

至于衣服等物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不知道,可以推测是背后有一台大机器在包办一切)…根本看不出有商业化的痕迹,更不必说什么消费主义了。

连牙膏也没有黑妹、高露洁、佳洁士(喂!

这是英剧!

)等这些品牌选择,是用积分向机器交换的,这怎么看都是供残主义社会好伐!

至于这里出现的直接侵犯个人自由的强制消费,没有自由选择,谁敢强迫人们消费?

在自由市场中哪个商人敢做出这些事情啊。

写剧本的那货把这类恶劣行径直接归咎于科技与商业的发达,简直荒谬之极!

兔桑说得好啊:为什么要新造一个词“消费主义”来批判呢?

是因为看不惯产权和利润,还是看不惯宣传竞争,看不惯人们买王婆的瓜不买自己的瓜?

这就只有那些造这个词的人自己晓得了,总之他们讨厌追逐享乐也讨厌追逐享乐的人被市场经济惩罚(虽然他们管自己的享乐叫寻找人生理想),干脆装作跳出人间,把屎盆子一股脑扣给人性,这种懦夫的伪深刻,特别讨那些智识水平还处于中二而偏要用丢弃善心来标榜成熟的废物们喜欢。

这种片子获得群众一致好评反映了大众的一个怀旧心理。

人们总是觉得,生活乡村的人们淳朴,善良,城市里的人更倾向于勾心斗角。

那是因为在以物易物现象较多的落后地区,人们接触频繁能联络感情,并且能直接看到别人劳动的付,于是显得温情。

在使用货币交易的城市里,你能轻而易举地用自己的几秒钟换取很多人的几分钟——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不同肤色种族国界的人联系了起来人们。

不需要知道谁为他付出了多少,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于是显得冷漠。

因为不喜欢商业化的“不近人情”,无视自己对经济和科技的无知(科技和商业化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需要怀疑么?

),一意孤行地把未来世界描绘成了一个阴暗逼仄的反乌托邦(反面的理想社会,在林立的钢筋水泥丛中,精神空虚的人们被物质压得喘不过气,道德沦丧,等级制度横行,最终步向灭亡),顺便对乡村生活来个野性的呼唤(人类人文水平至少比科技水平落后八千九百六十四年呐!

),是许多追求“精神修炼”的小清新的惯用伎俩。

乡村生活是什么,在我(理性乐观派)眼里也就是自给自足式的贫困生活罢了。

能保障自由的话,我们的时代会越来越好。

 9 ) 《黑镜》第二集 影评

到目前为之已经看到了黑镜的第二集。

剧情的震撼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评论。

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

陡立四壁的巨大屏幕,现代化的洗漱间,现代化的“健身房”,让我惊讶于“原来人类的生活竟然可以这样?!

”一个手势就可以代表人的一个意念,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有质感”。

“太帅了!

”我心里情不自禁的喊道。

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时代的趋势?

人们的生活是不是最终将走向全体数字化?!

嗯,是的,我要透过此篇来一窥未来!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都慢慢变了味。

他们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去骑自行车?

为什么骑自行车时放的节目在我看来是那么的低级趣味,却能引的人们频频发笑?

而男主人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确那么的不高兴?

“这已经是我们这里最真实的东西了,虽然也是在XX器皿里培养出来的。

”……瞬间,我明白了一些东西,他们的生活环境全部是虚拟的,他们接触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或许在那里,人才是最真实的。

影片的前半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男主人公对金钱的麻木。

遇到不好看的节目就跳过,扣钱也无所谓。

他也从来不用金钱买什么,因为他是最“清醒”的一个人——那些所谓的商品不过都是虚拟的,“it’s not real”,既然这样我要买些虚拟的东西干什么呢?

