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看完整部剧,感受如下:1.配乐太密,声音太大,很多配乐不符合剧情,真的是让人听了头大!
2.几个老演员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年轻演员就太不行了,做作,尤其是心美和白先国,简直不要太尴尬😓。
3.剧情编剧也是神了,看完觉得杜家几个子女真是一个比一个作啊!
三观呢!
价值观呢!
简直是了!
而且几处生硬的剧情真让人觉得三兄妹不要太窝囊!
就看了两集,演员演技剧情放一边不说,这配乐听得真难受,《哈利波特》的配乐都出来了,分分钟出戏。
一些场景明明可以不用配乐,偏偏搞得从头到尾不管什么场景,背景音乐都没断过,而且配乐根本都不搭,渲染不了气氛不说,听台词都很吃力。
前期花这么大力气制作宣传,这配乐还真对不起这部剧。
耳朵要紧,果断弃剧!
目前看到第十九集。
很是无语啊好吗!
所有人都不幸福。
是把所有即将幸福的芽儿都掐死了那种,看得气死了。
老二即将幸福,好了,夫妻两个一起走了;老大就没幸福过,这个拦那个拦,没完没了,太绝望了;老三爱得含蓄谨慎小心,好不容易迈出一步,又被这个拦被那个拦,阿昌也是个坑,是不爱心美吧,像是和曼丽睡一块了,呵呵呵呵呵;老四从小就二呵呵的,看得想抽他… 是最勇敢追爱的,奈何眼光太差,所爱非人。
即使后续会反转,大家都会幸福,苦尽甘来,但你让我怎么去相信。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些人,这些可悲的主人公,都不会幸福。
同时,也期待,他们究竟怎么去幸福,期待下半段剧情发展能让我信服。
——————————————————看到二十几集没忍住看了剧透。
剧透中,后期心美的剧情和预想不太一样,竟然和阿昌在一起了…开始觉着阿昌人不错,中后期太猥琐了,摇摆不定,年纪也不小了,却毫无责任感,要结婚了还勾搭心美,实在看不惯,心美个拎得清的选择他绝对昏了头了。
一直作天作地的老大两口子破镜重圆了;老四兜兜转转自命不凡却一事无成,实在要感谢九月的不离不弃;杜母也没脱离这部剧的套路,没个happy ending。
今天看得我火超大。
这部剧高潮的推进实在是庸俗了点。
另外…你觉得这部剧想表达啥…主线太多太乱…所谓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没那么高大上啊… 从一户人家一个主人公的发展来见证四十年的变化?
都是些家长里短情情爱爱…不是说这部剧差,就是它担不起那么高的帽子……可能是我没看完,所以结论有点偏激,欢迎补充。
童年的欢笑声从看见抽屉里的一打粮票开始叹息声也源于那里一分钱的花生奶糖是偶有的甜蜜还有挥着蒲扇的盛夏夜里奶油冰棍一根五分那是考双百时才有的奢侈的奖励小小的弄间,你清瘦的脸在烈日下跳跃橘子味的汽水愈加沁人心脾那身打着补丁的衬衣袖子总是短了寸许是不是从那时起,你爱上了一种能将碎布变得美丽的魔术呢?时代的浪潮在窗外翻涌每个人都震慑于它的来势汹汹窗内,你只听见缝纫机在暗哑地唱咿咿呀呀,彻夜不绝那是你的钟一个守钟人的幺女啊缄默,坚守,执着浦江两岸在充满希望的钟声中苏醒你的笑和泪像弹起的皮筋柔韧着,千钧难抵有一天青春向你挥手作别皮尺与划粉在你的指尖旧去到那时,迎面走来的每个女孩带着健力宝般新鲜的笑意都穿上了崭新的的确良衬衣
年代剧这个词,不是用来遮掩直男癌和圣母的布。
你可以描述那个时代的悲哀,可以描述人在时局面前的无力感,但你要让大家看到一股向上的反抗精神,不该将故事内核定为理所当然的牺牲。
男主这个人,看似圣母,其实自私,还容易陷入自我感动。
为了所谓的爱情,要求初恋放弃出国机会,跟自己窝在弄堂里;初恋邀请他一起去外面搏一搏,不去,但他又想跟初恋在一起,矛盾吧?
一穷二白娶了媳妇,男主发扬风格又把单位分的房子让出去了,要求妻子体谅外人;后来,初恋回来了,男主忙前忙后,妻子吃醋,他和初恋一致认为妻子太作???
妻子的娘家人对其跑回家的行为进行批评:你就是再不高兴,也得顾忌老人和孩子。
于是,妻子一面冷战,一面天天回家干家务……这特喵的还怎么让男主反省???
有人干家务,还不用听人叭叭叭,男主心里得美死了!
亲,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只让你去学做生意,学穿潮衣啊!
那你跟清末那批学着西方奇技淫巧,干着封建压迫事情的老古董有毛区别?
这部剧的人设和立意相当恶心,白瞎了演员好演技 。
后续就是编剧成功的把所有人写崩了,这个编剧初恋情节非常严重,渣男全部洗白白,好人全部黑化,五分变两分真的不是演员问题,而是这个父女编剧真的三观不正,极度不正。
所以还没有看的就不推荐看了。
杜心美是怎么可以放下两条人命去接受郭阿昌的?
是失忆了还是爱情婊,我简直气死了。
好好的白老板明明前面都很正,怎么后来说变就变,跟龙卷风似的。
我想捅死编剧。
杜心生这个渣男真的无力吐槽,都有老婆了还和初恋卿卿我我,还各种关心别人,反而还觉得自己媳妇不懂事。
我的天啊!
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不要脸的剧情?
要不是吴谨言谁特么看这剧,快被气人了,没有看的,正准备看的,就没有必要看了,我怕你们心脏受不了。
《外滩钟声》12月10号刚刚开播第一天就有人开始黑吴谨言的演技……可是吴谨言还没出场啊?
这些黑子们是哪只眼睛看到吴谨言的?
难得追一部电视剧,本想看看同好们的评价;没想到豆瓣已经变成了幕后撕逼者角逐的战场。
可笑!
一部电视剧敢于坦然面对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这些影视剧以前不太敢触碰的真实历史,创作者的一番艰辛难道不值得鼓励吗?
至于吴谨言的演技,也没有烂到值得专门拿出来吊打。
那么,是些什么人有这样的闲工夫专门来干这种事情呢?
如果说隔壁大江大河是从小人物讲改革开放的大情怀,这边的外滩钟声就是披着文革皮的狗血三角呕像剧。
除了看杜家人一起,杜爸爸包庇儿子藏大提琴假打小儿子等的戏感觉特别温馨以外。
自从杜爸爸被强行搞事情的红卫兵推下钟楼摔死开始,剧本就开启狗血之路一去不回。
死都死了,还要刷一遍狗血的医生对话戏和死前床戏强行刷眼泪。
弟弟看到爸爸被人摔死,吓得跑出来被车就撞飞了。
总以为要来段昏迷受刺激失忆神马的剧情吧,结果说小的没事。
纳尼?
这么撞飞了都没事,导演安排这出戏是为了撞车效果好拍的玩的?
完了弟弟依旧顽皮捣蛋,被哥哥骂了就离家出走。
纳尼?
完了开始满大街找,找找就找到了。
纳尼?
然后弟弟莫名其妙做个梦就想起来,红星包包的就是弄死我爹的凶手。
纳尼?
那个年代不应该满大街的红星包包么?
然后撕逼大战哗啦哗啦掉眼泪(我真不是在凑字数他们就是这么演的)。
完了就开始上山下乡了,阿大和大姐搞在一起了,还搞出了下一代。
话说都能把大姐接回家养胎了这么骚的操作,按我的理解那个时候知青是没法随便回家的(也可能我理解有误),户口都在农村的,为啥不能直接结婚?
难道知青还不让结婚了?
然后还一把骚操作,弄死了孩子他爹(砍个树而已,护林员都不管跑了,你继续砍树不就完了,还开枪打死了正在跑路的护林员,纳尼这又是什么操作?
)。
完了大姐一哭二闹三上吊,折腾半天反正剧情需要。
接着就是难产,同时一定要再强推一遍导演最擅长的早已被吐槽一万遍的保大人还保小孩的医生对话戏和死前床戏。
好了终于死了我也看不下去了。
导演为了怕剧情还不够狗血,中间还夹杂着男主的三角恋,魏姐的三角恋,胖阿姨的三角恋,因为我看不下去了据说还有更多。
半星给杜爸爸,有他这本剧还有点爱,没了他这本剧就只剩下了狗血。
半星给杜大哥,从花开到演员诞生,我们都能看出他经历了这么大的创伤后仍旧这么努力的想呈现出好的作品证明自己不是以前那个奶油小方。
并不是说他演技有多好,至少精神值得点赞。
还有下次接点靠谱的戏吧!