他对生活毫无热情,就这么半死不活的生活着。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女主角的唱歌。

歌声让他感到了一丝的希望。

他愿意自己掏1500万让女主角去参加选秀,即使1500万意味着要骑6个月的自行车,仅仅只是因为“你的歌声是真实的”。

在再三劝说下,女主角去参加了选秀。

选秀后台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是表情浮躁,像是在等待被拉去展览的动物,即使是这样也是乐此不疲。

他们根本不知道来这里选秀是为什么,也许只是风气的推使,他们也就随波逐流的到了这里。

在女主角上台前,她被要求喝了某种饮料。

我可以将这种饮料理解为“迷魂汤”。

基于这样的假设,在台上评委劝说女主角去拍XX片时,女主角答应的也实属“正常”。

不过这时,相信观众们都已经看出了三位评委的真面目,他们是该虚拟世界的统治者,他们掌握这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

选秀是他们维持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他们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有的人只是素材——一种可以被打造成供人娱乐的素材。

这里要注意一下,他们所选秀出的素材可不是鼓励人们进步,而是那些能被打造成低级趣味的素材:胖子像机器一样的往嘴里塞东西,等增重到500磅来供人嘲笑;一种人侮辱另一种人,激发人类内心最黑暗的一面……评委们为什么要选秀出这样一类“明星”?

因为他们要“愚民”,只有没有任何思想的人才最容易控制。

他们希望人们永远没有追求,整天都活在恶趣味中。

他们冠冕堂皇的坐在聚光灯下当着评委,但骨子里确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混蛋。

他们愚昧大众,讲人们打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垃圾。

男主角是整个影片里唯一看透事实真相的人,他为将喜欢的女生引到不归路感到懊悔。

他愤恨的紧衣缩食,为的就是能再转到1500万,然后去上节目揭穿这个弥天大谎。

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励志片。

男主人公是有梦想的,他想要活得真实。

终于,男主人公登上了舞台。

这里必须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他用女生喝的饮料瓶骗过了工作人员。

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喝工作人员给的“迷魂汤”,他在台上始终是清醒的!

他确实在台上上演了一部好戏,用自杀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

呵呵,剧情此时该如何发展呢?

人们被他劝说清醒了?

然后全体发生暴乱?

美好生活就要来临了?

no no no。

评委是聪明的,他们当时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用让他加入电视台来引诱他,同时将“肺腑真言”转换成另一种有价值的素材。

事实上,群众们也已经中毒太深,不是你的感言肺腑的三言两语就能劝动的。

更具讽刺的是:男主人公在全程清醒的状态下接受了节目邀请。

他没能抵抗的了诱惑,他在诱惑面前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我本来还寄希望,男主人公假意接受,实则在每次的节目中慢慢拉回群众的灵魂。

But I’m wrong。

男主人公真心实意的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在之后的节目中真真正正地扮演着小丑。

什么“英雄主义”!

都去他妈的。

我已经升级了!

我已经不用再骑脚踏车了!

——他已经真真正正的被统治者洗脑。

近两年的英剧可谓大放异彩,高质量、高内涵让我赞叹不已。

这部电视剧就是把对现实的讽刺发挥到了极致。

生活中的人们当然不可能这么愚昧,但我们真的就那么“清醒”么?

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么?

我们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么?

在到达梦想的途中,我们真的不会被各种事物诱惑么?

你确定你现在没有“泯然众人已”?

 10 ) 尼玛第一个故事就惊天动地!

11年的剧了,特别短的电视剧,一季只有3集,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不同的题材,但都是围绕着现实生活展开,每个故事都特别精彩!

第一个故事就让人印象深刻,讲的是英国首相的故事,我想说英国人也很厉害,调侃起自家首相也是特别的不遗余力了,这个首相不知道怎么被恐怖分子相中了,抓了公主要挟他跟头猪做爱并向全国做现场直播,我看到这的时候跟首相一样的反应,特么的要死啦,以为老子是吃素的呀,折腾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没什么用抓不到嫌犯还让民众心中可爱的公主受伤了,民众开始指责首相,不就是一头猪嘛,两眼一闭身子一挺就过去了,必须救我们的公主,而且这时候女王也出来了,我的公主是我的掌上明珠,你不救等着嗝屁吧,首相想了各种办法,比如找替身啦什么的,被英明神武的恐怖分子一眼识穿,你个傻逼首相,以为老子是瞎的哦,警告你不要乱来哦,最后首相终于日了头可爱的母猪,全国人民看着电视直播,幸灾乐祸的笑谈人生,可是没想到的是,公主其实在首相日猪的时候已经放出来了,可是大家只喜欢看笑话,包括之前义愤填膺让救公主的,甚至皇家,没人理公主了,啪,结束了,留白让人思考,虽然我也没思考出个什么东西,但就是觉得好厉害好棒棒的样子啊。