[cp]#电视剧外滩钟声# 打开窗户晾挂衣物,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
清寒的空气扑面而来,对面的楼房也是零星的光芒,外滩钟声连续看了三集。
不由得想写些什么,心芳和阿大不是颜值多高的流量演员。
那样的感情,也许是电视剧杜撰的情节。
但我总是相信那个年代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一定是真实的。
现在人的爱情像流光溢彩霓虹灯四下的光束交织,灿烂却不辉煌。
因为摸不着真实的那一束,四溅的也像渔网。
捕获一网的鱼都是丰功伟绩。
浮躁的影视作品也比比皆是,有的观众选择做海外作品的忠实粉丝,有的跟风追流量剧。
真正的影视作品都是需要触及心灵,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也是一个个或真或假的故事,浅薄而单纯。
俞灏明是令我敬佩的演员,申明本人不是他的粉。
记得他刚出道的时候确实是流量模式发展,那时候我感觉这名字听起来就像一个偶像的名字。
如果不是人生的一次意外也许如今他还在走着千万小鲜肉蜂蛹的偶像群,或者默默无闻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今的他可以驾驭各种戏路,实力诠释各种角色。
老照片里的故事,每个家庭的相框里都会镶着相似面孔却陌生的亲人,他们奋斗努力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样子。
也许年轻的人们觉得与时代脱轨,说起来道出口都觉得土气。
不屑提不愿接触。
那是一个褪去夜上海十里洋场,销烟烽火散去的崭新年代。
短发就短发吧,衬衣就衬衣吧,轻飘飘不加修饰快乐只需要一颗糖。
那样的年代因为苦难而辉煌,因为辉煌深入人心一些情感弥久不变。
如今键盘世界里“畅所欲言”的人,弑母杀妻的新闻,明星公众人物家常…… 一路走一路得,一路失去。
想起鲁迅先生的话,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中国。
招娣说“幸福的幸里面有个辛,只有经过辛苦的幸福才能历久弥新”很浅显易懂的道理。
如今的生活让我们很安稳,安稳到麻木。
娱乐至死不应该是社会主流,一路欣欣向荣的同时。
不妨回过头看看杜家人岁月长河里有条不紊行走过的道路。
第一次写电视剧影评,可以说每看一集内心都百感交集,很多民国片浮华浮夸,无法真正还原和真实体现服装各种。
你只会被花里胡哨的旗袍,蕾丝帽掩住真实的历史和生活。
美化的民国片让我曾经一度以为民国时期的生活质量和服饰一直是领先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
后来才发现民国言情片的“误人子弟”。
而《外滩钟声》这类年代片也有拍出来“穿越”之作。
而且比比皆是,在《外滩钟声》里我看到很多真实和用心之处,绝非评论里莫名其妙的黑。
这样的电视剧市场里说他迎合政策也好,总是比许多片子拍的要走心。
希望豆瓣我唯一看重的点评网可以给它一个实至名归的分数,而不是一股脑互喷的骂!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感觉就是看着不像上海的味道,上海拍过很好弄堂市井片,比如《孽债》比如《儿女情长》,电影《股疯》,感觉即便演员讲了很标准的普通话,这也是在讲上海的事情,可能举手投足中他们就是上海人吧,说真的叫胡歌来演真的会好很多,细节决定成败,太多细节把这部剧毁掉了,真是不错的剧本。
反倒牛犇老师,张芝华之类的配角倒是演出了上海的味道,但稍纵即逝,东方卫视没有播,当然与并非投资方有关,但假使播了,大概在本地的收视率也不会很高。
不得不想起黄蜀芹导演,当年的《孽债》真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面的大概无法超越了。。。
就,嗯,好吧,毕竟都看了
真的很好看,就是很普通的生活但却很吸引人的那种。
很讽刺的是,无论是在思想禁锢的年代还是自由开放的今天,总有那么一群喜欢践踏在别人的尊严上作威作福的小丑。不信你看看现在网络上的键盘侠和借阶级帽子明目张胆侮辱俞佩佩的红卫兵又有什么区别呢?
女主换个人就好了
总觉得心芳演的最自然,最感人
既然是年代剧,就不要夹杂这么多狗血、巧合、爱情纠葛在里面了。强行增加一些和时代背景没关系的矛盾冲突,没法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反映电视剧的主题,这反而显得编导根本没有大的格局。男女主演不能说演技就不好,我只能说演这种角色有点为难他们了。跨越这么长时间,经历过那么多故事的人物形象,应该是非常丰满和立体的。最后说一句,剧里的老演员们演技是真的好,可能演技这东西,真的需要时间,阅历,修养。
电母又一雷劈巨作
本来想给四星的 老戏骨们演起上海弄堂生活真的很棒 但是编剧真的有毒 杜家四兄妹没有一个顺当一点的……心美和阿昌这对最后的走向也是莫名其妙……
平民的故事只要有真实情感去演绎,就能很感人。这片不讨巧的地方可能是卖惨的地方太多。另外一点就是这片子爱情的部分太多,因此而削弱了历史感。
是不是用心拍的电视剧一看便知,喜欢俞灏明,喜欢他做人的态度,也喜欢这个电视剧传达的能量,前几天看的感动死!
看过
好辣眼的演员!好辣眼睛的演技!配角比主角好,主角不漂亮还辣眼睛,这剧怎么看得下去!
太烂了,编剧导演脑子进屎了
快来看鸭管虎拍电视剧上瘾啦!俞灏明好评,女生都一言难尽。璎珞还没出场,往后好了再改。
很有年代感!顺便挺一下吴谨言:为了黑她胡乱评分的人,这样公平吗?
女主差评
尬黑的有意思么。。
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比那些网络小说改编剧高出n个档次
和大江大河比起来格局有点小,框架还是男女爱情,没有更好的表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变化,男女感情可以是条主线,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主线就显的太枯燥了。
杜心生和苗招娣这两个角色刻画的真好,俞灏明的演技也进步很多!