我看到第一集的时候就已经特么的震惊地不知道说什么了,现在的剧口味真重,嘿嘿嘿,我喜欢!

第一季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故事,喜欢这种讲现实有剧情,编剧功力强大的剧!

《黑镜第一季》短评

太悲观的剧 主题太沉重。。。不适合我。看了一集半 决定弃剧。。。

3分钟前
  • aquar11
  • 较差

第二集第三集直接让我睡了8个小时。。。这剧有点恐怖。。。。

6分钟前
  • 较差

神马玩意

11分钟前
  • 夏纪年
  • 很差

只能说,我不懂黑色幽默.

12分钟前
  • /兽.
  • 较差

ep1一切行为不得损害他人,就算自诩艺术也是犯罪。ep2浮华虚无诱惑下的男娼女盗。

17分钟前
  • 般若多目
  • 还行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18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丑陋!

22分钟前
  • 四季商人
  • 很差

充满高科技的未来生活其实是个恐怖片..不喜欢

25分钟前
  • 紫松
  • 较差

英剧就是高级,格局这么大。但是太刻意,变成写给科技进步的檄文了。

2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30分钟前
  • Bèn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31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没有想象中那么神 第三部比较弱

33分钟前
  • 眼圈
  • 还行

諷刺到極致,科技,人性.......各種矛盾,各種無奈!非一般的內涵電視劇~超級推薦!

38分钟前
  • 闇の花
  • 力荐

人性有这么丑恶么?

40分钟前
  • baibai
  • 很差

虽然题材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总体上,这是人的异化。人类创造出来为己所用的那些东西——政治、科技、媒体种种,它们反噬人类,让人们在它之下俯首,它们战胜、掠夺、羞辱了人性,并最终,让看到那些人类的其他人类默默无语,继而打开手边的一切通讯工具,分享起他们对奇观的看法,成为前者中的一员。

42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现有技术主导社会模型的再延伸,设定和前提的有趣。

4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立场模糊的反乌托邦式故事,短小并不算精悍,创意十足但还是在风格上发生了分歧,很巧妙地运用到了现代娱乐元素youtobe、恋爱养成、第一人称RPG,十分抓人眼球,但过后即忘,相对于短剧来说,还是像fring一样多点联系为妙,不然长久不了的。

47分钟前
  • 白鲸
  • 还行

有点作啊

50分钟前
  • sasasasa
  • 还行

只看了第一集就自戳双目,默然而出了。友情提示:看此片需要内心极度强大。

53分钟前
  • 喵喵喵
  • 还行

第二集真实得让人恼羞成怒,“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就像大家都在论坛上大骂明星每天不费吹灰之力赚着208w,又幻想自己中彩票、变成明星了之后会怎么办。理想总是丰满的,人们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月入百万不管多少人骂我我屁都不会放一个,但现实就是能说出这番话是因为我们绝对不可能成为那个阶级的其中一员,绝对够不到那张门票。就像bing登上舞台前决绝冷酷,誓不罢休的模样,最后甘之如饴地在结束直播后,喝新鲜的果汁,站在大玻璃窗面前俯瞰不知是真是假的森林。至少bing还有攒够1500w点数的毅力,整天发大梦的普通人们又有什么呢?剧里的底层人踩着单车好歹强身健体,且相对轻松。现实中大部分社畜干的工作或许连这都不如。时代的悲哀。

54分钟前
  • 我不吃葱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